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三韆年滄桑曆史凝成的一滴眼淚,數百萬失根靈魂化成的一句告白。在這裏,你能看到過去所有曆史的側影,當下所有問題的癥結,卻看不到未來。
耶路撒冷這座城市自誕生之初就被神聖性占據瞭大部分軀體,每一次盛衰都會強化耶路撒冷獨有的神性,大概沒有哪座實體城市像耶路撒冷這樣見證過人類曆史的變遷。同時,它也是一座世俗之城,它充滿欲望且輾轉於多人之手,宗教、領土、財富、權力、血腥交相疊加。然而,它的未來在哪裏,卻是身處其中的人都難以看透。
二、真人版《耶路撒冷三韆年》,女性版《為你,耶路撒冷》,關於耶路撒冷,這是可讀性較強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是像《耶路撒冷三韆年》那種流水賬式的曆史資料堆砌,沒有那種諱莫如深的學術氣質,而是以個人的視覺對這座韆年之城的觀察。大曆史縮到瞭小傢庭,那種切膚的真實感能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耶路撒冷。同時,這本書也不是像《為你,耶路撒冷》那種新聞報道式的紀實文學,追求所謂“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概括,讓讀者毫無抓手。這是一個BBC女記者以異鄉人的見聞、情感、傢庭為切入點寫的耶路撒冷,是她個人與這座城市的碰撞和糾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與這座城市的碰撞與糾纏,能大程度地靠近讀者的立場,讀來更有親切感。
三、BBC女記者的移居生活實錄,一段在衝突中探求接納,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的異鄉生活告白。以個人經曆為切入點,展現耶路撒冷這座宗教聖城的曆史與未來,讓中東衝突不再隻是無關痛癢的國際新聞,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
四、颱灣誠品、博客來書店雙選書榜首,著名主持人、作傢蔡康永感動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一段在衝突中探求接納,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的異鄉生活告白。成長於孟加拉國的利皮卡.佩拉漢,隨其英國籍猶太人丈夫裏歐搬進耶路撒冷──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備受爭議的神聖之地。麵臨新環境的衝擊,兩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難解“以巴衝突”中的佩拉漢,從個人經驗齣發,以婚姻生活為軸綫,進而觀看周遭,體認當地人們的對立與仇恨、矛盾與誤解;記錄下文化之衝突,生活之齟齬。失根的靈魂試圖找到歸屬,在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交互激蕩中,盡管模糊,仍試圖在這座繁復的城市裏勾勒齣和解與希望之圖像。
作者簡介
利皮卡·佩拉漢(Lipika Pelham),生長於孟加拉國與印度邊界,過去二十年來她曾住在英國、摩洛哥、約旦與以色列等國傢。她自二十齣頭便加入BBC 國際頻道,並曾在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北非、中東等地進行采訪。2005 年佩拉漢舉傢遷往以色列,她在當地拍攝紀錄片並獲奬不斷,當中包括2010 年聲名卓著的地中海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評審團特彆奬。她目前往來於倫敦與耶路撒冷兩地之間。
曾誌傑,從事翻譯多年。翻譯生涯截至目前為止,煎熬卻也滿意之作就是這本《耶路撒冷告白》。
精彩書評
作者將私生活的荒誕故事與內心衝突,自然而然地與外在世界交織成這本觸動人心的迴憶錄。
——作傢賽鬍雅·夏雷夫,著有《西拉島》《丈夫與妻子》等書
目錄
序幕/滿懷喜悅與責任的人生新頁-1
Part 1 愛與黑暗
1. 一個愛與黑暗的故事前傳-10
2. 母親不是猶太人-20
3. 今年在耶路撒冷-32
4. “無宗教”條款-47
5. 太多幸福-61
6. 也門的葫蘆巴醬-72
7. 我的“以色列”女兒-86
8. 艾梅剋勒方街鬼魂的詛咒-106
Part 2 閤法異鄉人
9. 一瓶安寜-124
10. 菲妲-129
11. 菲妲與塔瑪-143
12. 閤法異鄉人-151
13. 猶太軍營大街-160
14. 撤退-173
15. 分居伴侶-182
Part 3 百年孤寂
16. 穆斯惹拉的棕櫚樹-192
17.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198
18. 拍攝紀錄片-208
19. 瑪亞上學去-217
20. 百年孤寂-222
21. 耶穌氣味之海-232
22. 公交車站的哈瑞迪猶太人-240
23. 成年禮-247
24. 渴望歸屬-254
Part 4 毀滅之城
25. 希望破滅-260
26. 崩潰-266
27. 菲妲與塔瑪的難題-272
28. 毀滅之城-283
29. “黑寡婦”來襲-29
30. “好”寶寶-304
後記/找到屬於我們的和平-312
緻謝-314
精彩書摘
滿懷喜悅與責任的人生新頁
在耶路撒冷的第五年,我麵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該在哪裏産下第三胎?該迴倫敦嗎?我們頭兩胎都在那裏齣生,我丈夫也希望我迴倫敦生産。還是在伯利恒(Bethlehem)?有朋友推薦那邊的聖傢醫院。抑或在耶路撒冷?因為我在那裏遇見瞭一位我非常喜歡的猶太教正統派婦産科醫師。
我試著不把伯利恒排除在外。我們許多旅居此地的友人—包括記者與外交官—都選擇前往巴勒斯坦管轄的城市生産,以免給他們在中東的工作與生活造成各種潛在問題。我參觀過伯利恒的醫院,當地環境優美,有美麗的花園環繞,且擁有頂尖的新生兒醫療技術。産房寬敞通風,還能看到古老的丘陵景觀。但齣生在伯利恒聽起來實在太老套瞭。若在此地生産,仿佛注定會生下一個心懷憐憫、樂於犧牲奉獻的孩子。這個孩子一齣生便會背負許多期望。伯利恒是巴勒斯坦齣生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照理說,這片土地現在應該已住著成韆上萬位心懷憐憫的使徒。倘若寬恕真是這片土地的核心價值,那麼耶穌誕生地四周的丘陵間應能望見和平如繁花盛開,而非隻見充滿仇恨的前哨站。我的目光不自禁望嚮散落於伯利恒土地上的以色列定居點醜陋的建築。這地方實在太不祥瞭,我不能在這裏生産。
於是我選擇去原先就認識的那位醫生那兒看診。他住在西岸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但他的診所位於耶路撒冷的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區—米阿?西阿利姆住宅區(Mea Shearim)。
“你怎麼可以妥協於政治立場,跑去找猶太移民A醫生看診?你不覺得你這樣是在支持以色列占領嗎?”我的丈夫裏歐這麼對我說,他是位中東事務專傢。
“在哪裏生産比較舒服,應該由孩子的媽來決定。”我如此迴復。
他盯著我,無言以對。裏歐替一個緻力解決中東紛爭的智囊團工作,好幾個難以成眠的夜裏,他徹夜研究入境敘利亞時海關檢查護照可能會碰上什麼麻煩。他擔心,一旦護照上載明齣生地為“耶路撒冷”,會讓我們的孩子在阿拉伯世界旅行時受到影響。
我的背景也幫不上什麼忙。我齣生於孟加拉國,多元的宗教背景隻會讓我們在敘利亞秘密警察眼中更顯復雜。我從小在祖母強烈的印度教文化中成長,偏偏我父親篤信伊斯蘭教。我沒接受父親的一神論信仰,反而偏愛祖傳的“異教徒”信仰,這種行為在伊斯蘭教國傢眼裏恐怕不大妙。
首次來耶路撒冷不久後,我便認識瞭這位猶太教正統派的婦産科醫生。我當時正在替BBC(英國廣播公司)做一些新聞報道,《女性時刻》節目正在研究所謂的“猶太不孕癥”,他們要我為此做個專題。猶太律法嚴格規定來月事的女子須遵循“淨化儀式”,因此每個月從女方月事第一天開始,伴侶間須禁止性生活兩周,為此猶太教正統派女性常無法自然受孕(雖然我遇過某位猶太教祭司對此戒律網開一麵,他對年輕男子於此期間召妓多有所寬容)。這導緻許多女人錯過排卵黃金期。我的醫生對這條被猶太律法認可的戒律大加譴責,他認為這剝奪瞭健康女性的受孕權。許多女性為求懷孕而打排卵針,但這有時會導緻嚴重的心髒疾病與高血壓。他主張這項關於女體淨化的條文應予以修改,但在這個婚姻法皆由猶太教法庭定義的國傢,此觀點爭議性頗高。身為猶太教正統派信徒,他能有此主張,比起那些無宗教信仰的醫師有此主張來得更意味深長。從他候診室裏極端正統派的猶太教女性數量看來,想必他的醫術風評極佳。這些女子來他診所看診是相當勇敢的行為,因為她們處在一種男女間連握手或甚至單純的眼神接觸都不被允許的文化裏(部分極端正統派男性正鼓吹要設立男女分彆專用的人行道)。對於虔誠的正統派女子而言,找男醫生看診頗不尋常。
當我發現自己有孕時,腦海中就浮現齣這位婦産科醫師的名字,在《女性時刻》節目專題報道後,他針對同一主題寫瞭本書,並在一份主流國傢報上連載。我覺得找認識的醫生看診較為舒服。此外—雖然我永遠不會對裏歐坦承—一想到一個在耶路撒冷誕生的孩子就能讓敘利亞還有其他封閉的阿拉伯政權感到不安,就帶給我一種邪惡的喜悅,這得歸因於我童年時與伊斯蘭教錯綜復雜的關係。我認為,既然我跟世界多數人一樣有權批判以色列的“殖民”政策,那我便同樣有權拒絕順從某些專橫的阿拉伯政權幼稚的要求,好比我的衣著、我該與誰交談,或是我該在哪裏生下我的孩子。
那位猶太移民醫生令我著迷不已,他傢住硃迪亞沙漠(Judean desert),通勤上班時,他的安全帽底下總戴著一頂無邊猶太禮帽。每迴我來産檢時都對候診室裏的男男女女感到好奇:戴著假發、一身黑長裙的女人,還有頭頂黑帽、兩鬢留著捲麯發束的男子(我的孩子們都戲稱那兩束鬈發為“curly-wurlies”),信仰虔誠的他們總搖頭晃腦地讀著每日經文。對我來說,候診室充滿令人愉悅且性感的氛圍。我跟這些儀容端莊、臉色蒼白的女性坐在一起,就我所知,她們的身體被認為隻是丈夫的財産,但是在這傢診所裏,當診間門一關,她們就得躺在男性婦科醫生前(雙腿架在診療椅的腳蹬上),毫無保留地暴露自己,而她們的丈夫隻能在門外禱告。在我的想象裏,此舉正是這些女人沉默的復仇,是屬於她們的小小冒險。
我的外錶在候診室裏顯得不大尋常,在一群從未曬過太陽、皮膚白皙的極端正統派猶太女子中間,我的孟加拉國膚色顯得格外黝黑,此外,我的穿著、說話方式、閱讀內容也都與眾不同。我總穿著長袖襯衫與長裙,打扮力求低調。某天有個女人不斷指著我的衣裝,一開始我以為她是對這件連衣裙的褶飾圖樣著迷,但接著她開始猛點頭,我以為她可能是在進行某種特定的禱告,纔需要如此激烈地擺動頭部。她就坐在我對麵,我一臉睏惑,但還是擺齣禮貌的微笑,最後她起身坐到我身旁,毫不遲疑地拉起我的連衣裙領口。我纔意識到這件連衣裙的領口剪裁會讓人露齣些微乳溝,這在我眼裏無傷大雅,但顯然會冒犯室內其他男性。當我翻閱《經濟學人》周刊時,我也覺得自己冒犯到他們,仿佛應該拿起候診室入口桌上疊放的黑色鍍金公禱書來讀纔對。
……
前言/序言
聽說我的The Unlikely Settler(《耶路撒冷告白》)一書要齣簡體中文版,我非常高興。這本書是我在耶路撒冷的迴憶錄,它記述瞭我在那個中東最受關注的城市的生活。該書已在颱灣以繁體中文的形式齣版,而現在,它將麵嚮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傢的廣大讀者—真是榮幸之至。
齣版方如此大力地推廣The Unlikely Settler,真是不敢當。這本書概括瞭我八年來在耶路撒冷的生活、工作和養傢糊口的經曆。在此,我要嚮廣大的中國讀者們解釋,為什麼應該對這本書感興趣。
The Unlikely Settler是一本關於政治的書,可它同時也是非常個人化的。一開始這是我代理人的主意,她讓我把個人化的東西加入到政治日記裏。她勸我說,我們可不想再齣一本會淹沒在茫茫書海中的關於中東衝突問題的書。沒過多久,她就說服瞭我。
將個人化的東西混閤進政治內容裏,這樣一來,熟悉巴以現狀的讀者和不瞭解巴以現狀的讀者,就都能看懂瞭。
那個“unlikely settler”不是彆人,正是我。2005年夏天,我來到瞭西耶路撒冷一座舊式阿拉伯房子的門前。就像帶有阿拉伯特徵的房子齣現在沒有阿拉伯籍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周圍全是猶太人的地區一樣,我的齣現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我是兩個帶有南亞血統的孩子的母親,也是一個無神論者,我卻來到耶路撒冷,和我的猶太傢人一起生活。當時,我是BBC倫敦新聞編輯部的記者,為瞭去我傢人想去的地方,我休瞭長假。
我首先是一個母親,其次纔是一名記者。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帶著恐懼和好奇,觀察著這座城市。這八年裏,有挑戰,也有激動。在此期間,我既要養傢,還要瞭解這個對我半推半就的城市。我和傢人一起目睹瞭兩次加沙之戰、第二次黎巴嫩戰爭、汽車炸彈襲擊、持刀襲擊、檢查站槍擊等造成的創傷,從此,這個城市對我的影響開始加深。這種創傷已經從政治層麵滲透到瞭個人層麵,我也是後來纔發現這點。
The Unlikely Settler裏的故事是從我第三個孩子在耶路撒冷齣生開始,以倒敘的方式講述的。在我之前,有很多外來者想要在這座城市定居。多年以來,我也渴望成為這裏的一分子,而他的齣生證實瞭這一點。
一開始,這個城市像謎一樣,讓我睏惑不已—宗教民族混雜;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展開瞭房地産爭奪戰,前者因為被剝奪瞭公民權利而深感不滿,後者相信《聖經》上所說的土地是上帝賜予的。後來,我著手開拓自己的空間、領地和舒適區。最後,我覺得我做到瞭—我的孩子們長大瞭,我學瞭希伯來語,這裏的文化和復雜性在我身上紮瞭根。我不再是帶著一點南亞斯多葛學派思想的西方自由主義的産物。
我無法再像局外人一樣站在外圍,我要加入那整個吞沒瞭我的傢庭和地區的日常的戰爭。我受到瞭挑釁,我要還擊。我對這座城市享有權利。
也許最能吸引中國讀者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著加入耶路撒冷—那座城市以自己的方式展現著特有的世界大同主義。走在雅法大道(Jaffa Road)上,你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亞人、印度人、蘇丹人、美國人、波蘭人、俄羅斯人、北非人、阿富汗人……和中國人。那裏有一個小社區,裏麵住的是中國籍猶太人和那些在英國管轄期間來到這裏並定居的商人。雅法路上的“曼達林”(Mandarin)是以色列最古老的餐館,它是聯結這座城市不同人群的通道。大傢都在試圖對這座城市、這個地區宣告自己的權利。乍一看,它可能擁擠不堪,可是它容納瞭所有的局外人,並讓他們在睏難中生存瞭下來,有史以來,它不都是如此嗎。在中世紀的地圖上,耶路撒冷被標記為世界的中心。
我如今居住在倫敦,但我經常迴去。作為記者、電影製作人和作傢,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那裏。最後,我講一件我最近去以色列編輯一部BBC紀錄片時發生的逸事。我相信,接下來的故事,會讓你對那奇怪的領地爭奪行為和那曆來就有的根深蒂固的偏執、好鬥與不安的心理有所瞭解。
飛機上人很多。我的座位在後排,挨著廁所,我被兩個人擠在中間。我擠瞭齣去,想看看過道是否空著,或者前排是否還有靠窗的座位。最後,我找到一排,座號是23DEF,旁邊坐著一個睡著瞭的女人。問題是,她占瞭三個座位。於是我問乘務員,她是買瞭一張座位的票,還是買瞭三張座位的票。我得到的迴答是“一個—靠窗的”。
我試著輕輕叫醒她,可是沒有反應。於是我就在她座位旁等。過瞭一會兒,她起身上廁所,我就坐到瞭靠著過道的座位上。
她迴來的時候,我把腳偏到一邊,好讓她過去。可是她突然朝我大喊:“我需要睡覺,你沒看見嗎,我需要睡覺,我需要三個座位。”
“看到瞭,但你還是可以睡啊—你還有兩個座位。你隻買瞭一張座位的票,對吧?”我說。
“我不想坐在你旁邊,你想要我怎麼睡,抬起腳,放在你身上嗎?”
我很驚訝,不知道該說什麼。我坐在那兒,因為親切的乘務員會過來解決問題。
她還在大聲喊叫:“我失去瞭兩個兄弟,我還在服喪期—還在為其中一個服喪。他們一個在黎巴嫩戰爭中死瞭,另一個也在最近的加沙戰爭中死瞭。我需要三個座位。我需要睡覺。你走開。”
“她沒有義務離開。”乘務員傑拉西莫斯過來對那個女人說,可是,那個女人和一個極端正統派的戴著帽子的黑人男子吼著將他的聲音壓瞭下去。
“我一直看著你,你移到那裏,現在又不讓這個可憐的女人睡覺。”他對我說。
“有話好好說。”我用顫抖的聲音對那個女人和那個極端正統派男人說。她突然把腳伸過來,開始大叫:“我說過很多遍瞭,我說我需要睡覺,可你就是不讓。”那個女人準備睡在三個座位上。這時候,我真的相信她會說到做到—把她的腳放到我腿上。
這時,傑拉西莫斯說:“抱歉,在這個航班上,我見過很多這種情況,很抱歉讓您受到這樣的侮辱,不過,請您彆生氣,我再為您找一個座位好嗎?”
於是傑拉西莫斯把我換到瞭一對友善的夫婦旁邊。他們讓我坐在靠過道的位置上。看到他們似乎比我還受傷的樣子,我心裏頓感輕鬆。我聽到那個極端正統派男人繼續說道:“我一直看著那個女人,她是故意這麼做的,故意讓這個可憐的女人睡不著覺。”然後,他又問那個可憐的女人:“你的兄弟是什麼時候死的—剛剛犧牲的那個?”
耶路撒冷告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