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曆程(新世界新思想譯叢) [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曆程(新世界新思想譯叢) [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 著
圖書標籤:
  • 英國史
  • 工業革命
  • 帝國主義
  • 經濟史
  • 社會史
  • 現代化
  • 新世界新思想
  • 曆史學
  • 18世紀
  • 19世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369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既然經濟發展和工業化依然是普遍追求的目標,既然發達與欠發達世界繼續在博弈和分化,既然帝國的興衰命運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工業與帝國》對新韆年的讀者便不失其現實意義。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

內容簡介

工業革命可謂人類曆史上空前的一場巨變,它初期僅與一國即英國的曆史相重閤。本書描述並解釋瞭英國邁嚮工業強國的崛起之路、其暫時領先優勢的無奈流失、其與世界各地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特殊關係,以及所有這一切對英國社會生活的廣泛影響。在這部行雲流水的作品中,史學大傢埃裏剋?霍布斯鮑姆深入探索瞭英國最近250年的現代化曆程,對英國乃至整個西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史作瞭獨到的重新解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譽全球的思想大師、備受推崇的馬剋思主義史學大傢,英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藝術和科學院外籍院士,先後被多個國傢的大學授予名譽學位。

作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同齡人,1917年齣生於埃及名城亞曆山大港的一個中産傢庭。父親是移居英國的俄國猶太後裔,母親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1919年,舉傢遷往維也納,十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孤兒霍布斯鮑姆於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戰”後受創深的德奧兩國度過童年。希特勒上颱後,1933年轉赴英國,幸運地躲過之後的納粹大屠殺,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曆史。“二戰”爆發後,投筆從戎,至1946年退伍,迴到劍橋完成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英國費邊社的曆史。1947年成為倫敦大學伯剋貝剋學院講師,1959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成為該校經濟和社會史榮譽教授。1982年退休後,任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和社會史榮譽教授。1998年,英國時任首相托尼?布萊爾為其頒發瞭名譽勛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為他一生執教的伯剋貝剋學院校長,由於他的辭職信一直未獲批準,實際上他至死都是該校校長。2003年,獲得傑齣歐洲史研究奬。2012年,中國國慶日淩晨,因病在倫敦謝世。

譯者簡介:

梅俊傑,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員、世界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自由貿易的神話:英美富強之道考辨》(新華齣版社2014年修訂版、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初版),所撰各類學術文章廣見於國內外報刊;譯有《歐洲發展的曆史經驗》、《國富策: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維特伯爵:俄國現代化之父》、《科爾貝:法國重商主義之父》等作品;主編“經濟史與國富策譯叢”(商務印書館)、“外國經濟戰略傢叢書”(上海遠東齣版社)。

精彩書評

霍布斯鮑姆堪稱我們時代偉大的曆史學傢,不僅在英國,而且在世界。

——《旁觀者》

本書十分齣色地考察瞭英國以往兩個多世紀經濟的重大進展與變遷,作者的眼光尖銳而冷峻,文辭洗練而典雅,大量圖錶附錄更有錦上添花之效。

——《衛報》

本書作者造詣非常精深、學識無比淵博,在馬剋思主義曆史學傢中筆力雄健老練、思想舉重若輕。

——休?特雷弗-羅珀,《星期日電訊報》

作為當代纔華橫溢的經濟史學傢,埃裏剋?霍布斯鮑姆藉教科書的形式,寫下瞭一部富有創見、揮灑自如的英國史,為重新解讀西方經濟史及社會史和政治史提供瞭新穎的視角。

——約翰?韋西,《傾聽者》

目錄

導讀 工業革命與不列顛新帝國的興衰 任劍濤/001

譯序 準確把握英國現代化的特點 梅俊傑/017

原序/026

導言/001

第一章 1750年的英國/011

第二章 工業革命的起源/023

第三章 工業革命,1780—1840年/045

第四章 工業革命的人文結果,1750—1850年/069

第五章 農業,1750—1850年/089

第六章 工業化的第二階段,1840—1895年/103

第七章 世界經濟中的英國/129

第八章 生活水準,1850—1914年/149

第九章 衰落的開始/169

第十章 土地,1850—1960年/191

第十一章 兩次大戰之間/205

第十二章 政府與經濟/225

第十三章 長期繁榮/249

第十四章 1914年以來的社會/275

第十五章 英國其他地區/297

第十六章 趨於嚴峻的經濟氣候/317

結論/335

後續閱讀/395

索引/401

圖目錄

圖1英國的人口,1750—1991年/347

圖2不同年份英國人口的年齡構成/347

圖3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死亡率,1840—1991年/348

圖4農業人口的減少/348

圖5a工業化英國,1851年/349

圖5b工業化英國,1851年/350

圖6工業化英國,1997年3月/351

圖7若乾英國職業,1841—1991年/352

圖8a階級結構,1750—1961年/353

圖8b英國的社會階級,1971—1994年/354

圖9中産階級職業的變遷,1931—1951年/355

圖10倫敦的成長/355

圖11速度的革命:旅行時間/356

圖12交通革命:鐵路/357

圖13交通革命:汽車/357

圖14英國的客流,1965—1994年/358

圖15文化:英格蘭的文盲率,1840年/359

圖16文化:書籍/360

圖17a英國的工業生産,1811—1965年/361

圖17b英國的工業生産,1966—1995年/361

圖18英國工業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1780—1958年/362

圖19占世界製成品貿易的份額,1937—1990年/362

圖20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950—1992年/363

圖21英國在製成品貿易中的競爭力,1975—1995年/364

圖22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占比,19世紀/365

圖23a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占比,1948—1980年:鋼材/366

圖23b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占比,1948—1980年:電力/366

圖23c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占比,1948—1960年:車輛/367

圖23d英國在世界工業中的占比,1970—1980年:車輛/368

圖24不同時期英國占世界貿易的份額,1750—1990年/369

圖25按商品類彆的英國貿易,1814—1995年/369

圖26英國的貿易方式,1750—1994年/370

圖27英國的港口,1960年/371

圖28海外貿易格局,1960年/372

圖29英國的港口,1888年/373

圖30英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1965—1983年的數字不含石油公司)/374

圖31英國的海外投資/375

圖32a英國海外投資的地域分布/375

圖32b英國公司的淨海外直接投資(不含石油公司)/376

圖33英國的投資組閤/377

圖34a收支平衡,1820—1955年/378

圖34b收支平衡,1955—1995年/379

圖35英國的價格變動,1700—1995年/380

圖36政府開支占國民生産總值的百分比/381

圖37a國防占政府總開支的份額,1820—1960年/382

圖37b國防占政府總開支的份額,1960—1996年/382

圖38社會保障開支的主要項目,1900—1994年/383

圖39不同國傢社會保障開支占國民收入的百分比,1950年代/383

圖40醫療總開支占國內生産總值的百分比,1960—1983年/384

圖41富人與窮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385

圖42a富人與窮人,1955年/385

圖42b英國的財富分配,1976、1991年:可交易財富(包括住房)/386

圖43 工人的傢庭開支/387

圖44茶和糖的消費/387

圖45按類型和目的看私人終消費,1993年/388

圖46a平均周工資與零售價格,1900—1958年/389

圖46b平均周工資與零售價格,1960—1992年/389

圖47 英國的總傢庭收入,1971—1991年/390

圖48失業,1860—1994年/390

圖49英國的雇員,1971—1997年/391

圖50男女工資差距,1981—1990年/392

圖51工會會員,1860—1995年/393

圖52因罷工損失的工作天數,1890—1995年/394

附錄: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代錶作品

《革命的年代 1789—1848》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資本的年代 1848—1875》 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

《帝國的年代 1875—1914》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極端的年代 1914—1991》 The Age of Extremes 1914-1991

《工人》 Labouring Men

《工業與帝國》 Industry and Empire

《原始的叛亂》 Primitive Rebels

《傳統的發明》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匪徒》 Bandits

《革命者》 Revolutionaries

《勞工的世界》 Worlds of Labour

《1780年以來的民族和民族主義》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論曆史》 On History

《論帝國》 On Empire

《非凡的小人物》 Uncommon People

《新韆年訪談錄》 The New Century

《全球化、民主和恐怖主義》 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

《趣味橫生的時光》 Interesting Times

《斷裂的年代》 Fractured Times

《如何改變世界:馬剋思和馬剋思主義的傳奇》 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

精彩書摘

  《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曆程(新世界新思想譯叢)》:
  工業革命標誌著有文字記錄以來世界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類生活轉型。在某個短暫時期內,工業革命僅與一個國傢即英國的曆史相重閤,因此,整個世界經濟都以英國為基礎或者圍著英國轉。這個國傢由此上升到瞭足以影響並支配全球的位置,這是任何規模相當的國傢此前或此後從未達到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沒有哪個國傢可以望其項背。世界史上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如果不拘字眼的話,不妨將當年英國描述為:世上唯一的工廠、唯一的大規模進齣口國、唯一的貨運國、唯一的帝國主義者、幾乎唯一的外國投資方,而且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軍強權、唯一擁有真正世界政策的國傢。這種壟斷地位很大程度上得自開路先鋒的獨行無雙,既然不存在其他拓荒者,英國便是開天闢地的主人。當其他國傢也推進工業化後,這一切便自動終結,但由英國打造並反映英國旨意的世界經濟流通體係,在以後一段時間對其他地區仍必不可少。不過,對世界大多數地區來說,工業化的“英國”時代僅僅是一個階段,是當代曆史的初始或早期階段。對英國而言,工業化時代的含義顯然遠大於此。我國在經濟與社會領域率先開拓的經驗深刻地塑造瞭我們自身,時至今日依然對我們影響深遠。
  英國這一獨特的曆史處境便是本書論述的主題。
  經濟學傢和經濟史學傢已詳細討論過,一個工業先驅會具有何種特徵,會具備何種優勢與劣勢,其所得齣的結論不盡相同。結論的差異主要源於他們是否力圖解釋,為何當今不發達經濟體未能趕上發達經濟體,或者為何工業化的領跑者(首先是英國)會被人後來居上。在18世紀及19世紀初開展工業革命蘊含瞭巨大優勢,我們將在討論該時段的有關章節中研討這些優勢。劣勢則可能齣現在英國的以後階段,即1860年代至19世紀末。有關劣勢如:頗為陳舊的技術結構和企業結構已經根深蒂固,乃至無法輕易放棄甚或加以修改,這些劣勢在涉及該時段的章節中也會得到簡要闡述。本書所持的觀點是,大而言之,英國的相對衰落蓋緣於它成長為工業強國時的那種率先性和長期性。不過,也不應當孤立地分析這一因素,至少同樣重要的還有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特定甚至獨有的地位,這種地位一定程度上造就瞭我們的早期成功,而成功反過來又強化瞭我們的地位。英國本已是且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交往的中介,溝通著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工業化區域與原材料産地、國際大都市與殖民或半殖民地。或許由於基本上依托英國而構建,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成一個自由流通的單元體係,國際資本和商品的流轉幾乎都要經過英國的人手和機構,藉由英國的洲際航船而運輸,並以英鎊來計價。英國在起步時便擁有巨大的優勢,即欠發達地區無法離開它(或因為的確需要我們,或因為被迫依附我們),發達世界的貿易和支付體係也無法離開它。因此,當其他經濟體的挑戰變得無可抵抗時,英國總還有自己的退路。我們能夠進一步退迴到“帝國領地”和“自由貿易”中,也即退迴到我們對尚不發達地區的壟斷中(當然這本身就使得落後地區無法工業化),並退迴到我們作為世界貿易、航運及金融交易的樞紐這一中介功能中。我們並不是非競爭不可,我們終究還可以退避三捨。這樣的迴鏇餘地,反而讓拓荒時代留下的陳舊不堪、日益落伍的工業結構與社會結構得以延續下去。
  ……

前言/序言


工業的黎明與帝國的擴張:一部全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變遷史 書名: 工業的黎明與帝國的擴張:一部全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變遷史 作者: [此處可留空或使用虛構作者名,如:阿瑟·格雷厄姆] 譯者: [此處可留空或使用虛構譯者名] 齣版信息: [此處可留空或使用虛構齣版社名] ---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全球社會經濟史畫捲,聚焦於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人類社會經曆的劇烈轉型——即工業化進程的興起及其與全球帝國主義擴張的復雜互動。它並非簡單地描繪技術進步的綫性發展,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變革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勞動關係、階級分野以及國傢權力格局。 全書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融閤瞭經濟史、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緻力於揭示“現代化”這一概念背後隱藏的權力運作和不平等機製。我們不將工業化視為一個孤立的國內事件,而是將其置於一個由貿易網絡、殖民掠奪和地緣政治競爭構成的全球體係中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瓦解與新生産力的萌芽(約1750–1830) 第一章:前工業時代的全球連通性 本章首先審視瞭18世紀的全球經濟圖景,挑戰瞭“工業革命是憑空齣現的”這一傳統敘事。我們將探討重商主義的遺産、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構建的“三角貿易”模式如何為早期工業積纍瞭原始資本。重點分析瞭農業革命、人口增長以及全球範圍內商品(如棉花、蔗糖)的流動如何為工廠體係的爆發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勞動力儲備。 第二章:技術的“熱點”與創新的擴散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關鍵技術突破的起源與地理集中性。不同於側重於英國本土的敘事,本章將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等發明置於更廣闊的技術交流網絡中進行討論。我們分析瞭知識産權、工匠階層的流動性以及科學社團在推動技術應用中的角色。同時,也探討瞭早期的技術應用如何加劇瞭地區間(如英格蘭內部或蘇格蘭)的經濟分化。 第三章:勞動力的重塑:從傢庭作坊到工廠紀律 工業化最深刻的影響之一在於對人類日常生活的乾預。本章聚焦於工廠製度的建立及其對傳統勞動倫理的顛覆。我們將考察新的時間觀念(鍾錶時間對自然節律的取代)、工作環境的惡化、以及對婦女和童工的係統性剝削。通過對早期工人階級反抗運動(如盧德運動)的細緻分析,揭示瞭社會秩序在劇烈變動中的張力。 第二部分:帝國的燃料與全球的重構(約1830–1880) 第四章:第二次工業浪潮與基礎設施的擴張 本章進入瞭鋼鐵、鐵路和電報時代。重點分析瞭鐵路建設如何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政治意誌的體現,它極大地縮短瞭時空距離,促進瞭資源獲取的集中化。我們探討瞭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如何依賴於國傢信用、金融創新(如股份公司和現代銀行體係)以及對海外原材料的穩定需求。 第五章:自由貿易的意識形態與殖民地的新角色 隨著工業能力的提升,自由貿易理論逐漸取代瞭重商主義。本章批判性地考察瞭這一轉變。自由貿易的推行,尤其是在英國,如何成為一種“單嚮開放”的政策工具,旨在確保其製成品能順利傾銷到殖民地和非工業化地區,並同時獲取廉價的初級産品。我們將分析《榖物法》的廢除對全球糧食市場的深遠影響。 第六章:工業需求驅動的地理政治重塑 本部分的核心是“工業-帝國”的共生關係。考察瞭工業國傢為確保原材料供應(如橡膠、锡、石油的前兆)和開闢新市場而進行的係統性擴張。重點分析瞭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部分地區在這一時期如何被整閤為一個為核心工業國服務的“原料腹地”和“傾銷市場”,這極大地固化瞭全球經濟中的中心-邊緣結構。 第三部分:新帝國主義的陰影與內部的變革(約1880–1914) 第七章:科學管理、壟斷與資本的集中 在19世紀末期,工業生産進入瞭新的階段,標準化、規模化生産成為主流。本章關注瞭壟斷資本的形成、卡特爾的齣現,以及科學管理法(如泰勒製)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對工人的異化程度。同時,也探討瞭技術進步如何催生瞭新的行業(如化工、電力),並對傳統的産業結構構成瞭挑戰。 第八章:國內的社會反應:福利、改革與階級鬥爭的深化 麵對工業化帶來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動蕩,各國政府開始介入經濟生活。本章考察瞭教育改革、公共衛生改善以及早期社會保障製度的嘗試。我們將對比不同政治意識形態(如社會主義、工團主義)對工業資本主義的迴應,分析工人運動如何從早期的自發反抗轉嚮有組織的政治力量。 第九章:全球化的極限與意識形態的衝突 在帝國主義競爭達到頂峰的年代,工業能力直接轉化為軍事實力。本章將審視國傢間工業産值的競賽如何直接導緻瞭軍備競賽和國際聯盟體係的緊張。探討瞭民族主義、種族理論等意識形態如何被用以閤理化對工業資源和海外領土的爭奪,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瞭伏筆。 結論:現代性的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工業化進程所留下的復雜遺産。它不僅帶來瞭空前的物質繁榮和技術飛躍,同時也奠定瞭深刻的全球不平等結構、新的環境挑戰以及高度依賴工業資本的社會形態。本書旨在促使讀者超越簡單的進步論,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我們所繼承的這個由蒸汽、鋼鐵和殖民邏輯共同塑造的現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工業與帝國》的過程,是一場智識上的盛宴。作者對於曆史數據的運用極為嫻熟,但又不至於枯燥乏味。他善於將宏觀的經濟統計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讓那些抽象的數字有瞭溫度和生命。比如,在描述棉紡織業的興盛時,書中不僅僅提及瞭産量和齣口量的增長,更深入挖掘瞭背後的貿易體係、殖民地的角色,以及由此對社會階層分化産生的影響。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探討能源革命時,將煤炭的開采、運輸以及其對冶金、交通等領域産生的連鎖反應,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工業發展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運用智慧和資源,改造自然,重塑社會,並最終走嚮全球化的史詩。作者對“新世界新思想”這一譯叢主題的呼應,體現在他對每一次技術突破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現代英國的形象。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進步”的含義,理解其背後復雜而多維的驅動力。

评分

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英國工業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分析瞭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生産力解放,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重塑。書中對技術創新、資源配置、市場擴張等關鍵因素的解讀,都具有極強的理論深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討工業革命對人類思想觀念的衝擊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新思想的萌發,對舊有秩序的挑戰,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變革,都被作者描繪得生動而富有邏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思想和文化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又反過來驅動著進一步的發展。作者在分析“新世界新思想”時,不僅僅局限於英國本土,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世界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全球性的視野,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從第一頁開始,作者就以一種宏大的敘事視角,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書中對於英國工業化進程的梳理,並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這一變革的內在邏輯和復雜因素。那些關於蒸汽機的發明、工廠製度的建立、交通網絡的擴張,都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被置於社會、經濟、政治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審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同時期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由此引發的人們生活方式的劇烈改變的描繪。從鄉村的田園牧歌到城市的煙囪林立,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到全新的工業經濟,這些轉變的陣痛與機遇,都被作者細緻入微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讀這本書,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瞭蒸汽的轟鳴、機器的運轉,也體會到瞭新舊社會交替帶來的迷茫與希望。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工業化進程中的陰暗麵,例如勞工的艱辛、貧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對殖民地的剝削,這些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加全麵和批判性的視角來理解這段曆史。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和語言魅力,著實令人摺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長河,一路上不厭其煩地指引我們關注那些關鍵的節點和重要的轉摺。他的文字富有洞察力,能夠將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提煉齣其核心要義,並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城市化進程的描寫,將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擴張,以及由此衍生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描繪得觸目驚心,卻又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書中對於不同社會階層的描繪也十分生動,無論是新興的工業巨頭,還是辛勤勞作的工人階級,他們的生活圖景都栩栩如生。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習到瞭英國的現代化曆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思考這些曆史進程對於我們當今世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作者在結尾部分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更是為全書增添瞭一層思考的維度,讓我們在迴顧曆史的同時,也能放眼未來。

评分

《工業與帝國》讓我對“帝國”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與其全球擴張緊密聯係起來,揭示瞭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係。書中對於殖民地資源如何反哺本土工業,以及工業産品如何通過殖民地市場得以消化,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作者在分析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産生的影響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印象深刻。從商品貿易到技術傳播,從軍事力量到文化輸齣,工業化使得英國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瞭前所未有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的背後,既有技術和經濟的優勢,也有製度和思想的輸齣。讀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現代世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化與帝國主義相互作用的結果。書中對這些復雜關係的梳理,為我們理解全球化曆史的根源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评分

非常好的一部作品,开卷有益

评分

这本书我挺喜欢的点是

评分

比想象的厚,内容非常好,满意。

评分

本书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评分

不错哦,价格实惠还能用券买的。

评分

原装正版,物流速度,快递态度也好好,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霍氏大作。和年代四部曲一块在拜读。

评分

工业革命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巨变,它初期仅与一国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本书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评分

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持续被关注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