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犍陀羅造像是西方雕刻藝術與佛教文化交融而産生的藝術瑰寶,它用流暢的綫條描劃齣佛陀悲智行願的形體顯示,並且通過敘事手法刻繪齣釋迦本師應化娑婆的行跡。
犍陀羅是佛教造像之初始,它改變瞭早期佛教圖紋信仰的元素。在中國佛教早期造像藝術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犍陀羅風格對其的影響。
《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美》曆經三個月拍攝,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使用瞭美國大都會、巴黎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的拍攝標準。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我們都精益求精,力保它盡善盡美,拍攝中我們使用瞭世界TOP級光質的Broncolor閃光燈,防?閃光燈UV光綫破壞造像,因為Broncolor是具備UV阻斷功能的閃光燈,成像後光綫質感均能呈現一流水準。
在釋文和英文翻譯過程中,考驗的不單是我們對造像本身的認知,更是對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的過堂。
本書的排版設計反復推敲,取捨之間成就瞭現前版本。無數的夜晚都是重復的自我對話,在匱乏中不斷發現一點進步的價值,仿佛整個宇宙就你自己一個人,於是讓這本書也有瞭溫度。每張照片、每段文字背後都是我們對細節、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希望最終能呈現給大傢一本高水準的好書!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緣起
兩韆五百多年前,佛教創立,法傳東西。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與阿富汗東北邊境一代的古犍陀地區,即曾為佛法興盛之所。印度孔雀王朝護法名王阿育王(Asoka)主政此地,大崇佛教。其後,巴剋特裏亞希臘人、大月氏人、斯基泰人、帕提亞人先後占領犍陀羅,使其地之文化大顯融匯之相:遠囊希臘,近括中亞,糅閤印度,自成一格。期間,正法久住,梵音高唱,雖政權更迭,佛教信仰依然蔚為大觀。此有《那先比丘經》為證。
釋尊入大涅槃後五百年,佛法漸次由小乘而轉大乘,中國的古“絲綢之路”也逐漸開通。張騫西遊大月氏,始知印度之名,“始聞浮屠之教”,而正是由大月氏人所建的貴霜帝國(公元127-230年),在東漢年間踞犍陀羅為首都。貴霜王朝國力昌盛,大興佛法,推崇大乘,融東西方文明於古犍陀羅一地,在此形成瞭獨特、成熟的佛教文化風範。
古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即為典範。自佛像藝術之起源,古犍陀羅佛教雕塑據古希臘,古羅馬之寫實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聖,大氣而兼優美,崇高不失精緻。論其身相,則肅穆與靈動並存;考其精神,則親近與高遠俱足;究其意旨,則實為佛法不執分彆、無弗遠近、無有高下,乃至不垢不淨、不一不異,圓融自在之當然、具象顯現。觀者一睹,或可凝神靜賞造像之身姿,或可斂心叩尋佛性之禪悅,或震撼於造像之變化,或感慨於身相之虛妄。凡此種種,因人而異,不一而足,卻悉皆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美,悉皆藝術與信仰之審美經驗——前人刀鑿石刻,佛法一脈至今,曆史餘韻不絕,觀者歡喜贊嘆。
正是在古犍陀羅佛教藝術的興盛期,“絲綢之路”空前通達,佛法亦依此而東傳至中土。無論陸上走來的鳩摩羅什,還是海上行來的高僧真諦,都是晉僧人法顯自陸行絲綢之路西去,沿海上絲綢之路東歸,堪稱踏遍“一帶一路”之第一人。絲綢之路的韆年演化與古犍陀羅地區的興衰起落,巨變滄桑,有著韆絲萬縷卻又湮沒無聞的關聯——古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自此路而來,與華夏文明結閤,誕生齣中國特有之佛教藝術;但古犍陀羅本地卻曆經更變,佛教造像由煌煌乎如日中天而成日薄西山,最終消散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殆至玄奘西遊,著《大唐西域記》,言健馱邏國,即“多敬異道,少信正法,自古已來印度之境[……]僧伽藍韆餘所,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頹圯,天祠百數異道雜居”,不得不令人興懷。然而,事實上,這一趨嚮同樣見於絲綢之路:喀什三仙洞、吐魯番雅爾湖、伯孜剋裏剋韆佛洞,乃至晚清發現的敦煌莫高窟,無不是都是當年佛教興盛的見證,其石窟造像藝術,更是古犍陀羅佛教造像沿絲綢之路而來的點化之痕。
自佛法觀之,此韆年藝術珍寶,溯絲路東來西往之源,見證瞭佛法在絲綢之路上的成、住、壞、空,而於盛世畢顯,實乃生滅門中得見真如門。尤其於此全球化時代,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曆史戰略中,古犍陀羅造像藝術仿若遊絲金綫,暗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編織之中。
以古犍陀羅為起點的造像藝術不但在藝術史、宗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有極高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作為東西方文明交融貫通,全世界藝術與信仰多元並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連,生産生活生態和諧共生的物質符號。
古犍陀羅藝術及其佛教信仰精神的東傳曆程與中國化經驗,可堪反思、重構與重視者極多。本書編撰,正望方傢於此寓意,故贅言如上,盼觀者留心,同求和平永久,人類文明共進,世界文化齊昌。
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美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