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總綫及其應用技術(第2版)

現場總綫及其應用技術(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正軍,李瀟然 著
圖書標籤:
  • 現場總綫
  • 工業通信
  • 自動化
  • 控製係統
  • CAN總綫
  • Profibus
  • Modbus
  • EtherCAT
  • 工業網絡
  • 嵌入式係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497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485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气信息工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9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作為高等院校各類自動化、電子與電氣工程、計算機應用、信息工程、自動檢測等專業的本科教材
  《現場總綫及其應用技術(第2版)》從科研、教學和工程實際應用齣發,理論聯係實際。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現場總綫技術、工業以太網及其應用係統設計力求所講內容具有較強的可移植性、先進性、係統性、應用性、資料開放性,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內容簡介

  《現場總綫及其應用技術(第2版)》從科研、教學和工程實際應用齣發,理論聯係實際,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現場總綫技術、工業以太網及其應用係統設計,力求所講內容具有較強的可移植性、先進性、係統性、應用性、資料開放性,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全書共分11章,主要內容包括:現場總綫概論、網絡與通信基礎、串行通信與Modbus-RTU通信協議、CAN現場總綫與CANopen、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PROFIBUS現場總綫、基金會現場總綫FF、CC-Link與WorldFIP現場總綫、DeviceNet現場總綫、工業以太網、基於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的新型DCS的設計。全書內容豐富,體係先進,結構閤理,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尤其注重工程應用技術。本書是在作者教學與科研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閤二十年現場總綫技術的發展編寫而成的,書中詳細地介紹瞭作者在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應用領域的新科研成果,給齣瞭大量的應用設計實例。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各類自動化、電子與電氣工程、計算機應用、信息工程、自動檢測等專業的本科教材,同時可以作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適用於從事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控製係統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概述
11現場總綫的現狀與發展
111現場總綫的産生
112現場總綫的本質
113現場總綫的特點和優點
114現場總綫標準的製定
115現場總綫的現狀
116現場總綫網絡的實現
117現場總綫技術的發展趨勢
12工業以太網的産生與發展
121以太網引入工業控製領域的
技術優勢
122工業以太網與實時以太網
123IEC 61784-2標準
124工業以太網技術的發展現狀
125工業以太網技術的發展
趨勢與前景
13企業網絡信息集成係統
131企業網絡信息集成係統的
層次結構
132現場總綫的作用
133現場總綫與上層網絡的互聯
134現場總綫網絡集成應考慮的
因素
14現場總綫設備
141現場總綫設備的分類與特點
142現場總綫差壓變送器
143現場總綫溫度變送器
144現場總綫閥門定位器
145現場總綫電動執行器
146現場總綫-氣壓轉換器
147電流-現場總綫轉換器
148現場總綫-電流轉換器
149現場總綫接口類設備
1410現場總綫儀錶圓卡
15現場總綫簡介
151基金會現場總綫(FF)
152CAN
153DeviceNet
154LonWorks
155PROFIBUS
156HART
157INTERBUS
158CC-Link
159ControlNet
1510WorldFIP
1511P-Net
1512SwiftNet
1513AS-i
1514RS-485
16工業以太網簡介
161工業以太網的主要標準
162IDA
163Ethernet/IP
164EtherCAT
165Ethernet Powerlink
166PROFINET
167HSE
168EPA
習題
第2章網絡與通信基礎
21數據通信基礎
211基本概念
212通信係統的組成
213數據編碼
214通信係統的性能指標
215信號的傳輸模式
216局域網及其拓撲結構
217網絡傳輸介質
218介質訪問控製方式
219CRC校驗
22現場控製網絡
221現場控製網絡的節點
222現場控製網絡的任務
223現場控製網絡的實時性
23網絡硬件
231網絡傳輸技術
232局域網
233城域網
234廣域網
235無綫網
236互聯網
24網絡互聯
241基本概念
242網絡互聯規範
243網絡互聯操作係統
244現場控製網絡互聯
25網絡互聯設備
251中繼器
252網橋
253網關
254路由器
26通信參考模型
261OSI參考模型
262TCP/IP參考模型
263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
模型的比較
264現場總綫的通信模型
27netX網絡控製器
271netX係列網絡控製器
272netX係列網絡控製器的
軟件結構
273netX可用的協議堆棧
274基於netX網絡控製器的
産品分類
275開發工具和測試闆
276設計服務
277價格模式
28ARM處理器
281ARM處理器概述
282ARM體係架構的版本
283ARM處理器的分類
29網絡操作係統與工控
組態軟件
291Windows操作係統
292Netware
293Windows CE
294VxWorks
295μC/OS-II
296Linux
297工控組態軟件
210OPC技術
2101OPC技術概述
2102OPC關鍵技術
2103OPC DA規範
2104工業控製領域中的OPC
應用實例
211Web技術
2111Web技術概述
2112Web服務端技術
2113Web客戶端技術
2114SCADA係統中的Web應用
方案設計
習題
第3章串行通信與Modbus-RTU
通信協議
31串行通信基礎
311串行異步通信數據格式
312連接握手
313確認
314中斷
315輪詢
316差錯檢驗
32RS-232C串行通信接口
321RS-232C端子
322通信接口的連接
323RS-232C電平轉換器
33RS-485串行通信接口
331RS-485接口標準
332RS-485收發器
333應用電路
334RS-485網絡互聯
34USB接口
341USB接口的定義
342USB接口的特點
343USB接口的應用
35Modbus通信協議
351Modbus通信協議概述
352兩種傳輸方式
353Modbus消息幀
354錯誤檢測方法
355Modbus的編程方法
36PMM2000電力網絡儀錶
及其應用
361PMM2000電力網絡儀錶概述
362PMM2000電力網絡儀錶
Modbus-RTU通信協議
363PMM2000電力網絡儀錶在數字化
變電站中的應用
習題
第4章CAN現場總綫與
CANopen
41CAN的技術規範
411CAN的基本概念
412CAN的分層結構
413報文傳送和幀結構
414錯誤類型和界定
415位定時與同步的基本概念
416CAN總綫的位數值錶示與
通信距離
42CAN通信控製器SJA1000
421SJA1000內部結構
422SJA1000引腳介紹
423SJA1000應用說明
424BasicCAN功能說明
425PeliCAN功能說明
426BasicCAN和PeliCAN的公用
寄存器
43帶SPI接口的CAN通信控製器
MCP2515
431MCP2515概述
432MCP2515的功能
44CAN 總綫收發器
441CAN總綫收發器概述
442PCA82C250/251CAN總綫
收發器
443TJA1050 CAN總綫收發器
444TJA1051 CAN總綫收發器
445NCV7356 CAN總綫單綫
收發器
446AMIS-30660 CAN總綫
收發器
447AMIS-30663 CAN總綫
收發器
448AMIS-42700 雙高速CAN總綫
收發器
45CAN總綫應用節點設計
451硬件電路設計
452程序設計
46基於PCI總綫的CAN智能網絡
通信適配器的設計
461SCADA係統結構
462PCI總綫概述
463PCI控製器CY7C09449PV
464CAN智能網絡通信
適配器的設計
47CAN智能節點的設計
471CAN智能測控節點的一般
結構
472FBCAN-8DI八路數字量輸入
智能節點的設計
48CAN通信轉換器的設計
481CAN通信轉換器概述
482CAN通信轉換器微控製器主
電路的設計
483CAN通信轉換器UART驅動
電路的設計
484CAN通信轉換器CAN總綫隔離驅動
電路的設計
485CAN通信轉換器USB接口
電路的設計
49CAN總綫在汽車電子係統中的
應用
491應用概述
492汽車CAN總綫設計方案
410CANopen
4101CANopen通信和設備模型
4102CANopen物理層
4103CANopen應用層
4104CANopen設備子協議
4105CANopen設備與網絡
習題
第5章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
51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
概述
52神經元芯片
521神經元芯片概述
522神經元芯片TMPN3150B1AF
523網絡通信端口
524收發器
53神經元芯片應用I/O
531I/O時序
532直接I/O對象
533串行I/O對象
534定時器/計數器I/O對象
54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的
組成
541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結構
542LonWorks的技術支持
55LonTalk通信協議與LonMark
對象
551LonTalk協議介紹
552LonTalk提供的服務
553介質訪問控製和MAC層協議
554LonTalk協議的鏈路層及
網絡層
555LonTalk高層協議
556LonMark對象
56Neuron C——麵嚮對象的
編程語言
561Neuron C概述
562Neuron C編程
563網絡變量
564顯式報文
57LonWorks開發工具
571LonBuilder開發工具
572NodeBuilder節點開發工具
573第三代LNS網絡工具
574iLON LonWorks互聯網
連接設備
58基於控製模塊的LonWorks應用
節點開發
581控製模塊
582基於控製模塊的節點開
發實例
59基於PCI總綫的LON網絡智能
適配器
591係統功能
592總體設計
593CPLD譯碼
510Host-Base結構節點的設計
5101Host-Base結構節點的
硬件設計
5102Host-Base結構節點的
軟件設計
習題
第6章PROFIBUS現場總綫
61PROFIBUS概述
62PROFIBUS的協議結構
621PROFIBUS-DP的協議結構
622PROFIBUS-FMS的
協議結構
623PROFIBUS-PA的協議結構
63PROFIBUS-DP現場總綫
係統
631PROFIBUS-DP的三個版本
632PROFIBUS-DP係統組成和
總綫訪問控製
633PROFIBUS-DP係統工作
過程
64PROFIBUS-DP的通信模型
641PROFIBUS-DP的物理層
642PROFIBUS-DP的數據鏈
路層(FDL)
643PROFIBUS-DP的用戶層
644PROFIBUS-DP用戶接口
65PROFIBUS-DP的總綫設備
類型和數據通信
651PROFIBUS-DP總綫設備與
數據通信概述
652DP設備類型
653DP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
654PROFIBUS-DP循環
655采用交叉通信的數據交換
656設備數據庫文件(GSD)
66PROFIBUS傳輸技術
661DP/FMS的RS-485傳輸技術和
安裝要點
662PA的IEC1158-2傳輸技術和
安裝要點
663光縴傳輸技術
67PROFIBUS總綫存取協議
671PROFIBUS-DP
672PROFIBUS-PA
673PROFIBUS-FMS
68從站通信控製器SPC3
681ASICs介紹
682功能簡介
683引腳說明
684存儲器分配
685ASIC 接口
686PROFIBUS-DP接口
687通用處理器總綫接口
688UART
689PROFIBUS 接口
69主站通信控製器ASPC2與
網絡接口卡
691ASPC2介紹
692CP5611網絡接口卡
693CP5613網絡接口卡
694CP5511/5512網絡接口卡
610PROFIBUS-DP開發包4
6101開發包4(PACKAGE 4)的
組成
6102硬件安裝
6103軟件使用
611PROFIBUS-DP從站的
開發
6111硬件電路
6112軟件開發
612PROFIBUS-DP從站智能
節點的設計
6121PROFIBUS-DP從站智能測
控節點的一般結構
6122FBPRO-8DO八路數字量輸齣
智能節點的設計
6123FBPRO-8DO從站的
GSD文件
6124PROFIBUS-DP上位機通信
程序設計
6125PROFIBUS-DP從站的
測試過程
613PROFInet技術
6131PROFInet部件模型
6132PROFInet運行期
6133PROFInet的網絡結構
6134PROFInet與OPC的
數據交換
614PROFIBUS控製係統的
集成技術
6141PROFIBUS控製係統的構成
6142PROFIBUS控製係統的配置
6143PROFIBUS係統配置中的
設備選型
615基於嵌入式通信模塊COM-C的
PROFIBUS-DP主站係統
設計
6151PROFIBUS-DP主站係統
設計方案
6152基於嵌入式通信模塊COM-C的
DP主站硬件設計
6153基於嵌入式通信模塊COM-C的
DP主站軟件設計
6154PROFIBUS-DP主站模塊在新型
DCS係統中的應用
習題
第7章基金會現場總綫FF
71基金會現場總綫FF
711基金會現場總綫FF的
主要技術
712通信係統的組成及其
相互關係
713基金會現場總綫的通信模型
714物理層
715數據鏈路層
716現場總綫訪問子層
717現場總綫報文規範層
718網絡管理
719係統管理
7110FF通信控製器
72FF功能塊參數
721功能塊及參數概述
722控製變量的計算
723塊模式參數
724量程標定參數
725錯誤狀態和警報
73FF的功能塊庫
731轉換塊和資源塊
732功能塊
74FF的典型功能塊
741模擬輸入功能塊AI
742模擬輸齣功能塊AO
743開關量輸入功能塊DI
744開關量輸齣功能塊DO
745PID控製算法功能塊PID
75功能塊在串級控製設計中的
應用
751爐溫控製係統
752串級控製功能塊連接
753功能塊參數設置
習題
第8章CC-Link與WorldFIP
現場總綫
81CC-Link現場總綫
811CC-Link結構及係統配置
812CC-Link通信規範
813CC-Link通信協議
814CC-Link産品的開發
82WorldFIP現場總綫
821WorldFIP現場總綫概述
822WorldFIP現場總綫技術的
體係結構
823WorldFIP現場總綫技術的
硬件體係
824WorldFIP現場總綫技術的
軟件體係
825WorldFIP現場總綫技術
開發工具
習題
第9章DeviceNet現場總綫
91DeviceNet概述
911DeviceNet的特性
912對象模型
913DeviceNet網絡及對象模型
92DeviceNet連接
921DeviceNet關於CAN
標識符的使用
922建立連接
93DeviceNet報文協議
931顯式報文
932輸入輸齣報文
933分段/重組
934重復MAC ID檢測協議
935設備監測脈衝報文及設備
關閉報文
94DeviceNet通信對象分類
95網絡訪問狀態機製
951網絡訪問事件矩陣
952重復MAC ID檢測
953預定義主/從連接組
96指示器和配置開關
961指示器
962配置開關
963指示器和配置開關的
物理標準
964DeviceNet連接器圖標
97DeviceNet的物理層和
傳輸介質
971DeviceNet物理層的結構
972物理層
973傳輸介質
974網絡電源配置
98設備描述
981對象模型
982I/O數據格式
983設備配置
984擴展的設備描述
985設備描述編碼機製
99DeviceNet節點的開發
991DeviceNet節點的開發步驟
992設備描述的規劃
993設備配置和電子數據
文檔(EDS)
習題
第10章工業以太網
101EtherCAT
1011EtherCAT 協議概述
1012EtherCAT係統組成
1013EtherCAT應用層協議
1014EtherCAT從站控製芯片
1015EtherCAT硬件設計
1016EtherCAT伺服驅動器控製
應用協議
102SERCOS
1021SERCOS概述
1022SERCOS協議
1023SERCOSⅢ的接口實現
1024SERCOS工業應用
103Ethernet Powerlink
1031POWERLINK的原理
1032POWERLINK網絡拓撲結構
1033POWERLINK的實現方案
1034POWERLINK的應用層
1035POWERLINK在運動控製和過程
控製的應用案例
104EPA
1041EPA概述
1042EPA技術原理
1043基於EPA的技術開發
習題
第11章基於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的
新型DCS的設計
111新型DCS概述
1111通信網絡的要求
1112控製功能的要求
1113係統可靠性的要求
1114其他方麵的要求
112現場控製站的組成
11212個控製站的DCS結構
1122DCS測控闆卡的類型
113新型DCS通信網絡
1131以太網實際連接網絡
1132雙CAN網絡
114新型DCS控製卡的硬件
設計
1141控製卡的硬件組成
1142W5100網絡接口芯片
1143雙機冗餘電路的設計
1144存儲器擴展電路的設計
115新型DCS控製卡的
軟件設計
1151控製卡軟件的框架設計
1152雙機熱備程序的設計
1153CAN通信程序的設計
1154以太網通信程序的設計
116控製算法的設計
1161控製算法的解析與運行
1162控製算法的存儲與恢復
117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8AI)的
設計
1171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72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73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微控製器
主電路的設計
1174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的測量
與斷綫檢測電路設計
1175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信號調理
與通道切換電路的設計
11768通道模擬量輸入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88通道熱電偶輸入闆卡
(8TC)的設計
11818通道熱電偶輸入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828通道熱電偶輸入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838通道熱電偶輸入闆卡的測量
與斷綫檢測電路設計
11848通道熱電偶輸入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98通道熱電阻輸入闆卡
(8RTD)的設計
11918通道熱電阻輸入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928通道熱電阻輸入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938通道熱電阻輸入闆卡的測量
與斷綫檢測電路設計
11948通道熱電阻輸入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104通道模擬量輸齣闆卡
(4AO)的設計
111014通道模擬量輸齣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1024通道模擬量輸齣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1034通道模擬量輸齣闆卡的PWM
輸齣與斷綫檢測電路設計
111044通道模擬量輸齣闆卡自檢
電路設計
111054通道模擬量闆卡輸齣
算法設計
111064通道模擬量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11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
(16DI)的設計
11111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112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113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信號
預處理電路的設計
11114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信號
檢測電路的設計
1111516通道數字量輸入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12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
(16DO)的設計
11121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122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123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開漏極
輸齣電路的設計
11124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輸齣
自檢電路的設計
11125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外配
電壓檢測電路的設計
1112616通道數字量輸齣闆卡的
程序設計
11138通道脈衝量輸入闆卡
(8PI)的設計
111318通道脈衝量輸入闆卡的
功能概述
111328通道脈衝量輸入闆卡的
硬件組成
111338通道脈衝量輸入闆卡的
程序設計
習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本書是在《現場總綫及其應用技術》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升級而成的。  現場總綫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進入穩定發展期。近幾年,工業以太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得到瞭迅速的發展。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已經成為計算機測控係統設計中重要的工業控製網絡。  本次修訂過程中,首次采用瞭先進的ARM Cortex -M3和M4嵌入式控製器作為背景機,講述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控製係統的設計;刪除瞭第1版中較為煩瑣或過時的內容與程序清單;增加瞭對現場總綫設備、現場總綫儀錶圓卡和套件、netX網絡控製器、OPC技術、Web技術、CAN通信轉換器的設計以及第1版中沒有講述的現場總綫(CANopen、CC-Link與WorldFIP)和工業以太網(EtherCAT、SERCOS、Ethernet Powerlink與EPA)等內容的講述,每章後增加瞭習題。為瞭教學與科研工程實踐的需要,詳細講述瞭基於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的新型DCS的設計。  本書共11章。第1章介紹瞭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的發展趨勢、企業網絡信息集成係統、現場總綫設備、現場總綫儀錶圓卡和套件及國內外流行的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第2章介紹瞭網絡與通信基礎,包括netX網絡控製器、OPC技術和Web技術;第3章介紹瞭串行通信基礎、RS-232和RS-485串行通信接口、CRC校驗方法、Modbus通信協議及Modbus的具體編程方法,以PMM2000電力網絡儀錶為例,詳細講述瞭Modbus通信協議及其應用;第4章詳述瞭CAN控製器局域網的技術規範、帶並行和串行接口的CAN通信控製器、CAN收發器、CAN智能測控節點的設計實例、CAN通信轉換器的設計、基於PCI總綫的CAN智能通信適配器及設備驅動程序WDM的開發實例、CAN總綫在汽車電子係統中的應用及CANopen;第5章詳述瞭LonWorks智能控製網絡,包括LON總綫與LonWorks技術、神經元芯片及其應用I/O、LonTalk協議、麵嚮對象的編程語言Neuron C、LonMark互操作性、LonWorks開發工具、LonWorks智能節點及Host-Base結構節點的開發實例、基於PCI總綫的LON智能通信適配器的設計;第6章詳述瞭PROFIBUS通信協議、PROFIBUS通信控製器SPC3和ASPC2及網絡接口卡、PROFIBUS-DP從站智能節點的設計實例、PROFIBUS開發包EKIT-4的應用,介紹瞭PROFInet技術和PROFIBUS控製係統的集成技術,最後講述瞭基於嵌入式通信模塊COM-C的PROFIBUS-DP主站係統設計;第7章介紹瞭FF基金會現場總綫,包括FF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FF現場總綫訪問子層FAS、現場總綫報文規範層FMS、係統管理、設備描述、FF通信適配器FB3050、典型功能塊及其應用;第8章講述瞭CC-Link與WorldFIP現場總綫;第9章詳述瞭DeviceNet現場總綫,包括DeviceNet的概述、DeviceNet的物理層和通信協議、DeviceNet的通信對象和設備描述、DeviceNet節點的開發;第10章講述瞭EtherCAT、SERCOS、Ethernet Powerlink和EPA工業以太網;第11章根據編者承擔的國傢重點科研公關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講述瞭基於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的新型DCS的設計,包括新型DCS控製係統概述、現場控製站的組成、新型DCS通信網絡、新型DCS控製卡的硬件設計、新型DCS控製卡的軟件設計、控製算法的設計和模擬量輸入輸齣、熱電偶輸入、熱電阻輸入、數字量輸入輸齣和脈衝量各種測控闆卡的設計技術。  本書是作者科研實踐和教學的總結,許多實例均是取自作者二十年來的現場總綫與工業以太網科研攻關課題。對本書中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的作者,在此一並嚮他們錶示真誠的感謝。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工業自動化網絡通信原理與實踐》 在日新月異的工業自動化領域,高效、可靠、靈活的通信技術是實現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基石。本書深入剖析瞭工業自動化網絡通信的核心原理,並結閤豐富的實踐案例,為讀者提供瞭係統性的知識框架和實操指導。 第一部分:工業通信基礎理論 本部分將從宏觀層麵切入,為讀者構建對工業通信的全麵認識。 工業通信的演進與發展趨勢: 迴顧工業通信技術從早期串行通信到現場總綫,再到工業以太網和物聯網(IIoT)的演進曆程,分析不同技術階段的特點、優勢與局限。重點探討當前工業通信的發展趨勢,如對高帶寬、低延遲、高可靠性、網絡安全以及與雲平颱融閤的需求。 網絡協議基礎: 深入講解工業通信中常用的網絡協議族,包括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在工業環境中的應用。詳細闡述各層協議的功能,如物理層的數據傳輸、數據鏈路層的幀結構與訪問控製、網絡層的路由與尋址、傳輸層的可靠性保障以及應用層的消息格式和語義。特彆關注在工業環境中,針對實時性、確定性、故障檢測和診斷等方麵的協議優化。 工業網絡拓撲結構: 介紹和分析各種常見的工業網絡拓撲結構,如星型、環型、總綫型、樹型和混閤型。討論不同拓撲結構在穩定性、可擴展性、布綫成本、故障隔離和性能方麵的優劣,並結閤實際應用場景,指導讀者如何選擇最適閤的拓撲結構。 工業通信介質與硬件: 探討用於工業通信的各種傳輸介質,包括雙絞綫、同軸電纜、光縴以及無綫通信(如 Wi-Fi、LoRa、5G)。分析不同介質的傳輸特性、抗乾擾能力、傳輸距離和成本。同時,介紹工業通信中常用的硬件設備,如網絡接口卡、集綫器、交換機、路由器、網關以及工業連接器等,並闡述其在網絡中的作用和選擇要點。 第二部分:核心工業通信技術詳解 本部分將聚焦於當前工業自動化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核心通信技術,進行深度剖析。 現場總綫技術深入研究: CAN 總綫: 詳細介紹 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總綫的通信機製、幀格式、仲裁機製(優先級輪詢)、錯誤檢測與處理機製。分析 CAN 總綫在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控製係統中的廣泛應用,並探討其變種和衍生協議(如 CAN FD)。 RS-485/RS-422 接口: 闡述 RS-485 和 RS-422 接口的電氣特性、信號定義、通信方式(半雙工、全雙工)以及在多點通信和長距離通信中的優勢。重點講解其在工業儀錶、傳感器連接等領域的應用。 Modbus 協議: 深入解析 Modbus RTU/ASCII(串行)和 Modbus TCP(以太網)協議的報文結構、功能碼、地址概念以及讀寫操作的實現。通過實際案例,演示如何使用 Modbus 協議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 工業以太網技術: Ethernet/IP: 介紹 Ethernet/IP 的架構、報文格式、 CIP (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 的概念以及其在 Rockwell Automation 等廠商産品中的應用。重點分析其如何在標準以太網基礎上實現工業通信的實時性和確定性。 PROFINET: 詳細講解 PROFINET 的通信模型、實時通信機製(RT、IRT)、報文結構以及其在西門子等廠商産品中的應用。闡述 PROFINET 如何滿足高性能、高實時性要求的工業自動化應用。 EtherCAT: 深入探討 EtherCAT 的“分布式時鍾”和“郵件盒”機製,分析其如何實現極高的實時性和數據吞吐量。重點講解其在運動控製、精密同步等領域的優勢。 其他工業以太網協議: 簡要介紹 Powerlink, CC-Link IE 等其他重要的工業以太網協議,並說明其應用場景和特點。 無綫通信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工業無綫網絡標準: 介紹 IEEE 802.11 (Wi-Fi)、Bluetooth、Zigbee 等在工業環境中應用的無綫技術,分析其優缺點以及適用的場景。 專用工業無綫通信: 探討 NB-IoT, LoRaWAN, 5G 等麵嚮工業物聯網(IIoT)的新興無綫技術,重點分析其在低功耗、廣覆蓋、海量連接方麵的優勢,以及在遠程監控、資産跟蹤等領域的應用。 無綫通信的安全問題與解決方案: 討論工業無綫通信麵臨的網絡安全挑戰,如數據泄露、非法接入等,並提齣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第三部分:工業通信的實際應用與集成 本部分將結閤工程實踐,探討工業通信技術的落地應用,並為讀者提供集成方麵的指導。 組態與調試: 詳細介紹工業通信網絡的組態過程,包括設備參數配置、網絡參數設置、節點地址分配等。指導讀者如何進行網絡通信的調試,包括信號檢測、報文分析、故障診斷與排除。 數據采集與傳輸: 闡述如何利用工業通信技術實現現場設備的數據采集,包括傳感器數據、控製參數、狀態信息等。討論數據傳輸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分布式控製係統 (DCS) 與可編程邏輯控製器 (PLC) 通信: 分析 DCS 和 PLC 等核心自動化設備在工業通信網絡中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以及與上位機之間的通信方式和協議。 工業物聯網 (IIoT) 平颱集成: 講解如何將工業通信網絡與 IIoT 平颱進行集成,實現數據的上傳、存儲、分析和可視化。討論 MQTT, OPC UA 等在 IIoT 數據交換中的作用。 網絡安全與可靠性: 強調工業通信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介紹常見的網絡攻擊類型和防護策略,如防火牆、VPN、訪問控製、加密等。同時,探討如何提高工業通信網絡的可靠性,如冗餘設計、故障轉移機製等。 案例分析: 通過多個不同行業的典型應用案例,如智能工廠、過程控製、智能交通、能源管理等,深入展示工業通信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效果,幫助讀者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工業通信 本部分將展望工業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嚮。 時間敏感網絡 (TSN) 的發展: 介紹 TSN 的核心技術和標準,分析其在實現超高實時性、確定性和互操作性方麵的潛力,以及在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人工智能與工業通信的融閤: 探討 AI 技術在工業通信中的應用,如智能故障預測、網絡流量優化、自適應通信等。 邊緣計算與工業通信: 分析邊緣計算如何與工業通信相結閤,實現數據的本地化處理和快速響應,降低對雲端的依賴。 本書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旨在幫助工程師、技術人員、學生以及對工業自動化通信技術感興趣的讀者,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掌握核心技術,並能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中,推動工業自動化和智能製造的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工業互聯和數據共享的書籍,它探討瞭如何在工業環境中實現設備之間、係統之間以及人與設備之間的高效信息交換。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但它更側重於構建一個智能、互聯的工業生態係統。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工業物聯網(IIoT)概念的深入解讀。它闡述瞭IIoT的核心理念、關鍵技術以及它將如何改變傳統的工業生産模式。我一直對IIoT很感興趣,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它。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數據集成和互操作性的討論。在實際的工業環境中,往往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廠商的設備和係統,它們之間的數據格式和通信協議各不相同。如何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有效集成和互操作,是構建智能工業的關鍵。 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數據通信和傳輸技術,包括有綫通信、無綫通信以及雲平颱的數據傳輸。它分析瞭不同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來選擇最閤適的傳輸方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邊緣計算在工業互聯中的作用。邊緣計算能夠將數據處理能力部署在靠近數據源的設備端,從而降低網絡延遲,提高數據處理效率。這對於實現實時決策和智能控製非常有意義。 書中還花瞭不少篇幅來講解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大量的敏感數據將在網絡中流動,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書中對相關的技術和策略進行瞭探討。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非常廣泛,既適閤工業領域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也適閤企業管理者、IT從業者。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工業互聯的價值,並為構建未來的智能工廠提供指導。 書中大量的係統架構圖、技術選型建議和發展趨勢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圖錶,一邊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用這些理念。 我曾經在參與一個智能製造項目時,需要協調不同部門的技術資源,共同構建一個數據共享平颱。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清晰地嚮團隊成員闡述項目的技術路綫和發展願景。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前沿且實用的工業互聯與數據共享技術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工業互聯領域技術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通信協議的書籍,雖然名字裏有“現場總綫”幾個字,但它所涵蓋的內容遠不止於此。我一直對數據傳輸和網絡架構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工業領域,穩定高效的通信係統是保證生産連續性和安全性的生命綫。這本書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齣發,探討瞭不同通信協議的設計理念、實現方式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麵臨的挑戰。 我最看重的是書中對底層通信原理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總綫的名字和規格,而是深入到數據鏈路層、網絡層甚至是應用層,詳細講解瞭數據是如何被編碼、傳輸、解編碼以及錯誤檢測和糾錯的。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技術愛好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理解瞭這些基礎,纔能真正掌握技術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錶麵。 書中有相當一部分篇幅用來講解不同通信協議的設計哲學。例如,有些協議更注重實時性,有些則更側重於帶寬和靈活性。書中通過對比分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瞭這些設計取捨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們分彆適用於哪些場景。這對於我們在選擇和優化通信係統時,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各種通信協議的局限性和不足。相反,它會詳細分析在特定環境下,某些協議可能齣現的性能瓶頸、安全性問題或者兼容性挑戰。這種客觀的態度,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技術,避免盲目推崇某種特定技術。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復雜概念的解釋,采用瞭多種方式。除瞭文字描述,還配有大量的流程圖、狀態圖和時序圖,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反復對照圖錶,直到徹底弄懂為止。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對於學習復雜的通信技術來說,是極其有效的。 此外,書中還提及瞭一些關於網絡安全在工業通信中的重要性。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今天,工業控製係統麵臨的網絡攻擊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這本書對此進行瞭初步的探討,雖然可能不是最專業的網絡安全書籍,但它提醒瞭我們在設計和部署通信係統時,需要將安全因素納入考量。 我對書中關於不同通信協議在工業領域應用案例的介紹也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應用,而是分析瞭在這些案例中,為什麼會選擇某種特定的協議,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瞭哪些效益。這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工程應用聯係起來,加深理解。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難度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通信技術的人來說,可能有些高。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科學基礎和一定的工程背景。但是,對於已經在這個領域工作或者學習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非常寶貴的參考書,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 書中還對一些新興的通信技術和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例如 TSN(時間敏感網絡)在工業互聯網中的應用前景。這讓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充滿瞭期待,也為我指明瞭進一步學習的方嚮。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內容豐富、分析深入的通信技術專著。它不僅僅局限於“現場總綫”的範疇,而是從更廣泛的通信理論齣發,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工業通信的全新視角。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工業通信技術感興趣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學生。

评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上已經有段時間瞭,一直想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研讀一番。我是一名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對於“現場總綫”這個概念早已不陌生。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傳感器、執行器、PLC(可編程邏輯控製器)等等,而它們之間的通信連接,正是現場總綫技術發揮作用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和深入理解這一技術的好機會。 拿到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實,沉甸甸的,內容肯定很豐富。我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涵蓋瞭現場總綫的各個方麵,從基礎概念、原理,到各種主流的總綫類型(如CAN、Profibus、Modbus、Ethernet/IP等),再到具體的應用案例,結構安排得相當清晰。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對現場總綫有一個全麵認識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關注的是關於不同總綫類型之間的比較分析,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如何選擇閤適總綫的指導。在實際項目中,這往往是決定係統效率和成本的關鍵一步。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覺得比較嚴謹,學術性也比較強,但同時又避免瞭過於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大量的圖錶和實例來輔助說明。這一點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實際工程中,抽象的概念需要有具體的落地場景纔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書中關於Profibus DP和Profibus PA的區彆解釋,以及它們各自適用的領域,就非常生動和實用。我曾經在某個項目中遇到過關於選擇兩種總綫類型的睏惑,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想必能少走不少彎路。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現場總綫網絡設計和故障排除的部分。在工業現場,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任何一個小的通信故障都可能導緻整個生産綫的停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掌握如何進行閤理的網絡拓撲設計,以及齣現問題時如何快速定位和解決,是每個現場總綫從業者必備的技能。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我認為是比較深入和細緻的,給瞭我很多啓發。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和排版也非常不錯,文字清晰,圖錶布局閤理,閱讀起來比較舒適。雖然有些專業術語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查閱一些資料,但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邏輯性和條理性都做得相當好,循序漸進,能夠幫助讀者逐步建立起對現場總綫技術的完整認知體係。 另外,書中對未來現場總綫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也讓我感到很有價值。隨著物聯網(IoT)、工業4.0等概念的興起,現場總綫技術也在不斷演進,與更高層級的網絡融閤,實現更智能化的控製和數據分析。這本書能夠站在前沿,對這些趨勢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對於我們這些希望不斷提升自己技能的工程師來說,是寶貴的參考。 我記得書中在介紹Ethernet/IP時,提到瞭它如何將傳統的以太網技術與工業自動化控製相結閤,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靈活的網絡架構。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一些大型工廠自動化改造項目中,確實麵臨著傳統總綫帶寬不足,以及網絡部署成本高的問題。Ethernet/IP的引入,似乎提供瞭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對於初學者而言,這本書可能會有一些挑戰,因為它涉及的知識麵比較廣,而且技術性較強。但是,如果能夠帶著問題去閱讀,並且結閤實際的工程經驗進行思考,相信會從中獲益匪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現場總綫的“為什麼”和“怎麼做”。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種總綫技術優缺點的客觀分析。沒有哪一種技術是萬能的,隻有最適閤特定需求的。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幫助讀者理解不同總綫技術的適用範圍,以及它們在性能、成本、易用性等方麵的權衡。這對於我們在實際項目選型時,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現場總綫技術參考書。它內容豐富、結構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工程師,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我個人在這本書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鞏固瞭已有的知識,還學到瞭很多新的概念和技術,對我的工作也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评分

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工業過程控製的書籍,它從基礎的PID控製到復雜的預測控製,係統地介紹瞭各種先進的控製理論和方法。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但它更側重於“控製”本身,以及如何通過各種通信手段將控製信號傳遞到執行機構。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PID控製算法的深入解析。PID控製器是工業過程控製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控製器,它的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調優到一個最優狀態卻需要豐富的經驗。書中對PID參數的整定方法、抗飽和處理、零點漂移等問題都進行瞭詳細的講解。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模糊控製和神經網絡控製等智能控製方法的內容。這些方法能夠處理傳統PID難以解決的非綫性、時變和不確定性過程。書中對這些方法的原理、建模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進行瞭詳細的介紹。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模型預測控製(MPC)技術。MPC技術能夠利用過程模型來預測未來的係統行為,並根據預測結果來優化控製策略。這對於實現高性能的、高精度的過程控製非常有幫助。 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離散控製和數字控製係統。在實際的工業過程中,大部分控製都是通過數字控製器實現的。書中對采樣定理、數字濾波、控製器離散化等內容進行瞭詳細的介紹。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主要是從事過程控製、自動化儀錶以及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和學生。它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紮實的工業過程控製理論基礎,並掌握各種先進的控製策略。 書中大量的數學推導、控製框圖和仿真麯綫,使得抽象的控製理論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數學公式,一邊思考這些公式在實際控製係統中的意義。 我曾經在調試一個復雜化工反應釜的溫度控製係統時,遇到瞭控製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控製原理,並找到更有效的調優方法。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且深入的工業過程控製理論與實踐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工業過程控製領域技術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工業自動化控製係統的書,它涵蓋瞭從底層傳感器到頂層MES(製造執行係統)的各個環節。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這個詞,但這本書更側重於整個自動化控製係統的架構、設計原則以及不同層級之間的信息交互。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工業自動化控製係統架構的宏觀闡述。它清晰地勾勒齣瞭現場層、控製層、管理層以及企業層之間的關係,以及信息是如何在這些層級之間流動的。這讓我對整個自動化體係的理解更加係統化。 書中對PLC(可編程邏輯控製器)在自動化控製係統中的核心地位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它解釋瞭PLC的功能、硬件組成、編程語言以及在不同控製任務中的應用。我曾經在項目實施中,對PLC的選型和編程方式感到睏惑,這本書提供瞭很好的參考。 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分布式控製係統(DCS)的介紹。DCS係統在大型、復雜的工業生産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實現高度的集成化和集中管理。書中對DCS的架構、優勢以及在煉油、化工等行業的應用案例進行瞭深入的分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HMI(人機界麵)在自動化控製係統中的作用。HMI是操作員與自動化設備進行交互的窗口,它直接影響到係統的易用性和操作效率。書中對HMI的設計原則、功能模塊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型建議進行瞭詳細的介紹。 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SCADA(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SCADA係統能夠對工業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數據采集和報警處理。書中對SCADA係統的架構、通信協議以及在電力、水務等行業的應用案例進行瞭深入的分析。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非常廣泛,既適閤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也適閤相關專業的學生。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麵而係統的工業自動化控製技術知識體係。 書中大量的係統架構圖、流程圖和應用案例,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圖錶,一邊思考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這些知識。 我曾經在參與一個自動化生産綫改造項目時,需要協調不同部門的技術人員,共同完成係統的設計和實施。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清晰地嚮大傢闡述項目的整體架構和技術方案。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且深入的工業自動化控製係統參考書。它內容豐富,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工業自動化控製領域技術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關於設備診斷與維護的書籍,它主要探討如何通過監測設備的運行狀態,提前預測和診斷潛在的故障,從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但它更側重於“監測”和“分析”的層麵,以及如何利用各種通信手段獲取監測數據。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各種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的介紹。它詳細講解瞭振動分析、熱成像分析、油液分析、聲發射分析等多種診斷方法,以及它們各自的原理、適用範圍和數據解讀技巧。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振動分析的內容。振動是設備運行狀態最直觀的體現之一,通過分析設備的振動頻譜,可以判斷齣軸承、齒輪、轉子等部件是否存在損傷。書中對振動信號的采集、處理和特徵提取進行瞭詳細的講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基於狀態監測的預測性維護策略。通過對設備運行數據的長期監測和分析,建立設備的狀態模型,從而預測設備的剩餘壽命,並在設備發生故障前進行預防性維修。這對於降低維護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非常有意義。 書中還花瞭不少篇幅來講解各種傳感器技術,包括加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以及它們在設備狀態監測中的應用。它分析瞭不同類型傳感器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具體的監測需求來選擇閤適的傳感器。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非常廣泛,既適閤設備維護工程師、檢修技術人員,也適閤設備管理人員、生産計劃人員。它能夠幫助讀者掌握有效的設備診斷和維護技術,從而延長設備壽命,降低運行成本。 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診斷圖譜和維護建議,使得抽象的診斷方法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圖錶,一邊思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這些知識。 我曾經在處理一個關鍵生産設備的故障時,由於缺乏有效的診斷手段,導緻維修時間過長,影響瞭生産。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快地定位故障原因,並采取更有效的維修措施。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且深入的設備診斷與維護技術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設備診斷與維護領域技術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评分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數據采集與處理的書,感覺收獲頗豐。雖然書名裏提到瞭“現場總綫”,但它更側重於如何從各種工業現場獲取數據,然後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存儲、預處理和初步分析。對我這樣一個負責現場數據監控和優化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貼閤我的工作需求。 我一直覺得,再先進的控製係統,如果失去瞭高質量的數據作為支撐,都將是空中樓閣。這本書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詳細介紹瞭各種數據采集的手段,包括傳感器類型、信號調理、模數轉換等基本原理。對我來說,復習這些基礎知識,非常有益。 書中對數據采集的頻率、精度、同步性等關鍵參數進行瞭深入的討論。它分析瞭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如何權衡這些參數,以達到最佳的數據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某些需要高頻采樣的動態過程監控中,如何避免數據量過大帶來的存儲和處理壓力,書中就提供瞭一些實用的建議。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數據預處理的部分。原始的傳感器數據往往存在噪聲、漂移、缺失值等問題,直接使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很可能會導緻錯誤的結論。這本書詳細介紹瞭多種數據清洗、濾波、插值和歸一化等技術,並且給齣瞭相應的算法解釋和實現思路。 書中還涉及瞭一些常用的數據存儲技術,包括文件存儲、數據庫存儲以及分布式存儲等。它分析瞭不同存儲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數據量、訪問頻率和安全性要求來選擇閤適的存儲方案。這一點對於我構建數據管理平颱非常有幫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時間序列數據的處理方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在工業生産過程中,大部分數據都是時間序列數據,如何有效地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趨勢、異常和規律,是提升生産效率的關鍵。書中介紹的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如滑動窗口、傅裏葉變換、小波分析等,都很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也做得很好,它通過一些具體的工業場景,展示瞭如何運用書中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設備故障診斷中,如何通過分析曆史運行數據來提前預測潛在的故障,書中就提供瞭一個完整的流程。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範圍比較廣,既適閤初學者入門,也適閤有一定經驗的技術人員進階。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指導,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數據采集與處理的技術體係。 書中在探討數據采集時,也順帶提及瞭與現場總綫技術的結閤。雖然本書不是專門講現場總綫的,但它清晰地展示瞭現場總綫在數據采集環節扮演的重要角色。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看待整個工業自動化通信鏈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和全麵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清晰,案例豐富,能夠幫助讀者掌握從現場數據獲取到初步分析的全過程。對於任何從事工業數據相關工作的人員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工業通信協議棧的書籍,它深入探討瞭不同工業協議的底層實現和工作原理。雖然書名裏提到瞭“現場總綫”,但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工業網絡通信的“內幕揭秘”,讓我從更深層次理解這些協議的奧秘。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協議的精細拆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一個協議叫什麼名字,而是深入到數據包的每一位,講解它是如何被編碼、傳輸、以及如何保證數據在嘈雜的工業環境中不丟失、不損壞。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錯誤檢測和糾正機製的講解。在工業現場,電磁乾擾、信號衰減等問題非常普遍,通信的可靠性至關重要。這本書詳細介紹瞭CRC校驗、校驗位、握手協議等機製,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來保證通信的魯棒性。 書中還對幾種主流的工業通信協議進行瞭詳盡的比較分析,比如Modbus TCP/IP和Profinet。它從協議設計的哲學、性能特點、應用領域等方麵,揭示瞭它們之間的異同。這對於我們選擇最適閤特定應用的協議非常有幫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提到瞭網絡延遲和抖動問題。在實時控製係統中,通信的及時性和穩定性是關鍵。這本書對這些問題進行瞭分析,並提齣瞭一些優化建議,比如通過調整報文優先級、優化網絡拓撲等方式來改善通信性能。 書中還花瞭不少篇幅來講解協議的實現細節,比如報文的解析、狀態機的設計等。這對於一些需要進行底層開發或者協議棧定製的工程師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主要是對工業通信有深入研究興趣的技術人員,或者需要進行底層通信開發、協議棧優化的工程師。它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並解決實際開發中遇到的復雜問題。 書中大量的協議格式圖、狀態轉移圖和僞代碼示例,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圖錶,一邊嘗試著在腦海中模擬數據的傳輸過程。 我曾經在為一個特定工業設備設計通信接口時,需要實現一個自定義的通信協議。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通用協議的設計模式,並從中獲得靈感,設計齣更健壯、更高效的協議。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專業和深入的工業通信協議棧技術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細緻,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工業通信底層技術細節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最近,我讀瞭一本關於嵌入式係統通信的書籍,它深入探討瞭嵌入式設備之間以及嵌入式設備與外部係統之間進行通信的各種技術和協議。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但它更側重於微控製器、傳感器、執行器等小型化、集成化設備之間的通信解決方案。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嵌入式通信協議的深度解析。它不僅僅是列舉瞭CAN、I2C、SPI、UART等協議的名稱,而是詳細講解瞭它們的通信原理、數據幀結構、時序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這對於我進行嵌入式硬件開發非常有幫助。 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CAN總綫的部分。CAN總綫以其高可靠性、多主控能力和差錯檢測能力,在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本書對CAN總綫的幀格式、仲裁機製、錯誤處理等方麵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讓我對CAN總綫的理解更上瞭一層樓。 書中還介紹瞭許多其他的嵌入式通信接口,如I2C和SPI。這兩種接口在嵌入式係統中非常常見,用於連接各種外圍設備,如傳感器、存儲器、顯示器等。本書對它們的通信方式、數據傳輸速率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型建議進行瞭詳細的分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低功耗無綫通信技術,如Zigbee、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等。這些技術在物聯網(IoT)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夠實現嵌入式設備之間的無綫連接,大大提高瞭係統的靈活性和部署便利性。 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如何設計和優化嵌入式通信係統。它從硬件選型、軟件驅動開發、協議棧實現等多個方麵,提供瞭實用的建議和技巧。這對於我進行嵌入式係統的實際開發非常有指導意義。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受眾非常明確,就是從事嵌入式係統開發、物聯網應用開發以及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和學生。它能夠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嵌入式通信的核心技術,並解決實際開發中遇到的問題。 書中大量的原理圖、時序圖和代碼示例,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一邊對照圖錶,一邊嘗試著在開發闆上進行實踐,從而加深理解。 我曾經在為一個智能傢居項目開發過程中,需要實現多個傳感器節點與主控單元之間的通信。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通信模塊的設計和調試。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專業和實用的嵌入式係統通信技術指南。它內容翔實,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嵌入式通信技術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工業網絡通信的書籍,它涵蓋瞭各種不同的工業網絡技術,從傳統的串行通信到現代的以太網技術。雖然書名裏有“現場總綫”這個詞,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工業互聯網基礎技術的百科全書,對我瞭解工業通信的演進和發展非常有幫助。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不同工業網絡技術發展曆程的梳理。它不僅僅是介紹當前的各種技術,而是追溯瞭它們的起源和演變,以及它們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這讓我對整個工業通信技術體係的形成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書中對各種工業網絡的協議棧進行瞭非常詳細的講解。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它逐層剖析瞭數據的封裝、傳輸和解析過程。這一點對於我理解數據在網絡中是如何流動的至關重要。我曾經在調試網絡通信問題時,就因為對協議棧理解不夠深入而走瞭很多彎路。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各種工業網絡技術優缺點的客觀分析。沒有一種技術是萬能的,每種技術都有其適用的場景和局限性。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對比和分析,讓我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在實際項目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工業以太網技術。隨著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傳統的串行總綫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傳輸需求。工業以太網的齣現,為我們提供瞭更高的帶寬、更靈活的網絡拓撲和更好的集成性。我對書中關於Ethernet/IP、Profinet等技術的介紹非常感興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提及瞭關於網絡安全在工業通信中的重要性。隨著工業控製係統日益互聯互通,網絡安全問題也愈發突齣。這本書對這方麵進行瞭初步的探討,提醒我們在設計和部署工業網絡時,需要考慮安全防護措施。 書中還對一些新興的工業通信技術進行瞭展望,例如時間敏感網絡(TSN)。TSN技術能夠為工業互聯網提供更精確的時間同步和更可靠的數據傳輸,這對於未來工業自動化和智能製造的發展至關重要。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它能夠幫助你建立起一個係統而全麵的工業網絡通信知識體係。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其中的內容,但如果能夠堅持閱讀,必將受益匪淺。 書中大量的圖錶和示例,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經常會在閱讀某個章節時,反復對照圖錶,加深理解。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對於學習復雜的工程技術來說,是極其有效的。 我曾經在處理一個跨國工廠的自動化項目時,就遇到瞭不同國傢和地區使用的工業通信標準不一緻的問題。如果當時能有這本書,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差異,並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全麵且深入的工業網絡通信技術參考書。它內容豐富,講解清晰,圖文並茂,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從事工業自動化、過程控製、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

知识架构合理,很值得购买,先看完这本再来京东再买

评分

给公司买的,挺不错的~

评分

内容还是挺大难度的

评分

正版书籍 很好 送货速度快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挺好的给老爸买的

评分

书的质量没什么问题,就是发票没有按要求开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读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