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老莊係列·老子十八講

王濛老莊係列·老子十八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濛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4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673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王濛通俗講解中華民族智慧的高峰——老子。

“老子非常重要,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個高峰。他的《道德經》在世界上有上韆種譯本,是全部中華典籍中翻譯得zui多的。可他兩韆多年前用的語言咱們不熟悉,現在看起來也比較繞。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與老子起一個互證的作用:用我們今人的經曆、經驗、思想、知識、觀念來證明一下老子的哪些觀點是對人特彆有幫助的,哪些是僅供參考的,還有哪些是需要有所調整的。”——王濛

★賈平凹盛贊:讀王濛解老莊,心生如蓮的喜悅。

“王濛先生說閱讀《老子》《莊子》時是一種享受,我在讀王濛先生這些著作時則是一種喜悅,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如蓮的喜悅。王濛先生以他近八十歲的高齡和傳奇的人生經曆,寫齣瞭《老子的幫助》《莊子的享受》《莊子的快活》《莊子的奔騰》《老子十八講》等一係列書,他是能領略老莊的真傳的。他從自己傳奇的人生經曆齣發,以一個偉大作傢的角度講老莊,講得準確且生動。”——賈平凹


內容簡介

《老子十八講》是根據王濛在北京電視颱《中華文明大講堂》講座內容整理而成。王濛解讀老子的優勢在於用七十多年的人生經驗、政治經驗、社會經驗、走紅的經驗、倒黴的經驗來完成這部作品。

在這本書中,王濛把一些抽象的哲學道理講得更明白,講得更親切,講得更易於接受,他用我們今人的經曆、經驗、思想、知識、觀念來證明老子的哪些觀點是對人特彆有幫助的,哪些是僅供參考的,還有哪些是需要有所調整的。

當你體會到老子倡導的天地不仁、寵辱無驚、上善若水、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無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生也柔弱死也堅強,體會到老子的深不見底,你就會耳目一新,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瞭許多。


作者簡介

王濛

  1934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著名作傢、學者,筆耕60餘年,寫下45捲文集1600萬字,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傢協會名譽主席,訪問過59個國傢和地區。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

  曾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奬、意大利濛德羅文學奬、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奬,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傢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


目錄

說明

第一講:你為什麼需要一個大道 ?

道的概念高於一切

我們需要一個參照

道是世界與人生的主心骨

尋道可以增智慧

老子的眼光與眾不同

你能看幾步棋?

誰也做不到從勝利走嚮勝利

道是哲學,也包含著信仰

怎麼樣去總結一下道呢

不爭與共享

把你的時間精力投放在什麼地方?

迴到嬰兒狀態去

又精微,又模糊

解讀概念與改革開放

尋道是不是宗教信仰

尋找大道的過程乃是一個命名的過程

第二講:道法自然

人要像地一樣地有所承擔

天地的道化或道德化

經驗達不到的地方智慧卻達到瞭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

相信自然而然是人民的共識

為什麼說車到山前必有路?

理想的政治是自然而然地做事的

為什麼說知道瞭美反倒醜惡起來瞭?

老子的天地不仁說太刺激瞭

道像雨露一樣

老子捅破瞭你的窗戶紙

微笑是有定價的嗎?

夫妻間需要不需要每天說“我愛你”?

要自然而然,不要刻意作秀

不能操之過急

從道法自然的角度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第三講:無為是關鍵

為,還是不為?

越是不那樣做,越是能夠達到目的

善於乾什麼,就用不著刻意去乾什麼

美麗的無為令人陶醉

應作的事各式各樣,不可以作的事應有共識

怎麼樣分辨好人和壞人?

精兵簡政

不要想那些永遠做不到的事

對於謙虛的哲學錶述

上善若水

感悟水,喜歡水

虛與靜

第四講:有、無,一、二、三

當然是無中生有

無纔有用

老子的哲學是對於生活的發現

無的優越性

無是想像浪漫的前提

哲學的魅力在於發現生活

中華文化對於一的追求與崇拜

道生一兼論解讀老子的可能性

道的根本在於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

道本身包含瞭自己的對立麵

一分為三

超越簡單的兩分法

在一二三的討論中看中西文化觀念的差彆

崇拜一也警惕一

第五講:寵辱無驚

朝為座上客夕為階下囚

得寵這個話並不好聽

範進中舉與小公務員之死

《紅樓夢》中的得寵與失寵

誰能做到寵辱無驚

大患若身

這是不是老子的荒謬

消化痛苦,提高人格

以尊嚴和信心對待寵辱

謙卑與鈍感

多幾個世界

對於寵辱都要有準備

寵辱無驚與物極必反

寵與辱的兩麵性

寵辱的不可預見性

零心態與從零做起

論萬世、高境界

第六講:知白守黑

黑格爾盛贊“知白守黑”

保持溫和

紳士的風度

攝像鏡頭的啓示

老子為什麼提倡低調

知與守並不統一

知白守黑的延伸

韜光養晦

磨難是必要的

難得糊塗與愚不可及

賈寶玉反對文死諫武死戰

大智若愚

大雅若俗

和光同塵

第七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中山服與西服並不截然對立

老子的立言無與倫比

他要力挽狂瀾

誰能舉重若輕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事有時候要當大事來做

下知有之最好

大道烏托邦

治國的化境

烹小鮮論

烹小鮮的美感

連鬼神都不鬧騰瞭

老子對不良政治的抨擊

民本思想的萌芽

老子的三寶

第八講:老子會怎樣用兵

老子其人

老子的神奇兵法

老子是不是陰謀傢

弱也可能勝強

利用對手的弱點

王熙鳳是怎樣滅尤二姐的

欲取先予

相反相成

老子的反戰思想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哀兵必勝

弱者的智慧

要不要秘密武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善戰者不怒

從軍事說到用人

驕兵必敗

第九講:老子的養生理論

中華文化中的養生問題

生命與大道閤一

達芬奇論生與死

蘇東坡話生死與壽命

三個十有三

日月之精華

循大道而養生

生命的自我調整

日本人注意人事與季節的配閤

貪欲、有為與寵辱催人滅亡

過度的營養、醫療與鍛煉修為

養生的訣竅在於不養生

無死地最重要

以恬淡養生

第十講:老子為什麼求愚非智

為什麼老子喜歡愚

不齣戶,知天下

人常常會在常識上犯錯誤

要本土化而不能過分遠洋化

不應該是無知的本土化而是學貫中西又立足本土

牛頓挖兩個貓洞

智者的放棄

學然後知不足

以嗇治天下

抵禦有害信息

傳統文化中的非智基因

你把智用到瞭什麼地方

第十一講:小國寡民的烏托邦

老子的非大國主義

效率與標準化的悖論

老子的非發展觀

復雜能不能變成簡單

緊縮人際關係

當代的反全球化思潮

什麼樣的發展纔算得上科學

人類能不能返璞歸真

欲望的滿足與控製

遙控器是不是災難

饒瞭吧,音樂

簡樸永遠是美德

學會掂量,學會捨棄

一個有名的故事

發展與幸福

嚮後看?

對於樸素的嚮往與懷念

阿Q的經驗與教訓

答現場提問

第十二講:老子智慧的快樂與煩惱

老子的智慧無可爭議

通嚮終極的悟性

通過思辨與感悟走近終極

你能理解九方皋嗎

大道的至上感與優越感

文學語言的道性

老子有多牛

智慧令人快樂

老子不可摧毀

好箭也可保存欣賞

智慧也是一種美

老子的苦惱與牢騷

智慧的痛苦

國産最佳寓言:不爭論

智商太高瞭太麻煩

智慧的遭遇與命運

老子也俗瞭一把

智慧之路是坎坷的

老子是怎樣被中華民族所接受的

精神上的顛峰體驗

讓老子來吧

迴答現場提問

第十三講:得與失、成私與無私

關於私利

不有、不恃、不宰

道性非私

把私擺在哪裏

對於私的實事求是的討論

爭取私利的代價及其他

大處不算小處算是人類通病

過分自私隻能適得其反

拉弓的啓示

奉天下纔是大道

不要太膨脹

知足與知止

你不可能得到所有的“點兒”

物壯則老

付齣必須超前,收益往往滯後

牙與花生的人生況味

第十四講:得道者的風度

風度與舉止

深不可識

勉為其難的形容

解凍說的濫觴

溫溫恭人

孔老的風度說比較

森吉德瑪與蘭花花

動靜與濁清

風格是可以自我調節的

跕著腳站不穩

起碼不要惹人討厭

風度錶現瞭人的生活質量

提倡淡泊

老子有時會說反話

至柔為上

風度與軟實力

第十五講:逆嚮切入的處世方法

為什麼老子喜歡反著說話

大成就必然帶著遺憾

為什麼大直若屈大盈若衝

巧要靠拙功夫積纍

麯則全 枉則直

悖論的分析

一生真僞有誰知

不能急於求成一條筋

論臭皮匠與諸葛亮垢關係的多種可能性

為什麼A常常不像A

大仁若僞,大智若妖

大方無隅還是外圓內方

晚成還是免成

第十六講:大國之道

大國怎樣纔能長治久安

大國與小國

越大越謙虛

設法化與正常化

關於速度

誰能作到報怨以德

腳踏實地

治國不能忽悠

小謊易破與大謊難纏論

老子的非戰思想

不能無理想,也不能太理想主義

堅持和平發展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百姓之心為心

防微杜漸,避免被動

堅持到底

第十七講:虛靜、復命、知常

讓我們一起體悟道的特徵

道的名稱與美好特質

虛靜是道的一個側麵

觀復的意義

萬物萬象都要歸根

歸根實大不易也

歸根的踏實感

歸瞭根就靜瞭,復瞭命瞭

從知常一步一步上颱階

虛與靜的含義

有什麼也不能有病有惡

靜纔能進入最好的狀態

能嬰兒乎

嬰兒論與弗洛伊德

和纔是常

懷念嬰兒時期

但願童心未泯

刪繁就簡

為什麼不斷齣現原教旨主義

第十八講:老子仍然活著

談論老子,其樂何如

《老子》的文學性

經典文體與彈性論述

中華經典的特點之一:易於背誦,難以解說

是同義反復嗎?

詩體的《道德經》

老子有利於人們的自我安慰

老子教給我們說話

哀兵必勝的煽情性

詞句也是不能任意置換的

再談儒道互補


精彩書摘

第一講:你為什麼需要一個大道 ?


道的概念高於一切


老子非常重要,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個高峰。他的《道德經》在世界上有上韆種譯本,是全部中華典籍中翻譯得最多的。可他的兩韆多年前用的語言咱們不熟悉,現在看起來也比較繞,有時候一上來就把人繞糊塗瞭。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與老子起一個互證的作用:就是讓我們互相證明一下,用我們今人的經曆、經驗、思想、知識、觀念來證明一下老子的哪些觀點是對人特彆有幫助的;哪些是僅供參考的,還有哪些是需要有所調整的。同時我們也用老子的學說來分析、對比一下我們自己的那些經驗 、經曆,看我們自己的那些想法,有哪些是值得通過老子的閱讀與驗證,爭取一個進一步的更高的認識的。

頭一個問題我想跟大傢討論的就是,人為什麼需要一個特彆大的概念,像“道”這樣的概念?你也許會問:究竟什麼是道,到底什麼是道?我告訴你,道就是“到底”,也就是究竟!你想過問一下究竟瞭,那麼就是過問道瞭。你的問題也就迴答瞭你的提問。妙就涒在這裏。老子這個道就是來動員我們的智慧和思維,讓我們進入究竟與到底,即進入終極關懷、終極期待、終極追尋的。而各種有關終極的說法,可能是哲學,可能是科學,可能是數學,更可能是神學即宗教學。

老子呢,正是以中華文化特有的想像、感悟、思辨的方式進行自己的終極探尋的。

我們尋找到這樣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它高於一切、它涵蓋一切、它包括一切,有瞭這個理念你就好像有瞭一座大山做依靠一樣。比如說我們會有一種對世界的敬畏的感覺:仰望星空、遠眺大海、極目高山雪峰,我們就産生瞭對世界敬畏的感覺,這些敬畏的東西把它綜閤到一塊、加到一塊,世界萬物統統統統都包容進去,而且在這裏邊找到它的本質、找到它的規律,老子說這個就是“道”。道是一個終極的概念、是一個本源,就好像數學概念裏邊的無限大,到瞭無限大這裏,您就到瞭頭啦,你無法再往大裏找瞭。而且它還是本質。這個東西既是思辯齣來的、分析齣來的,又是感悟齣來的,因為你沒辦法說我拿瞭一個大道給大夥看,說這就是道,我找不到。但是道無所不在,什麼都有。因為老子解釋說:這個道啊就是終極,比如說我們問道究竟是什麼這個話,就等於問道是道嗎?因為道的意思就是世界的終極,什麼都在裏頭瞭。


我們需要一個參照


這是一個終極的關懷。它不是通過尋找一個神仙一個特異功能秉有者而實現的,它是從理念上實現,從理念推導齣來的。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相信在有限之外還有無限,這很簡單。其實這個是最容易說明白的,說時間是無限的嗎?當然是無限的,因為您要說時間是有限的、說時間是二百億年以前開始的,那這二百億年以前的前邊又算什麼呢?說那是負N個年頭?那麼負一負二又負無限瞭,你還是無限。空間也是無限的,如果說空間是幾萬億或者叫光年瞭,它特彆大,它難道是一個鐵框?這個鐵框外頭又是什麼呢?所以老子是順著哲學思辨的頭腦,他尋找到瞭這樣一個無窮的根本,根本的無窮來。

尋找這個根本的目的是什麼呢?第一個作用就是使我們獲得非常巨大的一個參照。人辦任何事都有一個東西來參照,就拿物理學“運動”來說,運動沒運動要拿地球來參照,說我手在運動,要拿我手做參照呢,我就沒運動,我手原來在哪就是哪裏。大概念是一個最重要的參照與依據。一般的人容易拿自己做參照,要拿自己做參照,他就很容易不滿足、很容易生氣,他就很容易看不清、看不明白這個事。但是如拿“道”做參照,情況就會有非常大的不同,就容易把一些事看得開、看得透、解得開。解得開在這兒應該念解(Xie)得開。

老子說: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道是很難敘述的,我很勉強地說:它第一的特點是無所不包,它是“大”。“大曰逝”,它又是不斷變化的。“逝曰遠”它是變化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永遠地變化下去。“遠曰反”,就是它在變化當中又不時的迴歸自身,迴到此前變化達到的狀態的對立麵。像這樣的一些性質的描述,你聽著是有一點玄、有一點忽悠,但是你要自己細想一想,這個世界有沒有這樣一麵。世界難道就是咱們這一百多斤嗎?就是我眼前這點花草雜物嗎?就是咱們在座的朋友嗎?世界大得不得瞭,今年有世界,一萬年以後還有世界,一億年以後還有世界。有世界就有世界的總和與世界變化的規律,它就是道,有世界就有萬象萬物各不相同,卻同處於世界上,有同一的規律與本質,這就是道。同樣,世界的變化:有無、死生、興衰、成敗、盈虧、虛實、強弱,這樣的變化之規律變化之動力變化之驅動程序也就是道。所以說,道這個玩藝雖然說起來很玄,它確實是存在的。


道是世界與人生的主心骨


有瞭這樣一個參照以後,第二個感覺就是說,我們還有瞭主心骨。想想看,一個人,俗話說一百多斤,五尺高,壽命一般叫做不滿百,膂力、智力、視聽等感覺能力都很有限。這不是很悲哀嗎?然而,世界上還有一個主心骨叫做道的在,它是永生的,沒瞭地球,沒瞭太陽係、沒有瞭我們所在的銀河係,它還在,它還能生齣另一個地球太陽係銀河係來。人生無常而道是常道。壯哉道也。

第三個感覺是,有瞭對於道的體悟,一切都有瞭定力,都有瞭定見,都不慌不忙瞭。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是有法則的,一切都在轉化,一切都有希望,也都不必奢望。又是有希望的又是不能奢望的,也不能著急也不能慌亂。這讓我們對待世界就有一種鎮定,有一種定力。

外國人有一些很有趣的說法:碰到麻煩瞭,比如說金融危機,英語裏有一個詞叫face music,就是說我們得麵對音樂,得拿一切麻煩一切噩運當交響樂樂章來聽取。比如說你挨罵瞭,他說“乾什麼瞭?”“今兒個我聽瞭一上午音樂。”音樂指的就是彆人罵。開批鬥會瞭,我必須face music。這個交響樂批鬥會:你為什麼不好好把這個工作做好瞭?我看你在找倒黴哪!這不也跟一個樂段一樣的嗎?那個算長號,您這個算小號,您這個算長笛。這話說得不太嚴肅、不太正規,但是它錶達一個東西,就是說你從不同的參照係上看,很多事情的性質都會有所改變,都可能是小事情。你就有勇氣有把握來麵對它。

因為我在新疆呆過,我喜歡舉維吾爾族的例子。維吾爾族有一個話,這個話也不嚴格,你不能全聽它的,但是它有一點道理,它說這個人生下來以後,除瞭死以外都是TAMAXAR,TAMAXAR一詞的含義,就是玩就是欣賞就是觀賞。它說死是不能觀賞的,你觀賞人傢死這太沒有人性瞭。你觀賞你自己死你也顧不過來,你捯氣都捯不上來瞭。但是除瞭死以外,你都可以用一個觀察的態度、都可以抱一個觀賞的態度。那麼“道”除瞭給你這樣一個參考的巨大的參照係,使你一下子自個兒站的很高,把很多事都看得更有信心、更有把握,還讓你禁不住觀賞感佩於大道的偉大與神奇。都觀賞感佩瞭,你也就不會焦躁不安瞭。我們中國有一個詞叫淡定,你甭管這個事現在多麻煩多復雜,但是總有解決的那一天,總有解決的那個時候,有瞭這個所謂的淡定,比起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不是會好一些嗎?


尋道可以增智慧


除瞭這個以外呢,道 給我們的第四個感覺是它給你一種智慧。為什麼呢?老子說這個道很難給它下定義,如果要給它下定義,它的特點是:大 、逝 、遠 、反。大,就是無所不包、叫做無窮大;逝,就是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演變、永不停滯;遠,就是說它是恒久的,它不是一個短期的、一時的、它的效用是深遠的、長期的;返(反),就是說有很多東西它還又迴到瞭它自身,迴到瞭自身的恒常的、正常的、應有的狀態。這和黑格爾、恩格斯他們講的辯證法也是一緻的,他們說萬物的變化規律叫做否定之否定,先是變化的結果否定瞭自身,再是否定瞭那個否定,迴到自身,例如一粒種子長成瞭麥苗,否定瞭種子自身,麥苗長大枯萎瞭,否定瞭麥苗,但是結齣大量的麥穗麥粒,又返迴瞭種子:更多更好也可能有所變異的種子。現代化、全球化嚮中華傳統文化提齣嚴重的挑戰,幾乎否定瞭中華文化,經過新文化運動,經過復雜與痛苦的過程,人們又從新高度上重新認識到弘揚傳統文化對於實現中瞭的發展與進步的無法忽略的意義。這也是大、逝、遠、反。大瞭纔能包容,逝瞭纔不保守,遠瞭纔穩得住,反瞭纔避免片麵與偏頗。

事物它總是有一個迴歸在更高的層次上、迴歸自身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如果有瞭這個道的概念,我們看任何事情都會看得更立體一些,它不是單嚮的,用咱們北京話說它不較勁。較勁這個較字應該是比較的較,有人寫文章寫成叫喊的叫,那不對。它不是叫勁而且比較的勁,就是雙方不往死裏掐。為什麼它不往死裏掐呢?因為任何事物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用說辯論一個問題,有時候親屬之間為一件小事都能爭執得麵紅耳赤,比如看電視裏齣來一個演員一晃就過去瞭,我說這不是那個演《天下無賊》的王寶強嗎?結果我的孩子說這怎麼是王寶強呢,您老瞭,您眼睛真瞎瞭。兩人急瞭,這急什麼啊,你過一會兒上網上查一查。要是你兩人較勁,他如果不是王寶強,我再生氣他也成不瞭王寶強。如果他是王寶強,我這孩子他再跺腳,哪怕他再說我老、他再氣我,說你看你都糊塗瞭,也沒用啊。這個例子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能有的時候較勁還發生在重要的事情上,那個時候可能人們不太容易說彆較勁,或者說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把這個事看開一點。


老子的眼光與眾不同


老子就有許多說法,比彆人可以說更辯證一點。比如說我們現在常用的一句話,也是當年毛澤東主席最喜歡用的一句話,就是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的地方文字版本不一樣,有的把“兮”說成“上”,說“禍上福所倚”,這個沒關係,我們不去討論具體的文字,但是它講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早就有。這個故事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丟瞭馬匹本來是一件禍事,但是想不到這個馬又迴來瞭,而且還帶來瞭一匹更好的馬,它就變成一件好事瞭。有瞭更好的馬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騎馬摔壞瞭胳膊或者摔壞瞭腿瞭摔齣傷來瞭,這又變成一件壞事。摔齣傷來瞭,這是一件壞事,結果打仗的時候他沒有被抓壯丁抓走,保住瞭性命,這是一件好事。當然這是按當時春鞦無義戰的說法,當時並沒有說哪一場戰爭誰就是最正確、誰就是最不正確的,他不分這個纔這麼說。要按現在這麼說當然就很落後瞭,說我寜可殘疾我也不當兵,這個不能簡單的來類比。所以他在當時的這種情況下,提供的是一種智慧,他這種觀點就是比彆人多繞瞭幾圈,多看瞭幾步。

有時候我們考慮什麼問題往往是一個單嚮的,就這一條綫,咱們俗話說一根筋或者鑽牛角尖。可是老子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思路有好幾種,有從東往西的,還有從南往北的,還有高架橋還有地下通道還有快捷通道;還有可以繞一個彎,雖然路程遠瞭,但是走得快也還可以到達。就是這樣一種立體思維的思路。老子的思維是立體思維,不是綫性思維,一條綫不拐彎。這樣一種立體思維的模式是當時的一般人所沒有的,是儒傢、墨傢、法傢所不擅長的,但不是完全沒有,例如孔子也講“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的道理,而且說是寜武子的這種功力是他學不到的,他說他能學到寜武子的智,學不到寜武子的愚。比如孟子也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先得讓他受苦受罪。


你能看幾步棋?


有時候我開玩笑說:比如下棋吧,我跟我的孫子下棋的時候,我就看一步,看他那兒有一個馬,我說太棒瞭,我趕緊把他的馬吃瞭。但是我就沒有看到我一吃他這個馬,他把我的車給撤瞭。他沒看到他撤完我的車,我正好把他的將給將死瞭,我的炮正好下去將死他。這就是我跟我孫子下棋的水平。下棋下到這個水平,就互相要爭,有時候就得悔棋就得賴棋北京話就叫訛攪。可是如果從老子的觀點上來說,世界上很多好事你要把它往壞事方麵想一想,壞事你要把它往好事上想一想,或者好壞之事又變成一個壞好之事,一個又可能往這邊變又可能往那邊變的事。這一想他就多看瞭好幾步棋。所以我就說一般臭棋、像我這種人下象棋隻看一步,國手他看三步看五步就不得瞭瞭。可是老子也許能看到七步,也許能看到八步。


誰也做不到從勝利走嚮勝利


還有許許多多的這樣一些例子,例如我們有一句話,實際上是從境外引進來的,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事恰恰就是在失敗當中醞釀成功。我們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背語錄,都記住一個詞,毛澤東主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說: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反動派的邏輯。我年輕的時候看這個老彆扭,我老覺得它不對稱,不對偶,一念這個語錄,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人民也失敗,反動派也失敗?兩傢都失敗?最後怎麼人民硬是勝瞭,可反對派就篤定敗啦?如果是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是反對派的邏輯,鬥爭、勝利,再鬥爭、再勝利,直至最後大勝利,這是人民的邏輯。這樣多好!我研究這個特彆的費勁。我老想給毛主席語錄改一下,改成人民鬥爭、勝利、再鬥爭、再勝利,直到“完勝”。那邊呢,反動派,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兩邊一對仗,比都失敗也更工整一些,駢體文駢得更完美一些。當然,這隻是字麵上的考慮。

看瞭《老子》以後我明白瞭。這個很簡單,看一下中國革命史就知道,中國革命史恰恰不是一個勝利再勝利再勝利,那是俄文修辭的說法,俄文喜歡講“從勝利走嚮勝利”。咱們想想從勝利走嚮勝利,全世界有這麼便宜的事嗎?咱們哪個人這一生是從勝利走嚮勝利的。恰恰常常是辦這件事失敗瞭,辦那件事失敗瞭,但是如果你的方嚮正確你做得好呢,它最終是勝利的。比如說居裏夫人不是前邊全失敗瞭嗎?她如果一上來就從勝利走嚮勝利她就不叫居裏夫人瞭,也不值得我們那麼敬佩她瞭。科學也好、革命也好、建設也好,許許多多東西都是從失敗走嚮勝利。所以說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實際上你常常做不到,你做不到像老子這樣把這個世界上的事物看得那麼有可變性,是可以變易的、是可以塑造的,它有可變性有可塑性,所以“大 、逝 、遠 、返(反)”,這個本身就給瞭我們許許多多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特别好的出版社和版本,国学必备参考,收藏观赏。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的感觉看空间很可靠见福打飞机哈哈哈

评分

收到图书,正版图书,服务质量值得给赞赞赞(≧▽≦)/

评分

与南怀瑾的解读比较,别有一番滋味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拥有!学习助手!

评分

不错

评分

通俗易懂

评分

与南怀瑾的解读比较,别有一番滋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