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邏輯解析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力圖原生態還原《道德經》,對《道德經》的所有章句都進行瞭詳細的意義、語法和邏輯分析,對古今漢語語法一體化進行瞭具體而大膽的嘗試。另外,本書在句讀方麵也相當規範,使語句錶達更符閤邏輯,特彆是對《道德經》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糾正和解釋,徹底否定瞭人們長期以來對《道德經》的一些麯解和誤解。所有這些不同,絕非嘩眾取寵,而是建立在義理考據、邏輯分析和充分推敲基礎上的。
陳廣逵,男,1954年生,大學學曆。曾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基礎教育論壇》主編。代錶作品有《<論語>通釋、解讀與點評》等。
關於老子 1
關於《道德經》 3
本書的編排體例 5
作者的古文通釋思想 8
《道德經》研究中存在的傾嚮性問題 11
《道德經》可以給我們哪些啓示 16
《道德經》中的幾個重要概念 17
《道德經》中的“吾”與“我” 22
第一章 24
第二章 31
第三章 37
第四章 43
第五章 46
第六章 49
第七章 51
第八章 54
第九章 58
第十章 64
第十一章 69
第十二章 73
第十三章 76
第十四章 80
第十五章 85
第十六章 92
第十七章 97
第十八章 103
第十九章 109
第二十章 114
第二十一章 120
第二十二章 124
第二十三章 128
第二十四章 133
第二十五章 136
第二十六章 141
第二十七章 145
第二十八章 150
第二十九章 154
第三十章 158
第三十一章 163
第三十二章 169
第三十三章 174
第三十四章 178
第三十五章 181
第三十六章 184
第三十七章 188
第三十八章 191
第三十九章 197
第四十章 202
第四十一章 205
第四十二章 210
第四十三章 214
第四十四章 217
第四十五章 220
第四十六章 223
第四十七章 227
第四十八章 230
第四十九章 234
第五十章 239
第五十一章 246
第五十二章 250
第五十三章 254
第五十四章 259
第五十五章 264
第五十六章 269
第五十七章 273
第五十八章 279
第五十九章 285
第六十章 291
第六十一章 295
第六十二章 300
第六十三章 306
第六十四章 311
第六十五章 317
第六十六章 321
第六十七章 325
第六十八章 330
第六十九章 334
第七十章 340
第七十一章 343
第七十二章 346
第七十三章 349
第七十四章 353
第七十五章 357
第七十六章 361
第七十七章 365
第七十八章 370
第七十九章 374
第八十章 378
第八十一章 383
附錄 387
後記 391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③;“有”,名萬物之母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⑤;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齣而異名⑦。同謂之玄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通釋】
道可以因循,沒有恒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稱呼,沒有恒久不變的名稱。“無”,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為産生的萬物命名。所以恒久的“無”,要來考察事物是怎麼産生的;恒久的“有”,要來觀察事物是怎麼存在的。(無與有)這兩個事物同齣一個源頭,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稱卻齣自相同的源頭就叫作深奧。深奧又深奧,是認識萬物的關鍵所在。
【考辨】
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與以往的解釋大為不同。首先,我對第二個“道”,也就是“可道”之“道”的解釋跳齣瞭“說”“稱道”的框子。先前我也一直用“可以用語言錶述”釋“可道”,在反復揣摩後,我選擇瞭“可以沿著它前行”這個解釋。
“道”的本義就是“路”。將一個名詞動詞化,一定與本義有聯係。“道”用作動詞就是“取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道”正是“道路”之義。今天我們使用的“道路”之意,應該是古已有之。“道”的“說”“稱道”之意,應該是後世齣現的,産生於何時,尚需考證。我甚至懷疑,“道”的“說”“稱道”之意,可能正是對《道德經》這種錯誤解釋沿襲的結果。查與老子同時代的《左傳》之“道”,凡一百七十,隻有一處“道”近似於“宣講”“言說”之意:“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彆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yín,愚蠢而頑固)。”且此“道”似與“導”通,是“引導”義的轉移。
以往對“非常”的解釋局限於將“非”釋作“不是”。
“非”這個字有多個義項,使用最多的義項是“不”“不是”,其實它還有“無”“沒有”的義項,在先秦文字中,這個義項也經常齣現,如:
1.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左傳?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國君沒有姬氏)
2.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左傳?文公七年》(非威非懷:沒有威信沒有懷柔。注意本句的“無德”)
3.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傳?宣公十一年》(非德:沒有德性。非勤:沒有勤懇)
4.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左傳?成公二年》(非德:無德,缺德)
5.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非文辭不為功:沒有文采的辭令不會成功)
6.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左傳?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放任做事沒有限度。請注意本例中也有“無”)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子?勸學》(臂非加長也:胳膊並沒有加長)
大概由於“非”作“不”“不是”解釋的時候較為常見,所以人們齣於“定式”,多把“非常道”釋為“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多把“非常名”釋為“不是永恒(不變)的名”。而這種解釋恰恰與老子的思想矛盾瞭。是用“不是”來解釋“非”,還是用“沒有(無)”來解釋“非”,要點是把握“道”可以不可以說或者“道”可以不可以走,“事物”可以不可以命名、稱名。顯然“道”是可以用語言來錶述的,而且通篇《道德經》說的正是“道”;“道”是可以走並可以依循的,“事物”是可以命名和稱呼的。
那麼老子為什麼不用“無常道”“無常名”來錶述呢?因為下文齣現瞭“有”與“無”“此兩者”一組對應的概念,為瞭不混淆,就用瞭“非常道”“非常名”來錶示。而且,“非”與“無”在同一段文字中齣現,錶示相同的意義並不衝突,上麵列舉的例2中的“無德”之“無”與“非威非懷”之“非”,例6中的“非度”之“非”與“無所”中的“無”,意義就是一樣的。
“徼”還是解釋為“邊際”,引申為“外錶”“客觀存在”。
本章是《道經》之首,大概編者有意讓它與第三十八章《德經》之首有所呼應,因此與第三十八章一樣,對本章可能也有刻意篡改。所以通釋本章時我感覺比較吃力。重點問題是:一是本章的“名”字費解;二是“玄之又玄”與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第七十章)顯然衝突。
【解讀與點評】
《道德經》的“道”的含義十分豐富,總體來說,它指客觀事物運行所依據的軌跡,是人對自然規律的經驗認知和總結,是應該取法遵循而不應違背和對抗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是動態的法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道”、第一個“名”分彆是名詞,第二個“道”、第二個“名”分彆是動詞。“道可道”通俗一些說就是“道可以當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說就是“名可以當作名”;分彆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稱名”,分彆再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著它走”,“名可以確定事物”“名可以稱呼”。
“非常道”就是“沒有永恒不變的道”,就是說道沒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不能教條地、機械地沿著它走。正如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道理一樣,“道”作為“路”雖然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永恒的路,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嚮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為避免寒風似的倒著走……
再打個比方:航天飛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軌跡,但也同樣沒有永遠不變的軌跡。設計得很精確,不等於一成不變。飛機飛行、船隻航行要有航標,那是飛行的參照,避免脫離瞭航綫。這裏的“航綫”就是“道”,就是飛行或航行依循的大緻軌跡,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飛行器或船隻大一點、小一點等,都是被允許的,沒有絕對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麼會齣現“非常道”的情況呢?客觀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道”是動態的,要根據變化瞭的客觀環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們根據動物的習性下套捕獵,動物沒察覺到“套”,不會修正改變“道”,就會“上套”。比如“大道”雖然易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說有人設置瞭路障,不修改路綫便依舊難以前行。
“非常名”就是“沒有永久不變的名稱”,就是名可以區彆於其他事物。但在事物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名字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間都是運動的,事物要經過産生到消亡這個過程;法則也在運動中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産生瞭事物,就要為其命名;事物消亡瞭,它的名稱也會逐漸消亡。
那麼,“道”可不可以與今天的現實聯係起來呢?從一定角度來說,用今天的一個時髦的詞,道大緻相當於與方針、政策經常並列說的“路綫”,比如國傢發展建設的總路綫,就是一種既抽象又較為具體的道。“路綫”實際上是人為設計規劃齣來的“道”,它必須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纔能讓人有所遵循,纔能走得順,展現齣“大象”來。可以說為政治國、為人治傢,確定一條正確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斷大道好與不好,實踐能檢驗它,走在這條道上的人最有體會。當然,道雖然可以設計,但實際運行的軌跡可能需要修正,這樣纔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裝模作樣的口頭文章,不能南轅北轍,不能劃一條道卻不行其道。違背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規劃設計的“道”沒有前途,大吹大擂的隻是“假象”,最後必然是“亂象”。
為什麼“名可名,非常名”呢?因為它存在著“有”與“無”的問題。“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稱就存在。“無”是不存在,事物還沒齣現,或者沒發現,當然無從命名;同時,事物消失,名稱也隨之消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與“無”正是典型的“非常名”。“無”與“有”“同齣而異名”,這就是“非常名”。“有”與“無”是動態的,變化的,自然就“非常名”瞭。
怎樣理解“非常道”與“非常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呢?可道之道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發展變化的。正因為如此,既然無常道,所以必然會無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稱呼的名稱。
既說它“有”,又說它“無”,在於“似或存”(第四章)。
“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從恒久的“無”中來探究事物到底是怎樣産生的,通過“常‘無’”看“有”是怎麼産生的。“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從恒久的存在來看事物,通過“常‘有’”來看“有”是怎麼存在的。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極富辯證思想,“有”與“無”是一對矛盾概念,但它們卻相因相生,是對立的統一體。“同謂之玄”說它們齣自同一源頭,這確實很深奧,確實“玄”,“道學”又被稱為“玄學”即源於此。然而,它又是打開萬物寶庫的鑰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即事物的發端,觀察研究事物的通道。
本章産生成語“玄之又玄”。
……
邏輯解析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