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

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川口衛,阿部優,鬆榖宥彥,川崎一雄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結構
  • 結構力學
  • 建築設計
  • 結構形式
  • 力學分析
  • 建築工程
  • 結構原理
  • 建築構造
  • 結構設計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328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58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構力學、結構設計與建築物形態方麵進行圖解和說明,展現瞭結構對建築的重要性,特彆是結構對建築物安全性和建築美學方麵的貢獻,可以幫助讀者瞭解到人類長久以來緻力於使“力”和“美”相互完美結閤的努力和成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川口衛,1960年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畢業,現為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川口衛結構設計事務所主持人。著有《吊構造(建築編)》《建築結構設計》《建築概論》《現代建築結構與錶現》。

  阿部優,1970年法政大學大學院碩士畢業,曾任法政大學工學部講師,退休後於川口衛結構設計事務所任職。

  鬆榖宥彥,1964年法政大學工學部建築專業畢業,現任鬆榖建築設計事務所董事長。

  川崎一雄,1965年廣島三原工業高等學校建築專業畢業,現任川崎一雄工作室主管。


  譯者簡介

  王小盾,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博士後齣站,曾在日本川口衛結構設計事務所工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獲國傢和省部級科技進步奬6項,多項專利擁有人之一。譯著有《建築構成手法》《圖解鋼結構設計》等。

  陳誌華,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人選,新世紀人纔。作為完成人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省部級一等奬3項和二等奬3項,獲發明專利15項,參編主編標準12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著有《弦支穹頂結構》《空間鋼結構APDL參數化計算與分析》,主編《鋼結構原理》《建築鋼結構設計》《鋼結構原理與設計》,譯有《鋼結構性能與LRFD規範》《住宅鋼結構設計與施工》等。


目錄

第1章 梁和柱 001
梁的理論及應用 002
梁承受的力 004
梁的材料及形狀 005
梁的種類 006
梁的應用——橋梁 007
日本建築中梁的原理 008
寺院建築的屋頂結構 010
鬥拱 011
屋架和挑簷木 012
法隆寺的屋簷及鬥拱 013
梁和柱的結構 014
柱的作用與形狀 015
裝飾用梁、柱 016
虛梁、柱 017
用隅撐支承的屋簷 018
第2章 桁架 019
三角桁架的原理及應用 020
三角桁架的構思 022
三角桁架的例子 023
三角桁架的種類和力的傳遞 024
梁桁架的種類和力的傳遞 025
梁桁架的原理 026
從組閤到分離——梁桁架的齣現 027
梁桁架的發展 028
現代的桁架結構 030
空腹桁架 032
第3章 框架結構 033
木框架結構 034
框架結構的原理 036
傳統木結構的框架效果 037
現代建築的框架結構 038
框架結構的作用 039
現代的框架結構 040
第4章 拱,拱頂結構 041
砌築拱的齣現 042
砌築拱的原理和應用 044
拱頂結構的發展 046
交叉拱 048
肋的造型 049
日本的拱結構 050
歐洲的木拱結構 052
鑄鐵拱 053
鍛鐵拱 054
鋼鐵拱 056
拱的造型——建築 058
拱的造型——大跨建築 060
拱的造型——橋梁 061
第5章 穹頂,殼 063
砌築穹頂的産生與發展 064
大穹頂的典範——萬神廟 066
穹隅和角拱 067
文藝復興的先驅——佛羅倫薩大教堂 068
聖彼得大教堂——改建與科學手法運用的開始 069
現代的穹頂、殼結構 070
殼的形狀與力流 072
殼體結構的經典嘗試 074
尋求更加自由的形狀 076
伊斯勒殼結構 078
殼的形態和計算機 079
摺闆結構的原理與實例 080
摺闆結構的造型 082
第6章 空間網架 083
空間網架 084
網殼結構形式 086
網格穹頂 088
空間網架的節點 090
古典式空間網架 091
空間框架模型和設計 092
第7章 索結構 093
索結構的産生與發展 094
索結構的原理——橋 096
近代的懸索橋 098
斜拉橋 099
懸索屋蓋結構的産生與發展 100
懸索屋蓋結構——各種組閤方式 102
懸索屋蓋結構的展開 104
拱與索進行組閤——索拱結構 106
索拱結構的浪漫色彩 108
第8章 膜結構 109
嚮膜結構的挑戰 110
充氣膜結構的力學原理 112
充氣膜結構的展開 114
不使用空氣的膜結構 116
第9章 塔與超高層建築 117
日本的塔 118
競爭高度的塔 120
宗教與塔 122
電波塔 122
塔式建築的力流和造型 124
第10章 耐震、免震、製震 125
耐震結構 126
免震結構 128
製震(振)係統 130
參考文獻 133
索引 137

前言/序言

  本書從結構力學與結構設計的觀點齣發,對建築的形式進行瞭闡述。

  在建築領域中,結構扮演著兩個重要角色。首先是要保證建築的安全。建築物需要抵禦地震和颱風的作用,為瞭使建築物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結構方麵的知識和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結構扮演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是對於建築美學的貢獻。建築與雕塑不同,由於它是規模較大的實體,通常建築物不可能像雕塑那樣隨心所欲地錶現作者所期望的造型,而僅能實現與其所承受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原理相適應的造型。當然,也有通過直接或者間接展示結構中力的傳遞原理手法來實現建築特有的優美造型的實例。

  力與建築造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一直備受關注。本書旨在把力與造型之間的這種關係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齣來。

  本書由川口和阿部編寫,插圖由鬆榖和川崎完成。

  本書也適閤有興趣的初中、高中生閱讀,對於建築、結構方麵的專傢若通過閱讀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感到耐人尋味,有所收獲,作者將不勝榮幸。

  作者在執筆本書時參考瞭大量資料,為避免與同類書産生雷同傾嚮,作者盡力通過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進行闡述。此外,對於已往涉足較少的部分日本傳統建築也進行瞭積極的考察,試圖對先人們的技術與思想進行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本書能夠被廣大讀者所喜愛,並且有助於對建築和結構的理解。川口衛1989年12月

  寫於第二版

  距初版已過去瞭20多年歲月,在這當中,世間的許多建築也發生瞭變化。有的著名建築消失瞭,有的無名場所卻挺立起瞭具有全新特質的構造物。此外,結構設計的思考方法和手法,也發生瞭變化。

  為瞭應對這種種變化,本書也做瞭首次修訂。

  修訂的內容,除瞭依據現狀對信息進行更新外,也對這20多年間取得長足進步的耐震?免

  震?製震等進行瞭介紹。本次修訂作業依然由初版的原班人馬,按照原來的各自分工進行。

  希望本書,包括此次的修訂版,能成為對初學者通俗易懂,對專業建築人士亦有助益的書,這是我們不變的心願。期待讀者們批評指正。川口衛2014年4月



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 引言 宏偉的摩天大樓直插雲霄,精巧的橋梁跨越江河,古老的石拱默默屹立韆年……這些令人驚嘆的建築奇跡,無不蘊含著深邃的力學原理。它們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建築結構力量與形態完美結閤的典範。本書,《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將帶您深入探索這些隱藏在建築背後的科學秘密,揭示力如何在結構中傳遞,以及形態如何影響結構的性能。 第一章:結構的基石——力的概念與分析 在瞭解建築結構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掌握力的基本概念。本章將從牛頓運動定律齣發,闡述什麼是力、力的種類(如拉力、壓力、剪力、彎矩等),以及它們在建築環境中的錶現形式。我們將介紹力的疊加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力的分解來分析復雜受力情況。 力的定義與性質: 力的矢量性、力的單位(牛頓)等。 常見力的分類: 集中力、分布力、錶麵力、體積力。 力的平衡與運動: 靜態平衡和動力學分析的基礎。 力的閤成與分解: 如何簡化復雜的受力體係,為後續分析奠定基礎。 應力與應變: 材料內部抵抗外力作用的響應,這是理解結構變形和破壞的關鍵。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應力(正應力、剪應力)和應變(綫應變、角應變),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構件的語言——杆件、梁與柱 建築結構由各種各樣的構件組成,它們各自承擔著特定的力學功能。本章將重點介紹幾種最基本、最常見的構件:杆件、梁和柱。 杆件: 杆件通常承受軸嚮力(拉力或壓力),是桁架結構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們將分析杆件的受力特性,以及桁架的平麵與空間結構形式。 梁: 梁是最常見的承受彎麯荷載的構件,廣泛應用於樓闆、屋頂和橋梁。本章將詳細介紹梁的分類(如簡支梁、懸臂梁、連續梁),以及梁在承受荷載時産生的彎矩和剪力分布。我們將探討梁的撓度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梁的截麵形狀和材料來提高其承載能力。 柱: 柱主要承受軸嚮壓力,是垂直荷載傳遞的關鍵。我們將深入研究柱的穩定性問題,包括長細比、臨界壓力等概念,以及如何通過柱的構造(如翼緣、腹闆)來提高其抗失穩能力。 第三章:力學的骨架——桁架與框架 桁架和框架是兩種重要的平麵或空間結構體係,它們通過構件的連接組閤,形成能夠有效傳遞和分散荷載的骨架。 桁架: 桁架由許多直綫杆件按三角形的穩定形式連接而成,能夠高效地承受彎麯和剪切荷載。我們將分析桁架的節點法和截麵法,學習如何精確計算桁架中各個杆件的內力。同時,也會介紹不同類型的桁架結構,如三角桁架、米字桁架等,以及它們在橋梁、屋頂等工程中的應用。 框架: 框架由梁和柱通過剛性節點連接而成,能夠承受垂直荷載和水平荷載(如風荷載、地震荷載)。本章將探討框架的整體受力特性,以及梁柱節點連接方式對框架整體剛度和強度的影響。我們將介紹框架結構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通過布置柱網和梁係來優化結構的受力。 第四章:空間的藝術——闆、殼與拱 當結構需要覆蓋更大的空間,或者需要抵抗更復雜的荷載時,闆、殼和拱等麯麵結構便應運而生。它們以其獨特的幾何形態,展現齣卓越的力學性能。 闆: 闆是承受彎麯荷載的二維結構,通常用於樓闆、屋麵闆等。我們將介紹闆的受力特點,如雙嚮受彎、單嚮受彎等,以及如何計算闆的內力、撓度和裂縫寬度。 殼: 殼體是承受薄膜應力的麯麵結構,能夠以極小的厚度承受巨大的荷載。本章將詳細介紹球殼、筒殼、麯麵薄殼等不同形式的殼體結構,以及它們的力學分析方法。我們將看到,巧妙的麯麵設計如何將荷載轉化為薄膜應力,從而實現輕巧而堅固的結構。 拱: 拱是一種利用壓力傳遞荷載的結構形式,能夠跨越較大的空間。我們將深入研究拱的受力機理,包括推力、彎矩等,以及不同拱形(如圓拱、尖拱、拋物綫拱)的力學特性。我們將探究拱結構在古建築和現代橋梁中的經典應用。 第五章:材料的智慧——混凝土、鋼材與木材 建築結構的性能,離不開所使用的材料。本章將深入探討幾種最常用的建築材料,理解它們的力學特性,以及如何根據結構需求選擇閤適的材料。 混凝土: 混凝土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建築材料,其抗壓強度高,但抗拉強度低。我們將介紹混凝土的組成、配閤比對性能的影響,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如何通過鋼筋來彌補混凝土的抗拉不足,實現優異的承載能力。 鋼材: 鋼材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良好的延展性,是現代高層建築、大跨度橋梁等結構的重要材料。我們將探討不同牌號鋼材的力學性能,以及鋼結構連接方式(如焊接、螺栓連接)對結構整體強度的影響。 木材: 木材是一種古老而可持續的建築材料,其獨特的紋理和良好的力學性能使其在傳統建築和現代環保建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將瞭解木材的縴維方嚮對其力學性能的影響,以及木結構的設計原則。 第六章:動力的挑戰——風、地震與振動 除瞭靜態荷載,建築結構還要麵對各種動態荷載的挑戰,如風力、地震以及各種設備産生的振動。本章將揭示這些動態荷載對結構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來抵抗它們。 風荷載: 我們將分析風速、建築形態對風荷載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來減小風振效應,保障結構的安全性。 地震荷載: 地震是建築結構最危險的荷載之一。本章將介紹地震波的傳播特性,以及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我們將深入探討抗震設計的基本原理,如延性設計、消能減震技術等,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振動與舒適度: 除瞭安全性的考慮,結構的振動還會影響人們的使用舒適度。我們將分析不同來源的振動(如交通、機械設備),以及如何通過結構阻尼、隔振措施等來減小不利的振動效應。 第七章:結構的生命——穩定性、疲勞與耐久性 一個成功的建築結構,不僅要在建造時滿足安全要求,還要能夠長期穩定地發揮作用。本章將關注結構的長期性能,包括穩定性、疲勞和耐久性。 穩定性: 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結構失穩的多種形式,如壓杆失穩、側嚮彎麯失穩等,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布置和連接來保證結構的整體穩定性。 疲勞: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荷載的反復作用,材料可能會産生疲勞,導緻強度下降甚至斷裂。本章將介紹材料的疲勞特性,以及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來延長結構的疲勞壽命。 耐久性: 建築結構需要經受住環境因素的考驗,如腐蝕、老化等。我們將探討不同材料的耐久性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防護措施、材料選擇等來提高結構的耐久性,使其能夠長期安全地服務於人類。 結論 《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建築結構知識體係。從基礎的力學原理到復雜的結構體係,從材料的特性到動態荷載的挑戰,本書層層遞進,帶領您揭開建築結構背後那令人著迷的奧秘。希望通過閱讀本書,您不僅能理解建築的“力”之所在,更能欣賞到結構“形”之精妙,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創造的偉大建築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拿起《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種對建築結構的好奇心,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宏偉建築背後的原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結構力學的教科書,更是一次對建築智慧的深度探索。作者以一種極為清晰和富有條理的方式,將復雜的力學概念講解得通俗易懂。我被書中對“荷載”和“支撐”關係的闡釋所吸引。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力如何施加,更是詳細地描繪瞭這些力是如何通過建築的各個構件,如梁、柱、牆、基礎,最終被安全地傳遞到大地上的。書中關於“應力集中”和“材料屈服”的討論,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結構在局部區域容易發生破壞,以及設計師如何通過優化幾何形狀和選擇閤適的材料來避免這些問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結構體係”的比較分析,例如,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以及筒體結構,它們各自的特點、優勢以及適用範圍都被闡述得非常清楚。讀到關於高層建築和超高層建築的抗震抗風設計時,更是讓我對現代建築工程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座宏偉的建築,都是無數智慧和嚴謹計算的結晶。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建築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物理空間,更是人類智慧和工程技術的結晶。《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無疑將這種感受推嚮瞭極緻。作者在書中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視角,剖析瞭建築結構背後的力學原理,以及這些原理如何塑造瞭建築的形式和美感。我特彆被書中對於“結構穩定性”的講解所打動。他不僅僅是定義瞭穩定性,更是通過分析不同結構形式,比如三角形、四邊形,以及更復雜的空間結構,來闡述它們在抵抗外部擾動時的錶現。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看似簡單的建築,卻能擁有驚人的承載能力。書中對於“荷載”的分類和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從恒荷載到活荷載,從風荷載到地震荷載,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座建築都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而結構設計就是為瞭應對這些挑戰而進行的精密計算和優化。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一些標誌性建築的力學解析,比如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瞭這些建築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獨特的外觀,更是因為其背後精巧的結構設計和對力學原理的深刻運用。這本書讓我對建築有瞭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堂關於建築“骨骼”的精彩課程!我一直認為,建築的靈魂在於其形式和美學,但《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讓我深刻認識到,支撐這一切的,是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嚴謹的力學原理。《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作者用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建築結構是如何將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形式,轉化為能夠承受各種荷載的堅固實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結構體係”的分類和講解。從最簡單的梁柱體係,到復雜的網架結構和空間桁架,作者都對其力學特性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他解釋瞭為什麼在建造大型體育場館時,設計師會選擇那些輕盈而又堅固的空間結構,以及這些結構是如何通過優化構件的連接方式來分散和傳遞力的。書中對於“節點設計”的關注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瞭即使是細微的節點連接,也可能對整個結構的穩定性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讀到關於索膜結構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嘆於材料科學和結構工程的結閤所能創造齣的奇跡,那些輕柔的膜材,在精確的預應力和節點設計下,能夠形成穩定且富有錶現力的建築形態。這本書讓我對建築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瞭其內在的邏輯和智慧。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工程細節充滿好奇的人,尤其是在看到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和橫跨江河的宏偉橋梁時,總會忍不住去思考它們是如何對抗重力和風力的。而《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深入探索瞭這些問題的答案。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力學概念,而是用一種非常清晰、條理分明的方式進行闡述。我最欣賞的是他對於“力”的分解和傳遞過程的細緻描繪。他不僅解釋瞭力是如何施加在建築上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這些力如何在建築內部沿著特定的路徑被傳遞和分散,直到最終被安全地傳導到地基。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示,將抽象的力學模型具象化,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剪力牆如何抵禦側嚮力,梁和柱如何承受垂直荷載,以及鋼筋混凝土是如何通過兩種材料的協同作用來增強結構的整體強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結構體係的比較分析,例如框架結構、砌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以及在不同工程項目中的應用。這本書讓我對建築結構的理解,從“看到”提升到瞭“理解”的層麵,讓我能夠更深刻地欣賞那些工程師和建築師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對建築結構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講解背後原理的書籍,而《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恰好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從書名就能看齣,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建築樣式,更是要揭示那些隱藏在堅固牆體、優美弧綫和高聳塔樓背後的力學奧秘。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的筆觸所吸引。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公式,而是從我們身邊最熟悉的建築現象入手,比如橋梁為何能承受車輛的重量,摩天大樓如何在風雨中屹立不倒。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圖示,我仿佛看到瞭那些無形的力量在建築材料中流動、傳遞,並最終找到平衡。書中的講解循序漸進,從最基本的受力分析,到復雜的結構體係,每一步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力的傳遞”這一核心概念時所做的細緻闡述。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力會如何分散,更是剖析瞭在不同結構形式下,力是如何沿著特定的路徑被引導和承載的。這讓我對那些宏偉的建築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靜態的物體,而是充滿動態力的係統。無論是傳統的拱券,還是現代的懸索橋,書中的分析都讓我明白瞭它們各自的設計精妙之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傳授瞭知識,更培養瞭讀者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讓我以後再看到任何建築,都能下意識地去思考其中的力學原理。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工程奇跡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思考它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尺度上實現精確的力的平衡時,總會感到一種由衷的震撼。《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求知欲。作者在書中用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復雜的結構力學原理層層剝開,並將其與具體的建築形式緊密結閤。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應力與應變”的講解。作者通過生動的圖例,展示瞭當外部力施加在材料上時,材料內部會産生怎樣的形變和應力分布。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材料在受力時會發生斷裂,而有些則能夠錶現齣良好的延展性。書中對於不同結構體係的力學特性分析也十分到位,例如框架結構、剪力結構、以及斜拉結構等,它們各自的受力特點以及在不同建築類型中的應用都得到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荷載傳遞路徑”時所使用的比喻,這讓抽象的力學概念變得非常容易理解。讀完這本書,我再看那些高聳的摩天大樓或跨度巨大的橋梁時,不再僅僅是驚嘆於它們的外觀,更是能夠理解其中蘊含的精妙力學設計,以及工程師們為瞭實現這些結構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作為一名對工程技術領域有著廣泛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最令人著迷的知識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物體背後。《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正是以一種極其令人興奮的方式,揭示瞭我們身邊最常見,卻又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建築結構。作者在書中並沒有采用過於學院派的語言,而是用一種親切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建築的力學世界。我被書中對不同材料力學性能的細緻講解所吸引,比如鋼材的延展性和混凝土的抗壓性,以及它們如何在結構設計中發揮互補作用。作者不僅僅是列舉這些屬性,更是通過實際工程案例,展示瞭如何利用這些材料特性來創造齣更安全、更經濟、更具創新性的建築。讀到關於橋梁設計的章節時,我更是為作者的嚴謹和詳實所摺服。無論是懸索橋的優美麯綫,還是拱橋的堅固支撐,書中的分析都讓我對這些工程壯舉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學會瞭如何理解跨度、荷載、以及結構穩定性這些關鍵概念,並瞭解到設計師們是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實驗,來確保這些宏偉建築的安全可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思維的啓迪,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工程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古老建築,尤其是哥特式教堂的飛扶壁和尖塔,以及古羅馬的鬥獸場等羅馬式建築的拱券結構感到無比著迷。它們穿越瞭數韆年依然屹立不倒,這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導與形式(第二版)》這本書,以一種極其令人信服的方式,為我揭示瞭這些謎團。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結構發展演變,並重點講解瞭它們在力學上的巧妙之處。讀到關於羅馬式拱券的章節時,我簡直驚嘆不已。那些厚重的石材,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堆疊,將嚮上傳遞的壓力轉化為嚮下的推力,再通過拱腳分散到堅實的地基上。而哥特式建築的飛扶壁,更是將垂直嚮下的荷載巧妙地轉化為水平推力,並將這些力引導到建築外部的墩柱上,從而使得建築內部可以設計齣更高、更寬敞的空間,以及大麵積的彩色玻璃窗。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用大量詳細的插圖和圖解,將抽象的力學原理可視化。我反復研讀瞭關於剪力牆、框架結構、以及索膜結構等現代建築體係的章節,理解瞭它們在應對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時的抗震抗風原理,以及如何通過材料的優化和結構的創新,實現輕盈而又堅固的建築形態。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不僅僅是藝術的錶達,更是力學原理的實踐和升華。對於任何一個對人類建築史和工程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結構力學和建築美學的完美融閤體!我之前一直覺得,結構力學聽起來就是枯燥乏味的數字和公式,但《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力學原理轉化為可觸摸、可理解的建築現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力的傳遞”這一核心概念的講解。他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通過分析一些經典建築案例,比如古希臘的神廟、中世紀的城堡,來展示力是如何在這些建築中被引導和分散的。我學會瞭理解什麼是壓力、拉力、剪力,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建築材料中相互作用的。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還深入探討瞭不同結構形式所帶來的形式美感。例如,為什麼一些建築師會選擇采用連續梁,而另一些則會設計齣空間桁架。書中清晰地解釋瞭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力學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建築的視覺效果和功能性。讀到關於現代建築中索膜結構的章節時,我更是被那些輕盈卻又無比堅固的建築形式所震撼。作者詳細闡述瞭這些結構是如何利用材料的張力來實現跨越巨大空間的,這讓我對建築的無限可能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的美,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結構邏輯的嚴謹和巧妙。

评分

在翻閱《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第二版)》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於“形式追隨功能”這一建築設計核心理念的深刻闡釋,並將其與最基礎的力學原理巧妙地結閤在一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次建築結構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讓我意識到,建築師在構思一座建築時,並非僅僅考慮美學上的視覺衝擊,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結構的閤理設計,來實現建築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經濟性。書中對於各種經典建築形式的力學分析,讓我對這些早已熟知的建築有瞭全新的視角。例如,書中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建築采用直綫型的梁柱結構,而有些則選擇麯綫型的拱或殼體。作者通過對荷載類型、材料特性以及受力方式的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結構形式如何最有效地抵禦外部作用力,並將這些力安全地傳遞到地基。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荷載傳遞路徑”時所使用的比喻,比如將建築結構比作人體骨骼,每一根梁、每一根柱都承擔著特定的載荷,並將這些載荷層層傳遞,最終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這種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力學原理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讀完這本書,我再看任何一座建築,都會不禁思考其結構背後的邏輯,以及設計師是如何巧妙地平衡美學與力學,創造齣那些令人贊嘆的工程奇跡。

评分

无论是纸张还是印刷质量都不错。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

评分

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还可以

评分

东西挺好的 物流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东西挺好的 物流速度也很快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很喜欢,不错,下次还会光顾的!物美价廉,好书

评分

从建筑人的角度看结构,角度新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