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仿古建築設計圖集》以宋《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依據。對於結構構件的材料等使用,在以宋、清兩代法則的基礎上,作瞭部分調整與修改。
《仿古建築設計圖集》共分五章,第1章:仿古建築大木作結構——殿堂、大廳;第二章:府第、公園大門,前兩部分均為大木作結構;第三章:鋼筋混凝土與大木作混閤結構——樓閣、長廊、軒、水榭、涼亭;第四章:綜閤性的鬥棋圖集;第五章:宋代鬥棋示意圖及部分附圖,以供廣大讀者瞭解和掌握古建築的知識,適閤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劉憲文,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後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於1987年調入園林部門。
並於1980年,先後加入山東建築學會、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係專傢、會員。
1970年代初,對古建築頗感興趣而之愛好。故先後在本地、麯阜、泰安等地進行考察,後又自費奔赴我國大江南北、曆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等地對古建築進行深入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多年來,由於本人對古建築藝術的追求和探索,故編寫《仿古建築設計圖集》。該圖集設有殿堂、廳房、府邸衙門、園林建築——公園大門、樓閣、亭颱、軒、廊、水榭等大、中、小型項目達二十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概述
大木作結構構件使用規格
設計說明
第一章 殿堂 大廳
一 殿堂
二 大廳(一)
三 大廳(二)
四 大廳(三)
五 劇院
第二章 府第 公園大門
一 府第大門
二 公園大門(一)
三 公園大門(二)
四 公園大門(三)
第三章 樓閣 長廊 軒 水榭 涼亭
一 樓閣
二 湖心亭
三 水榭
四 廊亭
五 四閤院
第四章 鬥棋
一 三踩鬥拱
二 五踩鬥棋
三 七踩鬥棋
四 九踩鬥棋
五 鬥棋構件詳圖
六 附圖
第五章 宋式鬥棋
前言/序言
本人專業:工業與民用建築。自20世紀70年代初,對中國古代建築頗感興趣,故此,我先後在本地、麯阜、泰安等地進行考察,後又自費奔赴中國大江南北、曆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等地,對中國的古代建築、風景園林進行考察,學習、研究斷斷續續達十年之餘。為進一步加深對古建築的學習和研究,並能徵得名人的指點,為此,先後結識瞭國傢文化部文物科學技術研究所祁英濤先生、山東省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畢寶啓先生。自結識兩位先生之後,我深受先生的熱情幫助和指導,為此,使我對古建築的學習、研究更加充滿信心。通過兩位先生的指導和我個人的刻苦努力,使我基本上掌握瞭古建築這門科學的知識。於1985年的鞦初,我對大木作結構中的“鬥棋”作瞭認真的研究,並且利用業餘時間,利用工地上的木材廢料,在木工師傅的支持和幫助下,我親手製作瞭三到九踩平身科“鬥棋”。通過鬥棋的製作,讓我充分掌握瞭鬥棋的結構原理。鬥棋是在古建築結構中頗為復雜的結構構件,非專業人員則不大易懂。自19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齣版瞭頗多的關於古建築方麵的科技書籍、雜誌、論文等,書中的介紹及插圖,皆按照宋、清兩代之規定以分、鬥口為單位進行標注,而給非專業人員濛上瞭一層密厚的麵紗,使之無法瞭解古建築結構中的深奧之謎。所以,本圖集按宋代標注的“十分”為100毫米(mm);按清代十口份為“一鬥口”即100毫米(mm)進行解析,我的這種演變以毫米為單位的標注,給非專業人員和廣大讀者解決瞭一大難題,這樣都能易學、易懂。
為瞭讓建築行業的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讀者對古建築這門科學藝術易學、易懂,故我將這塊濛嚨的麵紗揭開,能清楚地看到並能深入瞭解古建築結構之原理及其藝術奧妙。然而,我以現代設計製圖之手法,在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基礎上進行演變、創意,以毫米為單位將鬥棋中各個大、小構件進行分割、解剖、標注。於1986年9月份,已將“平身科鬥棋圖”整理成冊。此後我將該圖先後郵寄給祁英濤、畢寶啓兩位先生指導,並請二位先生提齣寶貴的建議。祁、畢兩位先生看過之後,對我的這種創意——繪製整理的“鬥棋”圖,頗為贊賞,並且,給予我較高的評價,建議我將整理的鬥棋圖,提供給從事建築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廣大讀者作一份閱讀、參考的資料。從此之後有兩位先生對我的栽培和鼓勵,使我更加堅定對古建築學習和研究的信心。
中國古建築亦稱古代建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傢政府對古建築的保護、修繕極為重視,古建築的維修任務日趨繁重。由於社會的推動和發展,城市的建設日新月異,旅遊事業在蓬勃發展,仿古建築的建造項目也日益增多。全國各地都在興建旅遊景點,營造大、中、小型仿古建築,如大型的佛教仿古群體建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鍾鼓樓、東西廂房等;中、小型的廟宇、祠堂、樓閣、廳堂、軒、廊、亭颱,數不勝數。由於地方特色、民族風格的差異,在仿古建築設計、建造等方麵各有所不同並存有較大差異。有的仿唐、有的仿宋、有的仿清式建築,在全國各地,仿古建築展現齣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民族建築藝術,為廣大讀者便於瞭解和掌握古建築的這門知識,通過我本人的努力學習與研究,對仿古建築大木作結構及混閤結構,繪製齣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色彩、不同等級式樣的多種仿古建築圖例,如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尖脊、捲棚等結構圖例匯集整理成冊,故名為《仿古建築設計圖集》。該圖集的設計,是以宋《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依據。對於結構構件的材料等使用上,在以宋、清兩代法則的基礎上,作瞭部分調整與修改。該圖集共分五章,第一章:殿堂、大廳;第二部分:府邸、公園大門,前兩部分均為仿古建築大木作結構;第三部分:鋼筋混凝土與大木作混閤結構——樓閣、水榭、軒、廊、亭颱;第四部分:鬥棋圖集及部分附圖;第五部分:宋代鬥棋示意圖。
這次對仿古建築設計的整體構思,重點是以結構為主,結構是房屋的整體骨架,當一棟房屋沒有完整骨架,它就形不成完整的結構體係。對古建築結構來講,並無南、北派之分,在結構的原理上是相同的。隻不過在結構的構件製作及藝術處理的手法上有不同而已。本設計建築造型之正、側麵大樣圖的繪製,乃江北黃河兩岸的民族風格進行考慮的。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仿古建築在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進,將大木作結構,逐步地往鋼筋混凝土這方麵發展。對於兩者結構,各有不同之特點。對木結構來說,它是用木料製作,利用卯、榫相互拉接、相互支撐而形成木排、框架式的整體結構體係,這種結構既有彈性,又有柔性,而且對防震來說,具有緩解顛覆之性能,況且利用這種高超側腳的藝術性能,可以將整體骨架抱成一體,當上部屋麵上的荷載傳遞下來,各受力構件愈壓愈緊而不容易鬆動、散開。拿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來說,它具有耐久、耐腐蝕、結構整體性強、壽命長而不容易受損的特點。但是在油漆、彩畫方麵,鋼混結構不如木結構效果好,鋼混結構之油漆、彩畫,一旦處理不好,在短時間內油漆易脫落。
對於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油漆這方麵來講,我在“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第二屆營造技術的保護與創新學術論壇會”上,發錶瞭一篇關於“仿古建築混閤結構”論述,重點談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油漆做法。我於1996年設計的濟東新村公園仿古大門、大廳、垂花門等,平闆枋、柱頭以下部分,全為混凝土結構。在油漆方麵,我采用的是兩布五灰的做法,通過實踐證明至今,該混凝土構件,僅發現局部有碰撞現象,造成油漆有局部的輕微脫落,在脫落的部位卻看不到水泥構件的本色,而無油漆與水泥構件離析現象,隻明顯地看到淺紅色的布紋。對混凝土構件,我談到的這種油漆做法,隻要不遭受嚴重的碰撞及損傷,隻會陳舊,而不會輕易齣現油漆掉皮、脫落及離析現象。
一、古建築營造的基本理念,通俗地講,進深麵闊定柱高,柱高定柱徑,柱高定齣簷。柱高一尺齣椽(齣簷)三寸,如麵闊(開間)為5米,柱高定為5米,柱高定柱徑亦就是說以柱高來確定柱徑的大小。按宋代之規定柱徑取柱高的十二分之一,按清代規定柱徑取柱高的十分之一。從兩者來看,清代柱徑大於宋代柱徑,清代柱徑顯得較為肥大、粗笨。早在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先生及有關專傢、學者,對宋、清兩代的建築的論述中已錶明,清代使用的建築材料其規格大於宋代之規定,實踐證明,清代建築之結構落後於宋代建築。
二、鬥棋是古建築梁架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結構完善製作精細的結構構件,亦是古建築特有的一項技術成就。鬥棋是用來承托梁枋、支撐屋簷的結構構件,它還能起到襯托和美觀的裝飾效果。
三、鬥棋由各種不同大、小構件組裝而成。從外形上看重重疊疊,結構嚴謹,頗為復雜,非常奧妙。鬥棋種類繁多,大緻分為:上、下簷鬥棋,平身鬥棋,柱頭鬥棋,轉角鬥棋等。
四、對於鬥棋的名稱,宋、清兩代的名稱叫法,各有不一。宋代的鬥棋名稱叫作“鋪作”,柱頭上的叫作“柱頭鋪作”,柱與柱之間的叫作“補間鋪作”,轉角的叫作“轉角鋪作”;清代的鬥棋:柱頭上的叫作“柱頭科”,柱與柱之間的叫作“平身科”,轉角部分叫作“角科”。
仿古建築設計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