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微博、微信、微視、論壇、直播、新聞客戶端等也成為人們瞭解社會、獲取信息、連接世界的日常手段。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疾速發展,使得媒體與公眾的黏閤度更高、互動性更強,而每個人又均可成為網絡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網絡信息的自由,信息傳播和輿情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公民錶達訴求和意見建議的熱情之高、力度之大聞所未聞,這使得互聯網成為當下中國****的輿論場。公眾藉助網絡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錶達有影響力、傾嚮性的言論和觀點,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集閤廣大網民的情感、態度、意見和觀點進行錶達、傳播與互動,從而形成影響、改變和推動事件走嚮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目錄
第一章 環境輿情的曆史與發展
第一節 古代輿情思想
第二節 現代輿情思想
第三節 環境輿情發展階段
第二章 環境輿情事件的特點
第一節 環境輿情事件的類型特點
第二節 環境輿情事件的傳播特點
第三章 環境輿情群體事件與網絡動員
第一節 環境群體事件的特點
第二節 環境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動員
第三節 環境群體事件與網絡動員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透析環境群體事件與網絡動員的發生原因
第四章 環境輿情的監測與研判
第一節 通行的監測手段
第二節 輿情研判
第三節 輿情研判的實用方法
第四節 監測報告
第五章 環境輿情的迴應
第一節 環境輿情的迴應主體
第二節 環境輿情的迴應手段
第三節 環境輿情的迴應時效
第六章 環境輿情引導與能力建設
第一節 構建環境輿情引導力
第二節 建立完善的危機迴應管理體係
第三節 提升迴應媒體的綜閤素質
附錄 環境輿情案例精選
案例1輿情迴應傳遞信息要及時、準確
——蘭州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2輿情迴應傳遞信息綫上綫下多措並舉
——廣東博羅民眾因修建垃圾焚燒場聚集抗議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3“紅豆局長”:一個不是悲劇的悲劇
——河北滄縣“紅色地下水”事件輿情案例分析
案例4湖北建始縣水利水産局威脅網友輿情分析
案例5福建省上杭縣汀江汙染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6山西省長治市苯胺泄漏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7鎘超標大米:難以終結的食品安全輿情
——2013年粵湘鎘超標大米輿情事件分析
案例8山東臨沂“休剋式治霾”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9安徽沱湖一夜變“醬油湖”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10北京最貴環保罰單
——麥當勞供應商排汙被罰391萬
案例112011年中海油渤海灣漏油事故輿情分析
案例12中國環保群體性事件中的鄰避運動
——以四川“什邡”事件和杭州垃圾焚燒場事件為例
案例13東莞市寒溪河部分河段汙染事件輿情分析
——東莞環保局長迴應"10萬元邀下河
案例14浙江“新安江苯酚汙染”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15廣西賀州賀江水汙染事件輿情分析
案例16河北多市霧霾限行尾號不統一引輿論關注
後記
精彩書摘
《環境輿情概論》:
朝議製度。朝議也叫集議,即皇帝召集群臣集中議論重要政事,商討解決之策。朝議使群臣有瞭議論朝政、反映輿情的機會,是封建時代一項重要的政治製度,也是統治者瞭解上層官員輿情的一種方式。
朝議製度確立於秦漢時期。秦始皇雖然以極權專製著稱,但重大問題上仍通過朝議製度集思廣益。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確立帝號、推行郡縣製和“焚書”等重大問題上,秦始皇都舉行瞭朝議,群臣爭議激烈,最後由皇帝裁斷。這幾次重要朝議形成的決議對後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皇帝”成為封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延續兩韆多年,郡縣製奠定瞭中國的地方行政體製,焚書坑儒則開創瞭文化專製主義的先河。漢襲秦製,朝議走上製度化軌道,朝議的內容範圍十分廣泛,涉及“議立君、立儲嗣、宗廟、郊祀、典禮、功賞、民政、法製、大臣任免等”。唐朝設三省六部,凡遇軍國大事需三省長官(位同宰相)於政事堂舉行聯席會議,然後將議論的結果呈報皇帝。後又擴大瞭議政官員的範圍,除宰相外,三品以上官員都可入政事堂議論國事,且要有諫官在場,以便隨時提齣意見。宋代除宰相外還設有“執政”一職,位同副相,重要政務由宰相和執政共同議決後奏報皇帝。明代時朝議稱為“廷議”,所議之事主要涉及位號、祭祀、官製、人事、財政、軍事等“事關大利害”的重要大事。廷議時按部門商討問題,參加廷議的人員及其數量因所議內容而異,少則十餘人,多則上百人。廷議的結果無論是否達成共識,均須上奏皇帝,供決策參考。清朝初年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族上層親貴和漢軍旗的重要大臣參議軍政,對清朝統一全國發揮瞭重大決策作用。
不難看齣,朝議製度是上層官員反映政治和社會問題,使君主聽取更多的意見建議的輿情錶達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決策的閤理化。
報紙製度。在唐代,齣現瞭邸報,最初的邸報是以傳報來自朝廷的信息為主要內容,由各藩鎮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們直接發給他們的主官。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瞭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信息采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采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信息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隻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隻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在宋代,還齣現瞭民間報紙小報。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其中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泄露齣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明清時代,除瞭來自官方的報紙外,還有民間齣版的報紙,伴隨著朝代的變遷緩慢地嚮前發展。
不難看齣,肇始於唐朝的邸報也是古代輿情的錶達平颱,雖然受限較多,但也發揮瞭傳遞輿情的重要作用。
清議。清議最早齣現在東漢後期。當時士大夫階層齣現瞭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善於品評人物之人,被視為“天下名士”他們對人物的評論可左右鄉間輿論,因而影響士大夫的仕途。當時政治腐敗,這種品評人物之風被稱為“清議”。具有一定激濁揚清的作用,但是士大夫因此而沽名釣譽,“飾僞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清議往往發生在政治社會劇烈變動之時,反映齣士人對當時政治的看法。孔子日:“天下有道,庶人不議。”是說,如果天下太平,世道清明,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反之,如果士民開始議政,就錶明政治齣瞭問題。中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次比較有影響的清議運動,分彆是東漢末年的太學生運動,南宋末年太學生等主戰派的清議運動和明末的東林清議。東漢末年和明末的士人清議是針對宦官專政的輿論批判,南宋末年的士人清議是抵抗投敵賣國行為的愛國運動。這三次清議都發生在衰敗之世。士人圍繞宦官外戚乾政、外敵入侵、大臣腐敗等問題,以“捨生取義”的勇氣發錶政治性批判,希望能夠正本清源,但這些輿論批判都沒能挽迴王朝的頹敗之勢。這從一個側麵錶明,在君主專製政體下,古代中國的士人清議並沒能充分發揮齣類似當代媒體輿論“第四種權力”的監督製約功能,而隻是一些技術上的修修補補,並且其效能大小還要取決於君主兼聽與否。
民變。在中國古代,民變即底層民眾的利益錶達訴諸於行動。通常有兩種:一是訴諸經濟利益的集體行動,如抗糧、抗稅、罷工、罷市等;二是兼顧經濟與政治訴求的集體行動,主要指農民起義或革命。
……
前言/序言
當前社會,互聯網飛速發展。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我國互聯網將長期保持網絡輿論磁場世界第一的地位。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微博、微信、微視、論壇、直播、新聞客戶端等也成為人們瞭解社會、獲取信息、連接世界的日常手段。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疾速發展,使得媒體與公眾的黏閤度更高、互動性更強,而每個人又均可成為網絡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網絡信息的自由,信息傳播和輿情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公民錶達訴求和意見建議的熱情之高、力度之大聞所未聞,這使得互聯網成為當下中國最大的輿論場。公眾藉助網絡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錶達有影響力、傾嚮性的言論和觀點,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集閤廣大網民的情感、態度、意見和觀點進行錶達、傳播與互動,從而形成影響、改變和推動事件走嚮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瞭《關於全麵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的文件,明確提齣要做好政務輿情迴應工作,明確迴應責任,突齣輿情收集重點,做好研判處置,提升迴應效果。2016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迴應的通知》中指齣,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政務輿情迴應工作,切實履行好輿情迴應第一主體責任,嚴格輿情迴應的範圍和標準,政務輿情要快速、及時、準確、客觀迴應,要提升政務輿情工作隊伍的素質與水平,建立政務輿情迴應工作的有效機製。
2017年1月,新華社發布瞭《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社會熱點輿情的發酵呈現新的特點和趨勢,熱點話題區域化、行業化、全民化,許多熱點輿情超越地域限製,引發全國性關注已成常態;自媒體成主要發酵平颱之一,網民實現瞭“指尖發聲”,輿論進入“圍觀新常態”;主流媒體仍然是推動輿情話題發酵的重要因素,一方麵讓討論深入,同時對敏感議題還具有“脫敏”效果;“標簽化傳播”仍十分常見,網民刻闆認知緻使“輿情反轉”頻現;明星頻頻介入公共話題,社會力量持續發展;整體輿論生態顯現微妙變化,主流意見趨嚮積極。
《報告》認為,未來社會輿情仍將長期保持較為活躍的態勢,環境保護與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遊管理等依然是輿情高發、頻發地帶。隨著深化改革的全麵推進,政策的實施層麵將承載更多的輿情,輿論的訴求對象也將從中央轉嚮地方,網民不僅關心政策的齣颱,更加關心政策的執行。
環境輿情概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