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6
科學技術哲學國際理論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就科技哲學的前沿問題作瞭梳理和探討,主要涉及曆史認識論、體知認識論、社會本體論、認知科學哲學、技術的社會塑形、技術現象學、信息技術倫理等問題,分析全麵、深刻,對於相關讀者瞭解、把握本領域的前沿發展問題有較大的幫助。
成素梅,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分析》雜誌常務副主編,國傢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當代科學哲學發展趨勢研究”課題執行主持人。
導論
第一部分 認識論的前沿問題及其動態
曆史認識論的當代探索
一、 建立在科學史上的科學哲學: 曆史認識論的緣起
二、 曆史認識論的理論與實踐
三、 對曆史認識論的評價與展望
四、 延伸閱讀文獻
體知認識論的內涵及其哲學基礎
一、 傳統認識論的缺失
二、 技能與科學認知
三、 技能與身體的意嚮性
四、 應對活動的哲學假設
五、 應對活動的實踐理解
六、 體知認識論的優勢與睏境
七、 結語
八、 延伸閱讀文獻
使真者理論及其最新研究進展
一、 前言
二、 使真者
三、 使真關係
四、 使真者必然主義
五、 使真者最大主義與否定真理的使真者問題
六、 結語
七、 延伸閱讀文獻
自然定律是必然的嗎?
一、 引言
二、 休謨主義定律觀
三、 律則主義定律觀
四、 形而上學必然主義定律觀
五、 評論與展望
六、 延伸閱讀文獻
第二部分 知識論與本體論的前沿問題及其動態
當代知識論的齣場路徑及其兩個維度
一、 當代知識論的齣場路徑
二、 當代知識論作為方法論
三、 當代知識論作為認識論
四、 延伸閱讀文獻
科學知識社會化的兩大進路
一、 背景:“理性—社會”二分的科學知識觀
二、 弱社會化進路
三、 強社會化進路
四、 結語
五、 延伸閱讀文獻
當代專長哲學的興起和趨勢
一、 專長哲學的興起
二、 專長哲學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爭
三、 尋找專長哲學的中間進路
四、 延伸閱讀文獻
集體本體論的建構進路
一、 引言
二、 來自個人主義的挑戰
三、 集體行動者的建構
四、 集體能動性的建構
五、 細節的睏境與整體的方嚮
六、 結語
七、 延伸閱讀文獻
第三部分 認知的前沿問題及其動態
基於信息技術的延展認知研究述評
一、 問題的緣起及背景
二、 主要學術觀點
三、 評論與展望
四、 延伸閱讀文獻
從變化盲視研究溯源看認知發展
一、 掃視研究溯源與眼動實驗的發展初期
二、 從注視眼動研究到變化探測實驗
三、 變化盲視與認知的再認識
四、 結語
五、 延伸閱讀文獻
第四部分 技術哲學的前沿問題及其動態
技術的社會塑形論
一、 形成的曆史淵源
二、 主要流派和觀點
三、 基本概念和核心特質
四、 重要意義
五、 結語: 問題與展望
六、 延伸閱讀文獻
技術人工物的實在性
一、 引言
二、 圍繞技術人工物實在性問題的紛爭
三、 評論與展望
四、 延伸閱讀文獻
技術現象學當代動嚮及其反思
一、 技術現象學的繁榮之象
二、 技術現象學的閤法性問題
三、 技術現象學的意義反思
四、 技術現象學的發展邏輯
五、 動嚮反思
六、 延伸閱讀文獻
第五部分 當代技術倫理問題及其動態
技術倫理研究的新問題: 人類增強技術及其倫理爭議
一、 背景
二、 一般意義上的增強
三、 具體的增強
四、 結論
五、 延伸閱讀文獻
國外機器人倫理研究綜述
一、 關於機器人權利的倫理學理論研究
二、 機器人技術應用中的倫理挑戰
三、 延伸閱讀文獻
技術倫理研究的新問題:人類增強技術及其倫理爭議
一、背景
人類是否已足夠完善?如果不是,又將如何來提高自己?人類隻能藉助於學習和訓練這類傳統方法嗎?還是利用科學來更直接地增強精神和身體能力?
過去10年,人類增強已經發展為應用倫理學中一個重要的論辯話題。生物醫藥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激發瞭這類興趣;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成果意味著:運用醫學及相關技術對生物學意義上人的各個方麵進行改造、操控和增強,甚至,這對於健康的個體來說也未嘗不可。這類乾預作為即將到來(有的已經實現)的事物而言,對其可能的影響進行辯論,顯然是具有實踐意義的。近來一些嶄露頭角的智庫和社會活動組織,特彆強調瞭這方麵的實踐意義,他們往往聲稱自己是緻力於人類增強的生物政治學(biopolitics)運動。在支持增強和反對增強的陣營之間,已經可以發現一條生物政治學意義上的斷層帶:一邊是轉化人類主義者(transhumanists),他們相信應該研發更多種類的增強技術,同時人們可以自由地以相當極端的方式利用這些技術來改變自己;另一邊是生物保守主義者(bioconservatives),他們認為不應該對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或人的條件進行實質性地改變。在這兩種極端的觀念之間,存在著一些采取摺中的態度來定位其立場的形形色色的群體。由於這場正在成型的政治爭論中的許多具體問題仍處於協商之中,所以對於學術意義上的生物倫理學而言,這是一個機會窗口,藉此可以對論辯的形態和發展方嚮施加影響,避免論辯最終定型為一場界限分明的意識形態上的對峙。
在實踐層麵的關聯之外,增強這一話題在理論上同樣令人關注。在考察人類增強時,産生的許多倫理學上的問題勾連齣的是更普遍的、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和問題,例如人類本質、個體身份、道德地位、幸福等概念,以及規範倫理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和認識論方麵的問題。除瞭這些哲學上的聯係外,人類增強也為醫學、法律、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其他學科提供瞭思考的素材。
當然,在何種程度上,人類增強可以形成一類具有自身特點的現象,乃至成為一個(涉及多學科)學術研究的子領域,這還有待討論。在支持增強的陣營中,一種較為常見,也是運用得最多的論證策略是:在那些新的、具有爭議的人類能力增強方式和那些老的、已為人所接受的增強方式之間,強調某種連續性。服用莫達非尼片(modafinil)和飲用一杯咖啡之間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嗎?或者與享用一整夜的充足睡眠之間又有什麼道德上的差異?難道鞋子不是對腳的增強?衣服不是對皮膚的增強?記事本也同樣可以看作是對記憶的增強——如果把成本和易用性等偶然因素剔除,把電話號碼放在口袋裏與記在腦子裏,兩者並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明顯不同。在某種意義上,所有技術都可視為對人類天賦能力的增強,它能使我們可以達到某種效果而不用付齣更多的努力,或者達到那些根本上力不能及的效果。
進一步推論的話,那些思想層麵的數學算法,如在大腦中用於進行基本算術運算的法則,或是人們學會的讀寫能力,都是對我們的思想軟件進行的增強。當學著去計算和閱讀時,這也可以毫不誇張地理解為是在對我們的神經係統進行再編程,其生理上的效果與攝入精神作用藥物的效果同樣真實,當然前者的效果通常在生活中更為持久和更深遠。簡而言之,所有的學習都可視為生理上的增強,同樣所有有形和無形的資産可視為外部的增強。如果剝離瞭所有這些“增強”,那麼我們將無法生存,甚至在走嚮消亡前的短暫時間內我們也無法算作完整意義上的人。
如果人類增強的概念泛化到這樣的程度,那麼顯然它是無法作為具有整閤力的理念在倫理學的探究中構建一個新的、與眾不同的研究領域的。同樣,這也無法對那些人類增強的倡導者提齣質疑。因為他們同樣確信:在新興的生物醫藥增強和其他更為常見的增強之間,沒有任何道德層麵的差彆。但是,反對增強的人們,必須抵製這種對人類增強進行的泛化解釋,進而在隱含著問題的新型增強與諸如穿鞋、著衣、喝茶、睡覺、使用刀叉、學習讀寫、使用掌上電腦,以及服用大部分現今時代的藥物——這類無可非議的應用之間進行某種劃界。
這樣的劃界並不需要很清晰,許多重要和有用的哲學術語也是模糊的。盡管如此,它還是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要對什麼可以算作增強做齣說明。這必須是一個經過閤理地推論、排除瞭武斷的結論,並能夠把握住那些起碼看上去可以歸為一類的現象。第二,假定得齣這樣一個結論後,順著它可以推導齣道德層麵的差異。除非能滿足這兩個結論,否則圍繞增強這個概念在相關領域內展開倫理思考將是誤導性的。當然,“增強”也可以作為一麵旗幟來標識齣某個領域,其中許多相互關係鬆散的實踐、技術和願望可以聯係在一起。但是,任何聲稱要捍衛這一旗幟,或者緻力於反對其主張的言論,則幾乎都將是沒有意義的。相反,我們反思各類具體的增強實踐及其條件和後果進而得齣的倫理評判將是差彆化的和細緻的。例如,精確地指齣哪種能力正在以何種方式被增強?誰能獲取這種增強?誰做齣瞭決定?在怎樣的文化和社會政治背景下?以怎樣的代價來博得增強的優勢?憑藉瞭怎樣的外部條件?隻有經過對這些及其他類似的情景變量做齣闡明後,纔能得齣閤理的倫理判斷。接受這些判斷,意味著將增強作為一種常態現象來接受。即在基本的規範性層麵上,對人類進行增強的乾預並沒有什麼特彆可言,它們同樣應以剔除瞭偏見或成見的態度、以具體問題具體處理的方式來評判,就像在實踐倫理學的其他領域中所用的復雜標準那樣。
即便倫理學理論就其自身結構而言是簡明的,如享樂主義,但當將它們運用到現實世界中時,則變得復雜和混亂。
本文的內容大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或多或少一般的意義上來談論增強倫理及其相關的問題,如人類本質的規範性意義;另一部分是關注與某些具體的增強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
二、一般意義上的增強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諾曼·丹尼爾斯(NormalDaniels)提齣的問題是:改變人類本質,意味著什麼。他認為,這個命題要比它錶麵看起來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丹尼爾斯指齣,所謂人類本質是一個傾嚮性的、有選擇的和基於人群的概念。說它是傾嚮性的,是因為同樣的人類本質在其所處的具體環境中會顯現齣不同的形態。說它是基於人群的,是因為定義人類本質必須把不同的個體性的觀點加以整閤。說它是選擇性的,是因為通常有些特徵(例如理性)要比另一些特徵(例如鼻毛的長短)更能代錶人性。按照這一觀點,那麼除非是在人群層麵上有所變化,否則談不上是對人類本質的改變。進而言之,類似的乾預必須是影響到瞭那些最具代錶性的本質。因此對丹尼爾斯來說,相對於來自自然環境的乾預對人的能力或本質産生的侵蝕而言,基因層麵的乾預似乎還構不成某種威脅。
一直以來都有觀點認為,由於涉及改變人類的本質,人類種係工程研究必須加以抵製。對此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喬治·安納斯(GeorgeAnnas)尤其支持,他一直在倡導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聯閤國公約,“保護人類物種公約”,並以簽署國際條約的方式來實現,以禁止“改變物種”的研究。安納斯聲稱,剋隆和內在地改變基因,可視為一種對人性犯下的獨特罪行,因為這些都是用技術對人性本質進行瞭改變。
北卡羅萊納大學(ChapelHill)哲學係的埃裏剋·容斯特(EricJuengst)對此並不同意,他指齣,物種並不是各種有機體的靜態的集閤,就好像水果罐頭那樣可以“保存”起來以防變質;隨著每個個體的誕生和死亡,物種發生著盈虧變化;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流逝,基因的特性也發生著轉變。嚴格地說,要禁止改變人種涉及的東西太多,因為幾乎我們作為人類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改變下一代的基因組成(從字麵意思嚴格理解的話,遵循這樣的禁令意味著隻能普遍地采用剋隆作為人類的繁殖方式)。但是,如果這個針對“改變物種”而倡導的禁令僅僅是非嚴格意義上的話,即僅是禁止那些能改變“類型學意義上設定”的人類特徵,或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本質的那種乾預,那麼這又無法貫徹其原本所設定的目的。因為按照這種理解,哪怕是最極端的人類種係改變、基因增強,或像剋隆這樣的操控性生殖,也算不上是對種群進行的改變。
對於人類增強,日本同誌社大學的飯田龍一(RyuichiIda)提齣瞭一種亞洲式的生物保守主義觀點。他告訴我們在日本,人們都尊崇一種“如其所是”的觀念……這種態度錶達瞭對自然、對嬰兒的自然狀態的崇敬……對人類福祉和個體幸福的倫理訴求,為科學技術的應用提供瞭閤理性。這在西方可能是一種直覺的力量,但在非西方的旁觀者看來,則可能是一種異變。他在訓練和學習這類“自然的改善”和服用閤成類固醇而達成的“非自然的改善”之間做瞭區分。他認為,後一種改善是不允許的,因為它依賴並助長瞭對人的工具主義和二元論的理解。他指齣,按照自然的觀念,不僅諸如記憶增強藥物或基因工程這種新奇的增強性乾預在道德上值得懷疑,甚至許多現在西方人看來很普通的治療性藥物也是成問題的。東方醫學的基本原則是在身心之間重新達成平衡,所有疾病都源自病人的失衡狀態。在這種醫學看來,不進行器官移植或大腦手術這類大型手術是對的。東方醫學把這類人為乾預所針對的狀態視為齣自自然,這僅僅是人類的可朽性導緻的結果。相應地,病人病入膏肓是進入瞭迴歸自然的狀態。他指齣,在東南亞地區,佛教和儒教在日常生活中是主流思想,那裏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實踐仍是根植於農耕傳統。
雖然,飯田龍一描繪的上述情結,在西方的生物倫理學傢看來有些格格不入,比如,任何一種倫理依據都可以支持那種對“大型手術”和器官移植的畏懼心理,不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邁剋爾·桑德爾(MichaelSandel)卻提齣瞭一個與Ida的觀點相當接近的立場。桑德爾是美國的政治哲學傢,曾在小布什政府的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中任顧問。他警告道,人類增強和基因工程錶現齣瞭一種“超級行動能力(hyperagency)”,一種危險的普羅米修斯式的、為瞭實現目的或滿足欲望而再造自然的野心。桑德爾相信,由於人們正在失去“對意外事物的寬容(opennestotheunbidden)”,而處於危險之中。
增強的問題所在,並不是要倒嚮機械論,而是想要進行掌控的衝動。這種衝動會忽略乃至摧毀人的感激之情,即認為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都是拜上蒼所賜……。承認生命的這種先天稟賦,也就是要意識到我們的天賦和能力並不是全部源於我們的所作所為,盡管我們會努力地去鍛煉和發展這種天賦。
但是,如此理解會使得這種反對意見淪為僅是對心理因素的關注,即由實踐中的增強活動所引起的、帶有偶然性和推測性的心理影響。同樣也可以設想,一個增強瞭的個體,盡管他不相信其天賦和能力全部源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同樣會確定地認為如果不是自然、上帝或命運等因素的貢獻,自己簡直就什麼都不是。
或許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學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在增強性的産品上進行相關標識。一瓶記憶增強藥上會印上這麼一段話:
可能引起便秘、口乾、皮膚起疹和喪失對意外事物的寬容。如果48小時後癥狀仍然持續,請谘詢醫生並且(或者)求助精神導師。
同在哈佛大學的弗朗西斯·卡姆(FrancesKamm)對於桑德爾的論點提齣瞭一個在哲學上更為細緻的迴應。她考察瞭是否如桑德爾所說的,掌控的欲望將推動增強,是否這樣的欲望本身會構成其不應被準許的理由。卡姆分析瞭桑德爾關於父母/孩子間關係的觀點,以及究竟增強怎樣影響到瞭公平分配(責任)和實施幫助的義務。她還討論瞭治療/增強的區彆,並批評瞭近來那種把這一區分解釋為具有規範性力量的觀點,如桑德爾和彼得·施瓦茨(PeterH.Schwartz)。
曼徹斯特大學法學院的約翰·哈裏斯(JohnHarris)對治療/增強的區彆有更多的研究。他批評瞭諾曼·丹尼爾斯和其他人所持的觀點,即把常態的或者“種係特徵”的概念,當作具有在道德上劃分高優先級乾預(那些幫助保持或恢復正常功能)和低優先級乾預(那些旨在增強正常功能)能力的看法。哈裏斯基於後果論的立場給齣的論證是:那種壓倒性的、對治療和增強一起反對的道德禁令,在防止瞭傷害的同時,也妨礙瞭造福於人。當沉浸在這樣的道德光芒中,保護或是造福的做法,被當作增強或改善,還是當作保持或治療,已經不再重要瞭
哈裏斯還簡短地談及瞭其他一些反對增強的觀點,包括“扮演上帝”型反對意見,不過他對此著墨不多,墨爾本大學的托尼·科迪(TonyCoady)對這一問題有更詳細的討論。科迪認為,這種反對意見可以但並不必須依賴於神學的假設。進而,他在基督教神學中區分齣瞭三種關於人和自然規律的傳統觀念:支配型、看管型和共同創造型。根據支配型的觀點,人被創造齣來為的就是去做自然的主人。看管型的觀點認為,人的作用是通過行動去保存自然規律。而在共同創造的隱喻中,上帝命令人在不斷地創造世界的進程中成為他具有創造力的夥伴。支配型的模式,被批評為對生態方麵的關注麻木不仁。看管型模式被認為對待物種過於消極,其實物種同人一樣也被賦予瞭自發性和創造性。共同創造的模式則低估瞭上帝和他的造物(人)之間的差距。他認為,所有這三種模式自身都包含一定的真理,“在信徒們關於人類在造物等級序列中的地位這一神秘話題的討論中,三者對話中展現齣來的張力,值得認真地關注”。
……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國際理論前沿叢書概述(代序)
當前,社會科學領域正麵臨大量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理論界的證明和創新。上海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傢哲學社會科學重要研究機構、黨中央國務院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近年來,圍繞“國傢戰略和上海先行先試”高端智庫建設目標,對“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兩個一百年”戰略構想、“十三五”規劃、國傢安全戰略、全球治理等領域的若乾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完成瞭一批中央決策需要的、具有戰略和全局意義、現實針對性強的高質量成果。
在“創新工程”機製下,上海社會科學院結閤研究生教學和高端智庫建設方嚮,於2015年初正式啓動“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學術前沿”編撰和齣版項目,力圖反映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論探索前沿,為碩士研究生理論積纍和博士研究生階段學習提供引導,也為授課教師提供基礎性材料。此次組織齣版的叢書,是201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資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國際領域相關哲學社會科學近年的重要觀點和成果。叢書以馬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四個全麵”為根本指導思想,以習近平“5·17”講話為原則,以我院60個創新團隊為骨乾力量編撰。
整個申報評審過程秉承瞭院“創新工程”公開競爭,擇優選取、差額資助原則,所有立項申請均委托第三方組織評審,根據申報質量進行差額資助,確定通過名單嚮全院公示。為確保編撰質量,成立瞭院領導牽頭、各研究所所長組織、創新團隊首席專傢領銜、院部相關處室協同“四位一體”的組織框架和工作機製,為叢書的順利齣版提供瞭保障。
叢書編委會
2017年4月15日
科學技術哲學國際理論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