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曾經站在雅典的集市上,看著堆積如山的貨架和琳琅滿目的商品感慨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東西是我不需要的!”但受此啓發,他在集市上做起瞭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買賣:齣售的商品全都是哲學問題,所使用的貨幣是思想和觀點,他想成為更加睿智、更善於思考的人。
或許我們可以藉用蘇格拉底的觀點,想象自己站在一個熱鬧非凡、令人眼花繚亂的集市上,受到來自四麵八方各種物質的連續轟炸,所有人都在告訴你:擁有這些你就會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許,我們是時候做些改變瞭,以另一種類型的商店和貨品作為解藥,對抗現代商業社會所帶來的壓力,讓我們警惕巧舌如簧的消費主義陷阱,堅持古希臘哲人所提倡的理性與邏輯。畢竟,除瞭經濟與消費上的含義,“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許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容。
本書以138個故事來引導讀者思考西方哲學中探討的主要問題,比如時間、自由、心靈、價值觀、美學、知識論等等,有很強的趣味性,適閤學生在課堂討論時使用,也適閤非哲學專業的人用作激發抽象思維。
本書的寫作秉承柏拉圖的對話式哲學探究精神,從解決哲學問題和哲學爭議入手,通過故事、場景、詩歌、活動等多種形式,用爭論的方式提齣問題,具有鮮明的互動性質。柏拉圖正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持續不斷的對話過程。
本書又頗具蘇格拉底的風格:有時逗趣幽默,啓迪思維;有時一針見血,像牛虻一樣雖然惱人卻能讓你瞬間清醒;有時說話兜圈子,一切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不免令人沮喪。但是不管怎樣,希望這本書能夠刺激你的大腦,使你更加勤於思考。
彼得?沃利(Peter Worley),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學士、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哲學碩士,現在正在倫敦國王學院攻讀哲學博士。2002年,他開始嚮兒童講授哲學,並開發齣瞭一種哲學學習法,建立瞭一個名為哲學基金會(The Philosophy Foundation)的公益機構,緻力於在教育領域推廣哲學理念與哲學思維。本書曾獲2013年教學資源奬的教學圖書奬。
引 言………………………………………………………………………1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誰?……………………………………………………9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學或存在論
形而上學:本體論(存在論)…………………………………………17
刀子的發明……………………………………………………………17
正方形2………………………………………………………………20
關於甜甜圈的甜蜜睏惑………………………………………………22
伊米的盒子……………………………………………………………24
貓頭鷹先生到底怕什麼?……………………………………………27
寂靜之聲………………………………………………………………31
一大堆練習?…………………………………………………………33
越過河流,進入森林…………………………………………………36
聰明絕頂?……………………………………………………………39
這隻是個測試哦!……………………………………………………42
滿紙無一物……………………………………………………………442
布裏丹的小行星難題…………………………………………………46
菲利與索菲吃冰激淋…………………………………………………49
來認識一下鉛筆人……………………………………………………51
消失的鉛筆人…………………………………………………………54
鉛筆人與鉛筆人麵對麵………………………………………………57
生日驚喜!……………………………………………………………59
形而上學:時間…………………………………………………………59
一場關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辯論…………………………………62
空空蕩蕩………………………………………………………………64
超人寶貝顯神通!……………………………………………………66
電視望遠鏡……………………………………………………………68
你自己寫的詩?………………………………………………………71
時間凍結機……………………………………………………………74
拉長時間………………………………………………………………77
不存在的英雄…………………………………………………………79
超大規模時間實驗……………………………………………………81
昨天那個小姑娘………………………………………………………83
蝴蝶效應………………………………………………………………87
形而上學:自由…………………………………………………………89
身體的主人……………………………………………………………89
囚 犯…………………………………………………………………93
發條世界與狂風世界…………………………………………………95
一個能工巧匠的秘密…………………………………………………97
伊米的有趣發明……………………………………………………101
後悔藥………………………………………………………………103
宙斯百無聊賴的時候會乾啥?……………………………………106
等。。。。。。。。。。。。。。。。。。。。。。。。。。。
越過河流,進入森林
適閤年齡:9歲及以上
露西剛剛過完自己的九歲生日,可她第二天還想繼續過生日。她錶示:“我的生日應該慶祝一個星期纔行。”這是五月份一個溫暖美麗的星期天,於是媽媽提議露西邀請兩三個好朋友過來,大傢一起去附近開滿藍鈴花的樹林裏野餐。
他們在野餐籃裏塞滿瞭披薩、巧剋力蛋糕、草莓,然後穿過一片田野朝藍鈴花樹林走去。前往樹林的路上要經過一條小河,河上架著一座古老的小木橋,橋下的河水汩汩流過白色的石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他們在橋上駐足停留瞭幾分鍾,一起往水裏扔小木棍,看誰的木棍先從小橋的另一邊漂齣來。露西坐在橋上,把穿著靴子的一隻腳伸進水裏,看河水在靴子周圍打轉。
他們在一棵高大的老橡樹下野餐,樹乾上滿是樹瘤。野餐過後,他們開始爬樹,在樹林裏嬉戲玩耍,跑纍瞭就直接躺在地上玩手機遊戲。媽媽大聲抗議,但孩子們把媽媽的嘮叨全都當成耳邊風,因為他們實在是太開心瞭。
最後,他們收拾好野餐籃準備迴傢,途中再次經過那座小木橋。孩子們之前扔到水裏的小木棍幾乎全都被流水帶走瞭,隻有一根被水草纏住,河水圍著木棍翻騰、打轉。
起始問題1:孩子們兩次走過小木橋,他們穿越的是同一條河流嗎?為什麼?
一年以後,露西還要跟去年一樣過完生日後去樹林野餐。這次是個周一,所以孩子們放學以後纔去。他們走過小木橋(露西跟上次一樣把一隻腳伸進水裏),發現有段河岸塌瞭,很有可能是因為前兩天下的那場暴雨。他們在老橡樹下野餐,在開滿藍鈴花的田野裏玩新的手機遊戲。媽媽已經放棄瞭,不再嘮叨他們。所有人都很開心。迴傢的路上,他們站在橋上往下扔小木棍,這一次是媽媽扔的那根木棍先齣來的。
起始問題2:一年後,孩子們越過的是同一條河流嗎?為什麼?
進一步深入思考題:
? 如果你認為是同一條河流,那是什麼使其成為同一條河流呢?
? 如果你認為不是同一條河流,那我們為什麼還能將其稱為“那條河流”呢?
? 我們為什麼還能用同一個名稱來叫它呢?
? 我們怎麼能用不變的詞匯來確指並不穩定、靜止的物體呢?
? 孩子們野餐時,旁邊那棵老橡樹還是同一棵橡樹嗎?
? 露西10歲的時候和9歲的時候是同一個人嗎?
? 如果萬物一直處於永恒的變化中,那麼是什麼使其保持前後不變、可稱為同一事物呢?
? 如果萬物永遠都在變化,那麼一條河流、一棵橡樹、一個小姑娘的特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許變化就像一閃而過的漣漪和漩渦,而並非獨立存在的事物?
? 變化速度的快與慢有區彆嗎?
? 如果萬物隻不過是有變化的傾嚮,而不是真的一直都在變化,事情會有所不同嗎?
? 什麼叫變化?
我通常對“XX道思考題”這類標題的書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很多時候隻是把一些陳詞濫調包裝瞭一下。但《哲學商店》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問題設計展現瞭一種深厚的哲學功底和對當代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它不迴避復雜的倫理睏境,也不迴避個體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感到的疏離感。它不是在給你一碗已經燉好的熱湯,而是在給你最優質的食材和最鋒利的刀具,讓你自己去烹飪屬於你自己的“思維盛宴”。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感到一種醍醐灌頂的輕鬆——原來我一直睏惑的那個“死結”,用一個不同的提問角度就可以被打開。這種“工具性”的哲學引導,對於那些渴望從日常生活的迷霧中抽離齣來,清晰地審視自己立足點的人來說,是無價的。它教授的不是知識,而是心智的韌性和靈活性。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極佳,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種探險的快感。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通過不同主題的問題集將讀者的注意力緊緊抓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設置問題時所體現齣的那種微妙的平衡感——既有對人類普遍睏境的觸及,也有對個體經驗的尊重。例如,探討“意義”時,它不會直接拋齣虛無主義的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關於“選擇”和“責任”的追問,讓你自己去感受那種沉甸甸的重量。這本書像是一個高明的引導者,它在你需要停下來思考時給齣空間,在你感覺迷茫時,又通過一個全新的角度將你拉迴到探索的軌道上來。很多時候,我甚至會把書中的某些問題分享給朋友,我們一起討論,那種思維碰撞的火花,是閱讀這本書帶來的最大驚喜之一。它成功地將“沉思”變成瞭一種充滿活力的集體活動。
评分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院派,充滿瞭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推導。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預料,它的結構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堆砌理論,而是巧妙地將“思考的工具”融入到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問題群中。每一組問題都像一把精密的鑰匙,旨在解鎖我們思維中那些長期被塵封的角落。我發現自己經常讀完一個問題後,會放下書本,花上十幾分鍾甚至更長時間在腦子裏進行一場“內心辯論”。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真正激發瞭一種“內省的衝動”。它不是在告訴你柏拉圖說瞭什麼,而是讓你自己去思考,如果柏拉圖活在今天,他會如何看待社交媒體上的“真實性”危機。這種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比被動接受信息要深刻得多,它讓哲學不再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日常實踐。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保持瞭哲學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文學作品般的張力。它沒有陷入那種故作高深的語言泥潭,反而用一種清晰、直接但又富有啓發性的筆觸,與讀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我讀到很多地方,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措辭的精妙之處。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為你精心打磨齣提問的棱角,讓你在試圖迴答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磨礪自己的思考。這種體驗非常令人滿足,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哲學思考,其樂趣恰恰在於那個“未完成性”——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追問。這本書成功地將這種永恒的探索精神,濃縮在瞭這138個精選的問題之中,讓人讀完後,對周遭世界的觀察方式都産生瞭根本性的轉變。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思維的健身房,讀完之後感覺腦袋裏的那些舊綫路都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那種引導你走嚮“如何思考”的過程。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從一些看似日常的小事齣發,比如“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是否受到瞭某種文化預設的限製?”,然後逐漸深入到更宏大、更具挑戰性的哲學命題。這本書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跟你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它成功地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轉化成瞭可以被大眾理解和參與的思維遊戲。我發現自己開始在生活中留意那些之前從未察覺的邏輯漏洞和認知偏差,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提升,更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它迫使你去審視那些你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信念係統,並且提供瞭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去質疑、去探索,而不用擔心犯錯。這種開放式的、鼓勵思辨的氛圍,是市麵上很多哲學導論類書籍所缺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