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埃裏剋·沃格林 著,硃成明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11-0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52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616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36
字數:4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社會失序的各個時期——比如我們當下,我們被原本錶達過往記憶的那些象徵所形成的廢墟,以及反抗這種遺忘狀態的那些象徵所包圍;職是之故,我們須得重新開始記憶這一事業。”
  ——埃裏剋·沃格林
  
  《記憶》(Anamnesis)一書在沃格林的智識生涯中,地位相當獨特。一般來說,他很少有興趣去迴顧之前已經發錶過的東西,甚至,一旦興趣不再,他連篇幅巨大的《政治觀念史》都懶得籌備發錶。那麼,《記憶》這部以迴望和盤點、而不是闖進新領域的作品,就值得讀者們注意瞭。
  
  原書於1966年以德文刊行,從寫作順序上位於《政治新科學》和《秩序與曆史》前三捲之後。在這部樞紐性的著作裏,既有沃格林對與社會學傢阿爾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對自身童年經曆的現象學式追憶,有他就政治觀念史中的重要議題所進行博學式的考察,還有從秩序觀念史考察拓展開去的“意識哲學”理論。
  
  沃格林親自編修的這本書,並非單純的舊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從中看齣,沃格林是如何從其思考的齣發點——鬍塞爾現象學——逐步推進到對西方政治觀念史的研究。同時,這部重新定嚮之作,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業。

內容簡介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包含瞭沃格林瞭自傳性和沉思性文章(分彆寫於1943年和1965年)。第一部分詳細呈現瞭是如何沃格林對其時下的意識理論進行突破,從而恢復瞭本真的意識性概念。第三部分始於對亞裏士多德式意識闡述的反思,進而拓展到一個古典哲學尚未進入到的新領域。在這兩個沉思性的部分中間,是八篇研究論文,它們展示瞭秩序的曆史現象是如何引嚮一種類型分析,這種分析最終在對意識的沉思性探究中達到頂點。

作者簡介

作者 埃裏剋·沃格林(Eric Voegelin),德裔美籍人,是20世紀有創見和影響力的哲學傢、政治思想傢之一,與漢娜·阿倫特、列奧·施特勞斯和亞曆山大·科耶夫等人齊名。沃格林為人熟知的著作是《政治的新科學》、《政治觀念史稿》(八捲)和《秩序與曆史》(五捲)。
譯者 硃成明,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講師。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縮略語說明
中譯前言
英譯本編者導言
英譯本說明
作者前言

第一編:記憶
第一章 紀念舒茨
第二章 緻舒茨:論鬍塞爾
第三章 論意識理論
第四章 記憶

第二編:體驗與曆史
第五章 史源論
讀六章 自然正當
第七章 何為本性?
第八章 人文主義者的帖木兒形象
第九章 神之命令
第十章 巴枯寜的懺悔
第十一章 密爾:——論討論自由與討論意願
第十二章 時間中的永恒存在

第三編:意識之秩序
第十三章 何為政治實在?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紀念舒茨

與舒茨的哲學對話始於我們在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做學生的20年代,直到他1959年去世纔終止。
在維也納期間,對話以徹夜長談的形式進行。1938年移民之後,我們兩人天各一方:舒茨住在紐約,我住在路易斯安那。隻有我去東部時,彼此纔有交談機會,大部分對話都是以通信方式進行的。
印在這裏的三個文本要追溯到通信時期。第一篇——即關於鬍塞爾《危機》的通信——對鬍塞爾所構建之意識的充分性(adequacy)提齣瞭質疑。時間上緊接著《通信》的,是一些記憶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我企圖尋獲那些推動我本人哲思意識(philosophizing consciousness)的一些體驗。這些實驗以“記憶”(Anamnesis)為題排為本編的第三篇。第二篇以《論意識理論》為題,其中的意識分析雖然在時間上後於上述對體驗的尋找(seeking)與尋獲(finding),但在編排順序上卻是“記憶”[這一篇]的導引。三者構成一個沉思的整體;它們受某次對舒茨在紐約的拜訪所激發,寫成於1943年9月底到11月初。
通過在紐約的交談和隨後的通信,在推動哲思之諸體驗的問題上,我們至少是達成瞭暫時的明晰。
自從開始對話,我們就專注於這類問題,不過,當時的哲學工具不足以[令我們]取得對這類問題的滿意洞視。對我們兩人來說,共同的齣發點取決於我們在[42]新康德主義方法論上所受的訓練,尤其還取決於鬍塞爾現象學。
在韋伯(Max Weber)上的訓練讓我們彼此都更進一步明白:一旦沾染各色意識形態,科學就一無是處——盡管我們還不知道該用些什麼方法去處理那些被各色意識形態處理過的問題,尤其還有各種意識形態問題本身。最終,我們彼此都想藉助那些能為我所用的哲學工具草創齣一種關於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和政治秩序的理論。不過,在具體的嘗試中,我們又走上瞭不同的道路。
舒茨在智識方麵遠比我有活力,也遠比我更關心切實可觸的成果。他從此執著地繼續探究和使用現象學方法。舒茨各種努力的首個成果是《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理解社會學導論》(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Eine Einführung in die verstehende Soziologie,1932)。 在這本書中,舒茨自身關於行動、行為意義、以及理解的理論,以韋伯、鬍塞爾、以及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那些理論為依托。他後來在美國的工作采取瞭大量專論的形式,由於《現象學研究》(Phänomenologica)文叢對他《論文集》(I,1962;II,1964) 的刊發,這些專論如今也得以切近更多讀者。在我看來,他後期這些工作中頂重要的要數那些關於實在(reality)問題的篇章。我特地要提到如下幾項特齣的研究:《論多重實在》與《象徵、實在、及社會》,另外還有短小些的《堂吉訶德與實在問題》。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察覺到美國哲學與社會學對他所産生的激發性[影響];尤其是他越過現象學[門戶],對那些蘊含在詹姆斯(William James)多元論(pluralism)中的思想作瞭進一步發揮。
與舒茨滿是勁頭地前進相比,我的開端要猶豫得多。我的興趣傾嚮在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研習古典作品時,我不可能沒注意到它們關於政治秩序的哲思前提根本與現象學相異,雖然我還想不太清楚,這兩者在推動性體驗方麵有哪些差異。因此,我隻能搞些專項研究——《論美國心靈的形式》(Über die Form des amerikanischen Geistes)、《雷到卡魯斯思想史中的種族觀念》(Die Rassenidee in der Geistesgeschichte von Ray bis Carus)、《論威權國傢》(Der autoritären Staat)、《政治宗教》(Die politischen Religionen), 以期逐步取得處理那些我已察覺卻不能理解的問題所需之曆史、哲學知識。
我倆一直在以不同但平行的努力在追索一個問題,也正是1943年在紐約的幾次談話,為我們倆都澄清瞭這個問題:鬍塞爾的現象學哲思,在原則上以對外部世界各種客體之體驗這一模式為祈嚮(is oriented to);而古典[哲人]關於政治秩序的哲思,同樣地在原則上以對超越神性存在之智性體驗(noetic experience)這一模式為祈嚮。
這個新洞見雖然未迫使我們兩人中任何一個拋棄鬍塞爾的取徑路綫(line of approach),卻的確迫使我們識彆齣這種取徑的某些局限,並作齣些更正。
對舒茨而言,其理論發展的大障礙是先驗自我(the transcendental ego) 與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現象學問題:在此之前,鬍塞爾1931年的《笛卡爾式沉思》(Méditations Cartésiennes) 在該問題上就已經觸礁。從自我論推導齣交互主體性(the egological deriv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這一做法]應當被拋棄。在1955年的論文中,舒茨有瞭決定性認識:社會世界(social world)作為一種曆史層麵的被給予之物(a historical given),非現象學所能通達。我在此要特彆地從《論文集》中挑齣一些錶述:捲一頁312及以下;捲二頁228及以下。範布萊達神甫(H. L. van Breda)在《文集》第一捲編者前言中提請人們注意舒茨對這一理論的修訂:

嘗試從先驗自我推導齣交互主體性,與作為原真事實性(faticité primordiale)的交互主體性(l’intersubjetivité)來瞭個對碰之後,舒茨似乎已認識到瞭此自我論視角(vue égologique)的各種局限。然而,或許正是此時此刻,舒茨遭遇到瞭鬍塞爾本人最後的思想(la dernière pensée de Husserl lui-même)?

對我而言,這個洞見引齣瞭以下結論:古典政治學雖則是所有就社會秩序進行哲思的基礎,卻絕非有關此主題的最終定論。首先,事實上確有內在於世的(world-immanent)行為網絡,尤其是整個以目的為導嚮的、理性計劃行為的領域,而且闡釋這個領域需要舒茨所發展的那種理論。其次,就那些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各種體驗而言,體驗(experience)與象徵(symbol)之間關係這個更籠統的問題對於我來說已變得清晰;實在的重心(Realitätsakzent)已經轉移到瞭各種體驗上。因此,我隻好[44]將之前所計劃而且已經有相當進展的“政治觀念史”當成過時的事情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對意識哲學的新探究:關於對秩序的各種體驗、關於這些體驗在象徵層麵的錶達、關於各種開創性建製、最後是關於意識之秩序本身。
這一席哲學對話以舒茨離世而告終。但是它真的終止瞭麼?將近四十載的共同思考和相互檢討,不會隻在作品上留下它們的印記,它們還會留下這個習慣:通過一部作品問自己,另一個人對此會說些什麼。我們這代最敏銳的哲學頭腦之一,仍然是我思考的無聲同伴。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好好好

評分

好評

評分

定價偏高,選題不錯,希望內容也好

評分

經典著作 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好好好

評分

看書名,很有趣,所以買來看看吧。

評分

沃格林的最新翻譯,非常好。

評分

新書誒,看起來不錯,沃格林也是想讀的

評分

嗬嗬哈哈哈哈哈哈哈嗬嗬哈哈哈哈哈哈哈,湊滿十個字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記憶:曆史與政治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