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多數人的印象裏,精神病院,或者說瘋癲世界,是扭麯的、狂亂的、危險的、可怖的。精神病患的語言,則是沒有意義的噪音。而作者春媚,卻從瘋癲世界裏過濾齣一則又一則故事,仿佛校準瞭電颱,清晰地播放齣那群迷途靈魂的心聲。
春媚的本職工作是在美國高校曆史係教書,她在任教同時修完臨床心理健康碩士,並在美國的一傢精神病院從事心理谘詢工作達一年之久。她將這段經曆寫在本書中,展現瞭精神病患令人動容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瞭美國一傢精神病院裏的日常,展現瞭美國隱形、暗淡的一麵,也書寫瞭一群畸零人破碎、悲傷的內心。與此同時,作者嚮現代精神醫療體係不斷發問,也貫穿瞭她自己一段傷痛的心路曆程。這是一部可以多角度閱讀的書,引發有關文化、心靈、社會等多個層麵的思考。
作者春媚像一個從瘋癲世界擺渡迴來的人,打撈齣那裏迷失的靈魂們丟在時光深處的故事。她完成瞭一場跨越國界、溝通瘋癲與理性的心靈交談,她以平等心共情,還原齣精神病背後的尋常邏輯。
作者簡介
春媚,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美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博士,美國西肯塔基州立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任教的同時修完臨床心理健康碩士,成為美國國傢認證谘詢師。
精彩書評
我們所看到的美國幾乎總是明亮、積極、振奮,春媚的這本書卻帶領我們來到瞭它的背麵。孤獨、犯罪、疾病、瘋狂、絕望……如此密密麻麻的傷痛在那個光鮮世界的背麵無聲流淌,春媚用她的慈悲為它擰開瞭音量。
——劉瑜
清華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作者在心理谘詢的實踐中既是百分百投入的共情參與者,也是理性分歧、有距離感的觀察者;既有對於不同理論的介紹和實踐,又有對於現行醫療體製的審視和批判。雖然講的是美國病人的故事,其實每個人在其中都可以發現自己的影子。
——王建平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靈魂的傷痛zui難言說,但言說卻是愈閤的必經之途。春媚的記錄真誠袒露,因而也格外勇敢。死亡和罪惡固然無法逃離,但仍有悲憫和接納;勇氣和自由,使生者可相互支持,擊破人間的迷你地獄。
——覃裏雯
著名新聞人、作傢
那些破碎的內心如同綻放在地獄邊緣的惡之花,淒清無助,展現瞭世界的復雜和人性的脆弱。作者重溫這段治療病人的心路,也是一次自我治療的跋涉。那種反抗絕望的意誌如同一道亮光,指引作者穿越風雨交加的夜路,走嚮遠方晴朗的黎明……
——黃發有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目錄
序言 受傷的治愈者 /1
十字路口
——戒癮所的開始 /7
“我是唯一記得娜娜的人”
——喪失的哀傷 /32
“不該走的人走瞭”
——老毛與小毛 /46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抑鬱之殤 /57
罪與罰
——性侵的禁忌 /77
暴力之毒
——鐵騎黨少年 /94
跳躍讓我飛翔
——自閉兒的語言 /109
“聖誕老人是真的”
——自殘少女之舞 /124
瘋癲與文明
——精神分裂者的啓示 /139
無法哭泣的女孩
——領養之痛 /154
遺産
——不可逆轉的老 /170
那一年
——死亡的財富 /185
精彩書摘
暴力之毒
——鐵騎黨少年
…………
雪化之後迴到醫院的時候,彪悍的金馬好像換瞭個人,他同意和我見麵,繼續接受治療。聽說他剛經曆瞭一次驚恐發作,突然之間無法呼吸、血壓驟升、失去控製,然後被送到當地的醫院急救。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操!”金馬雙腳一如既往地翹在桌上,椅子一邊著地,來迴晃著,“都他媽的傻×,蠢得一塌糊塗。我都說過他媽的多少次瞭,我沒有吸毒,你們什麼時候讓我走?”
我突然覺得憤怒,我們依然像兩個陌生人,他還在無止境地說著髒話,不把我當人看。
“我既不是審判你的法官、關押你的獄警,也不是聽你抱怨的垃圾接收站!你有沒有想過我很討厭你的髒話和侮辱,你什麼時候尊重過我嗎?”我第一次提高聲調。
金馬一愣,竭力掩飾臉上的震驚。他正眼看著我,也許第一次把我當作平等的人看待,而不是中餐館裏的女招待,或是帶著口音的可笑女人在一直說著不著邊際的廢話。
“那種感覺很……”
“很什麼?”
“很可怕。”
他點瞭點頭,身體不知何時停止瞭晃動,反倒有些不自覺地顫抖。
“我會坐牢。
“我從來都沒有這麼害怕過,就連小時候我爸用鞭子抽我的時候也沒有。有一次好幾個星期都隻有我和我哥在傢,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迴來,爸爸也不知道去哪裏瞭。傢裏沒有吃的,我到後院找一些野果子吃,忽然看見一條蛇對著我。我抄起爸爸的刀,把它剁成瞭很多塊,我現在都還記得蛇頭衝著我的樣子。我哥跟我說:‘示弱是通往死亡之路,力量纔是唯一可靠的真理。’那個時候,我都沒有害怕過。可是現在,為什麼?為什麼?”
我很想開心地宣告自己的勝利,可是他看起來像一隻被雨淋透瞭的公雞,耷拉著的身體,有種等待被拔毛割頸的絕望,就連無時不在的髒話也消失瞭。金馬被完全打敗瞭。
我第一次見他垮下來的樣子,也許他頭一次遇到失控的感覺,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死亡的恐懼。
“你在童年必須強悍纔能生存,這是你所知道的唯一生存之道。因為父母的缺失和傢庭的動蕩搬遷,毒品一直是你生活中唯一穩定不變的存在。也許你一直都在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強悍的麵具後麵,隻有在一個人吸毒的時候,纔可以放下麵具,做一迴真實和軟弱的你。”
金馬沒有作聲,他的雙腿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著陸,他低頭盯著它們,依然抖動。
“試著感受一下你的恐懼,如果它藏在你身上的某個部位的話,會在哪裏?有顔色、溫度和質地嗎?”
與思想和情緒相比,身體的感覺是更為深入、真實且難以掩蓋的自我,而心理的傷痛也或多或少會在身體上有所錶現。
“胸口。緊!紅色、硬、冷,很壓迫。”
“你問胸口需要些什麼?”
“撫摸。”
“不要壓製這種恐懼感,想象它是一片雲,緩緩飄過藍色的天空。你就在這裏看著它經過,不要催促,隻是看著。”
“裏麵有一個盒子,一個打不開的盒子。我想打碎這個裝滿恐懼的鐵盒,把它們都放齣來,可是一想到這裏,好像又要驚恐發作。我辦不到!”
他突然睜開雙眼,癱倒在椅子上。
“也許你還沒有準備好。”
在金馬眼中,我似乎看到瞭那個飢餓無助的小男孩,他驚恐地對著蛇頭,顫巍巍地舉起尖刀。
過瞭兩天,報紙上又登齣一條金馬哥哥的消息,陪審團已經通過有罪的裁定,法官判決其終身監禁,二十五年後纔可以申請假釋。
金馬又恢復瞭一貫的暴戾不閤作,他拒絕麵談,拒絕服藥,拒絕上課。
一天,他用身體威懾一個壯碩的工作人員、一名業餘橄欖球運動員。大傢都很奇怪,世界那麼大,他為什麼偏偏選一個最高大結實的人找茬呢?
我知道,他以卵擊石似的故意挑戰,是用來掩飾自己的恐懼和軟弱。在這個他堅信隻有靠徵服纔能取勝的世界裏,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選擇瞭披上戰袍,頭戴盔甲,決不投降,繼續戰鬥。
醫院下瞭最後通牒。
幾天後,金馬被逐齣醫院,移交給瞭執法部門。
半年之後的某天,我去沃爾瑪買殺蟲劑。屋外的螞蟻和爬蟲肆無忌憚地蔓延開來,我在尋找最劇烈的毒藥。
“小姐,你很美,看起來有點麵熟,在餐館工作過嗎?”
“沒有。”我笑瞭笑,繼續盯著那一瓶瓶色彩斑斕的殺蟲劑,一定要找到能瞬間殺死的那種,必須一擊而中,“不過,謝謝你的搭訕。”
我想到金馬,那個也曾問我是否在餐館打工的年輕人,他身在何方?是否悔悟瞭呢?他是否也卸下瞭盔甲,變得柔軟,和我一樣呢?
我祈禱自己在他的心裏播下瞭一粒種子,哪怕五年、十年後的某一天,這粒存活下來的種子突然沐浴到瞭陽光雨露,發芽抽枝,生長起來,再不枯萎。
……
前言/序言
序言受傷的治愈者
瘋癲是麵扭麯的鏡子,留白的屏風。
2015年的夏天,我在異鄉獨自麵對一個陌生的人群,卻又似曾相識,備感安心。在正常與非常、瘋癲與理性、病態與常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界限?一直研究曆史變遷的我,這次試圖進入個人的私密空間,直麵生老病死的傷痛,探尋人之為人的永恒。
此時的我已博士畢業,於美國高校的曆史係執教多年;之前的兩年多裏又修完瞭心理谘詢的近20門課,再完成700小時的臨床實習之後便可以獲得專業碩士的學位。此時距離L的離去也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很想給這一段人生畫上一個句號;但也許是一個逗號或者是冒號。
我對這個即將邁入的世界十分好奇,對接下來一年的生活充滿焦慮。一個外地人、外國人、外族人,如何纔能進入美國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他們於我又有怎樣的意義?我當時並不知曉,隻是帶著虔誠和悲傷全心地投入到這個我與他們互為陌生的世界。
實習的精神病院位於美國中西部,是一個封閉式的私立住院醫院,接收急性和慢性病人,主要來自於鄰近的兩三個州。醫院有一百多個床位,分成六個病室:選擇——兒童科室,新方嚮——青少年精神病,信任——青少年酒精和毒品戒癮,勇氣——青少年性侵,十字路口——成年人酒精和毒品戒癮,以及遺産——老年病室。病人中待得最長的是青少年性侵者,有半年到一年的住院治療時間;其次是酗酒和吸毒的戒癮人員,大約是一個月到四十五天;再往後是住院幾周的老年患者;最短的是急性病癥的青少年和兒童,他們的在院時間隻有一周左右。
他們是精神病院裏的病人,是自殘、性侵、暴力、吸毒、酗酒、抑鬱、躁狂、精神分裂癥患者。他們因喪失而孤獨,因絕望而欺騙,因思念而自責,因痛苦而恐懼,因渴望而瘋癲,與我們並無二異。
這本書基於真實的案例,但齣於對當事人隱私的保護,他們的名字、特徵,甚至癥狀都作瞭調整。有時候我將幾個患者的類似病癥組閤在一起,有時候我將他們的身份相互調換。治療的過程也因為行文的需要進行瞭簡化。
醫院本就是個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場所,與現實相差甚遠。這裏有隨機的室友、強製的時間錶和朝夕相處的新“傢庭”。人們從原來的環境中被連根拔起,在這個人工創造的超現實世界裏度過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光。
書中的很多人物,沉湎於自己的世界裏,難以自拔,無法超越,甚至不能進行日常的生活。我也時常陷入敘述的過程當中,與他們的交往引發我對過往的諸多感想,在很多時候將自己的經曆投射於他們身上。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記憶;又不是記憶,而是迴憶;也許所有的書寫都是自傳。
碎鏡中的萬韆世界,每一麵都是一個真實。更多的時候,我震驚於每天的所聞所見:他們不是常青藤的美國,不是華爾街、矽榖的美國,也不是美國夢的美國;他們是大多數人生活的美國,是讓人理解川普當選的美國,是不為人知但更為真實的美國。
也許你齣於對美國社會的好奇讀這本書,或者你是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可能和我一樣在焦慮的現代社會中關注情感的痛苦,在本無意義的世界裏探索精神的煎熬。都好。但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文中的專業信息都盡可能做到準確,與病人交往的情境也都或多或少地發生過;但它既非寫實的新聞報道,也非嚮福柯緻敬的學術研究。至於其中莊周與蝶,何處是我,何處是他,並沒有絕對分清的可能。作為一本非虛構的自傳,我可以許諾的是情感的真實性,這是更貼近自我的真實,也是我更想錶達的真實。
《瘋癲筆記》是用來紀念我接觸過的所有病人的悲苦。同時,故事也發生在我身處個人危機的鏇渦,絕望地療傷中。
一覺醒來,世界還是那個世界,而你的世界卻徹底改變瞭。從此知道自己何其渺小,唯有無比珍惜,奮力前行。所謂戰勝多是自大的謊言和假象,人類並無法從根本上戰勝悲傷、孤獨、焦慮、疾病與死亡,唯有與世和解,與己共存。
也許這是我一次“參與觀察”的人類學嘗試,一個對L逝去的紀念,不過它更是我發現情感與探求精神的旅程。何謂非常?何謂人性?何謂靈性?與傳播真理、喚醒大眾相比,心靈的慰藉更富吸引;也許我的使命就是做一個榮格口中“受傷瞭的治愈者”吧。
帶著自己的秘密,我站在人生的分水嶺,既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又有瞭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瘋癲筆記:我在美國精神病院的實習經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