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劉文華,字殿琛,河北深縣(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曾經任教於天津北洋法政學校、京師清華學校一清華大學前身一、天津中華武士會一總教習一、京師尚武學社(總教習)、京師第四中學(今北京四中前身)、山西國民師範學校等。劉殿琛先生的父親劉奇蘭,是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的高足。
《武學名傢典籍叢書: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是我國近代的武術名著之一。
《武學名傢典籍叢書: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布局宏大,立論精闢。其上捲總論部分的丹田論、煉氣說、運動筋肉說、六閤論、七疾論、起落鑽翻橫竪辨等已成為形意拳理論寶庫中的經典文獻。其下捲分論部分的五行拳、十二形拳、劍法、槍法總結,雖說文字簡短,然而直達形意原理的核心,對學習者具有不可忽視的提示和點化作用。
作者簡介
王銀輝,1965年生,山西省汾陽市人,教師,大學學曆。1982年,師從同村王文彬先生學習山西形意拳,1986年,正式遞帖拜師。得傳以來,三十餘年練習不輟。雅好文史,博覽兵法、武術典籍,擅長以數學、力學、哲學解讀武術,曾在《武林》《武魂》《精武》等雜誌發錶作品多篇,部分文章至今在網上被多處轉載,廣受網友推崇。2014年齣版《車氏樊係形意拳》,讀者反映良好。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吾友劉子殿琛,少壯習形意拳,甚有聲名。其術得自傢傳,而遠宗忠武拳式,殆即世所稱少林正宗。
——王道元
★今有形意拳術大傢劉殿琛先生,得傢傳之精奧,不自秘密,著書行世,具有普及全國之願心,形意拳之精華盡發泄於是書,誠為學者之終南捷徑也!
——江壽祺
★餘薦劉君擔任教授,全校生徒翕然從之。課餘練習,未或稍懈。吾國拳術之施於學校,殆以此為嚆矢焉。國體變更,民氣勃騰,尚武之風,應時而起。
——張恩綬
目錄
上捲 總論
第一章 丹田論
第二章 練氣說
第三章 運動筋肉說
第四章 六閤論
第五章 七疾論
第六章 起落攢翻橫竪辯
第七章 椿法
下捲 分論
第一章 拳論
第一節 五行拳
第二節 十二形拳
第三節 進退連環拳
第二章 劍論
第一節 五行劍
第二節 十二形劍
第三節 進退連環劍
第三章 槍論
第一節 五行槍
第二節 十二形槍
第三節 進退連環槍
前言/序言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集閤瞭傳統文化中哲學、天文、地理、兵法、中醫、經絡、心理等學科精髓,它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獨到闡釋,它的技擊方法和養生理念,在中華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獨放異彩。
隨著學術界對中華武學的日益重視,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應國內外研究者對武學典籍的迫切需求,於2015年決策組建瞭“人文·武術圖書事業部”,而該部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編纂齣版“武學名傢典籍”係列叢書。
入選本套叢書的作者,基本界定為民國以降的武術技擊傢、武術理論傢及武術活動傢,而之所以會有這個界定,,是因為民國時期的武術,在中國武術的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個時期,中、西文化日漸交流與融閤,傳統武術從形式到內容,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深刻乾預瞭近現代中國武術的走嚮。
這一時期,在各自領域“獨成一傢”的許多武術人,之所以被稱為“名人”,是因為他們的武學思想及實踐,對當時及現世武術的影響深遠,甚至成為近一百年來武學研究者辨識方嚮的坐標。這些人的“名”,名在有武術的真纔實學,名在對後世武術傳承永不磨滅的貢獻。他們的各種武學著作堪稱“名著”,是中華傳統武學文化極其珍貴的經典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目前,“武學名傢典籍”叢書,已齣版瞭著名楊式太極拳傢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一代武學大傢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武學教育傢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形意拳傢薛顛先生的《形意拳術講義(上下編)》《象形拳法真詮》《靈空禪師點穴秘訣》,李存義先生的《嶽氏意拳五行精義》《嶽氏意拳十二形精義》《三十六劍譜》。劉殿琛是清末民初的形意大傢劉奇蘭之子,劉奇蘭又是形意拳宗師李洛能的高足,故而劉殿琛的形意拳得自傢傳。同時,劉殿琛還將形意拳帶入北洋法政學堂、京師第四中學、清華學校,因此可以說,他又是一位形意拳教育傢。本書齣版於民國九年(1920年),布局宏大,立論精闢,是近代武術名著之一,呈現瞭百年前的河北派形意拳麵貌。
這些名著及其作者,在當時那個年代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時隔近百年之後,它們對於現階段的拳學研究依然具有指導作用,依然被武術研究者、愛好者奉為宗師,奉為經典。對其多方位、多層麵地係統研究,是我們今天深入認識傳統武學價值,更好地繼承、發展、弘揚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本叢書由國內外著名專傢或原書作者的後人以規範的要求對原文進行點校、注釋和導讀,梳理過程中尊重大師原作,力求經得起廣大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再現經典。
“武學名傢典籍”叢書,將是一個展現名傢、研究名傢的平颱,我們希望,隨著本叢書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的陸續齣版,中國近現代武術的整體風貌,會逐漸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的麵前;我們更希望,每一位讀者,把您心儀的武術傢推薦給我們,把您知道的武學典籍介紹給我們,把您研讀詮釋這些武術傢及其武學典籍的心得體會告訴我們。我們相信,“武學名傢典籍”叢書這個平颱,在廣大武學愛好者、研究者和我們這些齣版人的共同努力下,會越辦越好。
中國武術文化瑰寶:形意拳精粹傳承 引言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承載著民族的曆史文化與智慧。形意拳,作為中國傳統內傢拳種之一,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精妙的技擊法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武術界獨樹一幟。它講究“以意領氣,以氣運身”,追求“拳法之理,心法之宗”,是曆代武學大傢畢生鑽研的寶貴財富。 形意拳的曆史淵源與發展 形意拳的起源,一般認為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由河南洛陽人姬隆鳳(又名姬公)所創。姬隆鳳曾遊學武當,得遇異人,習得一套拳法,後人稱之為“心意六閤拳”。此拳以“心意”為核心,強調身、意、氣、力、形的統一。到瞭清代,河北深縣(今深州市)的李老能(字菲甫)繼承並發展瞭心意六閤拳,將其精煉為形意拳。李老能在心意六閤拳的基礎上,融入瞭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理論,以及十二形(龍、虎、熊、猴、雞、馬、燕、鶚、鷹、蛇、鯀、鶴)的象形動作,使其理論更加係統化,技擊更加實戰化。 李老能的傳人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郭雲深、宋世榮、劉奇蘭、孫祿堂、尚雲祥等,他們各自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形成瞭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共同推動瞭形意拳的普及與發展。郭雲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聞名,其“郭氏形意”強調剛猛迅捷;宋世榮精於五行炮,以“打、領、起、落、閉”五法變化無窮;劉奇蘭以“連珠炮”著稱,風格圓活勁利;孫祿堂融閤形意、八卦、太極,開創瞭孫氏太極拳,同時也在形意拳的理論與實踐上有所貢獻;尚雲祥以“半步架子”為代錶,風格沉穩有力。 形意拳的核心理論與技擊精髓 形意拳的理論體係是其最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五行生剋: 形意拳將五行理論融入拳法,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的動作,可以相互生剋,構成無窮的變化。 金: 剛猛,如崩拳,勢如金剛怒目,力重勢沉。 木: 舒展,如劈拳,勢如古木參天,力求長遠。 水: 柔韌,如鑽拳,勢如蛟龍入水,巧變靈活。 火: 烈性,如炮拳,勢如烈火燎原,迅猛急切。 土: 渾厚,如橫拳,勢如大地承載,穩固厚重。 五行之間的相生(如木生火)和相剋(如金剋木)關係,指導著拳法的使用和變化,使得形意拳的技擊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和實用性。 2. 十二形意: 形意拳模仿十二種動物的形態和習性,提煉齣相應的動作特點,用於模仿和訓練。 龍形: 變化莫測,舒展迅捷。 虎形: 勇猛霸道,撲食之勢。 熊形: 沉穩厚重,吞吐有度。 猴形: 靈活敏捷,躥蹦跳躍。 雞形: 獨立有力,冠頂之勁。 馬形: 奔跑有力,疾馳如飛。 燕形: 盤鏇飛掠,身法輕靈。 鶚形: 銳利攻擊,俯衝之勢。 鷹形: 伺機而動,爪形有力。 蛇形: 蜿蜒麯摺,纏繞之勁。 鯀形: 渾圓飽滿,蓄力待發。 鶴形: 挺拔優雅,獨立之姿。 十二形意的模仿,不僅使拳法動作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模仿動物的特定運動模式,來體悟和訓練人體的運動能力,達到“身如形意,意隨心動”的境界。 3. 三體式: 三體式是形意拳最基本、最重要的樁功,也是一切拳法的基礎。它被譽為“形意拳之根基”,是練習者進入形意拳門徑的第一課。三體式看似簡單,實則內含乾坤。其基本姿勢要求:一腿在前,屈膝弓步,腳尖稍內扣;另一腿在後,伸直微屈,腳尖點地;身體正直,腰背挺拔;兩臂分勢,一臂前伸,一臂護胸,掌(或拳)形各異,但整體要求“頭容正直,含胸拔背,鬆肩垂肘,脊直腰圓”。 “三體”的含義,通常解釋為“身、手、步”三者的統一;也有說是“精、氣、神”三者的閤一;更有說法是指“心、意、勁”三者的圓融。無論何種解釋,都強調瞭三體式在形意拳中的核心地位。通過長期練習三體式,可以達到: 樁基穩固: 訓練下盤力量和穩定性,為發勁打下堅實基礎。 身法協調: 培養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為打齣精準有力的招式做準備。 內勁養成: 逐漸激發和培養內勁,使身體産生渾圓、彈性的力量。 意念集中: 訓練意念的集中與導引,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要求。 三體式的變化無窮,在站樁的基礎上,通過微小的調整,可以演化齣各種不同的攻防招式。 4. 精氣神統一: 形意拳強調“以意導氣,以氣助勢”,將意念、精神與身體的運動緊密結閤。練習者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將意念注入到每一個動作中,通過意念的引導,調動全身的“氣”與“力”,從而發齣剛猛而又不失圓活的招式。這種“精神”與“形體”的統一,是形意拳區彆於其他拳種的重要特徵。 5. 剛柔相濟,內外兼修: 形意拳既有剛猛迅捷的風格,又不失柔韌的變化。它要求練習者在追求力量和速度的同時,也要注重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和彈性的發展。內在的“意”、“氣”、“神”與外在的“形”、“力”、“步”相互配閤,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 形意拳的訓練方法 形意拳的訓練方法係統而嚴謹,主要包括: 1. 基本功訓練: 樁功: 以三體式為核心,輔以其他樁法,如坐盤、單腿獨立等,旨在增強下盤力量,培養內勁,穩定心神。 八字功: 結閤五行八卦,訓練身體的八個基本方嚮和力的運用。 身法訓練: 強調身體的轉動、屈伸、提壓等基本運動能力的訓練,如“十二趟身法”。 2. 套路練習: 五行拳: 劈、崩、鑽、炮、橫五種基本拳法,是學習形意拳的基石,通過反復練習,體悟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十二形拳: 模仿十二種動物的形態和動作,豐富拳法內容,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 進階套路: 如“五行連環”、“八式連環”、“雜式錘”等,這些套路在基本拳法的基礎上,增加瞭更多的變化和組閤,更具實戰性。 3. 對練與實戰: 單式對練: 針對特定的拳法或攻防組閤進行一對一的練習,如“劈拳對練”、“崩拳對練”等。 套路對練: 將套路中的招式融入對練之中,模擬實戰情景。 散手搏擊: 在掌握瞭基本技法後,進行無限製的自由搏擊,檢驗和提高實戰能力。 形意拳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形意拳不僅僅是一種技擊術,它更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 哲學思想: 形意拳的五行理論、陰陽學說等,體現瞭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追求天人閤一、順應自然。 養生之道: 形意拳注重意念的調控和氣息的吐納,長期練習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達到“以武養生”的目的。 道德修養: 形意拳強調“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要求習武者“德為先”,以武止戈,懲惡揚善。 民族精神: 形意拳所展現的剛毅、勇猛、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品格的體現。 結語 形意拳作為中華武術的瑰寶,其深厚的理論基礎、精湛的技擊法門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曆久彌新。它不僅為無數習武者提供瞭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有效途徑,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的弘揚。深入探究形意拳的奧秘,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繼承民族優秀遺産,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