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是20世紀英國著名批評傢,主要從事德國文學研究,對德國的偉大作傢著述頗多。這本《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是她的代錶作,也是她很有影響力的著作。
巴爾特以極為瑰麗的方式,揭示瞭一段極為詭異的、微妙的、決定性的德意誌民族靈魂之曆程。在德意誌靈魂中一直有著一種強烈的哲學衝動,巴爾特就是看到瞭這一點,從而展開瞭本書的研究。在她看來,德意誌靈魂當中缺失瞭悲劇性和詩性,因而哲學篡取瞭對人類生活和族群生活的立法權能,這就是本書的書名所說的希臘的“暴政”。研究希臘對德意誌作傢的影響,這是一個極其龐大而復雜的主題,但巴爾特非常成功地進行瞭論述,深入而不龐雜。這本書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但這並不影響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巴爾特高屋建瓴,對幾位德國偉大作傢的解讀頗具啓發性。
《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一書研究瞭希臘的藝術與詩歌對德國18世紀以來的偉大作傢的影響。全書依次論述瞭希臘在藝術、心理、哲學、文化上對溫剋爾曼、萊辛與赫爾德、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海涅、施裏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喬治的影響。
此外,作者著力分析瞭德國偉大作傢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溫剋爾曼對後來的作傢的影響,歌德對其之後的作傢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這些作傢身上隨處可見。從這些偉大作傢的作品中,巴爾特讀齣瞭他們對德意誌的身份認同,挖掘瞭其中復雜之處。
作者簡介
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畢業於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德意誌問題專傢,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位於俄國和馬其頓前綫的蘇格蘭陣營的翻譯及醫護人員,後任教於劍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是其很有影響力的作品,初版於1934年,曾遭納粹毀禁,戰後成為英語世界的經典。
譯者簡介
,哲學博士,宜春學院公法與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國圖誌”叢書編委。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發現者:溫剋爾曼(1717~1768)
希臘今生
羅馬
愛欲
宿命
拉奧孔神話
第三章 闡釋者們:萊辛(1729~1781)與赫爾德(1744~1803)
萊辛現身
拉奧孔再現
赫爾德迴應“拉奧孔”
入侵
第四章 創造者:歌德(1749~1832)
普羅米修斯
伊菲革涅亞
意大利
溫剋爾曼的羅馬
荷馬傢族
海倫娜
惡靈
第五章 敵對者:席勒(1759~1805)
戰敗的“巨人”
青年劇
希臘諸神
滾蛋吧!
命運
第六章 殉道者:荷爾德林(1770~1843)
伊卡路斯
著魔
狄俄迪瑪
蒼白的加利利人
斯卡達內利
第七章 反叛者:海涅(1797~1856)
路西法
作為鬼魂的諸神
作為魔鬼的諸神
流亡中的諸神
歡迎你,酒神巴剋斯!
第八章 餘波 溫剋爾曼再生: 海因裏希·施裏曼(1822~1890)
酒神: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1900)
神話傢:卡爾·斯皮特勒(1845~1924)
秘法傢: 斯蒂凡·喬治(1868~1933)
結論
原始資料選
索引
附論 暴政都是人類自己建立起來的
可以說,希臘藝術、希臘詩歌以及希臘諸神,乃是溫剋爾曼挖掘齣來,萊辛和赫爾德予以復生的。此後,基本的情況便一直就那麼維持著,直到海涅齣現。歌德、席勒和荷爾德林為溫剋爾曼的希臘做瞭太多事情,也承受瞭不少苦楚,這一切在他們的生命和作品中有著極大分量,此一分量遠遠勝過溫剋爾曼的希臘能夠為他們做的一切。他們對溫剋爾曼的黃金時代實施瞭再造,並予以理想化或者精神化,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不曾在很大程度上改造溫剋爾曼的希臘。海涅則是相反的情形。海涅的感受力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任何單一元素肯定不可能令這樣一個人發生根本改變,畢竟,海涅對一切元素都秉持開放態度。部分地因為海涅稟性當中蘊含瞭毀滅性的力量,部分地因為海涅具備極高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反而會令他碰觸的任何事物發生變化,希臘自然也不例外。海涅徹底改變瞭流行的希臘觀念。奧林匹斯王朝一直享受著俗成箴言——“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所提供的力量,海涅則將這種力量徹底剝奪,因為海涅將“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解釋成沒有生命且僵硬。德意誌古典主義那虛幻的理想主義,在歌德的海倫娜身上道成肉身,最終在海涅之常識感的光照之下,歸於消散,為此,海涅還對荷馬群神實施瞭現實主義的呈現,同樣以就事論事的方式處理瞭同性戀問題。歌德、席勒和荷爾德林以各自的方式堅持認為,古代希臘人乃是陽光的、歡快的、天真的、光彩四溢的,揭示古希臘人之悲劇性的悲觀主義的工作尚需留待尼采。盡管如此,海涅已然在尼采之前就將整個這一主題扭轉成一齣悲劇瞭,因為海涅眼中的希臘群神不再是黃金時代的希臘群神,而是基督徵服奧林匹斯王朝之後的希臘群神:海涅眼中的希臘群神已經淪落為哀傷的幽靈,充滿痛楚的大理石雕像,毀滅性的魔鬼,要不就是四處逃竄的難民。海涅令相對性以雷霆之勢爆發齣來,由此將奧林匹斯山夷為平地,接著便用狄奧尼索斯取代瞭那榮耀的太陽神。自溫剋爾曼就望樓上的阿波羅展開那番描述之後,太陽神便一直就是奧林 匹斯王朝派駐德意誌的代錶,狄奧尼索斯則是迷醉和靈感之神,是真正意義上的魔性神靈,正是這個狄奧尼索斯,最終在歌德心中徵服瞭阿波羅,並對荷爾德林的心靈造成瞭深深的睏擾。狄奧尼索斯,乃是希臘的晚到者,在德意誌也是一樣。是海涅真正地將狄奧尼索斯引入德意誌,並將這個神靈留給尼采,讓尼采去見證狄奧尼索斯是如何獲取自己的權能的。
荷爾德林畢生都在渴望側身群神行列並獲得不朽。海涅盡管也曾有過猶疑時刻,不過最終還是抵製瞭不朽觀念並在臨死 之際極為強勁地否決瞭此一觀念。如果說荷爾德林乃是被奧林匹斯王朝放逐之人,那麼海涅則是被永恒地貶入地獄瞭。奧林匹斯主義,或者說絕對的完美,無論置身何處,肯定跟海涅無緣。1856年2月17日,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海涅謝世而去,卡米莉?塞爾登見證瞭那一刻:
早晨八點的光景,我聽到房間裏有一陣奇怪的響動;像是蝴蝶飛進窗戶並努力尋找齣路之時震動羽翼的撲打之聲,這聲音在夏日的夜晚常常能夠聽到。我睜開眼睛,不過馬上又閉上瞭眼睛。在晨曦的映照之下,我看到一個黑色的身影,像是一隻巨大的昆蟲,正在竭力飛嚮空中…… 死神……就在那個早晨,來到瞭詩人的床前;在這個曾經愛過她、曾經歌頌過她的人的麵前現身;就是在這個人身上,死神創造齣那大理石般的蒼白麵容,那樣的麵容不禁令人聯想起最為純粹的希臘藝術傑作。
也許,這正是海涅之精神在脫離自己軀體之時所做的最後努力;這個因愛而生的人也令自己所愛之人體味到瞭這最後的努力。他身上的能量直到最後一刻都是那麼高昂,令人們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然而,若真是如此,那就要問一問,究竟是怎樣的邪惡力量,竟然比愛更為強大,竟然能夠徵服海涅?又是怎樣的諷刺,令死神將那大理石般蒼白且冷硬的完美雕刻在他那冰凍的麵龐之上?可不要忘記,他畢生都對那大理石般蒼白且冷靜的完美抱持著極度的憎惡。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甲骨文系列的,习惯收藏购买,赞美
评分京东上面买书最便宜,618活动最给力。甲骨文的书已经买了60本
评分赶上活动买的,价格便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包装简陋,书籍破损。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1-4]“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评分甲骨文丛书,爱书人的福音。
评分巴尔特以极为瑰丽的方式,揭示了一段极为诡异的、微妙的、决定性的德意志民族灵魂之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