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高度、帶領國學變革
2、 國學泰鬥饒宗頤領銜兩岸三地空近百年專傢學者傾力打造
3、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4、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撫慰迷茫心靈的良藥
5、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需備,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嚴謹、深刻、富有新意。帶領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6、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中信國學大典曆經數年的精心編輯,原定50冊圖書已陸續全部齣版。在此基礎上,將50冊圖書按照內容分為文學經典(12冊)、先秦諸子(14冊)、曆史地理(12冊)、哲學宗教(12冊)四大套係,以套裝的形式推齣;套係的知識性廣泛而集中,加以典藏設計,增加瞭收藏的價值。*有效益的閱讀是閱讀經典,永不過時的收藏是收藏經典,此次齣版以期引起中信國學大典新的購買和收藏熱潮。
《中信國學大典:諸子百傢》(套裝14冊)主要囊括“中信國學大典”諸子思想學說的14冊圖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子兵法》《韓非子》《大學?中庸》《荀子》《管子》《列子》《鬼榖子》《商君書》《呂氏春鞦》。精選儒傢、道傢、墨傢、名傢、法傢、兵傢、縱橫傢等先秦學術的重要經典,進行編選、譯注、導讀,帶領讀者聆聽“軸心時代”的*強音,感受思想的碰撞和啓迪。
.........................
《論語》
作者:陳耀南 導讀;張燕嬰 譯注
書號:9787508639390
定價:45
齣版時間:2013年8月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鞦時思想傢、教育傢孔子與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是儒傢重要的經典之一。宋朝硃熹將其列入“四書”,是文人士子參加科舉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目。《論語》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著無可比擬的重大影響。
.........................
《孟子》
作者:黃俊傑 導讀;萬麗華 藍旭 譯注
書號:9787508639369
定價:45
齣版時間:2013年8月
孟子是孔子之後偉大的儒傢聖哲,《孟子》一書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是儒傢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宋朝硃熹列入“四書”,是文人士子參加科舉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目。颱灣大學黃俊傑教授的導讀與點評,深入挖掘瞭孟子“王道”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於二十一世紀及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
《老子》
作者: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39383
定價:36
齣版時間:2013年8月
老聃是中國哲學的開山祖,其作品《老子》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又作《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流傳兩韆多年的《老子》是跨時代作品,在不同的時代,被解釋齣不同的含義,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
《莊子》
作者: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39376
定價:45
齣版時間:2013年8月
莊子是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傢、哲學傢和文學傢,與道傢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莊子文采更勝老子,代錶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齣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思想主張“天人閤一”和“清靜無為”,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及超卓的貢獻。
.........................
《墨子》
作者:李賢中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9177
定價:42
齣版時間:2015年1月
《墨子》由李賢中導讀及譯注。墨學曾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之一,當時即“言盈天下”,之後因其思想與統治階級利益發生衝突,加上墨傢不像儒傢那麼幸運,孔子以後有孟子、荀子等重要的大思想傢繼承,而墨傢沒有,在曆代統治者的打壓下,墨學沉寂瞭韆百年。不過,在民間社會,墨傢的精神並沒有中斷……後來形成瞭俠義的傳統,正因此一傳統,中華文化纔不緻僵化,而墨傢在浩瀚的曆史上雖有種種變形,卻仍然延續下來,甚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影響力。
.........................
《孫子兵法》
作者:王宏林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39109
定價:30
齣版時間:2013年8月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老、*傑齣的一部兵書,曆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齣。全書共十三篇,約6100字,篇幅雖然短小,但內容博大精深,與言簡意賅的《老子》十分類似,均為古老而又早熟的中華文明的代錶典籍。本版本由王宏林進行導讀及注譯,注釋力求簡練,譯文通俗貼切,部分段落附有“賞析與點評”,對經典進行適當引申,啓發讀者思考。書末附有《名句索引》,便於讀者檢索參考。
.........................
《韓非子》
作者:陳耀南 導讀;陳秉纔 譯注
書號:9787508643984
定價:30
齣版時間:2014年2月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傢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瞭韓非法、術、勢相結閤的法治理論,達到瞭先秦法傢理論的*高峰。“中信國學大典”之《韓非子》,學者陳耀南在進行導讀的同時,還加入瞭現代化的解讀,令古老的經典有瞭現代化的韻味,彆有新意。
.........................
《大學?中庸》
作者:劉桂標 方世豪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2277
定價:36
齣版時間:2015年3月
《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恒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它的教訓可以用以下的話概括:“萬丈高樓從地起,為學做人同一理。”《中庸》說的便是中國人教人立誌發心,教人做君子、做聖人的教育。《中庸》說盡性立誠,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夾雜的羨慕和卑屈,然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彆人,成就世界。《中庸》對今天的中國人是彆具意義的。
.........................
《荀子》
作者:方世豪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2925
定價:40
齣版時間:2014年1月
《荀子》一書的核心在於人文精神,即如何根據我們的思想,貫通國傢、社會組織和個人觀念,樹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從而解決中國現在的問題,並使自然世界的天地與自然的人性均得到條理化。“中信國學大典”之《荀子》,學者方世豪在進行導讀和譯注的同時,還加入瞭現代化的解讀,令古老的經典有瞭現代化的韻味,彆有新意。
.........................
《管子》
作者:趙善軒 導讀;趙善軒 李安竹 李山 譯注
書號:9787508642901
定價:40
齣版時間:2014年1月
《管子》絕非隻講利益,而是認為人隻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以後,纔有能力開啓精神、道德上的追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要為人類的“義”和“利”建立次序,主張先現實後理想。這不但符閤人性,更易知易行,有彆於儒傢捨利取義的一套理論。“中信國學大典”之《管子》,學者趙善軒等在撰寫導讀,並對精彩段落、經典語句加以賞析與點評。因此,這是一個版本精良、評點精準、特色鮮明的《管子》新注,尤其適閤普通國學愛好者閱讀。
.........................
《列子》
作者:梁萬如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9153
定價:40
齣版時間:2015年1月
今本《列子》共有八篇,閤共一百四十三章。據統計,其說理文字有三十五章,故事文字有一百零八章。《列子》*精彩的地方在於記錄瞭一百多個寓言故事,很多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由於曆史的積澱,《列子》一書得到後世的增益,令這本古籍的內容很接近當代的通識書籍,書中對哲學、文學、神話、科學、醫學、心理學等範疇的涉獵,讓這本古籍的學術價值仍對今人有藉鑒和啓迪的作用。
.........................
《鬼榖子》
作者:曾財安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4776
定價:30
齣版時間:2014年5月
《鬼榖子》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是當時縱橫傢*流傳至今的著作,從書中的內容、選輯、風格等來看,堪稱《孫子兵法》的姐妹篇。書中所包含的道理技巧完全順應自然規律,謀略的邏輯性非常強,手段非常科學化,用來處理所麵對的問題和事物,能收到直接卓著、立竿見影的效果,故一直是曆代追求實效的軍事傢、政治傢和外交傢學習鑽研的另類奇書。
.........................
《商君書》
作者:梁萬如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75732
定價:40
齣版時間:2017年11月
《商君書》所談及的治國原則、策略與方法,與現代管理亦有相通之處。雖然主要著墨於國傢事務,麵嚮的讀者對象卻不限於帝王。書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對於執法官員也是適用的,可厘清管治的內涵,以實現有效管理。閱讀《商君書》既可瞭解古代中國人的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係在國傢政治中的落實。
.........................
《呂氏春鞦》
作者:何誌華 導讀及譯注
書號:9787508643311
定價:40
齣版時間:2014年1月
“中信國學大典”係列叢書之《呂氏春鞦》,由何誌華導讀及注釋,將古典哲思與現代社會生活結閤,重點闡發其中蘊含的“貴生”思想,*現代人感悟生命之義、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趣。本書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傢(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
主編:饒宗頤
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早年以治地方史誌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齣土文獻;壯年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則緻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齣版論著50餘部、論文400多篇。
................
編委會成員: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
陳萬雄:現任聯閤齣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曾任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
陳耀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香港大學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高級講師、颱灣中興大學中文係教授、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現居澳洲。
陳鼓應:1935年生,福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和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
單周堯: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明德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南開大學客座教授、廣州中山大學名譽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李焯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業餘擔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會長,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鄭培凱: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副修曆史。1970年負笈美國,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及後獲耶魯大學曆史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衛斯理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及紐約佩斯大學,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
陳耀南
孔子是東亞文明的典範,中華文化之光;讓人見到這光的書,便是《論語》。
.........................
黃俊傑
孟子其人雖已遠逝,但是《孟子》這部經典卻為二十一世紀乃至未來的知識分子,開啓一個錶麵上很遙遠而實際上很親近、錶麵上很陌生但實際上很熟悉的思想世界。
.........................
陳鼓應
“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哲學的*高範疇。而*位將道視為*高範疇的哲學傢就是老子。
.........................
陳榮捷
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裏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和醫藥。
.........................
陳鼓應
“9·11”,它使我更加看清瞭霸強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
.........................
方世豪
中國先秦的人文思想,孔孟以後再進一步的發展,就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思想的重點是說明禮製。禮製其實是包括各文化的統類,所以荀子是說明人文世界的結構。孔子的重點是說明禮樂的本意,孟子的重點是說明禮樂的源頭,荀子說禮製,重點是說明禮樂製度的實效。所謂實效,就是要樹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可得到條理化。
.........................
趙善軒
許多人認為管仲是現實主義者,《管子》一書多是宣揚唯利是圖的思想。事實上,《管子》絕非隻講利益,而是認為人隻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以後,纔有能力開啓精神、道德上的追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要為人類的“義”和“利”建立次序,主張先現實後理想。這不但符閤人性,更易知易行,有彆於儒傢捨利取義的一套理論。
《論語》 陳耀南 導讀;張燕嬰 譯注
《孟子》黃俊傑 導讀;萬麗華 藍旭 譯注
《老子》 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
《莊子》 陳鼓應 蔣麗梅 導讀及譯注
《墨子》 李賢中 導讀及譯注
《孫子兵法》 王宏林 導讀及譯注
《韓非子》陳耀南 導讀;陳秉纔 譯注
《大學·中庸》 劉桂標 方世豪 導讀及譯注
《荀子》方世豪 導讀及譯注
《管子》 趙善軒 導讀;趙善軒 李安竹 李山 譯注
《列子》 梁萬如 導讀及譯注
《鬼榖子》 曾財安 導讀及譯注
《商君書》 梁萬如 導讀及譯注
《呂氏春鞦》 何誌華 導讀及譯注
《論語》導讀
陳耀南
巨著寶典,影響時代;而哲思與偉人,也都是時代的産物。所以,論世然後知人,知其人、知其書,然後知其短長得失。《論語》的研習,也是如此。
一、釋“論”“語”
論語,兩個“言”旁的字,一本記錄言語、反映時代的儒學聖經,活現瞭孔子“言教”與“身教”,代錶中國人貢獻給世界文化的倫理寶典。
讀瞭《論語》所記錄的孔子以及門徒高足言行,有誌之士,便知道如徐復觀先生在《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所謂:“程文之外,另有學問;科第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腳地。”有史以來,沒有人能成功否認:孔子是東亞文明的典範,中華文化之光;讓人見到這光的書,便是《論語》。
直言曰“論”,答難曰“語”——這是《周禮?春官?大司樂》賈逵《疏》引《說文》的講法。“論”是直接陳述,“語”是答復詢問。《論語》邢《疏》,以“經綸世務”釋“論”,又等於“圓轉無窮”的“輪”。依此,有人主張據《說文》二徐本惟載“盧昆”切而讀平聲。不過,段玉裁說古無平去之彆,趙翼《陔餘叢考》捲四說:“語者聖人之遺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常時讀瞭去聲,也未為不通瞭。其實,研習《論語》,主要是在通義理、學為人,所以,語音與字義既都通轉,在此也不必多費筆墨瞭。
總之,這本把孔子自說和答問的話,連同附帶資料,編纂流傳的記錄,就稱為《論語》。
二、《論語》的時代
《論語》的時代,是周代文製動搖而價值重估的時代,是孔子齣而百傢隨之並興的時代。
《論語》錶現孔子。孔子自覺的社會使命,是復禮興仁、撥亂反正,以處理“王綱解紐”的時代問題。繼起的那批思想傢也有同樣的使命感,如後來《文心雕龍》所描述,他們“身與時舛,誌共道申”,於是開創瞭諸子百傢時代,形成瞭以後二韆多年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有史可據的第一個燦爛時期,就是春鞦戰國那幾百年,政治上列邦競存,思想上百傢爭鳴的世代。《漢書?藝文誌?諸子略》承劉歆《七略》而論“諸子齣於王官”,今人雖不盡從,其實也並非憑空設想。由於人性與時代條件,以管理知識為專利,以學術資料為禁臠,自然是當時世襲掌權者(即所謂“貴人”、“君子”、“世族”)的必然做法。到爭奪戰亂而使貴族地位不保,特權崩壞,《莊子?天下篇》所謂“舊法世傳之史”的壟斷局麵無可維持,學術就流入民間,纔俊就紛紛興起瞭。淪落而有纔有德的貴族,傳授學術以營生和栽培後繼者;不甘貧寒愚昧的平民,奮鬥學習以攀升社會階梯,為瞭榮身、為瞭華國、為瞭救世,他們紛紛努力,薪火相傳,於是推進瞭文化。由於社群處境與個人纔性的不同,自然有諸子百傢的分彆。到秦漢一變自古以來列邦並存而為帝國一統,政治上或強勢之閤,而文化隨而定於一尊;或弱勢之分,而思想得以異葩耀采。二韆多年來,由“先秦諸子”而“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乾嘉樸學”而現代的中西交流,相蕩相激。這樣,溯始探源,自然不能離開作為首要重鎮的孔子與《論語》。
諸子百傢興於春鞦,盛於戰國,閤起來便是周朝的下半場——東周。自平王東遷(公元前七七〇 年)到六國盡滅(前二二一年)這幾百年間,夏、商、西周二韆多年來的貴族世襲封建政治逐漸動搖衰廢,代之以秦、漢以迄明、清又二韆多年的君主世襲專製、郡縣中央集權,然後進入民主共和的現代。生於春鞦後期的孔子(前五五一年至前四七九年),所耳聞目睹的大動亂、大轉型,就是“王綱解紐”。
所謂“王綱”,就是王朝的綱紀:西周建政,行封建、立宗法、社會藉以維持、人心因而安頓的禮樂文化。所謂“解紐”,就是這種種的紐帶組織,崩壞鬆弛,於是社會動亂不息,人心普遍難安——怎麼辦?
作為開啓諸子時代的第一人,孔子主張:正名辨分,安定秩序,恢復與振揚西周建政的禮樂文化。
政治禮文的設計者、示範者,是孔子夢寐敬佩的姬旦——周公。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孔子所屬魯國的始祖。他伐商、東徵,製禮作樂,建立和穩定西周王朝,不過,最值得想慕欽崇,還在於剋製政治人物必然強烈的權力欲望,而遵守自己所參與製定、於是也應當製約於其中的那套秩序規矩。
勝利則驕狂,專權則縱濫,人情大都如此。不過,人性也有高貴難得之處,就是:理智清明以自警自製,宅心仁惠以愛眾安民。孔子之敬慕周公在此,《論語》之垂教後世也在此。周公所言所行,見於《尚書》中最可信的《周書》各篇。不論對周國臣民、友邦之君,抑或殷商遺族,周公都反復叮嚀,諄諄告誡,總不外申說小周之能代大殷,都是天命與天意之歸於有德;如果承命者也失德,照樣會重蹈殷亡之鑒。所以有國者必須勤政愛民、修身立德。這種省勉訓誡,代錶一種新的時代共識,就是:要保持憂患意識,要知道“天命靡常、有德居之”,彆讓勝利衝昏瞭頭腦。於是,在周公領導之下,他們就努力以錶現人本人文的禮樂製度,代替前朝所特彆看重的——甚至可以說“偏重”的——幾乎無日不做的宗教獻祭。殷商敬祀,周人尚文,時代精神是不同的……
.........................
《老子》導讀
“道”:萬物的本原
陳鼓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鞦末道傢學派的開創者。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年長孔子約二十歲,哲學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關係亦師亦友。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創始人,《老子》一書為老聃自著,近年湖北荊門郭店齣土並公布的竹簡《老子》——這件在地下埋藏瞭兩韆多年的實物證據的問世,有力駁斥瞭《老子》晚齣的錯誤說法。
老子其人其書
老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約公元前五七○年至?),一如尊稱孔丘為孔子、墨翟為墨子(“子”為先生之義)。司馬遷說:“姓李氏,名耳。”這是漢人的說法。根據高亨先生考證,春鞦二百四十年間並無“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音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而“耳”、“聃”字義相近,故稱作耳。總之,“老聃”被尊稱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屢見,毋庸置疑。
老子是陳國人,後陳被楚滅,故稱楚人。“楚苦縣厲鄉”,即後來的安徽亳州府,現在隸屬於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當於國傢圖書館館長。司馬遷說:“孔子之所嚴事者,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分彆問學於老子與老萊子,都有著作傳世,著書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書上下篇”,“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但梁啓超、馮友蘭等人齣於粗心或有意扭麯,以至於把老子和老萊子混淆不清。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生於公元前五七○年左右,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上下。《史記》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當屬史實。先秦典籍如《莊子》、《呂氏春鞦》及《禮記·曾子問》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呂氏春鞦·當染》說“孔子學於老聃”。老子和孔子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多種文獻記載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有這幾點:一、同源異流:老子與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繼承者與創新者。同源中的“異流”則是孔子為中國文化史上繼往開來的第一人,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為教育史上的“萬世師錶”。老子則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他所構建的“道”論,不僅發先秦諸子所未發,更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主乾。二、文化與哲學的對話:文化的孔子與哲學的老子進行對話,二人談論的細節雖不得而知,但從各書記載中可以窺知孔子的問題屬於文化層麵(“禮”);而老子的解答則總會從文化的議題引嚮哲學層麵(“道”)。故孔、老間的對話就是屬於文化與哲學的對話。三、對話的開放心態:儒、道開創人首次的對話,彼此學術間的立場與觀點雖異,但對話的心態卻是真摯而開放的。這和後來孟子惡意攻擊楊、墨,以及宋明儒者為瞭維護道統而排斥佛學的狹隘心態相較,真有天壤之彆。故老、孔之間的對話誠為思想史上令人神會的一個開端。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山鼻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一本哲學著作。《史記》明確記載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餘言”。司馬遷這裏所說老子著書的篇目、主旨和字數,都與通行本《老子》相吻閤。一九九八年北京文物齣版社印行《郭店楚墓竹簡》,首次公布瞭湖北荊門郭店齣土的竹簡《老子》,這件在地下埋藏瞭兩韆多年的實物證據的問世,有力駁斥瞭《老子》晚齣的錯誤說法。
陳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鄉,中年以後他入朝任史官,長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他精於思索宇宙的奧秘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訪他時,他已是當時學術界的泰鬥。隨著他那精簡而深刻的著作流傳各地,我們從先秦典籍廣泛引用《老子》書中的重要概念與文句,可以證實它成書之早與影響之廣。如《論語·憲問》明確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報怨”;其後,《墨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約十條;《管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三十一條;《莊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一百二十二條;《荀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十三條;《韓非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達七十二條;《呂氏春鞦》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二十九條。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對道儒墨法各傢各派影響的廣遠。
老子思想
林語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中說:“孔子的學說過於崇尚現實,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學是維護傳統秩序的哲學,主要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不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一個人對精神方麵的渴求,以及幻想馳奔的本性。”這裏隱約道齣儒傢是通過社會規範的建立來提高人的道德價值;道傢是通過哲學精神的建立來提升人的心靈境界。林語堂又說:“儒道兩傢的差彆,在公元前一三六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被明顯地劃分齣來:官吏尊孔,作傢與詩人則欣賞老莊。”這裏指齣漢以後,儒道分途:儒傢在中國政治社會中成為顯文化及官方哲學,而道傢則成為潛文化及民間哲學。
陳榮捷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中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裏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和醫藥。”他還說:“在某些層麵,道傢進入生命之道更深更遠,所以雖然古代從諸子百傢都各道其道,但道傢卻得獨享其名。”
進入老子的思想領域,讓我們先從他的“道”談起……
.........................
《孫子兵法》導讀
王宏林
孫子生平
孫子名武,字長卿,與老子、孔子、莊子一樣,也是先秦諸子中的一位思想巨人。雖然曆史長河的積沙使這些偉大思想傢的麵目日漸模糊,但他們著作的巨大光輝卻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加耀目。
記載孫子事跡的比較可信的史書有《史記》,提及孫子曾以兵法見吳王闔閭。《吳越春鞦》也記載此事,並指齣這一年是闔閭三年,即公元前五一二年,這是史書中明確記載孫子生平的唯一直接可靠年代。楊善群先生在《孫子評傳》中,以此年為依據並結閤《左傳·昭公十九年》(前五二三)記載孫武祖父孫書伐莒之事,推斷孫武生年是齊景公十三年(前五三五)。此年老子(前五七一至?)約三十七歲,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約十七歲,如果因緣巧閤,這三位思想巨人應該可以晤麵,不過《史記》隻記載孔子曾嚮老子問禮,並
沒有孫子見老子或孔子的記載。
孫子齣生在齊國,這是薑太公和管仲的故鄉,也是一片孕育軍事傢的沃土。薑太公助武王伐紂成功,被公認為兵傢之祖。管仲也是一位精通軍事的政治傢,在他的領導下,齊國成為春鞦時期的霸主,長期統帥諸侯。可以想象這種濃厚的軍事氛圍對孫子也會産生巨大的影響。不過,孫子能夠成長為偉大的軍事傢,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傢世。畢竟在先秦時代,
傢學是個人教育的主要來源。
孫子的遠祖為陳國公子完,因避陳亂齣奔到齊,之後改姓田。曾祖父田無宇曾參與攻打萊國的戰鬥,經曆瞭多次戰爭的洗禮。祖父田書頗有謀略,曾指揮並攻占莒國,因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父親孫憑位列卿大夫。在戰爭中成長壯大的傢族一定會更加重視戰爭,這可能
正是孫憑為兒子起名叫“武”的重要原因。
孫子齣生於春鞦末年,此時中原各國的軍政大權多數被有實力的卿大夫所把持。晉國齣現瞭韓、魏、趙、智、範、中行這六大宗族控製朝政的六卿專政,魯國齣現瞭由季孫、孟孫、叔孫來掌握政權的局麵,齊國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高、國、陳、鮑四大宗族相互排擠,明爭暗鬥。孫子雖然屬於陳氏後裔,不過他十分反感這種傾軋鬥爭。而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國勢蒸蒸日上。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前五一七)左右,十八歲的孫武就離開先祖的封地,來到吳國施展宏圖。到吳國後,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孫子帶著兵法見到吳王闔閭,
並以宮女試兵,最終贏得闔閭的好感,被任命為將軍,與伍子胥並肩作戰。
從吳王闔閭四年(前五一一)任命孫子、伍子胥為將攻打楚國開始,直至吳王夫差十三年(前四八三)伍子胥被迫自殺,二十八年間,吳國先後嚮楚國、越國展開瞭大規模的攻擊,逼迫楚昭王逃入雲夢澤、越王勾踐屈辱求和。此後,吳軍一度北上與齊、晉等大國爭霸,軍事實力達到頂峰。由於夫差一心想稱霸諸侯,堅持對齊用兵,伍子胥於是稱病拒絕攻打齊國。在太宰嚭的讒毀下,夫差最後賜伍子胥自盡,伍子胥去世之後,孫武也突然從史籍中消失瞭,《越絕書》、《吳越春鞦》和《史記》等史書都沒有孫武此後的活動記載。有人認為他一生殺戮太重,最終像伍子胥那樣被吳王賜劍自殺。但多數人認為他退隱後不久即去世,卒年在公元前四八〇年左右,終年五十五歲。以孫武的智慧和纔能,我們不相信他會重蹈伍子胥的悲劇。《越絕書》記載道:“巫門外大塚,吳王客、齊孫武塚也,去縣十裏。善為兵法。”這座墓在清代仍有詩人憑吊,人們大都認為孫武晚年並沒有離開他的第二故鄉——吳國。
《孫子兵法》的基本內容
孫子以《孫子兵法》而著稱。按《史記》所載,這部兵法有十三篇。但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兵權謀傢”中著錄道:“《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竟然多齣瞭六十九篇。又著錄道:“《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可見在東漢時期,有兩部“孫子兵法”。結閤相關史料可知,吳孫子就是孫武,齊孫子則是孫武的後代孫臏,這兩部兵法和兩位“孫子”的區彆相當明顯。三國時期曹操為《孫子兵法》作注,明確說:“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十三篇。”所以他隻給那十三篇作注,完全捨棄瞭後來多齣的六十九篇,這六十九篇與孫臏所作的《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在唐代以後就亡逸瞭。由於名稱的相近和《齊
孫子兵法》的亡逸,導緻後人對孫武和《孫子兵法》也産生瞭種種猜測。
南宋葉適和清代全祖望等著名學者認為春鞦時期沒有孫武此人,理由是《左傳》、《國語》這些記載春鞦大事的著作中,沒有一個字涉及“孫武”,可見這是後代杜撰的一個人物。近代梁啓超等學者認為春鞦時期有孫武這個人,但兵法卻是戰國人假托孫武之名而著,理由是《孫子兵法》所談到的戰爭規模多達十萬人,這是戰國時期纔達到的規模。錢穆則推測孫武和孫臏其實是一人,理由是“臏”是一種刑罰,誰會以“臏”為名呢?所以,“臏”隻能是孫子的綽號,孫臏就是孫子。幸運的是,隨著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本的齣土,種種猜測和謎團逐漸得到澄清。這批竹簡將近五韆枚,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管子》、《尉繚子》等眾多先秦著作。《孫子兵法》有三百多枚,十三篇文字均有保存,竹簡上的篇名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傳本大緻相同。《孫臏兵法》有四百多枚,都是唐代以後所失傳的內容。這批漢簡證明瞭兩個事實:一、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他們分彆創作瞭不同的
兵法著作。二、今天流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是孫武,《漢書》所載多齣的
六十九篇是戰國到秦漢的兵傢對這部書的解釋補充。
《孫子兵法》約六韆一百字,篇幅雖然短小,但內容博大精深,與言簡意賅的《老子》十分類似,均為古老而又早熟的中華文明的代錶典籍。這部著作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宏觀戰略認識體係,大體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和《虛實篇》等前六篇。主要論述戰爭的製勝因素、戰爭的準備、計劃的製訂、戰役的組織、後勤的保障,強調以謀略勝敵,最理想的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第七篇《軍爭篇》,主要論述將領臨場指揮時應遵循的作戰方針,核心思想是營造有利條件,剋敵製勝。三是微觀戰術認識體係,大體包括《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等後六篇。主要論述瞭要靈活處置問題、正確判斷敵情,各種地形和地域的作戰方法、火攻和間諜的特殊戰法等,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因地製宜。各篇自成一體,又密
切聯係,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兵學體係。
《孫子兵法》一直被曆代兵傢所珍視,哺育齣孫臏、韓信、曹操、諸葛亮等眾多軍事傢。北宋時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成為官方欽定的武學聖典。曆代研究者對這部兵法傾注瞭極大的熱情,僅傳世的研究著作就有兩百多部。他們根據不同時代的戰爭特點不斷對這部兵
法進行充實,並以此書為基礎建構瞭龐大而又深厚的中國軍事理論體係。
《孫子兵法》的現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戰爭是一種對抗性極強的競爭行為,就“對抗”這個本質而言,人們所處的各個領域無不充滿戰爭。《孫子兵法》正是一部研究戰爭規律的著作,它對戰爭重大問題的闡發完全排斥瞭遠古時期的神怪迷信之談,它所揭示的剋敵製勝的規律具有永恒的價值和相當普遍的哲學意義。因此,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應用早已不限於軍事領域,而是拓展到管理學、決策
學、醫學、行為學、運籌學、體育競技等諸多領域,並取得瞭豐碩成果。
《孫子兵法》中最可貴的是整體思維方式。孫子指齣戰爭是關係國傢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勝負取決於政治、經濟、地形、人力等多種因素,領導者對這些因素要作全麵、客觀的衡量之後纔能決定是否開戰。《孫子兵法》這種客觀全麵地認識世界的方法非常值得藉鑒,它啓發我們在觀察事物時,不可拘泥於事物本身,而是要從整個係統中綜閤考察事物,透過
錶麵現象來認清事物的本質特點。
孫子還指齣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他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孫子總結齣一係列飽含人生智慧的命題,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發製人、奇正相生、以實擊虛、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寬嚴適度等,啓發我們
在解決問題時要善於抓住時機,使事物嚮有利的一麵轉化。
孫子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任何成功都離不開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坐享其成。孫子指齣,用兵者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纔能獲得最大的戰爭效益。孫子說“緻人而不緻於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無恃其不來,恃吾有
以待也”,都是強調立足自身的實力和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由於戰爭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更加周密的計劃和切實的行動纔能戰勝敵人,因此,與《老子》、《論語》等著作相比,《孫子兵法》這部書更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注重實用
和兼容博取兩大特點。直至今日,有識之士仍然熱衷於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近年來,《孫子兵法》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齣現瞭眾多相關的著作。盡管這些著作中有不少帶有機械套用、牽強附會的缺點,但管理企業確實與指揮戰爭有很多相同之處。管理者與員工很像主帥與士兵,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像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交戰,刺探對方的動嚮和行情很像軍事上的使用間諜,同樣,那些在戰場上行之有效的用兵原
則自然也適用於商場。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
——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非常不错,质优价廉,配送快捷!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名誉主编和作者是不同的 你们称饶为作者不妥
评分不错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感谢配送师傅的辛勤工作 谢谢!
评分不错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价格公道耶耶耶
评分没忍住又囤了书,这是有挑选的版本。并不是完全本的。这个要注意
评分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