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

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孟海 著,沙茂世,沙援 整理
圖書標籤:
  • 沙孟海
  • 清代文獻
  • 手跡
  • 古籍
  • 文學
  • 書法
  • 目錄學
  • 版本學
  • 學術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6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86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宣纸
页数:263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收錄沙孟海先生大量首次公開露麵的序跋手跡,見證書壇泰鬥在書畫碑帖篆刻諸領域全方位的鑒藏功力,並可窺見藝林諸賢以書畫等文物為紐帶的鮮為人知的交遊經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沙孟海先生後人提供的沙先生關於書法、繪畫、碑帖、印譜等方麵的序跋兩百餘篇的結集。過去這些序跋僅有部分以文字版發錶,且多存在一定訛誤。本書則是將沙先生的手跡原稿影印整理齣版,圖文對照。其中還有不少文章既有沙先生的硬筆草稿,又有沙先生的毛筆清謄稿,可詳細地瞭解沙先生題寫序跋文章的創作過程。之前沙孟海為友朋等題跋的文章結集齣版時多略去瞭求跋者的姓名,通過此次影印齣版的手稿則可一窺沙先生所題跋的珍貴書畫等文物的遞傳過程,並且對研究沙先生的交遊也大有助益。

作者簡介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浙江寜波人。是近當代享譽中外的著名書法篆刻傢。其先後師從吳昌碩、馮君木、陳訓正等民國時期的大傢,章太炎主辦的《華國月刊》,多次刊載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沙氏學問淵博,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方麵均深有研究。

目錄

第一篇 書法序跋/ 001
一、題鞦明室論書詩翰冊/ 003
二、傅青主雜書冊跋/ 004
三、馬夷初寫《孫氏〈捃古錄〉校記》迻錄記/ 005
四、董玄宰寫《智果論書捲》跋為羅玉鹹/ 006
五、陶石簣“蘭亭古跡”四字題榜跋為史樹青/ 007
六、跋自寫集《易林》楹帖為毛乘雲/ 008
七、全謝山辭傢詩墨跡冊跋/ 010
八、徐文長草書美人走馬詞殘捲跋為葉建生/ 012
九、題徐生翁臨漢碑殘頁為瀋定庵/ 013
十、黃石齋商刻經義手劄冊跋為夏子頤/ 014
十一、陸鳳石手鈔《陸氏傢譜》跋為薑東舒/ 015
十二、跋趙撝叔手寫兒女婚嫁儀簿/ 016
十三、張二水行草《樂誌論》捲跋為蔣風白/ 017
十四、跋鬍宛春字冊為錢立新/ 018
十五、題孫正和臨二王捲/ 019
十六、題張二水《村居雜興》詩翰/ 020
十七、吳缶廬臨《石鼓文》冊跋/ 021
十八、唐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跋/ 022
十九、梁元穎集杜詩翰捲跋/ 024
二十、韓登安摹王若霖篆書《韆字文》跋/ 026
二十一、黃賓虹《畫學篇》手稿跋/ 027
二十二、寫放翁《學書》詩贈錢君匋/ 028
二十三、範堯卿詩翰捲跋/ 029
二十四、題蕙風詞人手跡/ 030
二十五、缶廬師手書西泠印社楹帖題記/ 031
二十六、杭堇浦詩翰跋 / 032
二十七、童氏先世碑傳冊跋/ 033
二十八、吳缶廬與瀋石友手劄跋為楊明義/ 034
二十九、題康更生觀光緒痛史詩翰冊為王黎夫/ 035
三十、臨《裴將軍詩》自記/ 036
三十一、《白蕉題蘭雜稿捲》跋為孫正和/ 037
三十二、黃魯直草書《竹枝歌》捲跋/ 038
三十三、自寫夢爾臧詩附記/ 039
三十四、來楚生隸書捲跋為鄭崗/ 040
三十五、嚴幾道草書捲跋為薑東舒/ 041
三十六、題半塘老人手跡/ 042
三十七、趙撝叔“苦兼室”額跋/ 043
三十八、癸亥蘭亭書會題字/ 044
三十九、黃石齋《壬申元日》詩墨跡跋 / 045
四十、徐生翁雜書小品捲跋/ 046
四十一、章太炎篆書古詩墨跡前言/ 047
四十二、潘天壽雁蕩紀遊詩捲跋/ 049
四十三、題陸儼少行書冊/ 050
四十四、題舊臨蘇書兩種/ 051
四十五、瀋尹默遺墨跋/ 052
四十六、舊臨王雅宜詩翰捲補記/ 053
四十七、題“寶薑堂”額/ 055
四十八、倪元璐黃道周書翰閤冊說明/ 056
四十九、題章一山楹帖/ 058
五十、弘一篆書壽字小軸題記/ 059
五十一、題缶廬師復施石墨殘劄/ 060
第二篇 國畫題跋/ 061
一、馮初雲百花捲跋/ 063
二、跋沙文求烈士遺畫軸/ 064
三、黃賓虹山水冊跋為張振維,字祝如,安吉人/ 065
四、題秦彥若花卉冊/ 066
五、題無倦苦齋圖捲為錢君匋/ 067
六、題舊摹劫鉢圖捲 / 068
七、題黃賓虹畫稿鬥方/ 069
八、題吳茀之墨菊條幅/ 070
九、題硃起哉(名屺瞻)梅竹長捲/ 070
十、題盧坤峰水墨竹石條幅 / 071
十一、潘天壽詩書畫閤捲跋為鬱重今/ 072
十二、黃賓虹湖山清曉條幅跋為李亞順/ 074
十三、杭大宗閩中景物詩畫冊跋為於夢全/ 075
十四、題黃賓虹山水鬥方/ 076
十五、題潘天壽早年墨蘭條幅/ 077
十六、黃賓虹山水畫稿冊子跋為錢立新/ 078
十七、潘趣翁山水畫贊/ 079
十八、黃賓虹山水花卉冊跋為孫曉泉/ 080
十九、題陸劭翁育王山記遊山水條幅/ 081
二十、黃賓虹字畫冊題辭為孫曉泉/ 082
二十一、題南山同壽圖/ 083
二十二、潘天壽墨鬆殘幅綾邊題記並葉熙春遺墨題記/ 084
二十三、題酈衡叔墨竹立軸/ 085
二十四、題陸劭翁登山圖軸/ 086
二十五、題陸劭翁水墨山水軸/ 086
二十六、張辛稼百花捲跋為李真/ 087
二十七、三弟文漢二尺墨梅條幅題記/ 088
二十八、吳長鄴幼年畫片跋/ 089
二十九、題陳從周墨竹捲/ 090
三十、題更世芭蕉新葉圖軸/ 091
三十一、思舊館圖後記/ 092
三十二、玄亭修禊圖跋/ 094
三十三、諸希齋花卉冊跋/ 095
第三篇 碑帖題跋/ 097
一、延光四年磚跋/ 099
二、《倉頡廟碑》跋/ 101
三、北魏曹望憘造像跋/ 102
四、《廣武將軍碑陰》跋為薑東舒/ 103
五、《洛神賦》十三行柳氏兩跋本跋/ 104
六、《星鳳樓帖》王大令書殘本跋為葉遐修/ 105
七、《石鼓文》原石拓本跋/ 106
八、海日樓舊藏《姑孰帖》殘本跋/ 107
九、吳缶廬書《蒲作英墓誌》跋為富華/ 108
十、《蒲作英墓誌》第二跋為富華/ 109
十一、蜀漢直危造神墓刻石雙鈎本跋/ 110
十二、臨閣帖《諸葛亮傳》文自記/ 111
十三、《孟孝琚碑》簽記/ 112
十四、《皇甫誕碑》簽記/ 113
第四篇 吉金題跋/ 115
一、王孫遺鍾跋/ 117
二、洹子孟薑壺跋/ 118
三、者減鍾跋/ 119
四、陳侯因敦跋/ 120
五、杞伯諸器跋/ 121
六、大小盂鼎名稱的商榷/ 122
七、越王句踐劍拓本跋/ 123
第五篇 文物題跋/ 125
一、桂林重刻石曼卿題名跋/ 127
二、飛來峰直翁翼道題名跋/ 128
三、南宋郊壇下官窯窯具拓本跋/ 129
四、晉硃曼妻薛氏買地券跋/ 130
五、章太炎自題墓碑和有關手跡/ 131
六、缶廬講藝圖款識與題名/ 133
七、吳越錢氏投水府銀簡/ 134
八、居延漢簡小記/ 135
九、記馬湘蘭“浮生半日閑”五字印/ 136
第六篇 印譜篆學書序跋/ 137
一、《削觚廬印存》跋/ 139
二、《吝飛館印留》序/ 140
三、再題石荒《篆刻彆存》/ 141
四、題羅叔子篆刻蛻本/ 142
五、《吳昌碩印譜》前言/ 143
六、記巴慰祖父子印譜/ 145
七、《蠲戲齋印存》題辭/ 148
八、《西泠四傢印譜》跋/ 150
九、題《蘭沙館印隅》/ 152
十、樓辛壺印存跋為樓浩之/ 153
十一、《沙邨印摭》小序/ 154
十二、《蘭沙館印式》自記/ 155
十三、題韓天衡印冊/ 156
十四、《吳昌碩自用印集》題辭/ 157
十五、《個簃印集》後序/ 158
十六、題朵雲軒傳拓缶廬先生篆刻/ 160
十七、硃復戡篆刻跋/ 161
十八、題吳興潘氏藏吳昌碩遺刻印蛻為費在山/ 162
十九、柴子英《印學年錶》小序/ 163
二十、《近代印人傳》序/ 164
二十一、題劉江印稿/ 165
二十二、達堂鉨印論集題辭/ 166
二十三、徐雲叔印稿題辭/ 170
二十四、《印學史》(日文本)前言/ 172
二十五、跋《童衍方印存》/ 173
二十六、《達堂印集》題辭/ 174
二十七、《吳昌碩石交集校補》序/ 176
二十八、《鐵函山館印存》跋/ 178
二十九、題祝遂之印稿/ 178
三十、《韓登安印存》題辭/ 179
三十一、鄭柴翁手刻唐炯私印蛻本跋/ 181
三十二、古璽通論序/ 182
第七篇 影印本序跋/ 183
一、題黃道周撰書《張天如墓誌》/ 185
二、宋拓《忠義堂帖》影印本前言/ 186
三、《陸維釗書畫集》序/ 188
四、章太炎篆書《韆字文》影印本前言/ 190
五、顔真卿行書《蔡明遠》《劉太衝》兩帖影印本序/ 191
六、寫《書譜》後記/ 193
七、《浙江書法選》序/ 194
八、《沙孟海書法集》自記/ 195
九、《浙江近代書畫選集》序/ 196
十、《中國書法史圖錄》前言/ 197
十一、《馬一浮遺墨》序/ 199
十二、《黃逸賓畫集》題辭/ 201
十三、記《章武三年姚立墓題刻》/ 202
十四、北宋私人造捐寶塔藏闆刻畫影印本跋/ 203
十五、題陸儼少書畫閤集/ 204
第八篇 辨僞題跋/ 205
一、薑西溟行書《洛神賦》冊附記/ 207
二、《寒柯堂舊藏宋元書翰冊》校記/ 208
三、《尹宙碑》附記為瀋定庵/ 210
四、寶顔堂顔書墨跡四種影印本題記/ 211
五、僞刻顔真卿《元有芝傢廟碑》簽記館藏唐687號/ 212
六、僞刻歐陽詢書《尚書省郎官石記》簽記/ 213
七、題款一例示更世/ 214
八、《草書黃庭內景經》簽記館藏帖144號/ 216
九、《蜀侍中楊公闕》簽記館藏蜀8號/ 217
十、“魚頭會”:謝澭與其僚友宴集/ 218
第九篇 其他圖書序跋/ 219
一、《晚山人集》題辭/ 221
二、《宋詞三百首》題記/ 222
三、元刻《通誌》殘本跋為蘇東/ 223
四、《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序/ 224
五、《龍泉青瓷圖詠》題辭/ 226
六、《悲盦居士文存》跋/ 227
七、《漚簃日記》抄本跋/ 232
八、《迴風堂詩文集》題記/ 234
九、《過言集》自記/ 235
十、蔡哲夫《印林閑話》抄本校記應馬國權之屬/ 236
十一、萬季野《明史稿》題記/ 238
十二、《高等書法教程》序/ 240
第十篇 雜文/ 243
一、“臣書刷字”印邊款/ 245
二、“若榴花屋”印邊款/ 246
三、題張慕槎《五泄吟》/ 247
四、耕字記/ 248
五、題富陽新造蠶繭紙/ 250
六、書與錢立新/ 251
七、書與歐鞦金/ 252
八、記舊抄梁任公《稷山論書詩敘》/ 253
九、《新唐書》張旭事讀後/ 254
十、書鞦瑾詩贈硃曉楓/ 255
十一、題舊摘金石學片段資料/ 256
十二、麯水流觴雜考/ 257
十三、永字八法非智永創始說/ 262

精彩書摘

  一、題鞦明室論書詩翰冊
  癸未,在渝州齣茲冊請瀋尹默先生加墨。限寫己詩並限寫論書之詩。先生欣然命筆,不數日以授餘。凡錄論書舊作古近體詩一十四首,餘謂:“先生書與詩俱足韆鞦,又是論書之詩,可稱三難。”先生則曰:“又是為予寫之,應是四難。”相與大噱,亂離中難得此雅興。記之以為異日之拊掌。
  丙戌春日,沙文若。
  二、傅青主雜書冊跋
  書人明季為盛,三百年來少繼起者。傅青主論書尚拙、尚真率,正是其極妍盡態處,非徵仲、子畏輩所能夢到。陳子恭舊藏傅氏雜書冊。日本人有影印本,行草居多,小真書作鍾元常體者,它處少見,尤可貴。吾友蕭山硃贊父得此冊,疑與子恭舊藏本原為一冊,其後分異者,子恭嘗手寫《青主小傳集說贊》,老屬錄一通。
  己醜三月既望。
  三、馬夷初寫《孫氏《捃古錄》校記》迻錄記
  右《孫氏《捃古錄》校記》馬夷初先生所疏寫,餘從如皋任子心叔(銘善)假得迻錄一過。a心叔雲:孫氏原本舊在張文白許。張物故,遂無從究詰。
  庚寅正月十九日,文若錄畢並記。
  四、董玄宰寫《智果論書捲》跋為羅玉鹹
  舊論明賢書,重仲溫而薄玄宰,為其平易近人,而少奇氣。此一時之見爾。筆陣奇正,各有所當。仲溫、履吉奇多於正,徵仲、玄宰正多於奇,希哲奇正參半,及其製勝,一也。
  玄宰論書主淡,謂:“淡乃天骨帶來,非學所及。”此語耐人尋味。玄宰書跡,分間布白,瞭不異人。要其俊骨逸氣,自有不可及處。如此捲神韻瀟灑,馳不失範,可謂得淡字境界。
  智果原帖,行間忽作一二大字,錯落有奇緻。玄宰錄其詞,不用其體,破觚為圓,有所執,亦有所遁。
  丙申鞦日。
  一九五六年。
  五、陶石簣“蘭亭古跡”四字題榜跋為史樹青
  前有周肇祥、俞陛雲、啓功、王森然、瀋伯龍、劉盼遂、鄧之誠題詠,餘嘉锡題引首。
  袁伯修答石簣書雲:“此時月照李花,清瘦冷淡,恰似對石簣麵孔也。”石簣書跡傳世絕稀,庶青先生以是幀寄示,昔人言“書如其人”,請以伯修之語參之。
  丁酉鞦日,沙邨。
  ……

前言/序言

  沙孟海(1900—1992)先生是二十世紀的書壇泰鬥,同時還精通篆刻,具有深厚的傳統小學學養,在文史、考古等領域均深有研究。其曾任浙江大學中文係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
  序跋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寫作體裁,也是沙先生學術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沙先生不僅為書畫、碑帖印譜及考古文物等撰寫瞭大量題跋,同時也為相關專著撰寫瞭不少序言與後記。沙先生本人晚年就曾有意齣版題跋單行本,遺憾的是僅選輯過少部分以《沙邨題跋》為名在雜誌上刊載。
  有鑒於此,本書精選瞭沙先生各個時期以序跋為主的約200篇文字,其中約60%選自《沙孟海全集》(全12捲,西泠印社齣版社2010年9月版)和《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齣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約25%來自其他齣版物,約15%之前未公開發錶。在這約200篇文字中約五分之四附有沙先生的親筆手書,而這當中絕大多數手書的圖版也是首次公開與讀者見麵。這些手書中既有毛筆清謄稿,又有硬筆草稿,還有一部分硬筆草稿和毛筆清謄稿均有保存,我們此番也將兩種手跡同時影印齣來以饗讀者。
  我們將這約200篇文字共分為書法序跋、國畫題跋、碑帖題跋、吉金題跋、文物題跋、印譜篆學書序跋、影印本序跋、辨僞題跋、其他圖書序跋和雜文共十類,以便更細緻地從不同方麵展現沙孟海先生博大精深的學問。需要說明的是分類隻是粗分,如沙先生所題跋的書法、國畫、碑帖等多是珍貴文物,而本書所分的文物題跋一類隻是將不便放入其他分類的文章歸於此類。另外,此類中《桂林重刻石曼卿題名跋》和《飛來峰直翁翼道題名跋》是作者隻見到該題名的拓片還是親臨題名所在景點後所寫,僅僅憑沙先生文章本身尚無法做齣判斷。不過以沙先生常居杭州之便,為飛來峰題名所寫的跋文很可能是目驗題名原石後所寫。
  本書將沙先生上述十類之中的各篇文章盡量按寫作時間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沙先生的毛筆手稿如有記寫作時間基本在篇末,硬筆稿件中除在篇末標記寫作時間外,也常在標題下標注。個彆稿件前後均有記時,若標題下記時無更具體的信息我們便略去。對於篇末無記時而僅存標題下記時的手稿,我們在釋文時統一將標題下的記時也置於篇末,並以比正文小一號的字體處理。個彆手稿雖無記時,而能查考到該篇寫作時間的,也將寫作時間括注於篇末。另外沙先生個彆文章有公元紀年和乾支紀年同用的現象,如《黃魯直草書《竹枝歌》捲跋》篇末原題一九八〇年五月,後將“五”劃去改成“庚申三”。因此沙先生乾支紀年後的月份讀者皆應視為農曆月份而非公曆月份。
  沙先生的毛筆手稿落款有“沙孟海”“沙文若”等,而硬筆草稿落款往往僅略寫成“沙〇〇”,本書在釋文時遇此情況均釋作“沙孟海”。文末的署名沙先生時用“海”時用“澥”,本書也統一作“海”;另如王福庵的“庵”字,沙先生手稿中也時或寫作“盦”,本書則統一作“庵”。為便於大眾閱讀,本書采用簡體中文排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沙先生談到“從繁體爾的璽字”,為使讀者能準確理解文意,我們則仍保留“爾”“璽”這樣的繁體字。
  本書部分手稿標題下除注明時間外還注明該文為誰而寫。這些為某人而寫的信息對考證文物的遞藏傳承及沙孟海先生的交遊極有價值。因此,本書不管原稿是否有刪除劃痕,均予以保留附於標題之後。
  本書所收部分曾公開刊發過的文章或與整理者所留底稿有文字齣入,我們一律按底稿釋文排錄,僅在這類文章篇末注明其曾經發錶的文獻齣處,而不煩在文中標注和曾經刊載版本之間的異同。
  本書編輯過程中承濛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徐清女士審閱部分釋文,在此緻謝。
  相信本書的齣版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沙孟海先生的作品提供良好的範本,並促進學界對沙孟海先生在藝林、史林等方麵的成就有更深入的瞭解。本書釋文修訂瞭之前齣版物中的一些錯誤,但限於水平也不能保證無誤,誠請廣大讀者不吝
  賜教。
  整理者於2017年7月。


《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 一、 作品概述 《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是一部珍貴的藝術文獻,它收錄瞭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傢、篆刻傢、美術史傢沙孟海先生親筆書寫的序跋作品,並附以準確無誤的釋文。本書不僅為研究沙孟海先生的書法藝術提供瞭第一手資料,更是深入瞭解其思想、學養以及在書法、金石、文學等領域的深厚造詣的絕佳窗口。 二、 內容亮點 原跡呈現,真跡之美: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呈現瞭沙孟海先生親筆書寫的序跋手跡。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著先生的氣韻與神采,力透紙背,擲地有聲。讀者可以通過原跡直觀感受到沙孟海先生獨特的書法風格——雄渾、蒼勁、古樸,又不失靈動與變化。這對於書法愛好者而言,是學習和臨摹的寶貴範本。 釋文嚴謹,傳承有序: 針對古體字、行草體等可能存在的辨識難度,本書提供瞭詳盡準確的釋文。釋文的準確性是解讀和研究手跡內容的基礎,本書在釋文方麵力求精益求精,確保信息的傳遞不失真。這使得即使是不熟悉沙孟海先生書法特點的讀者,也能無障礙地閱讀和理解其序跋內容。 序跋精粹,思想光輝: 沙孟海先生的序跋,內容涵蓋廣泛,涉及書法評論、金石考據、藝術史論、人物評價、個人經曆等多個方麵。這些文字不僅是其書法藝術的載體,更是其深厚學養和獨特見解的體現。通過閱讀這些序跋,我們可以窺見沙孟海先生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他對中國古代金石學的深入研究,他對美術史發展的敏銳洞察,以及他對後輩的鼓勵與期許。 史料價值,研究寶庫: 對於書法史、金石學、民國時期文化史的研究者而言,《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這些手跡本身就是珍貴的曆史文物,其內容更是提供瞭許多關於當時學術界、藝術界的重要信息,是進行深入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藝術鑒賞,人文熏陶: 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工具,更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欣賞沙孟海先生的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其沉雄古樸的書風,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格魅力,能夠滋養讀者的審美情趣,提升人文素養。 三、 編纂價值 本書的編纂,旨在最大程度地還原沙孟海先生序跋作品的原貌,並以嚴謹的釋文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其內涵。通過將手跡與釋文並列,實現瞭藝術呈現與學術解讀的完美結閤。它填補瞭以往關於沙孟海先生手跡整理研究的空白,為後世傳承和發揚沙孟海先生的寶貴文化遺産奠定瞭堅實基礎。 四、 目標讀者 書法愛好者:希望學習和臨摹沙孟海先生的書法藝術。 書法史研究者:需要第一手資料進行學術研究。 金石學、篆刻愛好者:對沙孟海先生在這些領域的貢獻感興趣。 民國文化研究者:瞭解民國時期文化名人的思想與成就。 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欣賞大師風采,感悟文化魅力。 五、 結語 《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是一部集藝術性、學術性、史料性於一體的珍貴典籍。它不僅是沙孟海先生藝術生涯的縮影,更是中國近現代書法藝術發展曆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值得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珍藏與研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書法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對沙孟海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然而,真正能係統深入地瞭解他的思想精髓,還得益於這本《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手跡”的呈現。沙孟海先生的書法,是其人格魅力的直接體現,雄渾、博大、氣象萬韆。書中收錄的序跋,不僅有文字內容,更有其本人親筆書寫的墨跡。這讓我能夠直接感受到他運筆時的力量、節奏和情感,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大師對話。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會被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字跡所震撼。而清晰的釋文,則幫助我理解那些古樸或飄逸的筆畫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我尤其關注他關於碑學與帖學的辨析,以及他對文字演變的獨到見解。這些序跋,不僅僅是為他人作品所作的評價,更是沙孟海先生自己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為我們研究其書法藝術和治學理念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珍貴文獻情有獨鍾,而《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恰好滿足瞭我對這類書籍的所有想象。首先,其“手跡釋文”的形式就極具收藏價值。沙孟海先生的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展現,而將這些親筆的序跋得以完好地呈現,並附以清晰的釋文,這不僅方便瞭讀者閱讀,更讓我們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大師的書寫魅力。我常常在欣賞那些龍飛鳳舞、蒼勁有力的筆觸時,想象著沙孟海先生當時的心境和創作過程,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書中的內容更是博大精深,無論是對書法史的梳理,還是對古籍的考證,亦或是對治學方法的闡述,都體現瞭沙孟海先生深厚的學養和卓越的洞察力。我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被他的一些觀點所啓發,對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無疑是我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沙孟海先生深邃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一直對沙孟海先生的行草造詣推崇備至,也常常臨摹他的字跡。但說實話,對於他更為宏觀的藝術理念和治學態度,我一直缺乏一個係統深入的瞭解。這本《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書中的序跋,字字珠璣,句句含情。我特彆欣賞沙孟海先生在序言中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創新精神的呼喚。他並非一味地復古,而是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賦予古老藝術新的生命力。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對漢字演變規律的深刻洞察,對曆代書法名傢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對後學者的殷切期望。書中附帶的手跡釋文更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直接領略到沙孟海先生的筆墨神韻,感受他運筆時的頓挫、轉摺,體味他情感的抒發。這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學習體驗,比單純的理論闡述要生動得多。我經常會把書放在案頭,在閑暇時翻閱,每讀一遍,都像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禮,對書法藝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

自從讀瞭《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我對沙孟海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增添瞭幾分。我一直以來都認為,真正理解一位大傢,不僅要看他的代錶作品,更要看他與他人作品的互動,看他在不同場閤的言論。《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書中收錄的沙孟海先生的親筆序跋,是他思想的直接流露,也是他對當時學術界、藝術界的一種迴應。我尤其喜歡他為一些書法作品、古籍所作的序言,他總能以獨特的視角,深刻地揭示齣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並常常在其中融入自己對藝術、對人生的感悟。而“手跡釋文”的形式,更是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他那雄渾博大的筆墨魅力,仿佛能聽到他落筆生風的聲音。每次翻閱這本書,我都感覺自己在與一位偉大的智者進行對話,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悟和啓發。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沙孟海先生的書齋,與他一同品讀古籍,感悟人生。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如此喜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手跡釋文”的呈現方式。沙孟海先生的書法,本身就是一座寶藏,而將他為各類作品所撰寫的序跋,以親筆手跡的形式呈現,並附以詳盡的釋文,這無疑是對這種寶藏的最好挖掘與呈現。我經常會一邊欣賞那些或蒼勁有力、或灑脫飄逸的筆畫,一邊對照著釋文,去理解他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思想。他的一些論述,如對碑學與帖學的看法,對古文字研究的見解,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會因為他對某一碑刻的深刻解讀而驚嘆,也會因為他對某一字體的獨到理解而獲得啓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序跋集,更是一本濃縮瞭沙孟海先生畢生學術智慧的精華,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治學精神的傳承。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沙孟海先生書法藝術的欣賞,更多的是對其深厚學養和人格魅力的摺服。我一直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頗感興趣,而沙孟海先生在書法、金石、古文字等領域的成就,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這本《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以一種極其珍貴的方式,將沙孟海先生親筆書寫的序跋公之於眾。那些遒勁有力的筆觸,是他思想的外化,也是他生命活力的見證。我常常會對著那些手跡,仔細揣摩他用筆的特點,感受他情感的起伏。而配以準確的釋文,則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所闡述的學術觀點。書中,他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碑刻文字的解讀,都展現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喜歡他在一些序跋中流露齣的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創新的渴望,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平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書法作品集,更是一部包含著深刻學術思想的珍貴文獻。

评分

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手跡釋文”形式,讓我對沙孟海先生有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我一直以來都是沙孟海先生書法藝術的仰慕者,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距離。這本《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則打破瞭這種隔閡。當我看到那些親筆書寫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墨跡未乾的溫度,能體會到他運筆時的力量與情感。每一筆,每一劃,都充滿瞭生命力。而清晰的釋文,則保證瞭我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他所錶達的思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書法創作心得的論述,他強調“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觀點,對我來說是極大的警醒。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法技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傳承與創新,如何獨立思考的書。我常常會把這本書帶在身邊,在工作之餘翻閱,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感悟。它不僅提升瞭我的書法鑒賞能力,更在精神層麵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我一直以來對沙孟海先生的書法藝術以及他所代錶的學術精神都非常敬仰,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收錄瞭他大量的序跋手跡,並且附有釋文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就覺得是一本有分量的書。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沙孟海先生那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生命在跳躍,充滿瞭力量感和藝術美感。更重要的是,書中詳細的釋文使得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沙孟海先生想要錶達的思想和情感。我尤其喜歡他的一些關於治學方法的論述,他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強調對古人作品的深入體悟,這些都給瞭我很多啓發。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一邊欣賞他的墨跡,一邊思考他提齣的觀點,感覺自己也像是在與這位前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交流。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沙孟海先生的窗口,更是我學習書法、提升學養的絕佳指南。

评分

我一直對治學嚴謹、學養深厚的大傢之作情有獨鍾,而《沙孟海序跋(手跡釋文本)》正是這樣一部讓我心生敬意的作品。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手跡釋文”的呈現方式。沙孟海先生作為一代書法巨匠,他的字跡本身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通過將他的親筆手跡以精美的印刷方式呈現齣來,並配以清晰準確的釋文,讀者不僅能夠領略到大師的筆墨風采,更能深入理解其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我常常一邊看著那些龍飛鳳舞、蒼勁有力的手跡,一邊對照著釋文,仿佛置身於沙孟海先生的書齋,與他一同探討學術,感悟人生。書中,沙孟海先生在不同場閤、為不同著作所作的序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書法史、金石學、古文字學等多個領域。他的論述,總是立足於深厚的學理基礎,旁徵博引,見解獨到。尤其是他對碑學研究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書法藝術發展脈絡的清晰梳理,都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書法傢的作品集,更是一部濃縮瞭沙孟海先生學術思想精華的百科全書,值得反復研讀,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我真是太喜歡瞭,它讓我對沙孟海先生的瞭解又深入瞭一層。我一直對書法和古籍研究很感興趣,偶然間在網上看到瞭這本書的推薦,被它的名字吸引瞭。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跡,雖然是手跡釋文,但每一個字都顯得那麼有力量,仿佛能感受到沙孟海先生在揮毫潑墨時的心境。我尤其喜歡書中的序跋部分,這些文字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是沙孟海先生對藝術、對曆史、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一些觀點,比如關於古文字的演變,關於碑帖的選擇,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對照著書中的釋文,去感受沙孟海先生的筆意和情感。有時候,我會覺得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這位偉大的書法傢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研究的意義,更在於它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感悟,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齣這本書,去品讀其中的文字,去體會其中的韻味,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這大概就是一本好書的魅力所在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