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儒學泰鬥、暢銷書《王陽明大傳》作者岡田武彥潛心力作
☆解讀王陽明*愛讀的兵書,從兵學角度瞭解王陽明
☆日本人解讀《孫子兵法》集大成之作
《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是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潛心研究多年的力作,先生參考中日解讀《孫子兵法》*著作,對《孫子兵法》所蘊含的原理和精神進行瞭深入解讀。從一定意義上說,本書是日本人解釋《孫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
【現代日本研究《孫子兵法》的代錶性人物:岡田武彥】
春鞦時期吳國人孫武所撰《孫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國軍事史上,乃至世界軍事史上無與倫比的兵學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無論是《孫子兵法》在戰爭實踐中的運用,還是書中兵以詐立、不戰而屈人之兵、置之死地而後生、知己知彼、避實擊虛等兵學智慧,可以說,《孫子兵法》是對中國曆史影響*大的一本書。
唐朝中期《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就深受日本人喜愛,發展至今在日本研究《孫子兵法》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德川幕府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更是掀起瞭《孫子兵法》研究熱潮,並湧現瞭林羅山、荻生徂徠、山口春水、佐藤一齋等代錶性人物。岡田武彥、服部韆春、守屋洋等人則是日本現當代研究《孫子兵法》的代錶人物。
【一起品味岡田武彥新解《孫子兵法》】
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傢岡田武彥分析說:“商法與兵法從本質上說皆屬於功利性的人性觀和社會觀,是建立在以對立鬥爭為原理的思想基礎之上的處世法則,而《孫子兵法》在這一點上可謂錶現得*為徹底。因此,若能很好地理解《孫子兵法》的思想,不僅能幫助人很好地把握商業法則的精髓,而且對於一個國傢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也會起到較大的用處。”
中日兩國有關《孫子兵法》的注釋、解說之作不是汗牛充棟也是能夠擺滿幾個書架的。但在岡田武彥先生看來,能夠深刻理解《孫子兵法》之原理和精神的,能夠從通觀全局、高屋建瓴的高度直到細緻入微、綿密精準之把握和解說的著作卻難覓。如果不能夠深刻理解《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就把握不住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剋敵製勝的《孫子兵法》之奧秘,就會失去變動、自在的活躍之生機,從而産生固化的弊害。因此,岡田武彥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瞭極平易的翻譯,並從全新角度對《孫子兵法》進行瞭解讀,尤其對《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瞭重點的解說和分析。本書不僅對中國古代諸如曹操、杜牧、張預等注評傢關於《孫子兵法》各條目的觀點進行瞭分析和判斷,而且吸收和采納瞭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徠、佐藤一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將孫子的兵法思想詮釋齣瞭跨越古今的新高度。這裏摘一些內容,與大傢分享:
1.兵傢之“道”與儒傢之“道”不同
原文:儒傢的政治訴求,就是認為在上的君主必須對在下的兵民施以仁愛和恩惠。根據儒傢的說法,這種行為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孫子兵法》中也要求上下同心同德,但如果因此而把此處所說的“道”與儒傢所說的“道”混為一談,那就大錯特錯瞭。
2.《孫子兵法》之“陰”與《易經》之“陽”
原文:《易經》中以“陽”為主,而《孫子》中則以“陰”為主。這是因為,《易經》是站在調和的世界觀上,而《孫子》則是站在鬥爭的世界觀上,兩者是相對的。
3.《孫子兵法》強調的詭、詐與一般的“欺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原文:“兵以詐立”與“兵者,詭道也”一樣,也就是不暴露我方的真實情況。當然,它與一般所說的“欺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它是兵法的本體。本體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必須保持靜止而深藏不露。
4.《孫子兵法》意在順人性而用之
原文:孫子所謂的“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所要闡釋的就是*為精通人性之必然性的兵傢之道。……在孫子看來,用兵之道就是要把我軍始終視為一個生命體,而激發其保全生命的本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統一力量及戰鬥力發揮到*。
岡田武彥通過比較中日《孫子兵法》的解讀發現,中國人與日本人在民族性上存在巨大差異,他認為,中國人重視“智”,而日本人更重視“勇”。
【岡田武彥《孫子兵法新解》的特點】
《孫子兵法新解》內容結構上采用瞭譯、注、評相結閤的方式,通過由淺入深的引導讓我們輕鬆讀懂原文含義的同時領略其背後深藏的兵學智慧。
1.譯: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瞭極平易的翻譯,輕鬆讀懂、理解原文。
2.注:作者對認為影響我們理解《孫子兵法》的關鍵字詞做瞭注釋,一些各傢有爭議或不同版本《孫子兵法》有差異的字詞都一一標明。
3.評:對中國古代諸如曹操、杜牧、張預等注評傢關於《孫子兵法》各條目的觀點進行瞭分析和判斷,並且吸收和采納瞭山口春水、荻生徂徠、佐藤一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集中日研究《孫子兵法》研究之精華,深刻闡釋瞭《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
與此同時,岡田武彥還從《孫子兵法》各篇中選齣能作為格言的警句,將其置於同篇末尾,供讀者采納。
【王陽明與《孫子兵法》:從兵學角度瞭解王陽明】
王陽明青年以後所做有兩件大事:第*是闡發心學,第二就是平叛徵亂。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就曾說過,先生“平生冒天下之非詆推陷,萬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講學,惟恐吾人不聞斯道。”可見,這兩件大事在王陽明那裏是並行不悖的。因此,想要瞭解一個全麵的王陽明,僅僅瞭解他的心學是遠遠不夠的。王陽明曾撰《武經七書評》(已作為附錄收入本書),這是他讀兵法的筆記批語,從中可看齣他對《孫子兵法》的研讀*細。日本德川幕府時期著名儒學傢林羅山就認為:“雖王陽明之纔智強記,稱軍旅之事則取孫武之法耳。”
本書收入瞭岡田武彥先生研究王陽明兵學的文章以饗讀者。作者以《孫子兵法》結閤王陽明生平軍事事跡,分析王陽明心路曆程和軍事行為,幫助讀者充分瞭解和學習王陽明的兵學智慧,從兵學角度瞭解王陽明,從而彌補《傳習錄》等文獻之不足。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日本學者關於《孫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學思想,以及王陽明的兵學智慧有更充分的瞭解。
理解和把握《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不僅能幫助人把握商業法則的精髓,而且還能對一個國傢的政治、經濟、外交等起到較大的作用。
此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日本人解釋《孫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岡田武彥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瞭極平易的翻譯,並從全新角度對《孫子兵法》進行瞭解讀,尤其對《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瞭重點的解說和分析。本書不僅對中國古代諸如曹操、杜牧、張預等注評傢關於《孫子兵法》各條目的觀點進行瞭分析和判斷,而且吸收和采納瞭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徠、佐藤一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將孫子的兵法思想詮釋齣瞭跨越古今的新高度。
被譽為明代文臣統兵製勝第*人的陽明先生之所以能成就偉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學,愛讀《孫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時期著名儒學傢林羅山就認為:“雖王陽明之纔智強記,稱軍旅之事則取孫武之法耳。”而讀《孫子兵法新解》,可以幫助讀者從兵學角度瞭解王陽明,彌補《傳習錄》等文獻之不足。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日本學者關於《孫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學思想,以及王陽明的兵學智慧有更充分的瞭解。
作者簡介:
岡田武彥(1908—2004),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傢,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
1934年畢業於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應聘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
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等。此外還有《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簡素》等十餘種著作和《王陽明文集》《劉念颱文集》等編譯著,並與人閤作主編瞭《硃子學大係》《陽明學大係》《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捲本文集。
譯者簡介:
錢明,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傢;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近世思想史、陽明學、舜水學、東亞比較思想史等研究工作。
主要論著有《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儒學正脈——王守仁傳》《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浙中王學研究》等;譯著有《王陽明大傳》《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勝國賓師——硃舜水傳》《近世東亞思想鈎沉》等。
徐修竹,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日本近世陽明學。譯著有《山田方榖之夢》等。
上編 《孫子兵法》新解
003|第*章 始計第*:先要籌劃勝敗得失
003|戰爭是國傢之大事
004|作為基準的五個方麵
008|用“七計”來比較優劣
009|仕於能聽取計策的君主
010|兵法是深藏不露的
013|*重要的是預測勝敗
015|第二章 作戰第二:作戰準備
015|*重要的是軍備
016|“拙速”是作戰的關鍵
017|充分瞭解用兵之害
018|持久戰的弊害
021|速戰速決的方法
024|第三章 謀攻第三:用計攻敵
024|不戰而勝
025|攻城為下策
027|以謀攻敵
028|用兵之常道
030|全權委於主將
032|預知勝利的方法
033|知己知彼
036|第四章 軍形第四:必勝的條件
036|不敗的條件
037|攻守的秘訣
038|名將不戰而勝
040|戰勝的形態
044|第五章 兵勢第五:以勢製勝
044|統率與命令
046|正兵與奇兵
048|奇與正變化無窮
049|攻擊力及其適中
050|勢的根源
052|乘勢之戰法
055|第六章 虛實第六:虛實之秘法
055|自如調動敵人的方法
056|避實擊虛
057|攻守與虛實
058|進退與虛實
059|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戰或不戰
060|以眾擊寡
061|用虛實來把握作戰的關鍵
063|查明敵方之虛實的方法
064|無形與虛實之妙用
065|水與虛實
068|第七章 軍爭第七:爭取勝利
068|變不利為有利
069|不急於爭利
072|爭戰前必須做的事
073|兵法三秘訣
075|得法的軍爭之形勢
076|分利於眾人
077|銅鑼、金鼓、旌旗的效用
078|氣、心、力的運用
079|警惕敵方的變法
082|第八章 九變第八:變化自如的法則
082|根據地形而變化的五種方法
083|以利為本而變化的五種方法
084|兵法的*在於變化自如
085|以利害製人
086|不依靠彆人
087|固執之害
090|第九章 行軍第九:如何處置軍隊
090|山丘地帶如何處置
091|水網地帶如何處置
092|鹽堿沼澤地帶如何處置
093|平原地帶如何處置
094|得地利
095|六害之地
096|伏兵之地
097|觀察敵情的方法
100|上下一心
103|第十章 地形第十:地利與人和
103|六種地形的利弊
105|六種戰敗的原因
107|主將對君主的責任
108|統領部下的方法
110|地形與全勝的方法
113|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戰地與用兵
113|戰地的九種類型
115|“九地”之兵法
117|分散敵方戰力
118|在本國作戰的方法
119|在敵國作戰的方法
120|身陷“死地”後的力量
121|“死地”之術與士兵氣概
123|常山之蛇
124|吳越同舟
126|要讓士兵濛昧無知
127|“九地”及其兵法
129|王霸與“九地”
130|掌控士兵的秘訣
131|各種隱秘手段
134|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火攻的戰法
134|火攻的戰法
135|火攻的時機
136|火攻時的注意事項
137|火攻與水攻的區彆
138|不可濫用火攻
141|第十三章 用間第十三:用間的方法和要訣
141|戰爭是國傢大事
142|名君、賢將與間諜
143|間諜的種類
145|對待間諜的方法
145|使用間諜的能力
146|“用間”前的準備工作
147|“反間”*為重要
148|殷、周的興起與用間
151|結尾語
下編 岡田武彥兵學論文選
155|第*章 王陽明與《孫子兵法》
155|王陽明的生涯
173|王陽明之“三徵”
188|第二章 《孫子》與山口春水的《〈孫子〉考》
188| 《孫子》的現代意義
190|中國的兵法書
195| 《孫子》的主要內容
198|山口春水《〈孫子〉考》:《孫子》注釋書的瑰寶
205|山口春水小傳
210|第三章 山口春水《〈孫子〉考》十三篇總論
210|《孫子》的特色
213|關於篇目
214|篇題解說
249|第四章 《孫子》的形而上考察
262|附錄一 陳言邊務疏
267|附錄二 武經七書評
278|附錄三 王陽明兵學著作小考
285|譯者後記
上 編
《孫子兵法》新解
第一章 始計[ ]第*:先要籌劃勝敗得失
戰爭是國傢之大事
戰爭是國傢的大事。因為它關係到人民的生死、國傢的存亡,所以必須慎重對待。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評語】
戰爭是關係到人民生死和國傢存亡的大事,這應該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因此,決不能隨意發動戰爭。可能的話,要像“神武不殺”那樣,不戰而製勝,這是*上策。
所謂“武”,由“戈”和“止”兩個字組成。由此可知,中國人從古代開始就將不用戈而戰勝對手當作戰爭之理想。但是,戰爭無關喜好,有其不可避免性。孫子在這裏闡述瞭在戰爭中絕對製勝的道理。因此,就必須貫徹鬥爭之原理。除瞭這一原理之外,其他一概不論。《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是基於這一原理來展開論述的。
《始計》篇論述瞭在齣兵之前要先籌劃勝敗的道理,並揭示瞭勝敗之籌劃的基準,認為“隻有明確無誤地掌握瞭如何製勝的辦法後,纔能臨戰”。這也就是所謂“先勝而後求戰”的道理。
有些注釋書將“始計”寫作“計”,但我認為還是“始計”更為貼切。“始”是始終的始,不是開始和結束的意思,而是一直持續直到終止的意思,此外也是始原的始,具有根本的意思。因此,《始計》篇是其他十二篇的總括,可以說其他十二篇是對《始計》篇的展開論述。
要做到勝敗之籌劃,就必須具備廣闊的視野、細微的觀察以及對於根源之洞察。這不僅限於兵法,人要成就一件事,都必須具備大觀、小觀和深觀之三觀。唯如此,開始籌劃時纔能做到萬無一失。更何況,戰爭是關係到人民生死和國傢存亡的大事,就更應該慎之又慎瞭。
作為基準的五個方麵
因此,必須把以下五個方麵作為基準,以籌劃和比較敵我雙方的力量,並探知敵我雙方的實情。所謂五個方麵,第*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將”,第五是“法”。
所謂“道”,就是要讓兵民與君主同心協力、生死與共、排除萬難的方法。
所謂“天”,就是指陰陽、寒暑等天時的運行,四時節候的變化以及如何適應天時的*佳方略。
所謂“地”,就是指地理的遠隔與鄰近、險阻與平坦、廣闊與狹隘以及生地與死地等地形條件。
所謂“將”,就是指君主、將領所應具備的智、信、仁、勇、嚴這五德。
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成、軍紀命令的方式,武將的職權以及軍需物資的調配。
這五個方麵,都是君主所應該考慮的。如果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不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故經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計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⑥。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麯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注釋】
①經——“常經”的經,即縱綫,指恒常不變之道。
②校——“校”同“較”。
③索——貫穿,探索。
④其情——敵我雙方的實情。不僅指顯見於形的部分,還指深藏不露的部分。
⑤道——這裏不是指儒傢所說的道。
⑥法——法令。
【評語】
這五個方麵,是貫通天、地、人的五個基本麵嚮。要以此為基礎而比較敵我雙方的力量,並探知敵方之實情。在此前提下,若沒有勝算的把握,就不要開戰。
五個方麵的第*條是“道”。孫子所說的“道”,指的是如何讓在下的兵民與在上的君主能夠同心協力、不懼危難。也就是說,如何使上下一緻,同心同德。這裏,重要的是在上的君主要使在下的兵民與自己同一條心。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有一個“令”字。
上下結為同心同德之體,乃儒傢經常掛在口上的政治。因此,儒傢的政治訴求,就是認為在上的君主必須對在下的兵民施以仁愛和恩惠。根據儒傢的說法,這種行為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孫子兵法》中也要求上下同心同德,但如果因此而把此處所說的“道”與儒傢所說的“道”混為一談,那就大錯特錯瞭。即便孫子論述瞭這樣的“道”,那也不同於儒傢。孫子所說的“道”,是指在上的君主通過冷靜睿智所錶現齣來的“道”。若知道這一點,就能明白兩者的“道”有著本質區彆。一般來說,在上的君主對在下的兵民施以仁愛,在下的兵民也就會與在上的君主同心同德,從而挺身為君主效力。這種情況,在儒傢中被視為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抑或人情之發露;而在兵法中則被認為是基於冷靜睿智的行事結果。這一點,從吳起的一則逸事中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吳起曾為一個背上長膿包的士兵吸齣膿液,結果救瞭這個士兵一命。這並非齣於他的仁愛之心,而是藉此讓這個士兵為其誓死效命的手段,是建立在他的冷靜和智慧之上的行事方式。韓非子早已指齣瞭這一點。
所謂“天”,是指天之運行、時節變化,它不僅指陰陽、寒暑,還包括方角、乾濕、雨天、晴天等內容。此外,世道的治亂和盛衰似乎也可視為“天”。所以孫子說:“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張預注曰:“順天時,得地利,取勝無極。”遵從天時是兵法之常道,正如後文所述的“兵者,詭道也”。因此應時而變,使不利之天時轉化為有利之天時,乃兵法之必須。這就是所謂的“時製”。孫子在陰陽、寒暑之外又舉齣“時製”,其中必有其真意。
所謂“地”,是指遠近、險易、廣狹、死地、生地,若不作深入解析,就無法把握孫子之真意。“地”是從地形上來闡述的。例如闡述遠近,率領軍隊前往遙遠的戰場或者附近的戰場,都有與此相對應的方法。但是,即便敵人在遠方,如果道路平坦、易於進攻,那也會感覺很近;即便敵人在近處,如果道路險阻,那也會感覺很遠。另外,關於險與易,一般都以為難以於險阻之地作戰,而易以於平坦之地作戰,但有時也會有相反的情況發生。如此一來,險與易就不僅僅局限於地形之險易瞭。名將能將險的地形轉化為易的地形。讀解這一段時,必須考慮上述情況。
死生之地也是同樣。在嚮低窪之地或高地進軍的場閤,都以為低地是死地,高地是生地,但名將卻能把死地變為生地。例如“背水之戰”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關係。因此,就如不能忘記“兵者詭道”一樣,讀解這一段時,也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在為將者所應具備的品德中,孫子*為看重“智”。這是因為,兵者“詭道”,亦即“詐道”。據說在日本,有部大江傢傳下來的《鬥戰經》[ ],文章簡古,由五十三章構成,基本上是依據黃、老學說來闡述兵法。這本書也被當作日本海軍軍校的講讀教材。《鬥戰經》中說:“天地因剛毅而不倒,智慧因剛毅而不墮,神靈因剛毅而不滅,仙人因剛毅而不死。”“《孫子》十三篇,不免懼字也!”而把“勇”視為*重要的品質。若將其與孫子以“智”為*重要之品質的思想相比,也就能看齣日本人與中國人在民族性上的差異。
所謂“法”,指的是法令。若能很好地整備法令,哪怕一人也能輕鬆自如地指揮大軍。
所謂“麯製”,指的是部隊大小之編成,根據軍糧而編成的軍隊,以及軍製、號令的發布方式等。
所謂“官道”,指的是要讓軍中各部隊長明確自己的職權。
所謂“主用”,指的是要重視物資供給,使軍隊的物資調配萬無一失。
上述的“麯製”“官道”“主用”是被分成三件事來闡述的,也有的兵書是將其分為六事或四事來加以闡述的。
用“七計”來比較優劣
所以要通過以下七計來比較敵我雙方,以探知對方的實情。
第*,比較哪一方的君主更得道;第二,比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纔能;第三,比較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第四,比較哪一方更能貫徹執行軍紀和命令;第五,比較哪一方的軍隊和民眾更強悍;第六,比較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更有素;第七,比較哪一方的賞罰更分明。
我們通過這七計的比較,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與負。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①孰有道;將②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③孰行;兵眾④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⑤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主——君主。
②將——主將。
③法令——軍紀和命令。
④兵眾——軍隊和民眾。
⑤吾——指孫子自己。
【評語】
孫子舉齣七計,以作為比較敵我雙方之優劣的基準。此七計與前文提到的五個方麵並不是毫無關聯的。無論如何,戰爭中*重要的是君主和主將的能力,因此,即使認為戰爭之勝負取決於君主和主將的能力之高低,也不為過。
其次,論述瞭法令。是否能徹底執行法令,常常關係到戰爭之勝負。前文注釋中隻舉齣瞭軍紀和命令,這是因為這兩項是使在下的兵士、民眾與在上的君主、主將同心同德的*重要手段。
再次,論述瞭軍隊和民眾的強弱。要使軍隊變強,就必須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訓練。為瞭徹底執行法令,就必須賞罰分明。如此一來,就能如同揮動手腳一般自由地指揮軍隊。
若能仔細思考此七計,便能發現,其實它與前述之“五事”的五個方麵是可以畫等號的。之所以論述七計,也隻是要把五種情況中*為重要的內容加以具體化。
仕於能聽取計策的君主
身為主將的君主,如果能聽取我的計策,戰爭就一定能取勝,那樣的話,我就可以留在吳國;身為主將的君主,如果不能聽取我的計策,戰爭就一定會失敗,那樣的話,我就隻有離開吳國。
將①聽②吾③計④,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⑤。
【注釋】
①將——這裏指君主。
②聽——聽從。
③吾——指孫子自己。
④計——七計。
⑤留之,去之——“之”指春鞦時期的吳國。
【評語】
根據對“將”字讀解的不同,其涵義也會發生變化。有把“將”讀作“武將”的“將”,也有把“將”讀作“將要做……”的“將”。所謂“將”,是為將之人的意思,這種場閤還是解釋為代指君主比較恰當。*後又強調指齣:“若吳王能聽取我的計策,我就留在吳國;若吳王不能聽取我的計策,我就離開吳國。”
兵法是深藏不露的
如果聽取瞭“七計”之利,就能根據預測而創造齣與敵軍對峙的“勢”,以便獲得取勝的外部條件。所謂“勢”,就是根據“七計”之利,而靈活自如地加以運用應變。
用兵打仗,就是要利用各種僞裝,讓敵軍看不透我方的真實意圖。所以即使有能力,也要錶現齣沒有能力;即使利用瞭人或物,也要裝作沒有利用。攻打近處時,要裝作攻打遠處;攻打遠處時,要裝作攻打近處。敵方貪利,就用利益引誘他;敵方混亂,就乘機攻擊他;敵方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他;敵方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他;敵方士氣旺盛,就設法使之衰竭;敵方辭卑沉靜,就設法使他驕橫喪智;敵方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方內部團結,就設法製造矛盾離間他。
要在敵方不備之時和不備之處發動進攻,要在敵方意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兵傢取得勝利的秘訣,不能事先泄露給他人。
計利①以聽,乃為之勢②,以佐其外③。勢者,因利而製權④也。兵者,詭⑤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⑥而示之不用;近⑦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⑧,亂而取之;實而備之⑨,強而避之;怒而撓⑩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
【注釋】
①計利——七計之利,指用七計比較和探討敵我雙方的實情,以找到對我方有利的條件。
②為之勢——創造齣兵之勢。
③外——五事(即五個方麵,下同——譯者注)、七計為內謀,“勢”針對的是外敵,故而稱為“外”。
④製權——韆變萬化以適應時宜。所謂“權”,指的是測量輕重的秤砣,左右晃動使其達到平衡。所謂“製”,有製作、製裁之意,此處指的是製作。
⑤詭——有奇異、遵從、僞裝、欺騙、不可預測等意思。佐藤一齋認為是詭吊、詭秘的詭,意指不可測,與“詐”字稍有不同。荻生徂徠與山口春水認為是“不確定”的意思。總之,都是指韆變萬化、深不可測。
⑥用——善於利用人物和器具。
⑦近——山口春水認為“‘遠近’是指地形和時日”。
⑧利而誘之——用利引誘。
⑨實而備之——裝作強有力而使敵人防備。不過,也有解釋為“用心防備具有強大實力的敵人”;或者解釋為“就算敵人沒有實力,也要裝作有實力而用心防備”。
⑩撓——擾亂。
卑——卑微。
佚——具備充足兵力而安逸,做好萬全準備而放心。
親——君臣上下親和團結,或者指敵方內部團結友愛。
【評語】
即使通過“七計”而清楚地知道對我方來說是有利的,但若臨戰時不能創造齣剋敵製勝的“勢”,那也不能完全戰勝敵軍。
這裏所說的“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創造齣來的。但孫子認為:“勢也,必須基於七計之利,纔能被創造齣來。”而且“勢”是在以利為基礎的人為變化中産生的,所以纔有瞭“兵者,詭道也”之說。這句話,可以說顯示瞭兵法*深層的意義。
“詭”有僞裝、欺騙的意思,這不是道德層麵上的意思,而是通過韆變萬化的手段,使敵人無法摸透我方的實情,從而剋敵製勝。兵法就是要基於“利”而人為地不斷變化,並據此攻擊敵軍的不備之處和意料不到之處,以達到剋敵製勝的目的。因此,兵法必須講“詭道”。《軍爭》篇中也強調“兵以詐立,以利動”。何為“詭道”?孫子舉齣瞭十二個事例來加以說明。一言以蔽之,就是為瞭“攻其不備,齣其不意”。這樣的“詭道”,自然是秘傳不漏的。
“五事”“七計”是兵法的基本法則,也就是兵之“正”。而“勢者,因利而製權也”以下部分,則可以說論述的是兵的變化,也就是兵之“奇”。
*重要的是預測勝敗
開戰之前,在廟堂中推算預測有多少勝算,勝算多的話就能取勝,勝算少的話就無法獲勝。
既然勝算多的一方能取勝,而勝算少的一方無法取勝,那麼如果無勝算,就必敗無疑。
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就能夠把握勝負之結果瞭。
近年來,日本實業界興起瞭閱讀《孫子兵法》的熱潮,但僅僅是個人喜愛而已。商法與兵法從本質上說皆屬於功利性的人性觀和社會觀,是建立在以對立鬥爭為原理的思想基礎之上的處世法則,而《孫子兵法》在這一點上可謂錶現得*為徹底。因此,若能很好地理解《孫子兵法》的思想,不僅能幫助人很好地把握商業法則的精髓,而且對於一個國傢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也會起到較大的用處。然而,即使是把好刀,若讓高手來使用,就會成為活人(救人)之劍,而讓惡人來使用,則會成為殺人之劍。所以說,對於《孫子兵法》的精髓,我們必須認真地用心去把握。
本人撰著《〈孫子兵法〉新解》,就是為瞭讓所有人都能更深地理解《孫子兵法》。為瞭達到這一目的,我首先對《孫子兵法》的原文作瞭極平易的符閤日本人口語習慣的翻譯,然後再進行現代文的注釋和評論,並且從《孫子兵法》各篇中選齣能作為格言的警句,而將其置於同篇末尾。不過,我在進行解說和評論時,並不是采取例舉較多具體案例的辦法,而主要是采取對《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重點解說的辦法。這是因為在我看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就把握不住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剋敵製勝的《孫子兵法》之奧秘,其結果,也就會失去變動、自在的活躍之生機,而産生固定化的弊害,從而使事態的發展齣現與己之判斷完全相反的結果。而我所希望的,正是孫子自己所強調的:在麵對貌似正規、強大的敵軍之陣容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要束手無措,不要迷失方嚮!
盡管有關《孫子兵法》的注釋、解說之作,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都已齣過不少,但能夠深刻理解《孫子兵法》之原理和精神的,能夠從通觀全局、高屋建瓴的高度直到細緻入微、綿密精準之把握和解說的著述,在我所知道的範圍內,就不能不提及江戶時代山崎闇齋學派的硃子學者山口春水所著的《〈孫子〉考》這本書。該書為寫本,傳於後世的僅存兩本,至今沒有在日本公開齣版過。我在撰寫《〈孫子兵法〉新解》的過程中,就參考瞭這本書。不僅如此,我還想勸說喜愛閱讀《孫子兵法》的人,也一定要去讀讀這本書。
以上之內容,實為1992年刊行《〈孫子兵法〉新解》時筆者所撰之“前言”。從該書齣版到今天,已經過去瞭十餘年。因此,在該書即將作為《岡田武彥全集》之一而再刊之際,我必須再加上一句話:
日本人所具有的潛在的高層次的理想主義的思想文化,是能夠真正擁有世界性的。然而,為瞭能在極端變幻莫測的、被捲入權謀術策之鏇渦的現實社會和現實政治中生存,就必須深刻瞭解其中的奧秘及規律;如若不然,就會有使美好理想落空的危險。而為瞭不陷入這種弊害,讀一讀*深刻地闡述瞭權謀術策之原理的《孫子兵法》,便顯示齣其無比重要性。江戶時代的日本儒者們,對於論述權謀術策之道的中國的各種書籍是相當熟知的,今天的日本人也必須銘記這一點!
岡田武彥
平成十五年(2003)七月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实习那年,第N次与迟到抗争失败后,我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
评分学无止境啊,书这东西就是贵,精神食粮啊!
评分日本人对中国思想家的研究到底有多深入,要看过才知道。
评分早有耳闻,见之还是有些激动,字体尚可。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好书推荐,值得收藏。
评分非常不错,主要是优惠活动后还算合算的。非常不错,主要是优惠活动后还算合算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评分书外面有个封套,包装精美,买书要多看,不然屯书无益,还被家人抱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