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創世記:建國曆程的勝利與悲劇,1775—1803 [American Cre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作者約瑟夫·J.埃利斯是美國國傢圖書奬和普利策曆史奬獲得者,美國國史普及的大眾導師級人物。《美國創世記》是他個人至今首部宏觀講述美國建國史的作品。全美暢銷書,Vintage Books齣版社2007年度暢銷書之首。
2. 深刻再現18世紀美國的原則和權力之爭,讓你快速把握二百年美國政治的曆史和精神源頭。“敘事是*高形式的曆史分析”,作者埃利斯如是說。本書彰顯埃利斯書寫政壇風雲的傑齣功力,熔故事性和思想性、曆史和反思為一爐。
3. 作者一開篇便問:“為什麼我們得在希拉裏·剋林頓和唐納德·特朗普之間選擇,200年前的選民就能在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之間選擇?”美國的製度在衰落嗎?總統不如人意,美國的哪些政府機構會起來抗衡他?……想迴答這些問題,先讓這本曆史書來告訴你美國政治的遊戲規則。
4. 這是關於美國你首先要瞭解的一些事。美國國父太多分不清?《常識》《聯邦黨人文集》《論美國的民主》讀不進去?在華盛頓、紐約參觀不知道看什麼?看這本書,就清楚瞭!埃利斯以其特色的篇章式寫作,重點講述瞭美國早期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為我們瞭解美國提供瞭豐富有益的參考和啓示。
5. 【套書推薦】美國革命和建國是世界史進程中的一座裏程碑。君主製和封建等級製度主宰世界上韆年,而美國的建立,嚮人類揭示瞭國傢政治、乃至人之存在的新可能——共和製。在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人民可以不必為瞭統治者的野心去赴湯蹈火,也不用為瞭供養所謂的“貴族”而忍辱負重;人民可以選齣代錶來管理自己的國傢,以更平等、更進取、更有尊嚴的姿態實現人之價值。此次新思文化推齣“美國創世記”係列,包含《美國創世記》《締造共和》兩本敘事曆史,以及《華盛頓傳》《傑斐遜傳》兩位核心國父的傳記,均為約瑟夫·J.埃利斯作品,各有側重。精彩故事之餘,也理清美國政治的遊戲規則和精神內涵。
內容簡介
1775年—1803年是美國成為美國的28年。這28年間,它是一個脆弱的、*的新國傢,和那個嚴酷的時代展開瞭搏鬥。經過幾場軍事、外交、政治、思想的交鋒,美國找到瞭它走嚮強大的源動力;而此時留下的曆史遺憾和隱患,也成瞭曆來美國南北分歧、種族衝突的根源,直至今日。
在這本結構新穎的美國史中,個性鮮明的建國者和韆載難逢的曆史機遇風雲際會,以6幕“*美國”的曆史劇闡釋瞭美國的創立之路:
1. 1776,費城,點燃革命之火並宣布《獨立宣言》——美國自由精神的由來;
2. 1777,福吉榖,革命軍*寒冷的鼕天——美國獨立戰爭製勝之道的發現;
3. 1787,費城,美國聯邦憲法的全國大辯論——*分裂,建立聯邦製度;
4. 1789,印第安領地,和印第安人立約——保護原住民的努力及其失敗;
5. 1791,紐約,國內政治分化、衝突再起——美國兩黨政治的誕生;
6. 1803,巴黎,從拿破侖手中搶購路易斯安那——美國嚮西擴張之路的開啓。
到瞭1803年,歐洲人漸漸不再認為美國是一個隨時會崩潰的共和烏托邦——相反,它也許意味著世界的新秩序。這一年,拿破侖將200餘萬平方公裏的路易斯安那領地賣給瞭美國,他說:“我瞭解我放棄瞭什麼,我極為遺憾。在兩三個世紀後美國人對歐洲來說會太過強大……但如此遙遠的憂慮,我無意顧及。”
作者簡介
約瑟夫·J. 埃利斯(Joseph J. Ellis)
美國著名曆史學傢和暢銷書作傢,撰寫瞭一係列膾炙人口的美國建國史作品。他的《傑斐遜傳:美國的斯芬剋斯》和《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分彆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和美國普利策曆史奬。
埃利斯早年就讀於威廉瑪麗學院和耶魯大學。他曾在美國軍中服役並在西點軍校任教,軍銜達到陸軍上尉。埃利斯目前執教於馬薩諸塞大學。
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國殖民地和建國時代的曆史,是該領域的*學者和曆史普及作傢,為廣大曆史讀者打開瞭瞭解美國建國史的窗口。《福布斯》雜誌曾盛贊埃利斯的讀者聲望,稱他是“曆史學傢中的羅傑·費德勒”。埃利斯的作品包括本次同步推齣的《美國創世記》《締造共和》《傑斐遜傳》《華盛頓傳》,以及《革命之夏》《奠基者》等。
精彩書評
約瑟夫·J.埃利斯是近來齣版界美國建國風潮的教父。……在近幾十年來,建國者們的思想已經成為美國政壇上人人爭奪的橄欖球。政策製訂者、演講撰稿人和法理學傢,都喜歡引用建國者言,好證明自己觀點的閤法性。而這本書的*步,就是把讀者領齣“後見之明”的領域。埃利斯要求讀者帶上質疑和詫異,去領略這段膽識和奇跡締造的曆史。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埃利斯是篇章式曆史寫作的宗師。在《奠基者》《美國創世記》《傑斐遜傳》等書中,他摒棄瞭時間連續的敘事,追求對一些具體事件、時間段重點聚焦。埃利斯這種拼接性的風格使人讀起來興味盎然。“敘事是*高形式的曆史分析,”他說。隨著書中敘事的展開,他的分析也逐漸浮現,這是他的文筆中引人頷首稱是的精妙藝術。
——H. W. 布蘭茲(H. W. Brands),美國曆史學傢,著有《*個美國人:本傑明·富蘭剋林的生平與時代》《裏根傳》
目錄
前 言
序 言 建國迴顧
第一章 肇始之年
第二章 凜鼕的考驗
第三章 立憲論辯
第四章 與原住民的約定
第五章 反對黨之謀
第六章 購地
.
後 記
注 釋
精彩書摘
【加勒比災難】
……
利文斯頓作為美國公使齣使法國,第一項成果是確認傳言為真:西班牙已經簽署秘密協議,要將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區齣讓給拿破侖,換取在意大利北部的幾個公國,包括帕爾馬(Parma)和托斯卡納(Tuscany)。塔列朗是這筆交易的決策者,他設想在北美重建法蘭西帝國,可以把法國的債務人、罪犯和無傢可歸者運過來,很像後來大不列顛對澳大利亞的做法,同時也可以作為永久障礙,塔列朗稱之為“銅牆鐵壁”,阻擋美國擴張或者英國在美洲大陸重建霸權。最後,路易斯安那將成為利潤豐厚的法屬加勒比殖民地——主要是聖多明各和瓜德羅普(Guadeloupe)——的糧倉或早餐籃。
這是高盧在西半球的光榮前景,在規模上閤乎拿破侖的地位。但要實現這個前景,利文斯頓報告說,法國人實施計劃必須像鍾錶一樣準確無誤。計劃的第一個要素是協議要保密,但已經不可能。第二個要素要求派遣超過25000 人規模的法國遠徵軍去聖多明各,擊潰由奴隸齣身、具有超凡魅力的杜桑?盧維杜爾率領的奴隸起義,在島上恢復奴隸製。然後,第三點,法國軍隊揚帆前往新奧爾良,派兵駐守,占據密西西比河西岸,在美國人還沒來得及動員起來之前就給他們一個軍事上的既成事實。受命帶領遠徵軍的是夏爾·勒剋萊爾(Charles Leclerc),法國最優秀的軍官之一,正好也是拿破侖的妹夫。勒剋萊爾離開法國之前兩個月,利文斯頓就把這一切用密碼告知瞭麥迪遜和傑斐遜。
有人可能會想,聽到這樣的消息,傑斐遜會要求大幅增加美軍人數並動員各州民兵。但他沒有。事實上,他1803年的預算要求裁減軍隊規模。他打算來一場高風險賭博,押法國軍隊在聖多明各陷入睏境、永遠到不瞭新奧爾良。“他們想要杜桑嚮勒剋萊爾投降,”他預測,“我猜事實會變成勒剋萊爾嚮杜桑投降。”這賭注押得相當精準,但當時看起來像是地道的一廂情願。
曆史發生時總是亂糟糟。外交局勢已很混亂,現在更為復雜,新奧爾良的一個中層官員宣布港口嚮所有美國船舶關閉。這令人震驚的消息於1803 年1 月傳到華盛頓,爆發瞭對傑斐遜避免動武的抗議。賓夕法尼亞參議員詹姆斯·羅斯(James Ross)要求徵召5000民兵,進軍並拿下新奧爾良。甚至傑斐遜的共和黨支持者也不甘落後,強烈要求召集8 萬士兵,“讓他們隨時準備進軍”。漢密爾頓說有兩個選擇:“談判並盡量購買,如果不行就打仗,或者立刻奪取佛羅裏達和新奧爾良,然後談判。”他相信後一選擇顯然更可取,不過需要乾勁和決斷,“而這個,唉,這個傑斐遜注定不會如此”。
傑斐遜依然認為戰爭是最後手段,希望聖多明各的法國軍隊到不瞭路易斯安那,並且確信馬德裏很快就會駁迴嚮美國商界關閉新奧爾良港的決定。他拒絕行動。不過他確實有所讓步,宣布決定派遣詹姆斯?門羅作為自己的特使前往巴黎,與利文斯頓會閤。門羅是前駐法大使,將獲授權在購買新奧爾良和佛羅裏達的談判時全權酌情行事。這也沒讓國會裏的主戰派滿意,不過有人指控總統迄今對事件的迴應相當於玩忽職守,這一派遣算是個迴答。門羅在接受任命時錶現齣緘默,傑斐遜則果斷命令他搭乘下一班船赴任。“情況如此,無法拒絕,”傑斐遜說道,“這一使命上擔著共和國的未來命運。”如果門羅在巴黎沒有進展,他應該渡過海峽前往倫敦,同大不列顛談判結盟。這些內容應泄漏給法國媒體,以便加強他同塔列朗和拿破侖打交道時的外交籌碼。
同時,在巴黎,利文斯頓自己也忙著走漏風聲。他給中層外交官們發瞭一份備忘錄,指齣法國—— 西班牙秘密協議不存在的說法是荒唐謊言。他還透露,全歐洲的政府都知道法國謀劃重建其北美帝國。接著利文斯頓質疑瞭法國計劃的可行性,暗示說這將讓美國投入英國的懷抱,在下一輪拿破侖戰爭中,路易斯安那是守不住的,它不僅不會是戰略優勢,反而會成為經濟和軍事上的麻煩。法國媒體報道瞭美國參議院的激烈辯論,這可能也是利文斯頓傳開的消息,之後,利文斯頓漏齣的消息強化瞭,辯論錶明,如果認定法國將駐防新奧爾良,美國將報之以大規模軍事行動。
這是最高等級的靈活外交手腕,但在當時卻沒什麼用,因為,利文斯頓解釋說,塔列朗頑固聲稱沒有同西班牙的秘密協議,因此也沒什麼可談判的。而且還有拿破侖的問題:“不存在什麼人民,議會,顧問。一個人就是一切。他很少徵求意見,主動提供的意見他從來不聽。”所謂法蘭西共和國的執政官其實是法蘭西帝國的全能皇帝,一年後他便正式采用瞭皇帝頭銜。除非他決定放棄恢復北美的法蘭西帝國,否則所有外交基本毫無意義。
法國要重建在西半球的勢力,整個計劃都依賴於勒剋萊爾恢復法國對聖多明各的控製,因此拿破侖保證勒剋萊爾的遠徵享有巨大的軍事優勢——第一批軍隊有25000 人,如有必要,接著還有第二批同等規模的軍隊。勒剋萊爾接到的指示同樣殘忍、明確。軍隊一抵達,他就應宣布支持杜桑?盧維杜爾和黑人起義,後者已經奪取瞭本島的控製權並宣布全島已經在“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旗幟下獲得解放。一旦安置穩當,讓盧維杜爾確信勒剋萊爾是自己的盟友,勒剋萊爾應突然發難、消滅他們。牙買加將提供1000 隻尋血犬追蹤每一個反叛的黑人,他們將被吊死、淹死、斬首、在炭火中活活燒死,或者為瞭達到絕佳戲劇效果,從後麵嚮體內塞火藥引爆。接著,曾經讓所有這些野蠻行為閤法化的臭名昭著的《黑人法令》(Code Noir)將會恢復,所有黑人重新變為奴隸。這一相當血腥的任務完成後——拿破侖預計需要6 周——勒剋萊爾應將軍隊運往新奧爾良,在那裏他的力量會很快得到有效增強,抵擋法蘭西帝國在美洲遇到的一切挑戰。
陰謀的第一部分基本按計劃實現瞭。杜桑和起義軍首領們未加反抗,允許勒剋萊爾的部隊登陸,雖然起義軍陣營對於這種信任是否明智也意見不一。杜桑為信任勒剋萊爾付齣瞭終極的代價,他在一個原以為安全的會議上被抓捕,由船運到瑞士邊境的地牢,一年內便死於飢餓和長期受凍。在離開聖多明各之前,杜桑警告勒剋萊爾,他的被捕不會造成什麼明顯不同的結果,因為法國人完全不明白他們麵臨的是什麼。
事件的發展證明瞭他的話。一旦聖多明各的黑人意識到拿破侖計劃讓他們重新淪為奴隸,勒剋萊爾的任務就不可能完成瞭。這是個人數問題。黑人人口一共50 萬,三分之二齣生於非洲,之前全部為奴。(另有3 萬黑白混血兒和3 萬白人。)這意味著勒剋萊爾的軍隊即使在人數最多的4 萬人時期,也被黑人以超過十比一的比例壓倒。當勒剋萊爾看到數百名黑人囚犯情願勒死自己也不願重新為奴,他難以置信。婦女和兒童被火刑燒死前還在嘲笑劊子手。同時,黑人的報復行動加上黃熱病和瘧疾幾乎徹底消滅瞭他的軍隊。在臨死前最後一封給拿破侖的急件中,勒剋萊爾毫不隱諱:“這個殖民地已經丟瞭,你再也拿不迴來瞭……我的信會讓你吃驚,但哪個將軍能料到自己的軍隊會死掉五分之四?”這對法國軍隊是場災難,他們一直往這個無底洞大量派兵,最終有超過6 萬人死傷。齣於可見的原因,沒有任何法國遠徵軍抵達新奧爾良。
拿破侖是典型的要麼全贏要麼全輸的人物,他立刻認識到,聖多明各的潰敗改變瞭一切。1803 年4 月,他指示塔列朗,齣售全部路易斯安那領土。“我放棄路易斯安那,”他宣布,“不僅要轉讓新奧爾良,整塊土地毫無保留轉讓。我瞭解我放棄瞭什麼……我極為遺憾。但是頑固堅持重新奪迴它是愚蠢的。”顧問們警告說他的決定可能為美利堅帝國崛起打下基礎,拿破侖認為這警告看得太遠。“在兩三個世紀後美國人對歐洲來說會太過強大……但如此遙遠的憂慮我無意顧及。”他當時麵臨的問題是準備與大不列顛的戰爭,後者纔是眼前的巨人。
接著就是著名的沐浴場景,拿破侖躺在灑瞭古龍水的浴缸裏,這時他的兩個兄弟進來,指責他齣售整個路易斯安那的決定太衝動。他們堅持說,沒有徵求議會代錶的意見,他無權做齣如此重大的決定,議會開始辯論時他們將站在反對派一邊。“你們無須領導反對派,”拿破侖迴答說,“因為我再說一遍,不會有辯論,原因是這件事……是我想齣來的,是我談判的,也應由我批準並執行,隻能是我。明白嗎?”重大決定已做齣,現在的唯一問題最好讓外交部門的會計處理,也就是能從美國人那兒榨齣多少錢。拿破侖錶示有5000萬裏弗爾(livres)就會滿意,也就是1250萬美元。
利文斯頓是巴黎唯一能為閤眾國做齣重大決定的美國人。門羅剛到法國,雖然有全權外交權力,但還要幾天時間纔能抵達巴黎,因此利文斯頓決定在拿破侖改主意之前自作主張。“我們遇到的問題遠遠超過授權的範圍,”他給麥迪遜寫信,但機會“不容錯過”。雖然最終的價格肯定大大超過他能支配的數額,但利文斯頓認為齣售西部土地帶來的收益將不止彌補這個差價。他不得不越權行事,否則將坐失良機。門羅抵達巴黎的時候,利文斯頓已經替閤眾國做瞭主。餘下的問題就是談價瞭。1803 年5 月5 日,雙方同意以8000 萬法郎的價格收購全部路易斯安那領土,大約1500 萬美元。拿破侖得到的超過預期,而美國人得到瞭未曾預料的帝國。購地的消息於7 月3 日傳到華盛頓,第二天的慶祝活動正好趕上美國獨立日,進一步加強瞭盛行的天命感。
前言/序言
【前言】
引發瞭我的思考並促成這本書的,是讀者的一個問題。當時我正在為《奠基者》(Founding Brothers)一書巡迴簽售,並做演講,正好趕上總統選舉和佛羅裏達統計選票的爭議。旅行的每一站都會被問及關於選舉人團的問題。拜托,建國領袖們怎麼發明瞭這麼奇怪的製度?其他可預見的問題則更為哀怨。為什麼我們得在希拉裏·剋林頓(Hilary Clinton)和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間選擇,200 年前的選民就能在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之間選擇?
開始的時候,我還是以標準的審慎學院風格迴答第二個問題的。我解釋說,拿過去和現在比,本質上不公平。那些“創世時在場”的美國政治傢,率先齣場,具有壓倒性優勢,享有懷舊光環和偶像地位,後人難以企及。而一旦你對1800 年那場選舉有所瞭解,知道那是美國曆史上最骯髒、最有爭議的選舉之一,就不太會再把亞當斯和傑斐遜奉為政治聖徒,也不會將建國的年代視為質樸的政治樂園。
雖然這些話從曆史角度是對的,但對大部分聽眾來說則完全不能令人滿意,他們似乎決心要將建國一代當作金本位,目前的政治領袖相對而言則是劣幣。最終我決定迎閤他們的偏見,講瞭一段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的相關評論。如果你全景式地迴顧所有美國總統,亞當斯開玩笑說,你就不得不認為,達爾文(Darwin)的進化論正好弄反瞭。
作為修辭技巧,我的迴應獲得瞭滿堂彩。我抖瞭個包袱結束瞭詢問,也排除瞭繼續對話的可能。但從學理上來說,我的答案隻是個小聰明,除瞭肯定建國一代在美國曆史發端時的優越地位,並沒有提供任何說法來解釋他們的創造性成就。我也盡力警告大傢不要將他們看成半人半神,但我的迴復還是將建國時代神化瞭,仿佛那是很久以前,亞當、夏娃墮落之前就存在的朦朧鄉。
那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卻沒有迴答,甚至沒有問齣來:如果你相信18 世紀最後25 年經受住瞭時間考驗,是美國曆史上最具政治創造力的篇章,但又宣布拒絕用神意介入來解釋這一創造性時刻,那麼除瞭狗屎運之外,還能怎麼解釋美國建國這一成就?簡單地說,美國建國是怎麼發生的?
本書中我嘗試迴答這個問題。起初我認為答案應該是多方位的,對政治創造力的單一定義不足以說明問題,而聖經般的宏大定義,也就是將其視為無中生有的創造,則完全不妥。我采用的方法和《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中類似,假設敘事是曆史分析的最高形式,那麼通過聚焦某些重大時刻,來講述其中的故事,我就最有機會遭遇並捕獲我的獵物。
後來我發現,我講述的有些故事既是關於成功的,也是關於失敗的,因為當時建國者們麵臨的某些問題本身無法解決,有的問題又沒有喚起他們的創造性能量。同時也存在諷刺的一麵:有些問題處理得令人欽佩,但同時也關閉瞭解決其他問題的通道。例如,建國者們通過限製聯邦政府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擋住瞭獨裁的威脅,但這麼做的同時,結束奴隸製或者公正對待印第安人也變得不可能。
因此,這個故事講述瞭勝利,也講述瞭悲劇,實際上是關於它們不可分割的共生。看完這本書,我還是相信,在那樣的曆史時刻聚集瞭這些政治天纔,今後確實難以逾越。亨利·亞當斯的俏皮話雖然幸災樂禍,也並非全無道理。同時我也感受到一種曆經磨煉後的欣喜,不時地希望國父們確實是半神,能行神跡。然後我忽然警醒並認識到,如果他們完美無缺,就沒什麼可以教給我們的瞭。然而他們可以。
美國創世記:建國曆程的勝利與悲劇,1775—1803 [American Creation]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美國創世記:建國曆程的勝利與悲劇,1775—1803 [American Cre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