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紙張普遍使用之前,文字的書寫材料,除瞭金石繒帛,便利也流行的是竹簡和木牘。一枚竹簡大多隻能書寫一行文字,為瞭容納更多的文字內容,人們開始使用比之竹簡更寬的木闆,而寫有文字的木闆,人們稱之為牘。《說文》雲:『牘,書版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李賢《蔡邕傳》注引《說文》而曰長一尺。按漢人多雲尺牘。』東晉時,桓玄下令廢止竹簡和木牘,此後書信全用紙張書寫。書寫的介質與此前不同瞭,但名稱卻被沿用下來,稱作尺牘。
魏晉時代,尺牘既是一種文體,更是書法創作的一種樣式,其代錶書傢當然首推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歐陽修在其《集古錄跋尾》中說道:『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緻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傢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灕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捲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二王留給後人的尺牘正是這種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法帖。
在本冊中我們輯入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行穰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妹至帖》《寒切帖》《遊目帖》《旃罽鬍桃帖》《遠宦帖》《七月帖》《都下帖》《上虞帖》《雨後帖》《大道帖》等二十三通尺牘墨跡,王獻之的《廿九日帖》《鴨頭丸帖》《中鞦帖》《送梨帖》《地黃湯帖》《東山鬆帖》等六通尺牘墨跡。雖然這些傳本尺牘墨跡皆非原作,但其雙鈎廓填技藝精絕,皆可謂『下真跡一等』,因而仍能讓我們領略二王行草書的藝術風采。這二十九通尺牘的尺寸及館藏情況如下:《快雪時晴帖》,縱23厘米,橫14.8厘米,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姨母帖》《初月帖》《廿九日帖》,載於《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整帖縱26.3厘米,橫253.8厘米,現藏遼寜省博物館。《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閤裝,縱24.7厘米,橫46.8厘米,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行穰帖》,縱24.4厘米,橫8.9厘米,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三帖閤裝,縱28.7厘米,橫58.4厘米,現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三帖閤裝,縱24.8厘米,橫41.8厘米,現藏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妹至帖》,縱25.3厘米,橫5.3厘米,日本中村富次郎收藏。《寒切帖》,縱25.6厘米,橫21.5厘米,現藏天津博物館。《遊目帖》,11行,102字,其後的收藏者是日本廣島的安達萬藏,墨跡本於一九四五年毀於原子彈爆炸,現有安達氏珂羅版黑白影印本,本冊收入的是文物齣版社與日本二玄社依據珂羅版黑白影印本閤作使用數字技術復原的彩色版本。《旃罽鬍桃帖》,縱25.2厘米,橫20.5厘米,現藏英國大英圖書館。《遠宦帖》,縱24.8厘米,橫21.3厘米,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七月帖》,縱27.7厘米,橫25.8厘米;《都下帖》,縱27.9厘米,橫25.2厘米;此二帖閤裝為一捲,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上虞帖》,縱23.5厘米,橫26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雨後帖》,縱25.7厘米,橫14.9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大道帖》,縱27.7厘,橫7.9厘米,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鴨頭丸帖》,縱26.1厘米,橫26.9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中鞦帖》,縱27厘米,橫11.9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送梨帖》,2行,包括所缺“送”字共11字,曾入清內府,今不知所終。《地黃湯帖》,縱25.3厘米,橫24厘米,現藏日本東京颱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東山鬆帖》,縱22.8厘米,橫22.3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次我們即以各館藏原本(或復原彩色本)為底本加以影印齣版,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鑒賞。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靳永,1970年齣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嚮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譯注》《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錶學術論文多篇。現為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奬、泰山文藝奬、劉勰文藝奬、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一、版本好——所選底本皆為存世善本;
二、用紙好——裏外全是特種紙;
三、釋文精——是我所見釋文頭等精確的;
四、裝幀美——封麵大紅袍,內文樸素雅緻;
五、印刷美——內文全彩色印製,完美呈現原拓神韻。鑒賞、臨寫的好版本。
“中國書法經典”書目40種: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石門頌
乙瑛碑
禮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魏晉唐小楷集
晉唐五代名傢墨跡選
王羲之王獻之尺牘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蘭亭序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爨寶子碑
龍門四品
鄭文公下碑
張猛龍碑
董美人墓誌 蘇慈墓誌
智永真草韆字文
歐陽詢化度寺碑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孫過庭書譜
張旭古詩四帖
顔真卿多寶塔碑
顔真卿祭侄文稿
顔真卿顔勤禮碑
懷素自敘帖
柳公權玄秘塔碑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庭堅鬆風閣詩帖
米芾蜀素帖
趙孟頫洛神賦
趙孟頫三門記
趙孟頫妙嚴寺記
文徵明西苑詩
董其昌濬路馬湖記
王鐸贈湯若望詩冊
第一段評價: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子古典韻味。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曆史的痕跡。尤其是那些配圖的印刷質量,綫條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層次感都處理得極為到位,即便是對書法研究不甚深入的門外漢,也能從中感受到古代書傢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設計上所下的功夫,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使得整體布局既不顯擁擠,又不失莊重。光是翻閱這本書,就成瞭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欣賞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書友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呈現絕對能給你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而深邃的氣息,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潛心性的角落。
评分第五段評價: 我是一名藝術史的學生,在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脈絡時,對於不同時代書風的演變及其社會影響非常關注。這本書在梳理書風流變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羅列瞭作品,更重要的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將不同時期、不同書傢之間的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闡述得井井有條。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書法藝術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産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對於學術研究而言,這種係統性和批判性的梳理至關重要。書中引用的各種旁證資料也相當紮實可靠,為我的論文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依據,確保瞭論述的深度和準確性。它確實是一部能夠經得起學術檢驗的優秀專著。
评分第三段評價: 我對古代文人交往和書信文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窺探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人情操。每一篇收錄的作品後麵,不僅僅是對書寫技巧的分析,更有對其背後曆史背景、情感流露的深入挖掘。通過這些尺牘的書信往來,我仿佛能想象齣古人是如何在筆墨間寄托思念、論道學術、甚至處理日常瑣事的。那些看似隨意的揮灑,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際交往的智慧。這本書成功地將書法藝術從單純的“寫字”提升到瞭“文化載體”的高度,讓我認識到,一件書法作品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的聲音和情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
评分第二段評價: 我最近在學習楷書的書法技法,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解析古代碑帖用筆和結字的權威參考資料。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的學習之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書中對每一個字的點畫起收、提按頓挫的分析講解得極其細緻入微,完全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概括性描述。它詳細剖析瞭不同筆畫在行進過程中力量的轉移和速度的控製,對於我理解“力透紙背”這種抽象概念非常有幫助。作者的講解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便是像“懸針垂露”這種需要長期實踐纔能領悟的技巧,也能通過文字的精準描摹變得具體可感。坦白說,有些書光有圖沒有深入的理論指導,學起來總是不得要領,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讓我感覺每臨摹一個字,都像是與古人進行瞭一次麵對麵的技法交流。
评分第三段評價: 說實話,我最初接觸這方麵的書籍時,常常被那些過於晦澀的術語搞得雲裏霧裏,讀起來非常吃力。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讓人耳目一新。它在保持專業性的前提下,采用瞭非常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來闡述復雜的書法美學概念。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與初學者對話,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那些流傳韆年的藝術精髓,避免瞭過度的“故作高深”。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氣韻生動”、“意在筆先”等概念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不再覺得它們是高高在上的口號。這種流暢自然的文風,極大地降低瞭欣賞和學習傳統書法的門檻,讓更多對書法感興趣的人能夠輕鬆地走進這個領域,而不是望而卻步。這種將學術性與普及性完美平衡的能力,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