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學》收錄瞭托馬斯?品欽青年時代於1959年至1964年發錶的五部短篇小說:《小雨》《低地》《熵》《玫瑰之下》和《秘密融閤》。每一篇都包含著品欽小說創作標誌性的主題與技法,更透露瞭許多有關他成長軌跡的綫索:他的海軍生涯、對勒卡雷的緻敬、癡迷“熵”的起源……
任何從這位戰後西方文壇怪異的天纔那裏而來的事物都值得人真誠地去追索。我已經讀過他的兩本書,然而托馬斯·品欽其人卻是個有名的“隱士”。他書上的“作者介紹”這一條目下是一片惹眼的空白。在《慢慢學》一書中,他卻首次破例,以豪爽大方的姿態展現瞭一名聰明又有纔華的年輕人如何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對於這樣一位對自己諱莫如深的人來說,這本書真是太過慷慨。
——《星期天泰晤士報》
這五篇故事都有著非凡的敘事張力和獨創性。每篇故事都有一種特有的氛圍,每一篇都著品欽式的喜劇時刻。
——《紐約時報書評》
對於覺得品欽很嚇人而對他望而生畏的人而言(誰不這樣覺得呢),對這些故事的介紹能夠使這個人的姿態降低一點,使你知道原來他曾經(從前,很久之前,)也是個人類。
——一位讀者
玫瑰之下
隨著午後時光的推移,黃色的雲朵開始在穆罕默德· 阿裏廣場的上空聚集,留著一星半點的雲捲朝著利比亞沙漠的方嚮飄去。從西南方吹來的風靜靜地掠過易蔔拉欣路,穿過廣場,把沙漠裏的涼意帶到城裏。
那就下點雨吧,潑潘提恩想:快下雨吧。他坐在一傢咖啡館門前的鐵質小桌邊,抽著土耳其香煙,喝著第三杯咖啡,長外套則搭在旁邊椅子的靠背上。今天,他穿瞭淺色花呢衣,戴著一頂氈帽,上麵係著一塊平紋細布,以保護脖子不受暴曬;他對陽光總是有些戒心的。雲聚攏過來,天漸漸陰瞭。潑潘提恩在座位上挪瞭挪屁股,從西裝背心口袋裏拿齣一塊錶,看瞭看時間,又放瞭迴去。他轉過身,看著廣場上熙熙攘攘的歐洲人:有的人正急著進奧斯曼帝國銀行,有的人在商店櫥窗外溜達,或坐在咖啡館裏。他精心設計瞭自己的錶情:沉著淡然,卻又帶著浪子的期待;他就像是要在這裏和女士約會。
所有這一切都是做給那些關注者們看的。天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其實,他們就是指老牌間諜莫德威爾普的那幫手下。不知為何,人們總喜歡在提到他時加一句“老牌間諜”。這也許是一種復古的用法,在過去,這種昵稱是對英雄主義或男子氣概的一種褒奬。或者,這可能是因為一個世紀正迅速走嚮尾聲,隨之終結的是一種間諜傳統——那時,人們默認一切應依紳士風範來行事;那時,伊頓公學的操場塑造瞭(可以這麼說吧)入伍前的行為操守,所以,“老牌間諜”這一標簽可以確保那人在這個特彆的上流社會占據一席之地,直到死亡——個體或集體意義上的死亡——以刺芒使之永歸寜靜。而潑潘提恩本人則被那些關注者們稱為“單純的英國人”。
上個星期在布林迪西,他們如往常一樣不斷地展現同情心,這給予瞭他們某種道德優勢,他們懂得自己的做法令潑潘提恩無法迴敬。因此,他們謹小慎微地設計追蹤路綫,冷不丁地與他在旅途上相逢。同樣,他們也效仿瞭他的私人策略:住在客人最多的酒店,坐在遊客愛去的咖啡館,總是選最光明正大的路綫旅行。這當然令他尤其氣惱;就好像這種巧扮的單純是潑潘提恩的發明,隻要是彆人——尤其是莫德威爾普的間諜們——用瞭這一招,那就屬於侵犯專利。如果可能的話,他們還會盜用他那兒童般的眼神,那胖天使般的微笑。對於他們的這種意氣相投,他近十五年來一直是唯恐避之不及;那時是1883年的一個鼕夜,在那不勒斯的布裏斯托酒店大堂裏,你所認識的間諜共濟會全部成員似乎都在那裏等待。他們所等待的,是喀土穆的淪陷,是阿富汗危機的不斷惡化,直到人們可以稱之為世界的末日。他去那裏見到瞭已顯老態的莫德威爾普,這位贏傢或大師;他知道在這場遊戲當中,遲早會有這麼一天。他感到這位老人的手關切地摩挲著他的手臂,聽見對方真誠的私語:“事情快到頭瞭;我們也許都會參與,所有人。要小心。”如何迴應?還能怎麼迴應?隻能是小心觀察,幾近急切地尋找虛情假意的蛛絲馬跡。當然,他什麼都沒找到;於是,他很快怒火中燒,無法掩蓋自己的無助之感。在此後的曆次遭遇中,潑潘提恩都是如此這般,搬起石頭卻砸瞭自己的腳,所以等到瞭1898年的炎夏,他已儼然練就瞭一副冷石心腸。他們還繼續用這種屢試不爽的方法:從不追蹤他的生活,從不破壞行規,雖然做有些事已成瞭他們的樂子,但仍剋製行事。
他如今坐在這裏,懷疑在布林迪西見到的兩人是否有誰跟蹤他到瞭亞曆山大。他可以肯定在威尼斯的船上並未看見他們,但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有一艘奧地利勞埃德的郵輪從的裏雅斯特齣發,中途經停瞭布林迪西,這是他們唯一可選的另一艘船。今天是星期一。潑潘提恩是周五離開的。的裏雅斯特的船周四起航,周日晚些時候到達。所以:(1)第二糟糕的情形是,他還有六天時間;(2)最壞的可能,他們已經知道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已在潑潘提恩之前離開,並且已經到瞭這裏。
他看著太陽漸漸暗下去,看著風將穆罕默德· 阿裏廣場的刺槐樹葉子吹得啪啪直響。遠處有人喊他的名字。他轉過身,看見瞭頭發金黃的古德費羅,他興高采烈地沿著謝裏夫帕夏街嚮他大步走來,身上穿著一件大禮服,頭上戴著一頂大瞭兩個碼子的太陽帽。“喂,”古德費羅喊道,“潑潘提恩,我見到瞭一位特彆迷人的年輕女士。”潑潘提恩又點瞭一根香煙,閉上眼睛。古德費羅身邊的所有年輕女士都很漂亮。在當瞭兩年半的搭檔之後,他已經習慣瞭古德費羅的右臂會不斷引來女性的依偎:就仿佛歐洲的每個首都都是馬蓋特,而海濱的散步路有如大陸那麼漫長。假如古德費羅知道他一半的薪水都按月寄給瞭在利物浦的妻子,那麼他至少不露聲色,照樣在那兒樂顛顛地嬉笑瘋鬧。潑潘提恩看過他搭檔的捲宗,但已經決定不摻和他妻子這檔事。他一邊聽古德費羅說,一邊看他拉齣一把椅子,用糟糕的阿拉伯語來招呼服務員:“Hat fingan kahwa bisukkar, ya weled.”
“古德費羅,”潑潘提恩說,“你犯不著這樣——”
“Ya weled, ya weled.”古德費羅大聲說。服務生是法國人,並不懂阿拉伯語。“啊,”古德費羅說,“那就咖啡。Café,你懂吧。”
“旅館怎麼樣?”潑潘提恩問。
“非常好。”古德費羅住在距離這裏七個街區的科迪瓦酒店。因為財政上臨時齣瞭點狀況,所以隻能允許一個人維持平常的食宿標準。潑潘提恩則在土耳其廣場和一個朋友同住。“關於這個女孩,”古德費羅說,“今晚在奧地利領事館有個派對。陪她的人,是古德費羅:語言學傢,冒險傢,外交傢……”
“名字?”潑潘提恩說。
“維多利亞· 列恩。和傢人來旅行的,他們分彆是阿拉斯泰爾· 列恩爵士,英國皇傢風琴師學會會員,還有妹妹米爾德裏德。母親過世瞭。明天就要齣發去開羅。庫剋的尼羅河之旅。”潑潘提恩等他接著說。“還有個神經不正常的考古學傢,”古德費羅似乎有些不情不願,“叫什麼班戈–夏弗茲伯裏。年紀輕輕,腦子糨糊。不具危害性。”
“噢。”
“切。太亢奮瞭。應該少喝點咖啡。”
“也許吧。”潑潘提恩說。古德費羅的咖啡來瞭。潑潘提恩繼續說:“你知道我們最後都是要看運氣的。我們總是這樣。”古德費羅心不在焉地笑瞭,攪瞭攪自己的咖啡。
“我已經采取行動瞭。為瞭爭得這個年輕女士的芳心,我要和班戈–夏弗茲伯裏好好拼一下。這人是個十足的蠢貨。他著瞭魔地想去看盧剋索的底比斯廢墟。”
“當然。”潑潘提恩說。他站起身,把長外套搭到肩上。開始下雨瞭。古德費羅遞給他一個白色小信封,反麵有奧地利的飾章。
“八點,我猜。”潑潘提恩說。
“說得對。你一定要見見這個女孩。”
此時,潑潘提恩突然渾身一緊。這份職業很孤獨,總是需要嚴陣以待,雖然並非總是生死考驗。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他就需要扮扮小醜。“瘋鬧一下”,他是這樣形容的。他相信,這樣做會讓他更有人情味。“我會戴著假鬍子去,”他告訴古德費羅,“假扮成一個意大利的伯爵。”他樂嗬嗬地筆挺站立,假裝握住一隻手: “親愛的小姐。”他彎下腰,親吻瞭空氣。
“你瘋瞭吧。”古德費羅開心地說。
“瘋狂的兒子!”潑潘提恩開始用意大利語唱起瞭起伏的男高音。“看吧,我如何又哭又求……”他的意大利語並不算好,不時夾雜著倫敦東區英語的腔調。一群英國遊客急匆匆從外麵進來躲雨,好奇地迴頭瞅他。
“夠瞭,”古德費羅皺起眉頭,“是在都靈,我記得。托裏諾,對嗎?九三年。我護送一個後背上有痣的侯爵韆金,剋裏莫尼尼唱瞭《德古耶》。你,潑潘提恩,褻瀆瞭這份迴憶。”
但潑潘提恩如小醜般騰空躍起,用腳跟磕齣聲響;他拿腔作勢地站著,拳頭放在胸口,另一隻胳膊伸嚮前方。“當我乞求寬恕!”服務生哭笑不得地看著他們。雨下大瞭。古德費羅坐在雨中,喝著咖啡。雨點敲打著他的太陽帽。“妹妹還不錯,”他看著潑潘提恩在廣場上肆情玩鬧,“米爾德裏德,你知道的。雖然隻有十一歲。”最後,他發現自己的燕尾服快要濕透瞭。他站起身,留瞭一皮阿斯特加一米利姆的錢在桌上,衝著潑潘提恩點點頭,此時的潑潘提恩正站著看他。廣場上已空無一人,除瞭穆罕默德· 阿裏的騎馬塑像。曾經有多少次,他們就這樣看著彼此,在暮色將至的廣場上,他們的影子無論橫竪,與周遭風景相比都顯得非常渺小。假如我們可以在那一刻暫時確認某種設計論,那麼這兩人就一定像是小小的棋子,可以被隨意擺在歐洲棋盤的任何位置。他倆是同色的棋子(雖然其中一個會站在上級的對角綫後方以示尊敬),都在掃視著每個大使館的鑲花地闆,以尋找敵人的蛛絲馬跡,或觀察每個雕像的臉以再度確信自己還有自我主導(也許,這即不幸意味著自我的人性)。此時的他們會努力忘卻一點,即無論你如何切分每個城市的正方棋格,它都不是什麼有生命的東西。很快,兩人裝作正兒八經地轉過身,朝著相反的方嚮走開瞭:古德費羅迴酒店,潑潘提恩從拉斯埃丁大街去土耳其廣場。在八點之前他會一直思考當前的局勢。
此時各處都是一團糟。英格蘭新近的殖民地英雄是基奇納總司令,他剛在喀土穆打瞭勝仗,現在正位於白尼羅州大約四百英裏的地方,在叢林中摸索前進。據說在附近還有一個叫馬爾尚的將軍。英國不希望法國染指尼羅河榖地區。如果這兩撥部隊遭遇並惹齣什麼麻煩,新組建的法國內閣的外交部長德爾卡塞寜願為此開戰。現在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場碰麵不可避免瞭。基奇納接到命令不要主動進攻,避免一切挑釁行為。如果打仗,俄國會支持法國,而英國和德國正處於短暫的蜜月期,這當然意味著意大利和奧地利也是盟友。
潑潘提恩認為,莫德威爾普人生的一大樂趣是總不讓彆人安生。他所求的,就是終有一戰。不是一次逐鹿瓜分非洲的小打小鬧,而是一次歐洲諸國的末日決戰,大傢都玩兒完,弄個魚死網破,一拍兩散。潑潘提恩或許曾經搞不懂為什麼他的對頭竟然會這麼熱盼戰爭。但在玩犬兔追逐遊戲的這十五年裏,他已確信自己責無旁貸,應該去阻止這場末日決戰的到來。他覺得,這樣的一種結盟方式,隻可能齣現在一個間諜行業變得愈發集體化的西方世界,1848年的事件和整個歐洲大陸無政府主義者與極端分子的活動似乎已宣告:曆史不再是由單個君主的文治武功來締造,而是由烏閤之眾,由淡藍色網格上那些趨勢圖和冰冷麯綫來書寫的。所以這場戰鬥注定會是老牌間諜和天真英國人之間的單打獨鬥。他們孤零零地站在——天知道位於何處——荒蕪的競技場上。古德費羅知曉這場私人的戰鬥,而毫無疑問莫德威爾普的下屬同樣也知道。他們是賣力的副手,關注的完全是國傢利益,而他們的頭兒則在某個他們無法企及的高度,過招比拼。名義上潑潘提恩為英格蘭工作,而莫德威爾普為德國服務,但這也隻是偶然罷瞭:假如他們的職位互換,他們很可能還是會選擇原來的立場。潑潘提恩知道,這是因為他和莫德威爾普同屬一個類型:即馬基雅維裏黨人,這種人依然玩著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政治遊戲,而他們所處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瞭。於是,這種自我設定的角色僅僅變成瞭一種尊嚴的錶達,尤其是在一個對巴麥尊爵士巧取豪奪之功仍念念不忘的行業中。對潑潘提恩而言,多虧外交部還留著足夠多這種傳統精神,所以纔能讓他自行其是。不過就算他們確實起過疑心,他也無從得知。每當他的個人任務與外交政策剛好相符時,潑潘提恩就會給倫敦送一份報告迴去,而且似乎沒誰有過埋怨。
對潑潘提恩來說,現在的關鍵人物似乎是英國駐開羅的總領事剋勞麥爾勛爵,此人是一個極其能乾的外交官,而且行事謹慎,不會意氣用事:譬如發動戰爭。莫德威爾普有可能會采取暗殺行動嗎?似乎要計劃一下去趟開羅。盡可能地顯得毫無歹意;這當然不在話下。
奧地利領事館位於科迪瓦酒店的街對麵,那裏的盛況一如從前。古德費羅坐在寬大的大理石樓梯的底層颱階上,旁邊是一個姑娘,看樣子還不到十八歲,她和身上穿的長禮服一樣,顯得有點臃腫土氣。古德費羅的正裝因為淋瞭雨而有些皺;他的外套在腋下和腹部顯得有些緊;沙漠的風吹亂瞭他的金發,臉也是紅彤彤的,顯得有些不自在。潑潘提恩望著他的模樣,漸漸也意識到自己的模樣:他的晚禮服古怪奇特,是在戈登將軍被馬赫迪打敗的那一年買的。在這種聚會上,他是個無可救藥的土包子,常常就如同是死而復生的無頭戈登。至少在這些群星璀璨、盛裝打扮的外國貴族當中,他的確有那麼古怪。那個過時的事:總司令重新奪迴來瞭喀土穆,並一雪前恥,但人們早已忘記瞭這一切。他曾見過這個當年在中國戰場立過戰功的傳奇英雄,那時此人正站在格雷夫森德的防禦土牆上。當時的潑潘提恩隻有十多歲,可能被這場麵衝昏瞭頭;他也的確如此。但是,從那一刻到布裏斯托酒店聚首的歲月裏,世事早已不同。那天夜裏,他想到瞭莫德威爾普,想到瞭某種末日來臨的可能性;也許還想到瞭自己的落寞之感。但他並沒有去想那個中國的戈登,那個站在童年時代泰晤士河口的孤獨神秘的身影;據說當他在被圍的喀土穆坐以待斃時,短短一天頭發就全白瞭。
……
【序言/後記】
自 序
在我記憶中,這些故事寫於1958到1964年之間。其中四篇是我在大學裏寫的—第五篇《秘密融閤》(1964)纔算像齣自一個齣師的學徒之手,而不是練筆之作。你可能已經知道,重讀自己二十年前寫的任何東西,都會對自尊心造成巨大打擊,甚至包括那些付訖的支票。重讀這些故事時,我第一反應是“噢,天哪”,同時還感受到瞭身體不適。我的第二個想法是徹底重寫。這兩種衝動還是被中年人的沉靜壓製瞭下來,我現在假裝已經達到瞭一種清醒的境界,明白自己當時是怎樣的一個年輕作者。我的意思是,我不能完全把這傢夥從我生命裏抹掉。另一方麵,假如通過某種尚未發明的技術,我能和他在今日邂逅,我會樂意藉錢給他嗎?或者為瞭這次相逢,甚至願意去街上喝杯啤酒,聊聊過去的事情?
我應該警告那些哪怕最善意的讀者,這裏有一些非常令人膩煩的段落,也充滿瞭年少無知犯的錯。同時,我最希望的是,盡管它們不時有點裝腔作勢,傻裏傻氣,設計不周,但讓故事留著這些破綻是有用的,它們能說明那些剛入門的小說傢會犯哪些典型的錯誤,提醒年輕作傢最好避免某些做法。
《小雨》是我發錶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一個朋友在陸軍服役兩年,其間我正好在海軍服役,是他提供瞭故事細節。颶風確實發生過,我朋友所在的陸軍通信小分隊承擔瞭故事中所描述的任務。我對自己寫作最不滿意的東西,大部分都以萌芽和更為高級的形式體現在這裏瞭。我當時沒能認識到,首先,主人公的問題真實而有趣,本身就足以發展成一個故事。顯然,那時我覺得必須額外加一層雨的意象,必須要用《荒原》和《永彆瞭,武器》的典故。我那時寫作的座右銘是“要有文學範兒”,這點子很糟糕,完全是我自己搗騰齣來的,而且就照這麼做瞭。
還有我糟糕的耳朵,同樣令人尷尬,它們破壞瞭很多對話,尤其是結尾部分。我那時對不同地區口音的認識還很淺薄。我曾注意到軍隊的人說話都被同化成瞭一種美國鄉村基調。沒多久,從紐約來的意大利裔街頭小混混說話聽上去就像南方農村人瞭,佐治亞州的水兵休假迴來後,抱怨沒人聽得懂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的口音就像是北方佬。我來自北方,聽到的所謂“南方口音”其實就是這種在軍隊裏通用的口音,而不是彆的。我以為自己聽到瞭弗吉尼亞東部老百姓把/ow/音發成瞭/oo/,其實我不知道在真正的南方民間,不同地方(甚至是弗吉尼亞的不同地方)人們說話的口音都大為不同。在當時的電影中,這個錯誤也很明顯。具體來說,我在酒吧那一段的問題,不僅是我讓一個路易斯安那州的女孩剛開始就用我沒聽真切的南方東部二閤元音說話,更糟的是,我堅持使之成瞭情節的一個要素—它對於萊文而言很重要,所以對故事發展也如此。我的錯誤是,在自己還沒一副好耳朵之前就去炫耀聽覺。
在故事的核心,最關鍵、最令我不安的,是我的敘事者(他幾乎等同於我,但不是我)處理死亡主題的方式非常糟糕。當我們說起小說的“嚴肅性”時,最終談的其實是對死亡的態度— 譬如人物麵對它時會如何行事,或當它並非近在咫尺時,他們如何應對。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但這個話題很少嚮年輕作傢提及,可能是因為他們尚處於打磨技巧的年紀,這種建議提瞭也是白搭。(我懷疑奇幻小說和科幻小說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年輕讀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書改造瞭空間和時間,人物可以輕易在時空連續體中任意旅行,因而得以擺脫身體麵臨的危險和時間流逝的定數,所以死亡也往往不是什麼問題。)
在《小雨》中,這些人物在用未成年人的方式對待死亡。他們逃避:他們睡懶覺,用委婉語談論死亡。當他們真的提到死亡時,就試著插科打諢。更糟的是,他們將之與性攪在一起。你們會發現在故事結尾,似乎發生瞭某種形式的性事,雖然從文本中難以確定。語言突然變得花哨難懂。也許這不僅僅是齣於我年少時對於性的緊張。迴想起來,我覺得這可能是齣於整個大學時代亞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緊張。這是一種自我審查的傾嚮。這也是《嚎叫》《洛麗塔》和《北迴歸綫》的時代,這些作品在當時激起瞭執法部門的過度反應。甚至在那時能讀到的一些美國隱晦色情讀物中,都會用極其誇張的象徵手法去避免描寫性行為。今天,這似乎都不再是問題,但在當時它確實是人們寫作時能真切感受到的一種限製。
我現在覺得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並不是態度的老派和幼稚,而是其階級視角。無論和平時期軍隊能有多少彆的好處,它起碼能對社會結構提供一種絕佳的觀照。甚至對年輕人而言,有一點也很明顯,即普通人生活中常常未獲承認的等級差異在軍隊對於“軍官”和“士兵”的區分中體現得格外明顯和直接。人們驚訝地發現,那些受過大學教育、穿著卡其軍裝、戴著軍銜徽章、肩負重要職責的成年人其實可能是白癡。而那些工人階級齣身的普通海軍士兵,雖然按理說屬於可能犯傻的那一撥,卻更可能展現齣纔能、勇氣、人性、智慧,以及其他受教育階層自以為擁有的美德。雖然用的是文學術語,但“肥腚”萊文在這個故事中的衝突,其實是對誰忠誠的問題。作為一個1950年代不問政治的學生,我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但以現在的視角來看,我覺得當時的寫作是齣於一種兩難的睏境,在某種意義上,當時大部分作傢都得應付這個問題。
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它與語言有關。我們受到瞭各個方嚮的鼓舞—凱魯亞剋和“垮掉派”作傢,索爾· 貝婁在《奧吉· 馬奇曆險記》中的用詞,還有那些初露頭角的作傢,像赫伯特· 戈爾德和菲利普· 羅斯等—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在小說中至少允許同時存在兩種非常不同的英語。居然允許!那樣去寫其實沒問題!可當時誰知道呢?這種影響令人振奮,它使人獲得解放,給人強烈的鼓舞。它並不是兩選一,而是擴展瞭可能性。我認為我們並未有意識地去探索如何將之綜閤起來,雖然也許我們本應如此。大學生和藍領工人在政治上並未成為同路人,這一點使得1960年代後期“新左派”的成功受到瞭限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兩個群體在交流方式上,存在著真實而隱形的階級力場。
當年,這種衝突就像大部分其他事物一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它在文學中形成的對立,就是傳統小說與“垮掉派”小說的對立。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時常聽聞的一個事件就發生在芝加哥大學。譬如,那裏有一個文學理論的“芝加哥學派”,廣受矚目和尊敬。與此同時,《芝加哥評論》發生過一次大震蕩,催生瞭支持“垮掉派”的《大桌》雜誌。“芝加哥發生的事”成瞭某種無法想象的顛覆性威脅的簡稱。當時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爭論。為瞭抵抗傳統的強勢力量,我們當時喜歡嚮著圓心之外去運動,那些吸引我們的東西,有諾曼· 梅勒的散文《白種黑人》,有隨處可見的爵士樂唱片,還有一本書,我仍然相信它是偉大的美國小說——傑剋· 凱魯亞剋的《在路上》。
還有一種次要影響(至少對我而言),就是海倫· 沃德爾的《流浪的學者》,它在1950年代初重印,講述瞭中世紀大批年輕詩人們離開修道院,走到歐洲街頭,以歌唱的方式歡慶他們在學術院牆之外發現的廣闊生活天地。考慮到當時大學的環境,這其中的影射並不難想見。其實並不是說大學生活枯燥乏味,而是因為那些底層另類生活的信息不斷隱秘地滲透進大學的常青藤,我們開始感覺到校園外另一個嗡嗡作響的世界。我們中有些人無法抵抗誘惑,就離開瞭大學,去外麵見識世界。其中相當一些人又迴到大學,帶著第一手見聞去鼓動另外一些人也如此嘗試——1960年代的大學生退學潮就是由此發端。
……
我一嚮對那些追求“速成”或者“高效率”的書籍持保留態度,而這本書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就像一位老友,用最真誠的語氣,分享著他的人生哲學和對世界的看法。書中的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深思熟慮,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但又不會給人一種說教的感覺。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耐心”的闡述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將耐心簡單地理解為等待,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投入,一種對事物內在規律的尊重,一種與時間共舞的藝術。他用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展現瞭耐心在學習、成長乃至生活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瞭自己如何花瞭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理解一個看似簡單的概念,而正是這份堅持和深入的鑽研,讓他最終獲得瞭豁然開朗的頓悟。這種“慢”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的耕耘,它孕育著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價值。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 Spa,它讓我暫時擺脫瞭外界的喧囂和壓力,迴歸內心的寜靜,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並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淡淡的,近乎素雅的色彩,上麵用一種很特彆的字體寫著書名,仿佛在低語。我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這種寜靜的氛圍吸引住瞭。在翻閱之前,我腦海裏對“慢慢學”這個名字就有很多聯想,可能是關於學習的某種心法,也可能是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方靜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裏。我特彆喜歡那種不急不躁的學習方式,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急於求成,反而錯過瞭事物最本質的美麗。這本書的尺寸和重量也恰到好處,拿在手裏很有質感,適閤在一個下午,泡一杯茶,找一個舒服的角落,慢慢品讀。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快餐式的知識傾訴,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引導我如何去發現,去感受,去領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詮釋“慢慢學”的,它又會給我帶來怎樣的啓發和思考,是關於學習的方法,還是關於人生的態度,亦或是對某個領域的深入探索?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找到屬於我的那份寜靜和智慧。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推開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新鮮的空氣湧進來,也讓久違的光綫照亮瞭房間。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夠穿透錶象,觸及事物的本質。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過程”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強調學習的最終結果,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瞭學習過程中所能獲得的體驗和感悟。比如,他在描述自己如何探索一個新知識點時,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展現瞭他如何一步步地去提問,去搜尋,去嘗試,去糾錯,這個過程中充滿瞭麯摺和不確定,但也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他最終的理解。這種真實而細膩的記錄,讓我覺得親切,也讓我看到瞭學習的另一麵——它不是一條直綫,而是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旅程。這本書讓我不再害怕失敗,不再焦慮於未知,而是更加勇於去嘗試,去擁抱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它教會我,真正的成長,往往就發生在那些不被看見的,默默積纍的時光裏。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種溫潤的敘述風格,仿佛一位睿智的長者,坐在你對麵,輕聲細語地講述著他的人生感悟和對世界的理解。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一種“陪伴”。它不像那些充斥著專業術語和復雜理論的書籍,而是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例如,某一段描述日齣時天空色彩的變化,就讓我聯想到人生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以及如何去珍惜和捕捉它們。又比如,關於一株小草如何頑強地從石縫中鑽齣,讓我體會到生命的力量和堅持的意義。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方式,讓我感覺不到任何壓力,隻是隨著作者的思緒,一同沉浸在那份平和與寜靜之中。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我常常在閤上書本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那些文字,思考著它們對我意味著什麼。
评分我是在一個異常忙碌的時期偶然翻開這本書的,原本隻是想找點輕鬆的東西來放鬆一下緊綳的神經,沒想到卻意外地獲得瞭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秘籍”或者“捷徑”,它隻是靜靜地展現瞭一種可能性,一種迴歸本源的思考方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學習”這兩個字,不再將其視為一種負擔或競爭,而是看作一種探索,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瞭自己是如何在觀察一片葉子的脈絡中,體會到自然界精妙的構造和生命力的頑強。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生活中司空見慣事物的重新發現,讓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我們常常因為追求宏大的目標而忽略瞭身邊最簡單的風景,而真正的智慧,或許就隱藏在這些最平凡的角落裏。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慢”,並非效率低下,而是一種深度投入,一種耐心打磨,一種不被外界乾擾的專注。它讓我開始嘗試放慢自己的腳步,去感受,去體會,去真正地“理解”事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麵。
评分好
评分成熟作家的好小说。好看!
评分译林品钦作品。用纸非常糟糕,居然有用两种纸。最近买了几本译林的书,纸张都差。定价高,京东今年优惠力度不比前两年。运送很给力,非常赞。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装帧精美,内容经典,值得珍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京东物流杠杠的
评分一部有些特色的短篇小说集子,应该读一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