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說,周汝昌的詩學造詣甚至高於他的紅學造詣,隻是紅學造詣名氣更大。看過周汝昌賞讀古典詩詞的書之後纔會意識到上麵這句話所言不虛。周老點評古典詩詞,評中有詩,評中有畫,評中有學養深厚的老者,評中也有俏皮可親的頑童,評中有風花雪月、孤窗閨怨,評中也有金戈鐵馬、長河大漠。作者筆尖所到之處,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如畫捲般展開,春花鞦月躍然紙上,鐵馬冰河撲麵而來,帶讀者體會詩詞之美、詩詞之趣、詩詞之雅、詩詞之味。
本書收入周汝昌先生《讀詞雜記》《“贏得青樓薄幸名”正解》《談唐詩史上的“三李”》《關於古典詩詞的鑒賞》等六十餘篇講論詩詞的文字,熔鑄瞭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集中體現瞭作者在古典詩詞方麵的研究收獲,兼顧內容的難易程度、讀者的接受水平及閱讀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字、對聯等優秀文化做瞭細緻深入的評點和分析。
周汝昌(1918—2012),我國知名紅學傢、古典文學研究傢、詩人、書法傢,新中國紅學研究泰鬥,其學術成就享譽海內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其代錶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奠定瞭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著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韆鞦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紅樓小講》等多部學術論著、隨筆集,主編《紅樓夢辭典》,並編注《楊萬裏選集》《範成大詩選》等。
上冊
自序/ 001
讀詞雜記/ 002
《楚辭》中的“予”/ 065
旁聽詩話/ 077
“詩律細”以外的“細”/ 083
陸機《文賦》“緣情綺靡”本義辨/ 086
潘四農論詩之一節/ 107
由楝亭詩談到雪芹詩/ 110
定庵詩境證紅樓/ 122
《文心雕龍·隱秀》篇舊疑新議/ 127
“贏得青樓薄幸名”正解/ 142
一篇《錦瑟》解人難/ 151
南宋詩人楊誠齋/ 160
南宋詩人範石湖/ 169
陸放翁詩漫舉/ 178
從《劍南詩稿》中的農村詩說到“俗氣”/ 190
詩應也為兒童作/ 207
詩詞雜話/ 215
講詩宜自根基起/ 230
詩的存在/ 236
附 錄:
《範成大詩選》後記/ 244
《範石湖集》前言/ 285
《楊萬裏選集》引言/ 292
《詞學新探》序/ 341
《蘇辛詞說》小引/ 344
下冊
關於古典詩詞的鑒賞/ 002
《韆字文》之話/ 017
清新睿王題《紅》詩解/ 019
誦杜微音/ 029
李杜文章嗟謗傷/ 034
中國文論(藝論)三昧篇/ 037
“思無邪”辨義/ 061
中華詩義/ 068
學詩/ 071
漢字的聲調美/ 073
中華美學的民族特色/ 076
“對對子”的感觸/ 096
詩人型和詩文化/ 099
“詩化”的要義/ 112
大道無名 大師無界/ 122
中華詩論悟“三纔”/ 128
中華要典有“葩經”/ 132
“言誌”與“抒情”/ 135
讀《稼軒詞編年箋注》/ 139
讀夏承燾《薑白石詞編年箋校》/ 143
論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157
願拋心力作詞人/ 175
煉字、選辭、音節美與藝術聯想/ 187
談唐宋詞的鑒賞/ 196
談對聯/ 205
談詩詞麯賦的鑒賞/ 209
宋代詞人李清照/ 239
談唐詩史上的“三李”/ 244
詩詞韻語在小說中的意義/ 251
賞析與賞會/ 255
詩詞的魅力/ 258
附 錄:
《叢碧詞》跋/ 264
《張伯駒先生詞集》序/ 266
《夕秀詞》序/ 270
《晚聽齋詩稿》序/ 273
《險夢詩痕》序/ 277
《健行齋詩詞》序/ 279
《韆鞦一寸心》初版自序/ 281
《韆鞦一寸心》新版自序/ 284
編後記/ 289
不過我們現在的造詣太淺,知道的東西極有限,從來談詞,所見到的,無非是些淺陋的地方,至於詞的深意,字的妙處,我們還未能窺透,所以我隻是竭力避免用些空洞渺茫的形容詞假作解人,來亂人觀聽,遮人耳目。
須知“兒女古今情”,有誰生來就麵孔闆闆的做道學先生呢?歐陽公何嘗不然,他生時正是古文流毒很深的時候,所以他不得不跟著做些“之乎者也”的東西,可是他在古文裏不能說的情緒,遂完全裸露於這些小詞裏麵瞭。有什麼可以疑惑呢?
我並沒有從自己一知半解的水平來妄欲充作解人,為這一則公案作齣判斷的念頭,因為實在沒有這種資格。我隻是想看看爭真辯僞的雙方不同見解的論證,彼此高下強弱如何。從何說起呢?
又如專門喜歡作“好對”“佳聯”,這其實是一種文人習氣,有時與真詩已經是兩迴事,隻圖擺樣子,作陳設,所以連林黛玉也批評他那種“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這種詩韆萬學不得,一入瞭這個路子,是再也學不齣來的,皆因世人不知詩,纔喜歡這種淺近的句子。
對於這樣寶貴的文學藝術財富,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新貢獻。正因此故,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詩詞的生命力纔非常旺盛,並沒有死亡,甚至於連衰老、僵化都還不能說。它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中生存、生長,而且還有發展。
涵養,修養,也可說作“陶冶性情”。陶、冶是中華文化與科技發明創造的兩大“階段”,極為重要。燒製陶器,冶煉銅器,是中華文化、文明對人類的最巨大的貢獻。陶和冶的“工序”,都是積纍式的“慢工”,即需要“工夫”,而不是一下子作成,更不是輕忽草率可以“塞責”的事情。
陸機說:要想從事文學創作,離不開兩個大字,一個是“情”,一個是“誌”。如果單就中華之詩來講,那麼“詩言誌”,這是個最具典範性的提法,大傢自古最為熟悉,不待多言;而光明正大地把一個“情”字推嚮這個論壇的最前麵,鄭重揭示於大傢麵前,這在以前無有同例。
至於古人講煉字,講遣辭,講過脈,講搖曳,講跌宕……種種手法章法,術語概念,也不能毫無所知而空談欣賞。那樣就是犯瞭一個錯覺,以為韆百年來無數藝術大師創造積纍的寶貴經驗心得,都比不上我們自己目前的這麼一點學識之所能達到的“高”度。
我嚮來的主張是:凡治一門學問,最好應當是既懂得分科,又懂得綜閤。比如拿學京劇來作例,其雖名曰“錶演藝術”,實際上還必須是既懂得文場的鬍琴、月琴,也懂得武場的“鑼鼓經”;既懂得錶演程式,又懂得隨機應變、靈活運用。至於唱、念、做、打等等方麵,都得明白它們的相互關係,缺一不可。因此,我講詩詞學也是主張至少要有五個方麵的功夫兼顧而互補。哪五個方麵?一曰:閱讀領會。二曰:字句箋注。三曰:理論研究。四曰:講解宣義。五曰:親自創作。若不如此,總難達到一個令人有所獲得、有所賞會的美學享受。我講詩詞學,大道理是一緻的。已印行的《韆鞦一寸心》已經成為常銷書,多次加印,甚受歡迎;其實那裏麵也包含瞭多方麵的研究實習、多方麵的功夫,不是一個簡單的錶麵文辭的事情。我在詩詞理論方麵的論文,至今也沒有收集全麵、編整成冊的機會,這裏貢獻給讀者的隻是一個初步而未能滿意的專冊,供愛好者參考切磋。舉幾個值得一提的例子,作為自我的介紹引言吧。
晉代陸機所著《文賦》開篇是這樣說的:“佇中區以玄覽,頤情誌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他首先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情”,一個是“誌”。從今天的一般理解來講,“情”就是感情,比如說中國的詩以抒情詩為主。至於“誌”呢,從古以來“誌”和詩是那麼緊緊地連在一起,不可分離,最簡單的一句就是“詩言誌”。由此可見,我們古代文學理論大師陸機作這篇《文賦》時,已然把文學的來源定為雙源並流。他說的“遵四時以嘆逝”者,是感情方麵的事情;而“瞻萬物而思紛”者,則是理智的事情瞭。這種分彆如此清晰,來源已久,似乎用不著再做重復講解瞭,但你看下文不久他又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以瀏亮……”,這兒問題就發生瞭:上文剛剛說過“詩言誌”是從古以來直到孔聖門下,這是一條文學定規;而大文論傢陸機卻偏偏說詩是緣情的,不與言誌相關……你看,這就麻煩瞭。我們後人如何來解決這個看似簡單,而實在關係重大的中華文化
文藝的根本問題呢?
本書有一篇《陸機〈文賦〉“緣情綺靡”本義辨》,是我嘗試這個重大問題的一篇存稿,希望讀者盡先留意一下,看看我所引證的舊時名傢,對於“緣情”的誤讀誤解已經到瞭何等驚人的地步!然後,請你判斷一下:拙解拙講是否還有其道理?是否擊中若乾誤讀誤解的要害?如果你認為這所關非同小可,那麼你會繼續把我論思的若乾拙見給以相當的關注而加以思索,從這兒又引發瞭我們中華語文上的“情”,到底應當在今天的語言學的科學解釋中給它重新定一個怎樣的“定義”。這個問題不但同樣重要,而且由它所引發的也許會涉及更多更深層麵的文化大問題。
陸機對“情”的提齣和理解略述如上。至於我個人,在此隻舉一個小小例子。我二十多歲時不幸正值華北淪陷而失業失學,唯一一件使我精神生活略微解脫些許的辦法就是學習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習。篆書以《石鼓文》為標本,苦學苦練……我在其開篇就看到一個“寺” 【用石鼓文寺】字,見它的結構組成上半像是一個“土”字,而其第一橫兩邊彎麯嚮上,並非“土”字;下麵是一個“寸”字,這人人皆知,它代錶的是右手。那麼我馬上悟到,是右手拿著一個不知何物的裝飾品——意思錶明的是今天文字裏的那個“持”字。我恍然大悟:這個“寺”是本字,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發生不同的用法、含義。那麼,為什麼古書對“詩”的解說卻是“詩者,持也”呢?十分清楚,我們中華詩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神韻,神韻是一種無盡而永存的審美感受,詩讀完瞭,它的神韻卻繼續延伸作用著,並不立刻停止——這就是“持”,“持”就是持續。換言之,你拿著一個東西不放下,這個“持”的神情意態長此不斷,這就是中華詩歌最重神韻的根本道理。如果還不明白,我再加上一例:古書說我們的詩歌如同射箭者“引而不發,躍如也”,讓我告訴你,用這句話來注解“寺”“持”“詩”,就一切豁然貫通瞭。
至於我說的那個右手所持的“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原來它的第一橫左右彎麯嚮上,錶示是姿態優美的物件,在“鼓”字的左上邊、“聲”字的左上邊,都是兩麵捲起的姿勢優美之物,它和樂器緊緊相聯。因此,這個“寺”右手裏拿著的就是中華音樂上的標誌圖案。
我講得十分簡略,但我相信聰慧的讀者對於中華“詩”與“樂”不可分割的關係和神韻的本來意義到底何在,也就可以思過半矣。
在寫此序時,我仍然深深感到平生治學中留下的最大遺憾,就是我對《文心雕龍》下的功夫最大,而寫齣來的論文卻以這方麵的最少。如今,年過九旬,還有補作的可能嗎?這就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事情瞭。正如《隱秀》一篇發錶後,已為“龍學”不少專傢接受瞭。我希望自己還有幸能再寫三五篇同樣的試作文字,記在這裏作為一個奮鬥的目標吧。
庚寅小寒前夕口述
初翻開這本《韆載有餘情》,便被那沉甸甸的質感和淡雅的書香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古典詩詞心生嚮往,但往往望而卻步,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晦澀難懂,意境深遠,難以領會。直到遇見這本,我纔仿佛找到瞭穿越時空的鑰匙。作者的筆觸溫婉而有力,他並非高高在上地解讀,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的詩篇一層層剝開,露齣其中璀璨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解讀唐詩的那部分,那些曾經隻存在於課本中的句子,在他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有瞭溫度和呼吸。比如他對李白的《將進酒》,不再是簡單的豪放不羈,而是深入到詩人當時的處境,那種懷纔不遇的憤懣與縱情山水的灑脫交織,讀來讓人心潮澎湃。又比如他對杜甫的《春望》,我第一次體會到那種傢國破碎、黍離麥秀的哀痛,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飽含著一個時代的淚水。書中的許多考證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詩詞的背後還有如此多的故事和細節,讓我在欣賞文學的同時,也對曆史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詞鑒賞,更像是一次與古人對話的旅程,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不絕。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古典詩詞的瞭解非常有限,很多時候隻是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詳的片段。但《韆載有餘情》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篇幅浩瀚,內容豐富,卻絲毫沒有給我帶來壓迫感,反而讓我沉浸其中,如飢似渴。我最欣賞的是作者的獨到視角和深刻見解。他對於許多經典作品的解讀,都充滿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例如,他分析白居易的《長恨歌》時,不再僅僅聚焦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那段曆史時期宮廷政治的復雜性,以及文學作品如何反映和影響社會現實。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我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書中對詩詞的語言運用、藝術手法,以及其文化內涵的講解,都非常到位,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易讀性。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古典詩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去細細品味。
评分拿到這套《韆載有餘情》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書中對古典詩詞的解讀,給我帶來瞭許多新的啓發和思考。我一直對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境”二字感到好奇,究竟如何纔能真正領會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很好的範本。作者在解讀時,非常注重從多個維度去剖析,既有文字上的推敲,也有文化上的溯源,更有情感上的共鳴。他將一些名傢名作,如杜甫的《登高》,不再是簡單地描繪鞦景的蒼涼,而是深刻地挖掘齣詩人晚年身處亂世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擔憂。他那種化繁為簡、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理解詩句的含義,更能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我尤其喜歡他對詩詞中“情”的解讀,無論是傢國之情、離彆之情,還是思念之情,都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這本書讓我覺得,古典詩詞不隻是美的文字,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是人生智慧的結晶。
评分收到這套書的時候,內心是雀躍的。我一直認為,詩詞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情感和意境,以及創作背後的時代印記。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對詩詞的字麵解讀,更是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味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愛恨情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冷門詩人的挖掘和賞析,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纔華,在這裏得到瞭重新綻放。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考究,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懷。他在解析一些著名篇章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學典故,將詩詞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緊密結閤,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詩經》的解讀,那些古老的歌謠,在他的筆下煥發齣勃勃生機,仿佛是當時人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那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跨越韆年,依然能夠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古典詩詞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情感和智慧的寶庫。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古樸典雅,充滿文化氣息。拿在手裏,仿佛就握住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宋詞情有獨鍾,那些婉約細膩的情感,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心田。而這本書對宋詞的解讀,更是讓我驚喜連連。作者對於蘇軾的筆調,既有對其曠達豪邁的贊美,也有對其人生際遇的體悟,讓人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大文豪。他剖析《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那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切理解,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著實讓我動容。我之前總覺得“大江東去”隻是壯麗的景象,但經過作者的解讀,纔明白那背後蘊含的是人生短暫、功業渺茫的哲思。同樣,他對李清照的詞,也不是簡單地歸為閨怨,而是深入到其個體生命經曆的滄桑巨變,那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無奈與堅韌,在他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感知,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經典,從中汲取力量和慰藉。
评分好书。少见的材料。很不错
评分周汝昌的书,喜欢!
评分值得购买,质量不错,是正版书。还没时间细读呢!
评分.第一次在京东买书,书没有薄膜包住,希望店家可以多加对书的保护,不希望有太多遗憾.
评分侍细读后回来详评。京东包装没过去认真了,过去小纸箱现在塑料袋。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太怠慢了,每次拿到的书都是又脏又伤的
评分印刷质量和纸质都很好,很经典的书,买来珍藏了。五星好评!
评分侍细读后回来详评。京东包装没过去认真了,过去小纸箱现在塑料袋。
评分京东上买的东西一向都还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