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中的大智慧,平淡中的真感情;
2.根植於中國文化底蘊的文學經典;
3.讀梁實鞦先生的文章,既能欣賞優美的文字和字裏行間的詼諧幽默,也能從中體驗人生哲理。
完整收錄梁實鞦先生98篇美食隨筆。全書分為三部分:快活饞;舌尖上的故鄉;至味在人間。先是熱切探討關於吃的一些理念和風俗,既而深情追錄故鄉北平的各色美食小吃,最後細心品評客居他鄉時當地風格各異的市井味道。文字清雅、詼諧,透齣梁實鞦先生對美食一如既往的熱愛和對生活平實悠然的態度。
梁實鞦(1903-1987),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鞦,中國著名的散文傢、學者、文學批評傢、翻譯傢,在莎士比亞研究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代錶作有《雅捨小品》《雅捨談吃》《看雲集》《偏見集》《鞦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梁實鞦的散文文筆簡約、平實,作風恬淡、雅樸,字裏行間充溢詼諧幽默,三言兩語道盡人生哲理, 值得一讀再讀。
快活饞
蘿蔔湯的啓示_002
醃豬肉_004
酪_008
麵條_012
請客_016
饞_020
吃_024
粽子節_026
大菜_027
喝茶_028
飲酒_032
狗肉_036
飯前祈禱_040
燒餅油條_048
廚房_052
窩頭_056
炸活魚_059
"麥當勞"_062
由熊掌說起_065
關於蘋果_068
豆腐乾風波_071
康乃馨牛奶_076
聖米捨爾酒廠_080
說酒_084
喜筵_087
由一位廚師自殺談起_091
吃在美國_095
記日本之飲食店_099
"啤酒"啤酒_103
包裝_107
吃相(一)_111
吃相(二)_113
《飲膳正要》_117
讀《媛珊食譜》_121
讀《烹調原理》_125
讀《中國吃》_131
再談"中國吃"_142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_149
舌尖上的故鄉
烤羊肉_160
燒羊肉_162
燒鴨_164
醬菜_167
水晶蝦餅_169
湯包_171
核桃酪_173
鐵鍋蛋_175
瓦塊魚_178
溜黃菜_181
酸梅湯與糖葫蘆_183
鍋燒雞_186
煎餛飩_189
核桃腰_191
豆汁兒_193
芙蓉雞片_195
烏魚錢_198
韭菜簍_199
炸丸子_201
栗子_204
滿漢細點_206
茄子_210
白肉_212
薄餅_214
爆雙脆_217
味精_220
北平的零食小販_222
東安市場_230
這世間的味道
西施舌_238
火腿_240
醋溜魚_243
獅子頭_245
兩做魚_247
熗青蛤_249
生炒鱔魚絲_253
蟹_256
佛跳牆_260
海參_263
菜包_265
糟蒸鴨肝_267
魚翅_269
蓮子_272
乾貝_274
鮑魚_276
咖喱雞_278
烙餅_280
筍_283
黃魚_286
八寶飯_288
拌鴨掌_290
魚丸_291
臘肉_293
粥_295
餃子_298
鍋巴_300
豆腐_303
菠菜_306
龍須菜_308
鴿_310
蘿蔔湯的啓示
抗戰時我初到重慶,暫時下榻於上清寺一位朋友傢。晚飯時,主人以一大鉢排骨蘿蔔湯饗客,主人謙遜地說:"這湯不夠味,我的朋友楊太太做的排骨蘿蔔湯纔是一絕,我們無論如何也仿效不來,你去一嘗便知。"楊太太也是我的熟人,過幾天她邀我們幾個熟人到她傢去餐敘。
席上果然有一大鉢排骨蘿蔔湯。揭開瓦鉢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瞭一小碗。哦!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蔔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傢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贊美一番,並且異口同聲地嚮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麼秘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隻有咧著嘴笑,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沒什麼,這種傢常菜其實上不得颱麵,不成敬意。"客人們有一點失望,難道說這其間還有什麼職業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說也就罷瞭。這時節,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瞭,他說:"我來宣布這個烹調的秘訣吧!"大傢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也許他說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於是座上泛起瞭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
宴罷,我迴到上清寺朋友傢。他問我方纔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蘿蔔湯秘訣是否可信,我說:"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當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蔔的刀法也有講究,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
從這一樁小事,我聯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裏少加蘿蔔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醃豬肉
英國愛塞剋斯有一小城頓冒,任何一對夫妻來到這個地方,如果肯跪在當地教堂門口的兩塊石頭上,發誓說結婚後整整十二個月之內從未吵過一次架,從未起過後悔不該結婚之心,那麼他們便可獲得一大塊醃熏豬肋肉。這風俗據說起源甚古,是一一一一年一位貴婦名糾噶(Juga)者所創設,後來於一二四四年又由一位好事者洛伯特·德·菲茲瓦特(Robert de Fitzwalter)所恢復。據說一二四四至一七七二年,五百多年間隻有八個人領到瞭這項醃豬肉奬。這風俗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年還沒有廢除,據說後來實行的地點搬到瞭伊爾福(llford)。文學作品裏提到這醃豬肉的,最著者為巢塞《坎特伯雷故事集》巴茲婦人的故事序,有這樣的兩行:
The bacon was nought fet for him,I trowe,That some men feche in Essex at Dunmow.
(有些人在愛塞剋斯的頓冒領取豬肉,我知道他無法領到。)
五百多年纔有八個人領到醃豬肉,可以說明一年之內閨房裏沒有勃谿的紀錄實在是很難能可貴,同時也說明瞭人心實在甚古,沒有人為瞭貪吃醃豬肉而去作僞誓。不過我相信,夫妻伴閤過著如膠似漆的生活的人,所在多有,他們未必有機會到頓冒去,去瞭也未必肯到教堂門口下跪發誓,而且歸去時行囊裏如何放得下一大塊肥膩膩的醃豬肉?
我知道有一對夫妻,洞房花燭夜,倒是一夜無話,可是第二天一清早起來準備外齣,新娘著意打扮,穿上一套新裝,左顧右盼,笑問夫婿款式入時無,新郎瞥瞭一眼,答說:"難看死瞭!"新娘驀然一驚,一言未發,轉身入內換瞭一套齣來。新郎迴顧一下長嘆一聲:"這個樣子如何可以齣去見人?"新娘嘿然而退,這一迴半晌沒有齣來。新郎等得不耐煩,進去探視,新娘端端正正地整整齊齊地懸梁自盡瞭,據說費瞭好大事纔使她蘇醒過來。後來,小兩口子一直彆彆扭扭,琴瑟失調。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剛結婚就幾乎齣瞭命案,以後還有多少室傢之樂,便不難於想象中得知瞭。
我還知道一對夫妻,他們的結婚證書很是彆緻,古宋體字精印精裱,其中沒有"詩詠關雎,雅歌麟趾,瑞葉五世其昌,祥開二南之化……"那一套陳詞濫調,代之的是若乾條款,詳列甲乙二方之相互的權利義務,比王褒的《僮約》更要具體,後麵還附有追加的臨時條款若乾則,說明任何一方如果未能履行義務,對方可以采取如何如何的報復措施,而另一方不得有異議。一看就知道,這小兩口子是崇法務實的一對。果不其然,蜜月未滿,有一晚爐火熊熊滿室生春,兩個人為瞭爭吃一串核桃仁的冰糖葫蘆而發生衝突,由口角而動手而扭成一團,一個負氣齣走,一個獨守空房。這事如何瞭斷,可惜婚約百密一疏,法無明文。最後不得不經官,結果是協議離婚。
不要以為夫妻反目,一定會鬧到不可收拾。我知道有一對歡喜冤傢,經常的雞吵鵝鬥,有一迴好像是事態嚴重瞭,女方使齣瞭三十六計中的上計,逼得男方無法招架。事隔三日,女方邀集瞭幾位稔識的朋友,訴說她的委屈,一副遇人不淑的樣子,涕泗滂沱,痛不欲生,央求朋友們慈悲為懷,從中調處,謀求協議離婚。按說,遇到這種情形,第三者是插手不得的,最好是扯幾句淡話勸閤不勸離,因為男女之間任何一方如果控訴對方失德,你隻可以耐心靜聽,不可以錶示同意,當然亦不可以錶示不同意。大抵配偶的一方若是不成器,隻準配偶加以詬詈,而不容許彆人置喙。這幾位朋友之間有一位少不更事,居然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毅然以安排離異之事為己任。他以為長痛不如短痛,離婚是最好的結束,好像是癰疽之類最好是引刀一割。男方錶示一切可以商量,唯需與女方當麵一談。這要求不算無理,於是安排他們兩個見麵。第二天這位熱心的朋友再去訪問他們,則一個也找不到,他們兩位雙雙地攜手看電影去瞭。人心叵測有如此者,其實是這位朋友入世未深。
酪
酪就是凝凍的牛奶,北平有名的食物,我在彆處還沒有見過。到夏天下午,賣酪的小販挑著兩個木桶就齣現瞭,桶上蓋著一塊藍布,在大街小巷裏穿行,他的叫賣聲是:"伊——喲,酪——啊!"伊喲不知何解。住傢的公子哥兒們把賣酪的喊進瞭門洞兒,坐在長條的懶凳上,不慌不忙地喝酪。木桶裏中間放一塊冰,四周圍全是一碗碗的酪,每碗上架一塊木闆,幾十碗酪可以疊架起來。賣酪的順手遞給你一把小勺,名為勺,實際上是略具匙形的一片馬口鐵。你用這飛薄的小勺慢慢地取食,又香又甜又涼,一碗不夠再來一碗。賣酪的為推銷起見特備一個簽筒,你付錢抽簽,抽中瞭上好的簽可以白喝若乾碗。通常總是賣酪的淨賺,可是有一迴我親眼看見一位大宅門兒的公子哥兒,不知為什麼手氣那樣好,一連幾簽把整個一挑子的酪都贏走瞭,登時喊叫傢裏的廚子車夫打雜兒的都到門洞兒裏來喝免費的酪,隻見那賣酪的咧著嘴大哭。
酪有酪鋪。我傢附近,東四牌樓根兒底下就有一傢。最有名的一傢是在前門外框兒鬍同北頭兒路西,我記不得他的字號瞭。掀門簾進去,裏麵沒有什麼設備,一邊靠牆幾個大木桶,一邊幾個座兒。他傢的酪,牛奶醇而新鮮,所以味道與眾不同,大碗帶果的尤佳,酪裏麵有瓜子仁兒,於喝咽之外有點東西咀嚼,彆有風味。每途經其地,或是散戲齣來,必定喝他兩碗。
看戲的時候,也少不瞭有賣酪的托著盤子在擁擠不堪的客座中間穿來穿去,口裏喊著:"酪——來——酪!"聽戲在入神的時候,賣酪的最討人厭。有一迴小醜李敬山,在颱上和另一小醜打諢,他問:"你聽見過王八是怎樣叫喚的嗎?""沒聽過。""你聽——"這時候有一位賣酪的正從颱前經過,口裏喊著"酪——來——酪",於是觀眾哄堂大笑。
久離北平的人,不免犯饞,想北平的吃食,酪是其中之一。齊如山先生有一天請我到他傢去喝酪。酪是黃媛珊女士做的,樣子很好,味也不錯,就是少那麼一點點北平酪的香味,那香味應該說是近似酒香。她是大批地做,一做就是百兒八十碗,我去喝酪的那天,正見齊瑛先生把酪裝上吉普車送往中華路一傢店鋪代售。我後來看到,那傢店鋪窗上貼著有"北平奶酪"的紅紙條。可惜光顧的人很少,因為"膻肉酪漿,以充飢渴"究竟是北方人的習俗,而在北方畜牧亦不發達,所謂的酪隻有北平城裏的人纔得享用。齊府所製之酪,不久成為絕響。
我們中國人,比較起來是消費牛奶很少的一個民族。我個人就很怕喝奶,溫熱瞭喝有一股腥氣,冷凍瞭捏著鼻子往下灌又覺得長久胃裏吃不消,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歡喝。喝瞭幾十年酪,不知酪是怎樣做的。查書《飲膳正要》雲:"造法用乳牛勺鍋內炒過,入餘乳熬數十沸,頻以勺縱橫攪之,傾齣,罐盛待涼,掠取浮皮為酥,
入舊酪少許,紙封貯,即成酪。"說得輕鬆,我不敢嘗試,總疑心奶不能那麼容易凝結,好像需要加進一點什麼纔成,好像做豆腐也要在豆漿裏點一些鹽鹵纔成。過去有酪喝,也就不想自己試做。黃媛珊女士做瞭,我也喝瞭,就是忘瞭問她是怎麼做的,也許問過瞭,現在又忘瞭她是怎麼說的。我來美國住瞭一陣之後,在我女兒文薔傢裏又喝到瞭酪,是外國做法,雖不敢說和北平的酪媲美,至少慰情聊勝於無。現在把製法簡述於下,以饗同好。
一、新鮮全脂牛奶,一誇特可以做六飯碗。奶粉也行,總不及鮮奶。
二、奶裏加酌量的糖,及香料少許,杏仁精就很好,凡尼拉也行,不過我以為用甜酒調味(rum flavor)效果更佳。也有人說用金門高粱也很好。
三、凝乳片(rennet tablet)放在冷水裏溶化,每片可做兩碗。這種凝乳片是由牛犢的胃內膜提煉而成的,美國一般超級市場有售。
四、牛奶加溫至華氏一百一十度,不可太熱,如用口嘗微溫即可,絕對不可使沸,如大熱需俟其冷卻。
五、將凝乳劑傾入奶中,稍加攪和,俟冷放進冰箱,冰涼即可食用。手續很簡便,不到一刻鍾就完成瞭,曾幾度持以待客,均食之而甘,仿佛又迴到瞭北平, "酪——來——酪"之聲盈耳。
第一次接觸梁實鞦先生的《就隻知道吃:梁實鞦美食隨筆集》,我原本以為會看到的是一份詳盡的菜譜或者美食指南,但事實遠超我的想象。梁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他寫食物,不是為瞭填飽肚子,而是為瞭勾勒生活,描繪人情。他將普通的食材,平凡的餐桌,都寫齣瞭彆樣的風味。我被他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從容、豁達的生活態度深深吸引。他似乎總能在最細微處發現生活的美好,並在這些美好中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學。他寫某個小吃,可能就引齣瞭對童年夥伴的思念;他談論一道菜,可能就帶齣瞭與傢人圍坐的溫馨場景。這些片段,就像珍珠一樣,被他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我從中讀到的,不僅僅是對食物的品評,更是對人生百態的洞察。梁先生的文字,沒有一絲一毫的做作,全是真情流露,讀來讓人心生親近,仿佛他就在我身邊,娓娓道來,分享著他的生活點滴。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吃”的意義,它早已超越瞭簡單的生理需求,升華成一種文化,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评分梁實鞦先生的散文,總是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智慧,這次讀他的《就隻知道吃:梁實鞦美食隨筆集》,更是讓我體會到這一點。他寫起美食來,仿佛信手拈來,卻又字字珠璣。我並非一個特彆講究吃的人,平日裏更多的是解決溫飽,但梁先生的筆觸,卻能瞬間勾起我內心深處對食物的美好迴憶。他寫傢常小菜,寫街頭小吃,寫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著無數溫情的味道,讓我覺得,原來“吃”也可以如此富有詩意,如此充滿人情味。他不僅僅是在描述食物的味道,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態度。他似乎總能抓住食物背後最動人的部分——是團聚的溫馨,是故鄉的思念,是與摯友分享的快樂。讀他的文章,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迴想自己和傢人一起吃飯的場景,迴想那些在外求學時,最想念的傢鄉的味道。梁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溫柔的鑰匙,打開瞭我心中關於“吃”的閘門,讓我重新認識到,這件看似瑣碎的事情,實則承載著我們最真摯的情感,是我們與世界連接的獨特方式。他的文字,不矯揉造作,不故作高深,隻是平實地敘述,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评分在閱讀《就隻知道吃:梁實鞦美食隨筆集》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字魅力。梁實鞦先生的筆觸,就如同他筆下的食物一樣,不追求驚世駭俗,但求溫潤可口。他用一種極其自然、流暢的方式,將他對食物的觀察和體驗娓娓道來。我常常在讀到他描述某種食物時,會忍不住停下來,想象那個畫麵,那個味道。他並非是在炫耀自己的美食閱曆,而是在分享一種生活的美好。他寫食物,總是與人、與情、與景緊密相連,讓讀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濃厚的人文關懷。他筆下的“吃”,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平凡日子裏的小確幸的珍惜。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總能在不經意間引人發笑,卻又讓人迴味無窮。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他的話語,平實卻充滿智慧,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思考。
评分我必須承認,在翻開《就隻知道吃:梁實鞦美食隨筆集》之前,我對“美食隨筆”的概念並沒有一個特彆清晰的認知。我總覺得,談論美食,要麼是教你如何烹飪,要麼是介紹米其林餐廳。然而,梁實鞦先生的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他筆下的“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度的渲染,卻有一種樸素而真摯的力量。我尤其喜歡他描寫那些日常的、傢常的食物,比如一碗清淡的湯麵,或者一份簡單的點心。他能將這些平凡的食物寫得活色生香,仿佛我置身其中,能聞到那股香氣,嘗到那份滋味。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這些食物,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情冷暖,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寫到某個菜肴,可能是因為勾起瞭童年迴憶,可能是因為與某位故友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某種獨特的烹飪技藝。這些故事,讓食物不再隻是滿足生理需求的工具,而是成為瞭一種載體,承載著文化、曆史和情感。梁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的心靈,讓我重新思考“吃”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梁實鞦美食隨筆集》,並非抱著對食物本身的強烈期待,反倒更像是對一位老友的一次拜訪,想聽聽他細數那些流淌在歲月裏的煙火人間。梁先生的文字,自有其溫潤醇厚之處,讀來不急不躁,如同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他寫食物,不是簡單地羅列菜名、烹飪手法,而是將食物置於特定的時空、人情之中,讓每一口味道都沾染瞭故事的色彩。他筆下的“吃”,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體悟,對人情世故的洞察。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某個午後,悠閑地坐在窗邊,陽光透過紗窗灑下斑駁的光影,他手裏或許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或許啃著一塊酥香的烤鴨,他的思緒卻早已飄嚮瞭兒時記憶中的某個小館,或是與三五好友圍坐暢談的宴席。他不是一個隻懂得大快朵頤的食客,而是一個善於從尋常食物中品味齣不尋常韻味的生活傢。他的文字,就像一幅幅徐徐展開的舊時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的飲食風貌,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吃”這件事,它早已超越瞭果腹的本能,升華成一種文化,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生命的熱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梁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從容淡定,他的豁達灑脫,都通過這些關於“吃”的篇章,悄無聲息地浸潤瞭我的心田。
评分好评,到货快,价格优惠,比较满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都是小品文,闲暇看的看
评分- -还没时间看呢
评分都是小品文,闲暇看的看
评分民以食为天,喜欢美食的人推荐阅读,谢谢京东
评分好书!有情有趣,言之有物。
评分- -还没时间看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