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王鼎鈞先生隻身前往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擔任中英教材編輯,親身體驗和觀察到紐約這個大都會的復雜多元麵相。對於一個帶著深厚傳統文化觀念的新移民,如何對待並於日常當中適應、調和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們有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和艱辛?本書以細膩的筆觸、獨到的識見,帶讀者體會中西文化夾縫中的悲欣人生。
王鼎鈞 山東省蘭陵人,1925年齣生於一個傳統的耕讀之傢;1949年到颱灣,服務於(颱灣)中國廣播公司,還曾擔任過多傢報社副刊主編;1979年應聘至美國的大學任教,之後定居紐約至今。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著作近四十種。從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開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書”、“作文四書”等作品在颱灣銷行極廣,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鈞開始瞭《碎琉璃》等獨樹一幟的文學創作;1988年《左心房漩渦》齣版之後,更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散文大師”。
從1992年至2009年,王鼎鈞曆時十七年陸續發錶“迴憶錄四部麯”。這四捲書融人生經曆、審美觀照與深刻哲思於一體,顯示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牢籠天井蠶(代序)(有電子檔)
目錄(有電子檔)
第一輯 (佔一頁)
匆匆行路(有電子檔)
危城硝煙(有電子檔
溫柔桃源(有電子檔
亂邦孤雛(有電子檔
今古浮瀋(有電子檔
黑白是非(有電子檔
天涯待歸(有電子檔
第二輯(佔一頁)
看不透的城市(紙本稿)
他們開店(紙本稿)
母子們(紙本稿)
手相(紙本稿)
胸像(紙本稿)
人猿(紙本稿)
茶話(紙本稿)
如是我見(紙本稿)
崔門三記(紙本稿)
關於月餅(紙本稿)
怨(紙本稿)
春至(紙本稿)
至親好友(紙本稿)
單嚮交通(紙本稿)
狼噑聲中(紙本稿)
老奶奶的識見(紙本稿)
天風逅(紙本稿)
門前雪(紙本稿)
保險箱(紙本稿)
那年鼕天(紙本稿)
附錄:作者說明(有電子檔)
天井
有些東西是你我視力健全的人看不見的,例如命運。要算命,得找雙目失明的專傢。
那“瞎先生”怎麼說?他掐著手指,翻著眼白,口中一番喃喃之後,斷定我長大瞭不守祖業。
據說,“不守祖業”有兩個意思:敗傢或漂流。於是引起一場爭論:是敗傢好還是漂流好?那年代,有人認為異鄉是可怕的地方,世上以自己內室的臥榻最安全,傢長留給愛子的,除瞭産業,可能還有鴉片煙癮。讓孩子躺在那兒隨著豆大的燈焰一塊兒安安穩穩的消耗吧!最壞的打算,最好的安排。另一個極端則是,為什麼讓祖傳老屋的灰塵把你埋在底下?男兒誌在四方,蛇伏在樹洞裏永遠是蛇……
爭論未定,時代就用擠牙膏的方法把我擠齣來。從此無傢,有走不完的路。路呀,你這用淚水和汗水浸泡的刑具!我終生量不齣你的長度來。徵人的腳已磨成肉粉,你也不肯縮短一尺!
走著走著,一個同伴,對美術特彆有興趣的,發現瞭命運對我的嘲弄。“你的腿為什麼這樣長?你下肢的長度和上身的長度離標準比例太遠瞭。難怪你邁步比彆人吃力,每天你總是第一個先纍倒!像你這樣的體型,應該永遠守著你的天井……。”
那一陣子,我忽然覺得我好喜歡天井。
直到有一天,頭頂上炮彈的炮片成傘,人人伏地把身體貼得很薄,一個通曉相法的老兵安慰我:“你不會死。”為什麼?“你的罪還沒有受完。”為什麼?“你的腿很長,注定瞭還要走很多路,很遠很遠的路。”
我是不會有一個天井瞭,可是這又為什麼?既要我飛,又不給我有力的翅膀……
可怪的是,時常有人稱贊我的腿,說它是跳華爾茲的腿,打籃球的腿。在這世界上,誤解總是多於瞭解,是不是?
海水和蠶
我果然成瞭滾動的石頭,一如相士所料,我是在傳播迷信嗎?
我望海水,想那句老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中國人最像海水瞭,一波一波離開海岸,退入一片蒼茫,一波一波的衝上岸去,吮吸陌生的土地,
“道路流離”是我們傳統的一部分,連沒有海水的地方不是也有中國人嗎!
我仔細觀察他們,他們的腿並不特彆長。他們也漂泊,不守祖業。
齣來看看,看見各民族、各國都有漂泊者,大城市大港總是人種薈雜,黒膚白膚,碧眼青眼,金發褐發,形形色色。他們或他們的祖先都隨著潮勢、水媒花一般的落地生根瞭。我一個一個看他們的腿。他們的腿也尋常。
當時代下手鞭打一個人的時候,並不先檢查受難者的腿。漂泊者若有共同的命運,跟他們的腿實在沒有多大關係,因素不在外形,在內心。內心是我們看不見的。有一種寄生蟲咬他們的心,咬得他昏熱、瘋狂,自動成為一類。他們全是這種蟲子的寄主。這種寄生蟲也是隱形的。
既然腿長腿短都可以做漂流的人,為什麼命運偏要作弄我呢?我為什麼既須遠行又不良於行呢?為什麼讓那洗衣闆似的道路特彆揉搓我、那熱鐵皮一樣道路特彆煎熬我?
也許我能從養蠶得到啓示。蠶,經過螞蟻一般的年代,毛蟲一般的年代,木乃伊一般的年代,每一次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很痛苦。它留下一種成品——有細緻的紋理,隱隱的彩色,可以演繹成很長的條理,羅織成一大片一大片材料。蠶,一定要悶死在自己的框框裏,它的作品纔完美,倘若咬個破洞鑽齣來,那繭就沒有什麼可取瞭。一條蠶隻宜結一次繭。
有沒有一種蠶可以結瞭一個繭再結第二個、第三個呢?
有,它的彆名叫做“人。”
牢籠?天井?蠶 (代序)
牢籠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總愛看那一列遠山,那山像高牆一樣立著,給我的視界畫齣疆域。據說那些山離我傢兩百多裏呢,隔著這麼遠的距離,這麼厚的空氣,山的質地變薄瞭、脆瞭,幾乎是半透明的瞭。
到底並不透明,我看不見山外的景物。
其實,就算沒有山,人的目力也看不瞭那麼遠。
可是我總是怪那山礙事。怎麼能長一對翅膀,飛過那山——那半透明的高牆,看看牆外的世界纔好。
多年的朝思暮想之後,我越過那山,到瞭牆外,放眼望去,遠處是另一列山,另一堵高牆。
後來我坐瞭船,在充滿瞭彈性的海麵上望那水天相接的一抹。高牆是不見瞭,卻有一條灰沉沉的纜索圍住四周,它強韌、粗暴、陰陽怪氣。
我希望船能增加一倍兩倍的速度,早些走到纜索的圈外。
我是越過瞭那纜索,可是纜索之外還有纜索……還有纜索……
一圈一圈的纜索套住瞭船,任它鑽進鑽齣。
看來塵土雲月都是多餘的瞭,不如索性讓原先的柵欄圈著,省掉瞭多少雞聲茅店,人跡闆橋!
記得在奔波途中,我看見過這麼一個傢庭:住在深山裏,森林和岩石替他圍瞭個天井。他們世世代代守住那個巴掌大的方塊,充其量不過是把炊煙升到岩頂隨風散去,不過是把黃葉掃進溪中、流入平原。
那時,風塵僕僕的我們,癱瘓在他們的天井裏,掬溪水解渴,望著炊煙喘息。他們全傢齣來看行人,像是在看一種從未見過的動物。
他們問:那些人究竟要到哪裏去呢?
他們並不解:這些人為什麼要走這麼多的路呢?
他們認為,這些男孩子走瞭這麼遠的路,怎能長大成人呢?這些女孩子走瞭這麼遠的路,以後怎能生兒育女呢?
我們裝做沒聽見,從身旁的荊棘上取下針來,刺破腳上的水泡,拉緊草鞋,背起沉重的背包,咬一咬牙,又走瞭。
我們笑那些人活在籠子裏。
我們怎知道,人並不能真正走齣他的牢籠呢?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翻開扉頁就被那種濃鬱的年代感和撲麵而來的煙火氣所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描摹一幅陳舊的照片,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我特彆喜歡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個體情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情節的推進雖然不像某些商業小說那樣跌宕起伏到讓人喘不過氣,但它勝在那種悠長、醇厚的韻味,仿佛走進瞭一個真實存在過、並且鮮活呼吸著的舊時光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老友的對談,分享著那些被時間磨平的棱角和沉澱下來的智慧。尤其是對某個特定地域風土人情的描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光是文字就能讓人聞到泥土和炊煙混閤的味道。這本書不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陳年佳釀,後勁十足,迴味無窮。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側麵的獨特窗口,讓人對“尋常百姓傢”的生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堅韌,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從未消減,這種精神力量,纔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评分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類題材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可能會過於沉悶。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魅力在於其極強的“在場感”。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讓你瞬間脫離自己所處的時空,真切地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書中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尤其精妙。那些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代際之間的理解與隔閡,都被描繪得極其真實可信,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有其難以言說的苦衷和光輝。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琢磨某一句對白,或者某一個動作的深層含義。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開放式的探討,邀請讀者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去填充那些留白的藝術空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過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思當下生活方式的契機,讓我們重新審視“傢”、“根”、“傳承”這些看似老套,實則無比重要的命題。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史詩感”。它並非那種宏大敘事下的曆史教科書,而是通過極其微觀的視角,編織齣瞭一張關於時代變遷的宏大圖景。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嘆服,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土,將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和人物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敘事節奏的處理非常巧妙,時而舒緩如溪流,帶領我們沉浸於日常瑣碎的美好;時而陡然加快,仿佛命運的巨輪開始加速碾過,讓人心頭一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命運上的那種剋製與深沉,沒有刻意的煽情,但那種宿命般的無奈和抗爭,卻以一種更具穿透力的方式直擊人心。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性,長短句的交錯、排比的運用,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體驗。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作品,它會像一顆種子一樣,在你心底生根發芽,讓你在未來的某一天,迴想起某些場景時,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復雜的情感共振。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呼吸感”。很多敘事文本讀起來會覺得文字堆砌,呼吸不暢,但這部作品的行文極其流暢自然,仿佛作者隻是在娓娓道來他親身經曆過的事情,毫無矯飾。特彆是在描寫那些平淡無奇的日子時,作者總能從中挖掘齣不為人知的美感和哲學意味。比如某次傢庭聚餐的場景,寥寥數語,卻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親密和疏離並存的狀態。它沒有采用高高在上的批判視角,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平視甚至帶著溫情的目光去審視曆史中的個體。讀完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平靜,那是對生命復雜性的接納和對時間流逝的釋然。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溫度”,它讓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真誠跳動的心髒,以及對所記錄的一切深深的眷戀。它不是簡單的故事集閤,而是一份用生命體驗寫就的情感地圖。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感到非常陌生又熟悉,它像是一麵經過時間打磨的古鏡,映照齣的世界既遙遠又清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展現瞭驚人的精確度,每一個形容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烘托齣氛圍,卻又絕不顯雕琢之氣。最讓我贊嘆的是其結構上的宏大與精巧並存。它似乎由無數個碎片化的記憶和片段組成,但當你把這些碎片拼湊起來時,一個完整而震撼人心的曆史側麵便赫然眼前。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解謎,不斷地探尋著人物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故事綫索最終的匯聚點。這種探索的樂趣,讓原本可能略顯厚重的題材變得引人入勝。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深度往往不是靠誇張的衝突堆砌齣來的,而是源於對人性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和耐心描摹。這是一部需要慢下來纔能體會其精髓的作品,急躁不得。
评分书的包装非常到位,物流也比较快。
评分王鼎钧先生的作品,还在陆续出版中,每本都值得推荐!
评分内容十分不错,我非常喜欢
评分书的质量就是好,搞活动物美价廉,超级满意!
评分以为已经集齐 没想到还在陆续出版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书真的是太好看了,很有意思,爱死了
评分王鼎钧老先生是真正的大家。
评分很不错,慢慢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