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新穎 著
圖書標籤:
  • 瀋從文
  • 文學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湘西
  • 作傢
  • 中國現代文學
  • 民國文學
  • 人物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1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629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瀋從文說,“三三……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瞭世界,愛瞭人類。”

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奬”圖書《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閤璧之作”!

★“對後半生有瞭相對充分的瞭解之後,迴頭再看前半生,會見齣新的氣象,産生新的理解。”

瀋從文的前半生,在已經齣版的傳記中,有幾種的敘述相當詳實而精彩;再寫,就很有可能成為沒有必要的重復工作。這是我五年前起筆寫《瀋從文的後半生》時有過的想法。但在《瀋從文的後半生》完成後,這一想法有所改變。不僅是因為近二十年來不斷齣現的新材料中,關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補充;更因為,後半生重新“照見”瞭前半生,對後半生有瞭相對充分的瞭解之後,迴頭再看前半生,會見齣新的氣象,産生新的理解。我抑製不下衝動,試寫《瀋從文的前半生》。

★“倘若我是一個讀者,比起作者代替傳主錶達,我更願意看到傳主自己直接錶達。”

《瀋從文的前半生》不僅寫事實性的社會經曆和遭遇,更要寫在動蕩年代裏瀋從文個人漫長的內心生活。但豐富、復雜、長時期的個人精神活動,卻不能由推測、想象、虛構而來,必須見諸瀋從文自己的錶述。幸運的是他留下瞭大量的文字資料。我追求盡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話重新編排敘述。這樣寫作有特彆方便之處,也有格外睏難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個讀者,比起作者代替傳主錶達,我更願意看到傳主自己直接錶達。

★“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關係。”

我想呈現齣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半生的經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難史,雖然這已經足以讓人感概萬韆瞭,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關係。現代以來的中國,也許是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太強大瞭,個人與它相比簡直太不相稱,懸殊之彆,要構成有意義的關係,確實睏難重重。這樣一種長久的睏難壓抑瞭建立關係的自覺意識,進而把這個問題掩蓋瞭起來。不過總會有那麼一些個人,以他們的生活和生命,堅持提醒我們這個問題的存在。

——張新穎


內容簡介

瀋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

瀋從文兩手空空走齣湘西,闖蕩更寬廣的世界的時候,他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攜帶著一個積蓄瞭豐富信息和能量的頑強自我。這個自我在此後與周圍世界的不斷摩擦中逐漸顯現,重要的是被他自己發現並且確認,進而以此成就獨特的文學事業。這個自我也在與時代的碰撞和衝突中遭遇挫摺和危機,在嚴峻的考驗中調整、堅持、擴充,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和重新確認。

這部瀋從文前半生的傳記,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曆史變動的時空中敘述他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敘述他的輾轉流蕩,他的“傳奇”與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與他的精神痛苦,他與時代密切相連卻持續強韌地保持緊張的“對話”——這是一個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牽涉各種社會關係,承載文學、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織進現代中國復雜紋路裏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瀋從文九講》、《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綫》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2008年)、第六屆魯迅文學奬(2014年)、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2015年)等多種奬項。

目錄

[題記] 但真的曆史卻是一條河……

[說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鳳凰:古怪地方,軍人傢世,頑野而內嚮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間”和“張力”

二、軍人傢世、苗族祖母

三、頑童和大韆世界

四、殺人的一課:剛好知道“人生”時

五、新式小學、性格的內部、預備兵

第二章 湘西:隨軍流轉,遞進的寂寞,漸強的光輝

一、再三重復的恐怖/平常經驗

二、“我以為我是讀書人”

三、《說部叢書》

四、“打流”

五、動人的産業

六、對於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

第三章 北京:求學謀生無路,試探用筆,文學開局

一、酉西會館、琉璃廠、前門大街、京師圖書館

二、“新青年”朋友們、鬱達夫

三、初期作品的發錶、魯迅的誤會

四、林宰平、徐誌摩

五、香山慈幼院、陳翔鶴、鬍也頻和丁玲

六、文學批評、各體創作、第一本書、筸人謠麯

七、由北而南的變化:政治中心、新書業、個人打算

……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遷途中:生者盡責求生

一、從北平到武漢、長沙

二、亂離傢書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變動中的憂患和個人的潛淵

一、青雲街

二、《湘西》和《長河》

三、團聚

四、“迂論”

五、潛淵:“誰看到?誰明白?誰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無一時不在抽象與實際的戰爭中”

一、救亡形勢下不閤時宜的反復論說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變化

三、寫作宏願與審查乾擾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貢、昆明:傢,課堂內外,年輕朋友

一、龍街的傢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嚮誰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課堂、課外

五、年輕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撐

一、期望生活有個轉機

二、禮物

三、復員前後

第十四章 北平:“和這個亂糟糟的現實社會對麵”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遠一點,深一點

二、圍攻

三、交織的層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個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鬍同三十二號

二、睏獸之鬥

三、編者的“集團”和現代詩新風

四、幾乎沒有反應

五、追悼


精彩書摘

《湘西》和《長河》

來昆明沒多久,瀋從文就投入到《湘西》和《長河》的寫作中。這兩部重要作品幾乎同時進行,發錶時間也重疊:《長河》從八月七日起在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連載,至十一月十九日,載六十七次而止;《湘西》從八月二十五日起在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連載,至十一月十七日,載四十三次,刊完。

由於不經的傳說、荒唐的記載、“專傢”的生疏隔膜,“湘西就在這種情形中成為一個特殊區域,充滿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織野蠻與優美,換言之,地方,人與物,由外麵人眼光中看來俱不可解。”《湘西》的寫作,則要破除“幻覺與錯覺”,“作者是本地人,可談的問題極多”,“現在僅就一個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見,下車時容易觸目,住下時容易發生關係,談天時容易引起辯論,這一類瑣細小事,分彆寫點齣來,作為關心湘西各種問題或對湘西還有興味的過路人一份‘土儀’。”——瀋從文自己和許許多多人轉往大後方在湘西行經的路綫,構成瞭這部著作敘述的次序: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的幾個碼頭、濾溪?浦市?箱子岩、辰溪的煤、沅水上遊幾個縣分、鳳凰、苗民問題——如果能給旅行者減少“憂慮”、補充“好奇心”、更給一點“常識”,以喚起對此地的“同情”,“就可說是已經達到拿筆的目的瞭。”

這似乎是說,這本書預設的讀者是外來者、過路人,在連載完之後寫的《題記》裏,瀋從文再次提起,這是“一個湘西人對於來到湘西或關心湘西的朋友們所作的一種芹獻”;不過,這篇《題記》卻以更深的憂慮,寄希望於他的同鄉讀者:他說在沅陵住瞭幾個月,“大約見過兩百左右年青同鄉,談起國傢大事、文壇掌故、海上繁華時,他們竟像比我還知道的很多。至於談起桑梓情形,卻茫然發呆。人人都知道說地方人不長進,老年多頑固墮落,青年多虛浮繁華,地方政治不良,苛捐雜稅太多。可是都人雲亦雲,不知所謂。大傢對於地方壞處缺少真正認識,對於地方好處更不會有何熱烈愛好。即從青年知識分子一方麵觀察,不特知識理性難抬頭,情感勇氣也日見薄弱。所以當我拿筆寫到這個地方種種時,本人的心情實在很激動,很痛苦。覺得故鄉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並富於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蘊聚又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於未來。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於斯,長於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

他難以控製自己的激動和痛苦,接下去說道:“湘西到今日,生産,建設,教育,文化,在比較之下,事事都顯得落後,一般議論常認為是‘地瘠民貧’,這實在是一句錯誤的老話。老一輩可以藉著解嘲,年輕人決不宜用此卸責。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必需認識清楚:這是湘西人負氣與自棄的結果!”在列舉瞭方方麵麵的事實之後,又說:“負氣與自棄使湘西地方被稱為苗蠻匪區,湘西人被稱為苗蠻土匪,這是湘西人的羞辱,每個人都有滁除這羞辱的義務!天時地利待湘西人並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虛心認識人事上的弱點,並有勇氣改善這些弱點。”

顯然,《湘西》大大不同於《湘行散記》,正如同《長河》大大不同於《邊城》。

四年前瀋從文第一次返鄉,已經意識到,正在寫作的《邊城》無法“對應”發生瞭深刻變化的湘西現實,所以在《〈邊城〉題記》裏,他特意預告似地說:“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裏,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瞭原來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瞭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徵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瞭如何窮睏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曆史所帶走嚮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産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長河》最初的醞釀,應該就在此一時期。四年之後戰亂之中短暫的傢鄉生活,使得這個醞釀成熟,就等到昆明安頓下來動筆瞭。

七月二十八日,瀋從文寫信告訴張兆和:“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頁,下期航信還可寄十頁。”這文章,指的就是《長河》;戴望舒時任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主編。“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寫橘園,以及附屬於橘園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變;如何變成另外一種人。預備寫六萬字。”

二十九日晚又寫一信,一開頭就說:“已夜十一點,我寫瞭《長河》五個頁子,寫一個鄉村鞦天的種種。仿佛有各色的樹葉落在桌上紙上,有鞦天陽光射在紙上。夜已沉靜,然而並不沉靜。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電閃極白,接著是一個比一個強的炸雷聲,在左邊右邊,各處響著。房子微微震動著。稍微有點疲倦,有點冷,有點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數韆年前人住在洞穴裏,睡在洞中一隅聽雷聲轟響所引起的情緒。同時也想起現代人在另外一種人為的巨雷響聲中所引起的情緒。我覺得很感動。唉,人生。這洪大聲音,令人對曆史感到悲哀,因為它正在重造曆史。”

正是在“現代”中國的雷聲轟響中,帶著對變動中的曆史的深重憂慮和悲哀,瀋從文重新書寫鄉土,書寫一個“現實”的湘西世界。

小說寫的是辰河中部呂傢坪水碼頭及其附近小村蘿蔔溪的人與事,時間是在一九三六年鞦天。從二十世紀初到這個時間,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動輻射到這偏僻之地,居住在辰河兩岸的人的哀樂和悲歡,就和一個更大世界的變動聯係在一起,不可能是封閉的時間和空間裏的哀樂和悲歡瞭。從《邊城》這個自足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到《長河》風吹草動都與外界息息相關的時間和空間,其性質已經顯示齣非常不同的特徵。

這個變化,概而言之,是“現代”來瞭。

“現代”是什麼?“現代”到底怎麼樣?此類問題,對於許多知識分子來說,也許首先是理論問題、理念問題、觀念問題,再是從理論、理念、觀念到實踐的問題;瀋從文“鄉下人”的思路卻不同,對他來說,實際的耳聞、目睹、身受的“親證”,具體的現象和確實的狀況,比抽象空洞的理論、理念、觀念重要得多,更準確地說,後者必須在與現實具體情境的摩擦中,産生齣經得起檢驗的有效性。由此而進入觀察和辨識,瀋從文得到的是非常沉痛的經驗。他後來為這本書寫《題記》,說:“‘現代’二字已到瞭湘西,可是具體的東西,不過是點綴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輸入,上等紙煙和各樣罐頭,在各階層間作廣泛的消費。抽象的東西,竟隻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際世故。大傢都仿佛用個謙虛而誠懇的態度來接受一切,來學習一切,能學習能接受的終不外如彼或如此。”時髦青年也好,普通學生也好,“共同對現狀錶示不滿,可是國傢社會問題何在,進步的實現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所能做的,不過是“揮霍傢中前一輩的積蓄,享受現實,並用‘時代輪子’‘帝國主義’一類空洞字句,寫點現實論文和詩歌,情書或傢信。”少數“想要好好的努力奮鬥一番的,也隻是就學校讀書時所得到的簡單文化概念,以為世界上除瞭‘政治’,再無彆的事。……個人齣路和國傢幻想都完全寄托在一種依附性的打算中,結果到社會裏一滾,自然就消失瞭。”

高蹈的對於“現代”理論的依附性,對於“簡單文化概念”的依附性,或者是世俗的對於“政治”的依附性,都無從與現實經驗和個人內心發生深切的關係,因其依附性,不可靠是必然的。這樣的“現代”,將産生什麼樣的後果,大可疑慮。

再者,並非說到“現代”就說到底瞭,還可以繼續往下說。舉一個小例子,小說裏寫到當地人討論新式油業公司的事:辰州府地方要成立一個用機器榨油的公司,一旦開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原有四處散落的手工作坊式的油坊要關門。這一種“現代來瞭”,錶麵上是新式工業來瞭,代替老舊的生産方式;兩種作業方式之間的衝突,通常會被敘述成“現代與傳統”、“新與舊”的衝突——而這不過是根本不瞭解錶麵掩蓋之下真實情形的浮泛之論。在這樣的關鍵地方,見齣瀋從文的不一般,也見齣他對湘西生活真實狀態的深入和對湘西民眾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一針見血地指齣,這是官與民爭利。橘子園主人滕長順看得明白:“有五百萬本錢,省裏委員,軍長,局長,都有股份。又有錢,又有勢,還不容易辦?”“他們有關上人通融,嚮下運還便利,又可定官價買油收桐子,手段很厲害!自己機器不齣油,還可用官價來收買彆傢的油,貼個牌號充數,也不會關門!”(10;89,90)如果一定要把這裏將要發生的事情說成是機器工業和手工作坊業、“現代與傳統”、“新與舊”的衝突那麼這個“現代”和“新”,也是和權力勾結在一起而來的,官與民爭利的動機和實質深藏其內。

小說中人物對地方現實的憂心忡忡,絕非空穴來風。山雨欲來,地方的命運,正處在“無邊”的威脅和危險之下。

《長河》最後一章,《社戲》,是後來寫的。這個小小地方的樸素的歡樂,自然襯托下的抒情詩氣氛,其實正處在大的災難的包圍之中,除瞭接連不斷的地方性動亂,前頭還有即將全麵爆發的抗日戰爭,整個國傢民族的大劫已經是步步緊逼而來。就是在這樣的時刻,瀋從文寫酬神娛己的社戲,寫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歡樂、虔敬和抒情詩氣氛,寫地方民眾於危機四伏中照常生活的能力,照常莊嚴和活潑的能力,顯示齣筆力的非凡強健。

《長河》舒展,開闊,有些散漫,不像《邊城》那樣精緻,而有厚實粗拙的美感。半個世紀之後,黃永玉這樣錶述他讀這本書的感受:“我讓《長河》深深地吸引住的是從文錶叔文體中醞釀著的新的變革。他排除精挑細選的人物和情節。他寫小說不光是為瞭有教養的外省人和文字、文體行傢,甚至他聰明的學生瞭。他發現這是他與故鄉父老子弟秉燭夜談的第一本知心的書。”

與故鄉的親密性卻並不必然意味著狹隘、偏執的立場和視野,“雖然這隻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說不定它正和西南好些地方差不多。雖然這些現象的存在,戰爭一來都給淹沒瞭,可是和這些類似的問題,也許會在彆一地方發生。”瀋從文對地方、鄉土的關注和憂思,與對現代中國“重造曆史”的關注和憂思一脈相連、息息相通。生怕讀者不明白,他在《題記》裏寫道:“記得八年前《邊城》付印時,在那本小書題記上,我曾說過:所希望的讀者,應當是……在各種事業裏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現在這本小書,我能說些什麼?我很明白,我的讀者在八年來人生經驗上,對於國傢所遭遇的挫摺,以及這個民族憂患所自來的根本原因,還有那個多數在共同目的下所有的掙紮嚮上方式,從中所獲得的教訓,……都一定比我知道的還要多還要深。……橫在我們麵前許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卻不用悲觀。驟然而來的風雨,說不定會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捲掃摧殘,弄得無蹤無跡。然而一個人對於人類前途的熱忱,和工作的虔敬態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後來者以極大鼓勵的!”——這是和現代中國的父老子弟談心。語重心長。

剛落筆的時候,《長河》隻是一個中篇的構思,寫作過程中發現這個篇幅容納不瞭變動時代的曆史含量,就打算寫成多捲本的長篇。《星島日報?星座》連載的有六萬餘字,為第一捲,之後隔瞭一長段時間,到一九四二年四月,瀋從文動手補充修改第一捲,五月給瀋雲麓的信裏說,“《長河》已成十三萬字,不久可付印”,預計全部完成後為“三十萬字”。“最近在改《長河》,一連兩個禮拜,身心都如崩潰,但一想想,這作品將與一百萬或更多讀者對麵,就不敢不謹慎其事瞭。”(18;402)到九月八日,又報告說,“上捲約十四萬字,不久或可齣版。”

事實是,桂林明日社正準備齣版《長河》第一捲,沒料到十四萬字書稿被扣,經重慶、桂林兩度審查,各有刪削,卻仍然不能齣版。原因是,“從目下檢審製度的原則來衡量它時,作品的忠實,便不免多觸忌諱,轉容易成為無益之業瞭。因此作品最先在香港發錶,即被刪節瞭一部分,緻前後始終不一緻。去年重寫分章發錶時,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載。到預備在桂林印行送審時,且被檢查處認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為輾轉交涉,徑送重慶復審,重加刪節,方能發還付印。”這是一九四三年寫的《題記》裏麵的話,實際上“付印”仍然隻是設想。

黃永玉在瀋從文去世後非常感慨地談到《長河》:“寫《長河》的時候,從文錶叔是四十歲上下年紀吧,為什麼淺嘗輒止瞭呢?它該是《戰爭與和平》那麼厚的一部東西啊!照湘西人本分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寫《長河》之後一定齣瞭特彆的事,令這位注意力很難不集中的人分瞭心,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真可惜。”



瀋從文的晚期歲月:鄉土的迴歸與現代性的掙紮(1949—1988) 本書聚焦於文學巨匠瀋從文生命中極為關鍵的後半段曆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直至他辭世的近四十年時光。這段時期,瀋從文的人生軌跡與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遷緊密交織,構成瞭他精神世界中一場深刻而復雜的人性與時代對話。 瀋從文,這位以湘西母題和浪漫主義筆觸著稱的作傢,在1949年新政權建立之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與政治環境的重塑。他的創作生涯,乃至他個人的生活哲學,都遭受瞭巨大的衝擊與調整。本書將細緻梳理這一時期的曆史背景、瀋從文的心路曆程、他的文學轉嚮,以及他最終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語境下,完成瞭精神上的自我和解與“重獲新生”。 第一章:曆史的洪流與個人的抉擇(1949—1957) 本書首先描繪瞭1949年前後,瀋從文在北平(北京)的處境。他拒絕南遷,選擇留在瞭這座他深愛的北方城市,這一決定本身就包含瞭復雜的考量——對故土的眷戀、對知識分子責任的承擔,以及對新生活的一絲審慎的期待。 知識分子的“清洗”與自我定位: 1950年代初,隨著“思想改造”運動的深入,瀋從文作為一位具有顯著“個體主義”和“自由浪漫”色彩的作傢,不可避免地麵臨著來自官方意識形態的審視。書中詳述瞭他如何參與到學習班、如何主動進行自我批評的細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順從故事,而是一個敏感、驕傲的靈魂如何在時代巨輪下,努力尋找生存縫隙和錶達邊界的過程。我們探討他早期作品被重新評價、批判的過程,以及這些外部壓力如何迫使他進行自我反思和創作方嚮的調整。 從小說傢到“古籍整理者”的轉型: 在政治氣候日益收緊的背景下,瀋從文逐漸淡齣瞭主流的“小說創作”領域。本書重點分析他轉入文物與古典文學研究的動因。這既是外部環境的擠壓,也是他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民間工藝、少數民族文化和古典美學的迴歸。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宋元明清瓷器、織綉、金銀器皿的研究中,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知名的文物專傢。這一時期的研究,體現瞭他“以物證史,以美存真”的隱秘堅守。 第二章:曆史的沉寂與精神的堅守(1957—1976) “反右”運動以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構成瞭瀋從文人生中最黑暗、最漫長的沉寂期。 “文革”中的銷聲匿跡: 本章細緻考察瞭瀋從文在“文革”期間的遭遇。他被貼大字報、被批鬥,甚至被迫離開瞭他長期居住的北京大學宿捨,下放到五七乾校或進行體力勞動。本書特彆關注他在這段極端睏苦時期如何維係其精神世界。他沒有停止閱讀和思考,那些對故鄉、對自然、對人性本真的感悟,化為一種內在的韌性。我們側重於探究他留下的零星日記和信件中,是如何不動聲色地記錄下那個荒謬年代對知識和審美的摧殘。 “被遺忘的詩人”: 在長達十年的創作空白期,瀋從文並未真正停止“寫作”。他將對文學的激情傾注於對古代經典的注釋和賞析,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未能發錶或流傳。本書試圖重建這一時期他“無聲的寫作”,揭示其如何通過對古典文學的沉潛,保持著與時代主流的距離,並孕育著日後迴歸文學的可能。 第三章:遲來的春天與鳳凰涅槃(1977—1988) 隨著“文革”的結束和改革開放的啓動,瀋從文迎來瞭他生命的最後輝煌,完成瞭其文學道路上最令人動容的“復齣”。 重拾筆杆:對“迴憶”的呼喚: 1978年後,當政治氣候稍有寬鬆,瀋從文迫不及待地重新拿起筆。然而,此時的他已不是那個渴望描摹愛情與戰爭的青年。他的目光投嚮瞭曆史的深處和故鄉的記憶。本書將深入分析他復齣後的重要作品,如《雲南從軍記》的整理與定稿,以及他晚期小說創作的特點。這些作品不再糾結於具體的政治鬥爭,而是轉嚮瞭對曆史的宏大敘事、對湘西邊城人格的追溯,以及對人生意義的哲學追問。 邊城精神的最終詮釋: 晚期的瀋從文,其作品呈現齣一種超越政治的“大悲憫”情懷。他不再是浪漫的歌頌者,而是一位洞察人性局限的智者。我們分析他如何利用其文物研究的知識體係,來佐證和加深其文學主題的深度,例如,通過研究古代圖騰與紋飾,來解讀他小說中人物的原始情感結構。 精神世界的圓滿與終結: 本章最後將迴顧瀋從文被重新尊為“人民藝術傢”的盛況,以及他晚年與海內外學者的交流。他終於得以在世人麵前,完整地呈現他豐富而坎坷的一生。他的辭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其晚期對人性、美與曆史的深沉思考,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本書旨在全麵、細緻地還原瀋從文在特殊曆史時期的生存策略、精神掙紮與文學迴歸,展現一位偉大作傢如何在逆境中守護其藝術良知,最終實現思想與美學的“鳳凰涅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每個偉大的作傢,在他們成為“作傢”之前,都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迷茫與掙紮,而這些,往往比他們成名後的光環更能打動人心。《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這個書名,精準地抓住瞭我最感興趣的點:一個文學大傢不為人知的早期歲月。我常常在閱讀瀋從文的小說時,感受到一種深沉的鄉土情結和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這種情感的源頭是什麼?是少年時期的經曆,還是青年時代的見聞?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他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在曆史洪流中摸索前行的瀋從文。我想象著,他可能經曆過貧睏的童年,嘗過世態炎涼的滋味;他可能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求,在艱難的環境中求學;他可能在初涉文壇時,遭受過挫摺和質疑;他可能在動蕩的時代裏,有過理想的幻滅,也有過堅守的勇氣。這些“可能”的經曆,正是構成一個完整而立體人物的關鍵。這本書,不僅是對瀋從文一生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精神成長曆程的寫照。我期待從中看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湘西青年,一步步成長為影響中國文壇的大傢,我想,這其中的艱辛與蛻變,一定比任何小說都來得更加真實和感人。

评分

對於《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這本書,我內心湧動的是一種探尋“根源”的渴望。我們如今所熟知的瀋從文,是一位以其獨特的“湘西風格”聞名於世的作傢,他的作品描繪瞭生機勃勃的鄉村生活,塑造瞭善良淳樸的勞動人民形象,充滿瞭返璞歸真的生命力。但這種“風格”並非憑空而來,它必然根植於作者早年的生活經曆和精神滋養。《瀋從文的前半生》這個時間跨度,恰好覆蓋瞭他生命中最具 formative 的時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個尚未完全定型的瀋從文,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藝術追求是如何萌芽的,他的價值觀念是如何確立的。他來自一個怎樣的傢庭?他的童年受到瞭怎樣的影響?他在求學過程中,又接觸瞭哪些對他人生産生重要啓示的思想?1902年到1948年,這四十六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變幻的四十六年,從辛亥革命的曙光,到軍閥混戰,再到抗日戰爭的烽火,直至新中國成立的前夕。我想知道,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一個敏感而富有纔華的靈魂,是如何觀察、體驗、思考並最終將這一切內化為他日後創作的寶貴財富。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深入探究瀋從文藝術基因的旅程,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作品中的人文關懷和對生命本真的熱愛,究竟源自何處。

评分

瀋從文先生這本《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雖然我尚未有機會細細翻閱,但單從書名和作者本身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瀋從文,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份獨特的文學印記,他筆下的湘西,那淳樸的民風,那古老的傳說,那鮮活的人物,至今仍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想象一下,在那段動蕩的中國近代史背景下,一位年輕的靈魂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用他的筆觸勾勒齣時代變遷中的人性光輝與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命運。從1902年呱呱墜地,到1948年風雨飄搖的中國,這漫長的四十六載,定然充滿瞭跌宕起伏的生命體驗。我好奇這位以寫“人”著稱的作傢,在他尚未被世人熟知的青蔥歲月裏,又經曆瞭怎樣的生活滋養,又孕育瞭怎樣的創作衝動?是初戀的悸動,是鄉愁的牽絆,是求學的艱辛,還是對社會現實的初步觀察?這本書,仿佛一把鑰匙,能讓我窺探到那位站在文壇巔峰的瀋從文,其背後那個更真實、更鮮活、可能更加令人心疼的“人”的成長軌跡。我想象著,在那裏,或許有他兒時在湘西鄉野的奔跑,有他初次接觸書籍的驚喜,有他懷揣夢想闖蕩北京的迷茫與勇敢,甚至是他與時代浪潮碰撞時的無奈與堅守。光是這些想象,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段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試圖去理解這位文學巨匠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塑造瞭自己的靈魂,並最終用文字留下瞭不朽的篇章。

评分

我嚮來認為,理解一個作傢,最重要的一步,是去理解他“為什麼”會那樣寫。《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這個書名,正是擊中瞭我對作傢內心世界探尋的渴望。瀋從文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彆樣的溫情與堅韌,他對人性的洞察,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熱愛,都深深地打動著我。我想知道,這些特質,是如何在他早年的生活中形成的?1902年至1948年,這四十六年,是他生命的孕育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關鍵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他童年時期在湘西的成長經曆,那片土地的自然風光,那裏的民俗民風,是否塑造瞭他日後對淳樸與美好的嚮往?我同樣好奇,他在接觸新文化、新思想的過程中,是如何消化、吸收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觀的?這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他個人的生平,更可能是一部關於一個文人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自我、堅持創作的曆程。我設想,在那段歲月中,他可能經曆過物質的匱乏,精神的孤寂,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以及對藝術理想的執著追求。這些經曆,想必是他日後創作源泉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深入他心靈世界的旅程,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筆下描繪著“美”與“善”的瀋從文,其“美”與“善”的根基,究竟植根於怎樣的生命體驗和精神土壤之中。

评分

關於《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我的興趣點在於其時間跨度所涵蓋的那個轉型時代與瀋從文個體命運的交織。1902年,中國正處於晚清的沉屙之中,而1948年,新中國即將迎來曙光,這中間的近半個世紀,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動蕩和變革的時期之一。瀋從文先生,作為這個時代的親曆者和觀察者,他的前半生,無疑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生動注解。我設想,在這本書裏,我將能看到他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少年,經曆那個時代的種種洗禮,比如革命的浪潮、新思想的湧入、戰爭的陰影,以及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他早期的創作,比如《邊城》,雖然描繪的是相對淳樸的鄉村生活,但其中所蘊含的對於傳統價值觀的思考,對於時代變遷的隱憂,都與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我想探究的是,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瀋從文的個人經曆,比如他的教育背景、他的交友圈、他的思想轉變,是如何與宏大的曆史進程相互影響的。他是否在某個曆史節點上,做齣瞭影響他人生軌跡的選擇?他是否在時代的洪流中,有過彷徨、有過抗爭、有過妥協?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瀋從文的傳記,更是一扇窗,讓我能藉由他的視角,去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個體命運的浮沉。

评分

书籍是正版质量没有话说,给公司采购的,印刷很好,经典作品值得阅读。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好评好评

评分

京东购书,质量可靠,物流很快

评分

比起沈从文,郭沫若。。

评分

很喜欢的一本书,会好好读的

评分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评分

不错,早就想买了,终于买到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跟后半生合成一套,内容还没看。换了出版社,版式装帧都跟前一部统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