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叉、大頭針、麯彆針和拉鏈等日常物件是如何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
為什麼餐叉有四個齒? 十字花螺絲與它的前身平頭螺絲相比有什麼優勢? 為什麼麯彆針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 是什麼使得我們現在的膠帶變成透明的?
在這本令人愉快的書中, 作者用顯微鏡來看我們平時很少會考慮的東西。如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的大頭針、便利貼、快餐盒。同時, 他還提齣瞭一個令人信服的關於技術創新的新理論, 作為對現有産品缺陷的迴應, 即刺激和不必要性是發明之母。
作者簡介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國杜剋大學土木工程、曆史學教授,特彆擅長於事故分析,被《剋科斯評論》譽為“科技的桂冠詩人”,2006年榮獲美國曆史悠久且富盛名的工程奬項之一——華盛頓奬。他曾在《美國科學傢》雜誌中,持續為大眾撰寫工程設計與文化研究的專欄,也為《紐約時代》《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撰寫一些非工程類文章。
主要著作有:《設計,人類的本性》《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日用器具進化史》等。波卓斯基通過對事故分析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器物形態的差異比較,以及對器物創造、演進過程的梳理,富有創造性地闡述齣抽象的設計基本問題;另一方麵,他多采用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通過一些經常被人們忽視的小物件來揭示設計的基本問題。
目錄
序 連續的創造 001
第一章 從刀、叉、筷說起 001
第二章 缺點為改良之母 015
第三章 發明者即批評者 025
第四章 從大頭針到迴形針 037
第五章 小東西大道理 053
第六章 拉鏈的故事 067
第七章 製造工具的工具 079
第八章 器具繁衍的形式 087
第九章 流行和工業設計 101
第十章 先例的力量 119
第十一章 先關再開 133
第十二章 小改變賺大錢 157
第十三章 “好”勝於“最好” 169
第十四章 永遠有待改進 185
參考文獻 199
前言/序言
序 連續的創造
在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裏,除瞭天空及樹木等自然景觀之外,目及之處盡是人工所造:我眼前的書、書桌及電腦,我身後的椅子,地毯及門,頭上的屋頂,窗外的馬路、車輛及建築物,這些都是經由人工把自然物分解組閤的成品,即使連天空也受到人為汙染的影響,而樹木的培育也多少必須配閤人為的綠化景觀。在城市中,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莫不受到人為的影響,我們親身體驗瞭這個由曆代人類“設計”齣來的物質世界。
整個物質世界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樣貌呢?為何這個器具的樣貌不是另一種樣子?過程到底如何?同樣功能的器具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樣貌,這過程又是如何?西方的刀叉和東方的筷子的演進原則是否相同?西方的鋸子靠推力切割,而東方的鋸子靠拉力切割,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如果“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無法解釋得通,整個物質文明演進的原則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使我開始著手撰寫此書, 這本書是我前兩本書的延續:一是探討器具為何會破裂的《設計,人類的本性》(To Engineer is Human),以及另一本《鉛筆》(The Pencil),從文化、政治及工業科技的角度追溯單件器具的演進過程。我著重探討的並非器具的缺點,而是這些缺點所衍生的意義。整本書也在反駁“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直探創造過程的本質。
器具的進化是連續的,是以過往的器具為基礎,書籍亦然。在寫作本書期間,承濛許多圖書館及館員提供許多軟硬件的資源,受益匪淺。在此感謝杜剋大學工程圖書館(Vesi? Engineering Library)館長埃瑞剋?史密斯(Eric Smith),他非常耐心地幫助我收集資料,並提供我原先未曾想過的渠道。還有杜剋大學帕金斯圖書館(Perkins Library)公文室的斯圖亞特?貝思斯蓋(Stuart Basefsky),由於他的協助,我纔能取得專利申請的文件檔案。另外,北卡羅來納大學希爾圖書館(D. C.Hill Library)的專利申請文件檔案中心也提供瞭許多寶貴資料,還有許多廠商熱心提供産品目錄及公司簡介,許多朋友、讀者和收藏傢鼎力相助,使得資料更加完備。
本書的許多觀念是過去數年來,我和許多發明設計傢經由不斷的討論所醞釀而成的。該感謝的人太多,無法一一指名道姓,其中特彆感謝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尤金?弗格森(Eugene Ferguson)、梅爾文?剋蘭茲伯格(Melvin Kranzberg)及沃爾特?文森蒂(Walter Vincenti)的幫助。
最後感謝古根海姆基金會(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提供的研究奬助金、帕金斯圖書館的讀書室、幫我整理雜亂初稿的助理編輯格林(Ashbel Green),以及我親愛的傢人。
杜剋大學帕金斯圖書館
1992年4月
日用器具進化史 啓真科學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