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為什麼久於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嚮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麼?無疑,文化環境是重要影響因素。
2、暢銷70餘年,重印190多次,想要瞭解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國民性,讀這一本就夠瞭。
3、呂思勉是錢穆很敬重的授業恩師,易中天品三國言必稱呂思勉,李敖佩服他頭腦新。
4、他是華人世界公認的史學大傢,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題史方麵均有傑齣貢獻。
5、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呂思勉是繞不過的高山。讀曆史巨著前,請先來呂先生的作品裏儲備曆史常識。
★★★★★推薦閱讀
《三國曆史的教訓》
《中國政治五韆年》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專講文化的通俗史書,分門彆類講述18種文化現象。比如,婚姻是從零禁例開始,其後逐漸增加禁例,縮小通婚範圍而演變成今日的一夫一妻製;關於族製,古代因為勞力重於資本,丁多即可緻富,而今日卻在某些情況下成為窮睏的原因;官僚階級,總是以自利為先,國事為後,若不防勢必導緻泛濫不可收拾。
文化本是人類控製環境的工具,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而反過來,文化不同又使得環境不同,身處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自然就養成不同的性情。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
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
錢穆很敬重的授業恩師
易中天品三國,言必稱呂思勉
顧頡剛贊他開創中國通史寫作新紀元
李敖佩服他頭腦新、思維開闊
代錶作有《中國文化小史》《中國政治五韆年》《白話本國史》《宋代文學》《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等。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婚 姻 / 001
第二章
族 製 / 022
第三章
政 體 / 037
第四章
階 級 / 052
第五章
財 産 / 069
第六章
官 製 / 089
第七章
選 舉 / 103
第八章
賦 稅 / 120
第九章
兵 製 / 137
第十章
刑 法 / 158
第十一章
實 業 / 175
第十二章
貨 幣 / 192
第十三章
衣 食 / 206
第十四章
住 行 / 223
第十五章
教 育 / 239
第十六章
語 文 / 252
第十七章
學 術 / 267
第十八章
宗 教 / 297
精彩書摘
第四章 階 級(節選)
古代部族之間,互相爭鬥;勝者把敗者作為俘虜,使之從事於勞役,是為奴隸;其但收取其賦稅的,則為農奴。古代奴婢之數,似乎並不甚多(見下)。最嚴重的問題,倒在徵服者和農奴之間。
國人和野人,這兩個名詞,我們在古書上遇見時,似不覺其間有何嚴重的區彆。其實兩者之間,是有徵服和被徵服的關係的。不過其時代較早,古書上的遺跡,不甚顯著,所以我們看起來,不覺得其嚴重罷瞭。
所謂國人,其初當係徵服之族,擇中央山險之地,築城而居。野人則係被徵服之族,在四麵平夷之地,從事於耕耘。所以(一)古代的都城,都在山險之處。國內行畦田,國外行井田。(二)國人充任正式軍隊,野人則否。上章所講大詢於眾庶之法,限於鄉大夫之屬。“鄉”是王城以外之地,“鄉人”即所謂國人。厲王的被逐,《國語》說:“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然則參與國政,和起而為反抗舉動的,都是國人。若野人,則有行仁政之君,即歌功頌德,繈負而歸之;有行暴政之君,則“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在可能範圍之內逃亡而已。所以一個國傢,其初立國的基本,實在是靠國人的,即徵服部族的本族。
國人和野人之間,其初當有一個很嚴的界限;彼此之間,還當有很深的仇恨。後來此等界限,如何消滅?此等仇恨,如何淡忘呢?依我推想,大約因:(一)距離戰爭的年代遠瞭,舊事漸被遺忘。(二)國人移居於野,野人亦有移居於國的,居地既近,婚姻互通。(三)徵服部族是要朘削被徵服的部族以自肥的,在經濟上,國人富裕而野人貧窮;又都邑多為工商及往來之人所聚會,在交通上,國人頻繁而野人閉塞。所以國人的性質較文,野人的性質較質。然到後來,各地方逐漸發達,其性質,亦變而相近瞭。再到後來,(四)選舉的權利。(五)兵役的義務,亦漸擴充推廣,而及於野人,則國人和野人,在法律上亦無甚區彆,其畛域就全化除瞭。
徵服之族和被徵服之族的區彆,可說全是政治上的原因。至於職業上的區彆,則已帶著經濟上的原因瞭。
古代職業的區彆,是為士、農、工、商。士是戰士的意思,又是政治上任事而未有爵者之稱,可見古代的用人,專在戰士中拔擢。至於工商,則專從事於生業。充當戰士的人,雖不能全不務農,但有種專務耕種的農民,卻是不服兵役的。所以《管子》上有士之鄉和工商之鄉(見《小匡篇》)。《左傳》宣公十二年說,楚國之法,“荊屍而舉(荊屍,該是一種組織軍隊的法令),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有些人誤以為古代是全國皆兵,實在是錯誤的。士和卿大夫,本來該沒有多大的區彆,因為同是徵服之族,服兵役,古代政權和軍權,本是混閤不分的。但在古代,不論什麼職業,多是守之以世。所以《管子》又說:“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小匡》)政治上的地位,當然不是例外,世官之製既行,士和大夫之間,自然生齣嚴重的區彆來,農、工、商更不必說瞭。此等階級,如何破壞呢?
其在經濟上,要維持此等階級,必須能維持嚴密的職業組織。如欲使農之子恒為農,則井田製度,必須維持。欲使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則工官和公傢對於商業的管理規則,亦必須維持。然到後來,這種製度,都破壞瞭。農人要種田,你沒有田給他種,豈能不許他從事彆種職業?工官製度破壞瞭,所造之器,不足以給民用,民間有從事製造的人,你豈能禁止他?尤其是經濟進步,交換之事日多,因而有居間買賣的人,又豈能加以禁止?私産製度既興,獲利的機會無限,人之趨利,如水就下,舊製度都成為新發展的障礙瞭,古代由社會製定的職業組織,如何能不破壞呢?
在政治上:則因(一)貴族的驕淫矜誇,自趨滅亡,而不得不任用遊士(參看第七章)。(二)又因有土者之間,互相爭奪,敗國亡傢之事,史不絕書。一國敗,則與此諸侯有關之人,都夷為平民。一傢亡,則與此大夫有關的人,都失其地位。(三)又古代階級,並未像喀斯德(caste)這樣的嚴峻,彼此不許通婚。譬如《左傳》定公九年,載齊侯攻晉夷儀,有一個戰士,喚作敝無存,他的父親,要替他娶親,他就辭謝,說:“此役也,不死,反必娶於高、國。”(齊國的兩個世卿之傢)可見貴族與平民通婚是容易的。婚姻互通,社會地位的變動,自然也容易瞭。這都是古代階級所以漸次破壞的原因。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在上海光華大學,講過十幾年的本國史。其初係講通史。後來文學院院長錢子泉先生說:講通史易與中學以下的本國史重復,不如講文化史。於是改講文化史。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頒行大學課程;其初以中國文化史為各院係一年級必修科,後改為通史,而注明須注重於文化。大約因政治方麵,亦不可缺,怕定名為文化史,則此方麵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誠甚周詳。然通史講授,共隻一百二十小時,若編製仍與中學以下之書相同,恐終不免於犯復。所以我現在講授,把它分為兩部分:上部以文化現象為題目,下部乃依時代加以聯結,以便兩麵兼顧。此意在本書緒論中,業已述及瞭。
此部(編者注:《中國文化小史》)係居孤島上所編,參考書籍,十不備一;而時間甚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無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麵加以探討,以說明其變遷之故,而推求現狀之所由來;此等書籍,現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參考。故上部寫成,即付排印,以代鈔寫。不完不備之處,當於將來大加訂補。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於現狀之所由來,多所瞭解。故敘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說,以資說明。亦頗可作一般讀物。單取上部,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參考之用。其淺陋誤謬之處,務望當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1939年)
呂思勉識
中國文化小史(呂思勉著)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