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晉九 山西文化隨筆》是山西省著名評論傢介子平先生近年來關於山西文化的隨筆集,共收錄一百餘篇隨筆,分為晉人、晉地、晉事、晉文、晉寶、晉商、晉俗、晉樂、晉食九部分,以生動的語言,敏銳的視角,詮釋瞭作者眼中的山西文化,是瞭解山西地域文化的優秀作品。
目錄
魂係鄉關(代序)
晉人
大禹:足跡遍河汾
介子推:因人而設寒食節
李冰:何以被供奉川主祠
法顯:取經迴國第一人
傅山:氣節如山山似人
樊守義:第一部歐洲遊記撰寫者
趙鐵山:商人書傢
“天下儉”李用清
劉文炳:一個人的縣誌
賈敬之:其高豈止在畫
張頷:古文字大傢
晉地
對縣聯數村村
太原的老房子
太原城日僞時期的建築
太原的街名
被雅名的街巷
包容匯通的太原
山陰懷古
右玉在左左雲在右
由“疃”說來
四方八麵話圐圙
牧童遙指哪個杏花村
山西瓷器業的記憶碎片
介休窯薪火相傳韆餘年
紅綠撩人八義窯
晉事
亢旱餘記
祈雨
洪山醋泉
三上綿山
靜悄悄的力量
處處行僧皆從容
小城店鋪多
一路往事
貫穿一路的曆史
路經兒童公園
遊園不值舊時憶
晉文
晉祠流水詩難托
與孫嘉淦一同南遊
晉版曾輝煌
兩帙經捲一段傳奇
關於《新刻金瓶梅詞話》的兩種記敘
方言也雅言
文風之振豈在風脈
晉寶
滅佛後的興佛
後人窟前慨嘆多
三教閤一懸空寺
岌岌可危應縣木塔
終未躲過這一劫
晉祠的氣場
雙林寺的水
域外飛來祆神樓
佛寺裏的道觀
永樂宮白遷瞭
晉商
最終還是文化
平遙城的保守
平遙城的喧囂
商之不安
晉商宅院何以受重視
“三雕”的寓意
晉作傢具的命運
鏢師之用
晉商宅院中的風水講究
晉商會館:遠方鄉愁的慰藉
商之衰不在商
文人寫商人
筆記中晉商的負麵記述
晉俗
昔時旺火
年節的色彩
倔強的春聯
歲時吉語
歲時禮儀
想起當年鬧紅火
那低沉作響的威風鑼鼓
附會的背冰故事
因寒食而清明
當年趕集
迎娶隊伍
鬧房令
孩童耍貨
趕早市
最後的市聲
晉樂
樂戶之哀
生於窮鄉的《走西口》
秧歌劇與梆子戲
皮影戲的復幻
對颱戲
生死同一麯
晉食
好吃的東西有點髒
臭豆腐飄香
包子包子熱包子
老白包子鋪
蛋炒米肉炒麵
碗托碗不托
王濛筆下的海子邊麵食館
國營建南飯店
巷館
母親的“寒燕”
一碗炒餅的胃口
土豆飄香
諸肉不如豬肉
跋
精彩書摘
《晉九 山西文化隨》:
大禹:足跡遍河汾
距今四韆年前的堯舜禹時代,大緻相當於西方《聖經》所言“諾亞方舟”時期,那是一個洪水泛濫、久治不息的多雨季節。堯自太行山之東平原寬地遷徙至今天的晉南丘陵窄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水。河東沃土,地勢高峻,風調雨順,水深土厚。堯都平陽,唐堯傳虞舜,舜都蒲阪,虞舜傳大禹,此時國力稍強,治水力度遂加強。
史載,禹姓姒氏,名文命,乃鯀之子,又稱大禹、夏禹、戒禹。
禹的父親鯀曾受堯之命而治水,卻不得治水之法,以壘壩築偃、堵塞洪水為己任,結果愈治愈泛,水患益盛,最終被帝舜治罪,殛死羽山。是時,禹為夏後氏部族酋長。大禹子承父業,受舜命於危難之際,獻身於治水,並以治水得法而聞。
大禹治水,一改其父“以壅塞而阻水”之法,以疏通河道、宣泄洪流為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勞神焦思,澤行路宿”,三過傢門而不入,終使洪波安瀾,水患大治。由於治水成功,解民於倒懸,他被推選為舜的繼承人.從夏後氏部落酋長的位置,一躍而成為舜之後的部落聯盟領袖,夏代始創。
大禹治水,足跡遍九州,最早的記載見於《禹貢》。山西一帶也有諸如“打開靈石口,空齣晉陽湖”、禹鑿龍門等傳說。
晉中一帶民間盛傳,當年大禹治水前,晉中盆地曾是一個大的湖泊,名日晉陽湖。大禹為空齣湖水,便於耕作,遂在晉陽湖周圍的群峰眾壑中。選擇山體最薄、地勢較低的南部為突破口,率先打開靈石口,排齣晉陽湖之水,空齣晉中盆地。有傳說雲:一日,大禹乘龍舟沿晉水入晉陽湖,邊飲酒賞景,邊苦思怎樣空齣晉陽湖,使民居住。行至孟山、綿山之間時,忽見一女子駕小舟獨行,由於風急浪大,小船搖搖欲傾,十分危險。大禹見此狀,命人駕龍舟靠近小船。大禹道:“你一女子,為何獨自駕一葉小舟,來這風急浪高的晉陽湖?此等小舟,怎經得起風浪?”對曰:“舟越小越穩,無舟更穩。”大禹問:“為何?”女子答:“小女自有妙計。”大禹道:“請講。”忽見女子彈齣一石子,將大禹的酒壇打破,飄然而去。大禹緊隨,但此女子已不知去嚮。大禹環顧四周,晉陽湖形狀恰似此酒壇,打破方嚮正指靈石口。大禹頓悟:此乃女媧神,給他治水方略。其後大禹便帶領孟、綿二山百姓開山劈石,疏通河務,打開靈石口,空齣晉陽湖。
這個故事反映瞭民眾對大禹豐功偉績的贊許之情,寄托著韆百年來人們對治水滅患、造福於民的大禹的深切懷念。故事雖美麗,事實卻不值細究。這個故事最早産生於隋代,因為“靈石”是隋開皇初年疏理汾河河道時纔被發現的。其石質地堅硬,色質蒼蒼,叩擊錚錚有聲,被尊稱為“靈石”。皇帝附會上天降瑞,遂親頒詔製,於開皇十年(590),從介休縣劃齣西南之地,新置一縣,定名“靈石”。大禹治水早於靈石建縣約兩三韆年,當時並無“靈石”顯現,也無建縣,何來“靈石口”之名?此名無疑得之於靈石齣現、靈石建縣之後。雖如此,人們仍信其有,因為傳說中的附會,皆為願望之移植。
但這樣的傳說,卻有信史可作對應。《禹貢》書首雲:“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嶽陽。”壺口即今之黃河壺口瀑布處,在今山西吉縣西北。梁、岐皆山名,在今陝西境內。三處古地名所指,分彆位於黃河秦晉大峽榖南齣口地帶的東西兩畔。所謂太原,即颱駘渲汾障澤之後齣現在汾河中上遊的所謂大平原,即今之晉中盆地。嶽陽在古代北嶽霍山之南,即今太嶽山南霍州地,因其址在霍山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故名嶽陽。霍山一綫,山環峰繞,地形封閉,是汾河下流的必經之地。汾河流經此處時,河道狹窄,麯摺蜿蜒,每至水汛,極易受阻不暢,形成洪峰,造成汾河中下遊的水患。“當堯之時,洪水之患,並、晉為甚”,《尚書·堯典》敘:“其浩蕩之形曰懷山、曰襄陵、曰滔天。”由此可知,大禹治水是從壺口興工的,而後又開鑿瞭粱山和岐山,疏通黃河後,又從太原修治疏導汾河,一直到霍山之南。
大禹為何要先修河再治汾呢?因為其汲取瞭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晉乘蒐略》雲:“洪水方割時,壅汾水不得齣,震及帝都,鯀極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計汾之不泄。”《太平寰宇記》雲:“河道開斯汾水可受,禹急河之大而汾治,鯀急汾水小而不治。”也就是說黃河發水,洪峰來到時,洪水滔天,壅塞瞭狹窄的河道,汾水入黃河之道被阻塞,泄流不齣,於是瀦留於汾河下遊。這時,上遊之水繼續泄入下遊,下遊之水卻入不瞭黃河,有進無齣,日聚成災,位於汾河下遊河岸之傍的堯都平陽也處於水患之中,民心動蕩,惶恐不安。鯀受堯命治水,殫精竭慮,築壩修堤,進行防範,治理汾河水患。但他沒有查清此因,更未想到隻有疏通瞭黃河河道,纔能使汾水順利進入黃河,從根源上清除水患。他違背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捨本趨末,在汾水中上遊一味築堤修壩,“堙以物堵也”,企望阻擋汾水進入平陽,以保堯都平安。殊不知壩越築越長,堤越修越高,水越聚越多,終於導緻“防高而水壅,水盈則漫,風激則崩”的後果,釀成更大水患,也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大禹總結鯀治水失敗的教訓,采用“先疏而後防”的方法,先率眾疏通、拓寬黃河河道,“既載壺口,治粱及岐”,排除瞭黃河洪流不暢、阻塞汾河人道、瀦留為患的根本故障,“決大河而放之海”,“猝引洪流就下”。然後,揮師北上,在汾河中上遊的晉中盆地,疏通汾河淤結之河道,開渠挖洫,鑿山通溝,“既修太原,至於嶽陽”,因其水勢,而利其導之,使汾之水通暢於河。治水終於成功,禹因之而傳名於青史。時至今日,當年汾河為患,大禹治水,在晉中盆地留下的諸多遺蹤,史載不絕。《讀史方輿紀要》日:“陽麯九十裏係舟於此,今有石如環軸。”忻州有係舟山,相傳大禹治水時曾係舟於此。係舟山腰有禹王洞,相傳大禹曾在此歇息,洞內有一石像。《寰宇通誌》載:“汾陽縣萬戶山為縣鎮,堯時洪水,眾山皆沒,惟此山不沒,所濟者萬戶,故名萬戶山,其巔平坦可居萬戶。堯時龍門未厥,上遊之水無所泄,壅而四齣,壅遏汾水及諸山,愈急愈高,至於滅頂。”
類似傳說在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芮城大禹渡也有。大禹渡原名神柏峪,因大禹於此治水成功而得名。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拴馬、憩息。大禹在此治水數載,曆盡艱辛,最終於此乘舟東渡,鑿開山門,引水歸河,治水成功。
……
晉九 山西文化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