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

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誌亮,王淑華 編
圖書標籤:
  • 恐怖主義
  • 反恐
  • 情報研究
  • 安全研究
  • 國際關係
  • 政治學
  • 社會學
  • 犯罪學
  • 曆史
  • 21世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出版社
ISBN:9787562079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4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恐怖主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當前,對恐怖主義的研究資料的匱乏是學科發展的製約因素。《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以一種全球視角對全世界各國的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進行歸類總結,以期發現恐怖主義成因、發展規律、行動模式、行為後果,以及應對措施進行係統研究。全書包括五個部分:一、歐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二、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三、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四、澳洲的恐怖主義犯罪;五、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作者簡介

  王誌亮,法學博士,教授,上海政法學院“中國上海閤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閤作培訓基地”上海閤作組織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反恐立法、去極端化、刑罰執行研究。
  
  王淑華,遼寜警察學院教師,遼寜省法學會犯罪學會常任理事,側重於犯罪學和公共安全領域的研究。
  齣版監獄學專著3部,《監獄學典藏精義》《清末監獄改良源流》《外國監獄製度》。主持完成公安部、司法部、遼寜省教育廳、遼寜省社科等省部級專項課題5項,參與國傢重點研發計劃專項1項。

目錄

前言
一、歐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一)北歐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二)東歐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三)中歐、西歐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四)南歐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二、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一)北美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二)中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三)加勒比海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四)北部南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五)中西部南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六)東部南關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七)南部南美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三、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一)北部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二)東部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三)南部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四)西部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四、澳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五、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一)東部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二)東南部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三)南部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四)中部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五)西部亞洲國傢的恐怖主義犯罪

精彩書摘

  《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
  (39)2002年10月27日破獲一起恐怖爆炸預謀襲擊案。2002年10月27日,俄羅斯安全部門逮捕瞭一名攜帶炸藥的車臣男子,並搜齣瞭一份在莫斯科一個主要火車站作案的詳細計劃,這名26歲的男子是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居民,是當地一個犯罪團夥的成員,同一天俄羅斯逮捕瞭兩名莫斯科人質危機事件的嫌疑人。據統計,在車臣恐怖分子的武器中,有45010是俄軍10多年前遺留下的,30010是從俄各軍工廠中直接流失的,20%來自鄰近的獨聯體國傢,還有5010來自獨聯體以外的國傢。恐怖分子配備有手槍、衝鋒槍、機槍、狙擊步槍、擲彈筒、“黃蜂”式火焰噴射器、手榴彈、地雷、TNT炸藥、塑料炸彈、衛星電話、夜視儀等。由於有各種各樣的武器,車臣恐怖分子采取的襲擊形式更加隱蔽,令俄羅斯安全部門防不勝防。目前,車臣恐怖分子采取的襲擊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襲擊形式是“自殺腰帶”。這是車臣“黑寡婦”慣用的襲擊方式,它一般都是由塑料炸藥、引爆裝置和鋼珠、鐵釘等殺傷物共同組成的。2002年8月23日,俄兩架客機幾乎同時墜毀,機上近百人遇難,就是兩名“黑寡婦”利用“自殺腰帶”製造的自殺性襲擊事件。
  第二種襲擊形式是“汽車炸彈”。這是恐怖分子針對固定目標采取的襲擊方式。2002年12月,一輛滿載炸藥的汽車將車臣政府大樓夷為平地,70多人被炸死。2003年8月,汽車炸彈在車臣一傢醫院旁爆炸,導緻50多人喪生。不久前,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發現兩輛裝有爆炸裝置的汽車,其中一輛汽車就停放在普京總統車隊的必經之路上。
  第三種襲擊形式是埋設地雷,進行“定點清除”。2002年5月9日,車臣恐怖分子引爆瞭一枚事先埋在格羅茲尼狄納莫體育場主席颱下混凝土地闆內的地雷,車臣總統卡德羅夫當場被炸死。
  第四種襲擊形式是用肩扛式導彈打飛機。目前車臣恐怖分子擁有大量可移動的“針式”導彈。這種導彈攜帶方便、操作簡便,對飛行速度較慢、飛行高度較低的直升機威脅特彆大。近幾年來,多架俄軍直升機被車臣匪徒用這種導彈擊落。
  除瞭常規武器襲擊外,車臣恐怖頭目馬斯哈多夫和巴薩耶夫還威脅要對俄使用核或毒劑進行襲擊。最近,俄軍在馬斯哈多夫的一個秘密藏身地發現大量劇毒物質——一氯化汞和砷。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指齣,這說明車臣匪徒正試圖製造和使用毒劑發動恐怖襲擊。不過,對於恐怖分子威脅要發動核恐怖襲擊,俄羅斯官員和專傢都指齣,車臣恐怖分子尚不掌握製造核爆裝置的技術。不過,俄國際生態保護組織領導人斯利瓦剋認為,車臣恐怖分子可能發動兩種核襲擊:一是攻擊核電站;二是盜取放射性物質製造“髒彈”。俄羅斯核電站的安保狀況一嚮令人擔憂,恐怖分子很容易進入核電站。斯利瓦剋還指齣,在俄羅斯,許多放射性物質是不加控製的,比如銫-137和一些核廢料。恐怖分子很容易就能搞到這些原料製造“髒彈”。原葉利欽時期的總統顧問、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雅布拉科夫指齣,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曾秘密製造瞭132個“核手提箱”,但目前有84個不知去嚮。
  (40)2002年12月2日俄羅斯軍方人員居住點附近恐怖爆炸襲擊案。2002年12月2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輛汽車在莫斯科郊外一處俄羅斯軍方人員居住點附近發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當時,這輛汽車在距莫斯科東部大約45公裏處的一個俄羅斯空軍高級官員居住的村莊附近發生爆炸,死者是一名俄羅斯商人,經營一傢肉類交易公司,同時喪命的還有他的司機和保鏢。爆炸是由一枚地雷引起的,這枚地雷被僞裝成瞭“隱身警察”(指為防止車速過快在住宅區道路上建造的突齣路麵)。它是在俄羅斯空軍官員經常使用的一條公路上發生爆炸的。
  (41)2002年12月27日車臣首府格羅茲尼政府大樓恐怖爆炸襲擊案。2002年12月27日14時30分左右,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發生嚴重恐怖爆炸事件,恐怖分子駕駛兩輛滿載炸藥的卡車衝入政府大樓院內,實施自殺性爆炸,造成72人死亡、570人受傷。當時,一輛“卡馬茲”牌卡車和一輛“烏拉爾”牌卡車一前一後駛嚮車臣政府大樓所在的院落,車速很慢,突然間卡馬茲瘋狂提速撞開瞭大門,進院後一直衝嚮政府大樓;而“烏拉爾”則拐嚮旁邊的停車場,那裏不僅停放著多輛政府官員的小轎車,旁邊還安放著車臣政府同莫斯科和俄聯邦其它地區進行聯絡的衛星設備。兩輛卡車上的恐怖分子幾乎同時引爆瞭炸彈,兩次巨大的爆炸聲相隔不過數秒。
  ……

前言/序言

  自19世紀末以來,國際社會已經曆瞭四次恐怖主義浪潮: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無政府主義浪潮;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反殖民主義浪潮;20世紀70~80年代盛行的意識形態浪潮;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以“9·11”事件為高潮的宗教極端主義浪潮。前三次恐怖主義浪潮和現在正在經曆的第四次恐怖主義浪潮顯然具有不同特徵:
  (1)宗教動機和宗教目標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義一般是世俗動機主導的,往往會為其所從事的恐怖活動尋找一個理性的政治理由。而在冷戰結束以後,宗教動機成為現代恐怖主義的主要特徵,在事實層麵上産生瞭與當今世界“完全不同的價值體係、閤法化機製、道德原則和世界觀”。
  (2)追求的目標效果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義在從事暴力活動時,一般在目標、程度和烈度上會與其所追求的目標相適應。特彆是在冷戰時期,恐怖主義經常錶現為一種“以行為來宣傳”的模式,恐怖主義活動如同為媒體準備的一個劇場一樣。但是,冷戰結束以後,特彆是“9·11”事件爆發以後,恐怖主義發生瞭巨大變化,其暴力活動及其所造成的傷亡結果,不僅僅是為瞭造成恐怖氣氛從而迫使有關國傢和國際社會讓步,同時也是為瞭實現其宗教目標。
  (3)恐怖主義依賴的基礎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義往往與國傢間的衝突有關,恐怖主義活動經常成為有關國傢從事非對稱戰爭的一種工具,恐怖組織也經常可以從有關國傢獲得援助,國傢是他們的依賴基礎。對於當時的很多國傢來說,恐怖分子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另一種是“敵人”的。但是,現代宗教極端主義則不願意與任何國傢、特彆是現代世俗國傢為伍,他們“並不想在桌子上獲得一個位子,而是想徹底摧毀這張桌子和坐在桌子旁的每一個人”。所以,現代宗教極端主義已經站到瞭全世界的對立麵,很難從國傢層次獲得援助。這種情況下,很多宗教極端組織有時會從一些閤法工商業活動和慈善機構獲得資助,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隻能與販毒、走私和製售盜版商品等跨國有組織犯罪活動相結閤。
  (4)存在的形式、職能特徵不同。在前三次浪潮中,恐怖主義以建立一個世俗國傢或世俗政權為目標,其組織結構也往往錶現齣與國傢類似的等級製特徵,經常擁有一個中心指揮體係。但是,現代恐怖主義由於目標不同,所受到的打擊和壓力也遠遠超過以往的恐怖主義,再加上全球化所帶來的信息流通便利,網絡、扁平化遂成為當代宗教恐怖組織的主要結構特徵,小型化、當地化、有自主行為能力的恐怖組織分支盛行。在當代恐怖主義的最大危險在於:宗教極端主義會像“蠕蟲”病毒一樣傳播,利用當地的資源建立自服務分支機構。這種分支並不需要等待上級組織的命令和指揮,本身具有資金籌集、行動策劃和從事恐怖活動的全部功能。恐怖主義的這種轉變,與美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努力有關,在庇護場所被摧毀以後,基地、IS等大型恐怖組織的職能發生瞭重大變化,從具體策劃、組織恐怖活動,轉嚮對各國的恐怖分子和基層組織進行意識形態方麵的引導,主要發揮宣傳功能和示範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第3條,對“恐怖主義”概念的界定:“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製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産,或者脅迫國傢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其政治、意識形態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
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 圖書簡介 引言 在21世紀初,恐怖主義以其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復雜性和破壞性,成為國際社會麵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它不僅威脅著國傢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産,更衝擊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應運而生。本書集結瞭一係列針對恐怖主義這一復雜現象的深入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認識框架,從而更好地理解其根源、錶現形式、演變趨勢以及應對策略。本輯資料的匯編,聚焦於2009年底之前,力求客觀、全麵地呈現當時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議題的認知與探索,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輯內容概述 本輯資料的研究內容廣泛,涵蓋瞭恐怖主義的多個維度,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部分: 一、 恐怖主義的定義、特徵與曆史溯源 在深入研究恐怖主義的最新動態之前,理解其基本概念至關重要。本輯資料首先著力於厘清“恐怖主義”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人員通過梳理不同學派、不同國傢對於恐怖主義的界定,揭示瞭其定義上的模糊性與爭議性,同時也提煉齣瞭一些普遍認同的核心要素,如使用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非國傢行為者、政治或意識形態目的、製造恐懼心理等。 在此基礎上,資料深入剖析瞭當代恐怖主義的典型特徵。與曆史上的政治暴力相比,當代恐怖主義呈現齣更加係統化、國際化、組織化和技術化的趨勢。例如,其行動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增強,攻擊目標趨於平民化,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和恐嚇的手段愈發嫻熟,以及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進行招募、聯絡和策劃等。 同時,本書並未迴避恐怖主義的曆史演進。通過迴顧曆史上不同時期齣現的政治暴力形式,如革命時期的政治暗殺、民族獨立運動中的武裝鬥爭等,研究人員試圖追溯恐怖主義的根源,探討其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錶現形式和演變邏輯。理解其曆史脈絡,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當代恐怖主義的特殊性與繼承性。 二、 恐怖主義的根源與動因分析 對恐怖主義的根源進行深入剖析,是製定有效反恐策略的關鍵。本輯資料從多個層麵探討瞭導緻恐怖主義滋生的深層原因: 政治與地緣政治因素: 研究深入分析瞭國際政治格局、地緣衝突、國傢內部不穩定、民族矛盾、宗教糾紛等因素在催生恐怖主義中的作用。例如,一些研究探討瞭某些地區長期存在的政治壓迫、權力真空、外部乾預所引發的極端主義思潮,以及這些思潮如何轉化為恐怖主義活動。 社會經濟因素: 貧睏、失業、社會不公、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隔離感等問題,也可能成為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本輯資料探討瞭這些社會經濟因素如何加劇個體或群體的疏離感和不滿情緒,使其更容易受到極端思想的蠱惑和招募。 意識形態與宗教因素: 極端化的意識形態和歪麯的宗教教義,往往為恐怖主義活動提供瞭精神支撐和閤法性辯護。研究分析瞭各種極端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內容以及其如何被恐怖組織用於動員支持者、閤理化暴力行為。一些案例研究也聚焦於某些宗教教義如何被選擇性地麯解,以服務於恐怖主義的政治目的。 心理與個體因素: 除瞭宏觀的社會政治因素,本輯資料也關注瞭導緻個體走嚮恐怖主義的心理動因。這包括個人經曆的創傷、身份認同危機、尋求歸屬感、對社會的不滿、被邊緣化感、以及受到個體或群體心理暗示和煽動等。 三、 主要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模式研究 本輯資料精選瞭若乾在2009年底之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恐怖主義組織,對其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梳理瞭組織的起源、發展曆程、意識形態、領導層構成,更著重分析瞭其具體的活動模式: 組織結構與運作機製: 研究揭示瞭不同恐怖組織的結構差異,有的高度中央集權,有的則呈網絡化、分散化特徵。同時,也分析瞭其資金籌集、人員招募、訓練、策劃、執行和宣傳等運作機製。 戰術與策略: 針對不同組織,資料詳盡分析瞭其慣用的戰術,如爆炸襲擊、劫持人質、自殺式襲擊、綁架勒索、網絡攻擊等。同時,也探討瞭其戰略選擇,如針對特定國傢、特定群體、特定目標的攻擊,以及其通過製造恐慌以達到政治目的的策略。 國際化與跨國性: 許多研究著重分析瞭這些組織如何超越國界,進行跨國聯絡、招募、訓練、資金流動和策劃行動,以及其與當地極端勢力、犯罪集團的勾結。 四、 恐怖主義的全球化趨勢與新挑戰 進入21世紀,恐怖主義的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並呈現齣新的挑戰,本輯資料也對此進行瞭深入探討: “基地”組織及其演變: 針對“基地”組織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分支和效仿者,資料進行瞭詳細分析。研究重點關注瞭“基地”組織如何利用全球化網絡進行意識形態傳播、招募新成員、策劃跨國恐怖襲擊,以及其在不同地區適應和演變的情況。 新形式的恐怖主義: 除瞭傳統的政治和宗教極端主義,研究也開始關注一些新的恐怖主義形式。例如,一些研究初步探討瞭“獨狼式”襲擊、網絡恐怖主義、以及可能齣現的利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威脅。 反恐鬥爭的復雜性: 資料也認識到,反恐鬥爭並非易事。它不僅是軍事和情報層麵的較量,更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個層麵。研究探討瞭國際閤作的必要性與挑戰,以及國內反恐政策麵臨的睏境。 五、 反恐策略與國際閤作 在呈現恐怖主義的嚴峻挑戰的同時,本輯資料也聚焦於國際社會為應對這一威脅所做的努力: 法律與政策層麵: 研究分析瞭各國在反恐立法、情報共享、邊境管控、金融監控等方麵的政策和措施。 軍事與情報層麵: 資料也涉及瞭軍事打擊、情報搜集與分析、以及執法閤作等反恐手段。 預防與根除: 更重要的是,本輯資料強調瞭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必要性。研究探討瞭如何通過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公平、推動文化交流、加強教育、以及化解民族宗教矛盾等方式,來削弱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國際閤作的模式與睏境: 麵對跨國恐怖主義,國際閤作至關重要。本輯資料分析瞭當前國際反恐閤作的模式、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如國傢主權、利益衝突、信息不對稱等。 結語 《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對恐怖主義進行係統性、多維度理解的入口。本輯資料的匯編,是對2009年底之前相關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呈現。它不僅記錄瞭當時國際社會對於恐怖主義這一復雜現象的認識深度和研究廣度,更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麵臨的挑戰,以及探索更有效的應對之道,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和思想資源。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激發更廣泛的討論,促進更深入的研究,為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閱讀學術性資料會比較注重其論證的嚴謹性,而這本《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在這一點上幾乎挑不齣毛病。它的引文標注係統極其詳盡,幾乎每一處關鍵論斷後都有明確的齣處指嚮,這為後續的追蹤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不過,作為一個對現代網絡極端化傳播路徑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感覺2009年這個時間點對綫上宣傳策略的探討略顯保守和滯後。當時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爆發性增長尚未完全被安全機構和學者們充分認識到其顛覆性作用,因此,書中對“虛擬聖戰”的討論,相較於今天我們所見的復雜性,顯得有些理論化和傳統化瞭。這並非是批評,而是曆史局限性使然,但同時也讓我清晰地看到瞭研究對象是如何隨著技術迭代而不斷進化的。所以,我建議後來的研究者在閱讀此輯時,最好能結閤2010年之後的資料進行對比閱讀,那會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範式變遷”觀察窗口。

评分

說實話,初次接觸這套資料集時,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裝幀設計——那種樸素到近乎復古的封麵,完全沒有現在市麵上那些暢銷書追求的視覺衝擊力,反而透著一股子沉靜的、不容置疑的嚴肅性。內容上,我尤其關注的是其資料的來源和分類邏輯。編輯顯然采用瞭跨學科的視角,將政治學、社會學、軍事戰略甚至區域經濟學的數據都納入瞭考量範圍,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特定國傢內部社會矛盾如何被意識形態“捕獲”並轉化為暴力行動的案例剖析,那種深入骨髓的社會肌理分析,遠比單純羅列恐襲事件要深刻得多。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簡單的“為什麼”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復雜的、相互交織的“可能性路徑”。讀完關於某次跨境行動的報告後,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閱瞭當時聯閤國安理會的會議記錄,試圖將書中的論述與官方的措辭進行比對,這種主動探究的欲望,正是優秀研究資料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告訴你該相信什麼,而是讓你學會如何去質疑和驗證。

评分

老實講,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智力馬拉鬆。它不是那種讀完可以輕鬆在咖啡館裏與人津津樂道的“速成讀物”,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專注力去消化那些充斥著專業術語和復雜數據圖錶的章節。我個人最受啓發的是其中關於“資金流動與閤法掩護組織”的章節。作者們似乎掌握瞭一些極為敏感的一手信息,對於特定非政府組織(NGO)和商業實體如何被用作洗錢和資源調配的通道進行瞭令人毛骨悚然的拆解。那些看似無害的商業交易和慈善捐贈鏈條,在本書的抽絲剝繭下,變成瞭一張張精密計算的風險圖譜。這種對“灰色地帶”運作模式的深入描摹,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現代恐怖主義組織財務生存邏輯的理解,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恐怖分子隻靠小額現金”的刻闆印象。讀完這部分,我不得不感嘆,反恐的復雜性,遠比打擊前綫戰事要來得更為隱蔽和持久。

评分

這部厚重的《恐怖主義資料研究(第一輯-2009年12月31日)》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翻閱它那略顯泛黃的紙張和密密麻麻的引用文獻,就足以讓人感受到編輯團隊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匯編,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時間膠囊”。2009年底這個時間節點非常關鍵,它正好位於“9·11”事件後的關鍵反恐時期,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理解和應對策略正處於快速演變之中。書中對當時全球熱點地區安全局勢的分析,那種近乎新聞報道般的即時性和曆史記錄般的客觀性,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對於某區域性極端組織在次年(2010年)的戰略轉移的某些預判,現在迴看,簡直像是一份精確的路綫圖,這絕非一般學術著作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當然,閱讀過程中也有些許挑戰,比如某些特定術語的解釋,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需要查閱更多輔助資料,但這或許正是其作為“資料研究”的本色所在——它麵嚮的是需要深度挖掘一手信息的專業人士,而非輕鬆的入門讀者。總而言之,它為理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全球安全圖景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基準點。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看,這本書的“乾貨”含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文本的“可讀性”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它更像是資料庫的精選輸齣,而非精心雕琢的散文。然而,正是這種近乎“原始數據報告”的風格,賦予瞭它一種近乎不可撼動的權威感。當我試圖尋找關於某個特定地區在2009年前後內部派係鬥爭如何影響其對外部行動政策的轉變時,書中提供瞭多份長篇的內部備忘錄或情報摘要的節選翻譯,這些材料的細節豐富到令人咋舌,包括關鍵人物的私人往來和資源分配的微小變動,這些信息在主流媒體中是絕對看不到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那些淹沒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決定曆史走嚮的“微小變量”,以一種極度集中的方式呈現給瞭我們。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反恐行動背後的權力博弈和情報戰的嚴肅研究者而言,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