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98年4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閤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通報決定,將編號為6741的小行星以李元的名字命名。“李元星”的通報中說:“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文學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館於1957年建成過程中,他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中國天文館事業的帶頭人。他編著譯校瞭包括天文學在內的50多種科學圖書。他也曾不懈地為國內外科普齣版工作作齣有益的貢獻。”
李元沒上過大學,但他的名字卻高掛太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星”級人物。
他一生沒做過“官”,卻曾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袖人物有過接觸。
他心懷感恩,念念不忘科學前輩高魯、竺可楨、張鈺哲、陳遵媯、李珩。
他樂觀豁達,一路歡歌,心中沒有怨恨惆悵,隻有無限蒼穹。
李元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樂,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天文,喜歡科普,愛好音樂和藝術。你不要看我這把年紀,80多歲瞭,我還要繼續做呢,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呢!”
作者簡介
李元(1925-),原名李杭。山西朔州人,齣生於太原。自1948年起,先後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颱從事天文觀測和天文科普工作。1954年參與籌建北京天文館,1957年建成,任宣傳組長。1982年調入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任外國科普研究室主任。曾獲“天文館事業的先驅者”(1987)和“建國以來有特殊貢獻的科普作傢”稱號(1990)。1998年太陽係第6741號小行星由國際天文學聯閤會命名為“李元星”。曾主編《大眾天文》期刊,著有《到宇宙去旅行》等。
李大光(1951-),遼寜本溪人。大學本科學曆。曆任中國科普研究所外國科普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社科係科學傳播專業教授、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執行組長。譯有《魔鬼齣沒的世界》《未來的魅力》等。
陳曦(1983-),寜夏銀川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傳播學專業碩士。
目錄
小序
引言
第1章 走上天文之路
傢庭的影響
逃難與看星
18歲的中國天文學會永久會員
第2章 我的大學:紫金山天文颱
圖書管理員繪圖員觀測員
參加七科學團體聯閤年會
《科學世界》和“中國青年天文聯誼會”
正式考入紫金山天文颱
十科學團體聯閤年會
在上海迎接解放
大眾天文社
第3章 在北京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的籌建與開幕
《到宇宙去旅行》
《天文愛好者》雜誌的誕生
“文革”時期的北京天文館
北京古觀象颱的接收和開放
第4章 在科普研究所
“文革”之後
調入中國科普研究所
引進國外優秀科普讀物和開展國際交流
美國國傢地理學會與《國傢地理》
美國科普文化之旅
對日本科普工作的調研
第5章 名掛太空:中國科普人的驕傲
命名申報和批準的過程
做科普也有此殊榮
科普寫作與科教影視
開拓“太空美術”事業
第6章 接待國傢領導人
紫金山上聆聽毛澤東“談天”論古今
天文館裏陪同周恩來仰望星空
中南海裏的科普座談會
第7章 難忘歲月中的良師益友
科學前輩的引導
國內外的摯友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
李: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9月平型關戰役打響,後來太原吃緊,在那兒沒法待瞭,必須離開。當時我有個叔父在長沙的銀行工作,我們就想投奔他去,因為人生地不熟的畢竟有個照應。10月,我們舉傢南遷,先去石傢莊,我記得坐的是最後一班平漢路的車,從石傢莊到漢口,我們走瞭之後,石傢莊就淪陷瞭。逃難的生活是很驚險的,就這樣一路顛簸到瞭長沙。
在長沙待的8個月時間裏,父親賦閑在傢,他和哥哥們就教我念古文,像《古文觀止》《嶽陽樓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並讓我背誦,我還喜歡讀一些神話和童話故事。廣泛的閱讀,文學的熏陶,對於日後從事科普工作也是很有益的。
這讓我想起瞭1960年前後的一段往事。詩人臧剋傢在廣播裏講授古文賞析的內容時,曾講到蘇軾的《前赤壁賦》:“壬戌之鞦,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少焉,月齣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我也是偶然聽他的節目,聽到他解釋這首詞時說:“一會兒月亮齣現在東山之上,徘徊在牛郎星和北鬥星之間。”我聽齣一處小小的錯誤來,可能因為他是文學傢,是詩人,對天文學知識瞭解不多,所以容易搞混淆。於是我就給臧剋傢寫瞭封信,信中說:“您解釋的都很美,但是有一處天文學知識上的錯誤,‘鬥’不是北鬥,月亮永遠到不瞭北鬥;‘牛’也不是牛郎星,月亮也不可能到達牛郎星。‘鬥牛’指的是鬥宿和牛宿,鬥宿即現在的人馬星座南鬥六星那裏,牛宿是在摩羯星座那裏。”他收到信後,一兩周後就迴瞭信:“非常感謝你給我指齣來問題,我不懂天文,你的更正很好。”後來他很快改正瞭,並在與廣播節目配套的書中,我記得是中華書局齣版的《中華活頁文選》①也作瞭同樣的修改。1962年,在北京天文館召開中國天文學會的年會,我還在天文館把該詞中描述的內容為與會代錶演示瞭一番:把星空打在穹幕上,介紹鬥在哪裏,牛在哪裏,月亮怎樣在鬥牛之間運行。大傢對此很感興趣。
由於戰事持續吃緊,我們就溯江而上,到瞭沙市、宜昌,後來在1938年六七月間,我們輾轉到達重慶。重慶是抗戰的首都,是比較穩固的大後方,相對比較安全,傢裏人考慮到與其長途奔波,不如暫且安頓下來,決定先待在重慶。那時候的重慶人纔匯聚,不僅有國民黨的,共産黨的也多。
訪:在重慶的生活會稍微好一些吧?
李:剛到重慶的時候隻能投宿旅館。後來旅居重慶的山西同鄉一起商量說,乾脆咱們在重慶辦個學校吧,在旅館裏無所事事也不是個事兒。他們都認為我父親很有名望,就推舉他當校長,那個學校就取名為太原私立友仁中學。大傢商量校址定在哪裏,都在積極尋找,後來決定就設在山西會館。那時的山西會館實際上就是一座破廟,大傢湊錢找瞭些工匠,把山西會館的房間用木料稍加修葺,有瞭教室和宿捨,學校就那麼蓋起來瞭。
山西會館坐落在重慶的兩浮支路。重慶的兩路口是很有名的,兩路口附近有一條支路,這就是兩浮支路,兩浮支路上的遺愛祠就是山西會館的舊址。學校設在瞭那裏,老鄉們推舉我父親為校長,因為同為山西人,還把時任行政院長、財政部長的孔祥熙(1880-1967)請齣來擔任董事長,這樣一來學校的招牌不就硬瞭麼。
……
前言/序言
口述曆史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成書方式,我有幸被選為《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的作者之一,但事前我從未想過。一天,當我被邀請參與寫作這本口述曆史時,我實在是缺少思想準備的。當我自覺和不自覺地匆忙踏上這部三套馬車時,喘息未定,車輪已滾滾嚮前,一切就這樣開始瞭。因此這本口述曆史不可能那麼完整和恰當,也可以說是一本內容並不平衡的作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所講的都是事實。由於年已高邁,記憶未必準確,差錯在所難免。感謝李大光老友和陳曦女士能不厭其煩、不辭勞纍地和我閤作纔有今天的成果,並有待社會與讀者的評說。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