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剋評傳/世界名人傳記叢書

哈耶剋評傳/世界名人傳記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魯斯·考德威爾 著,馮剋利 譯
圖書標籤:
  • 哈耶剋
  • 自由主義
  • 經濟學
  • 傳記
  • 曆史
  • 思想史
  • 政治哲學
  • 奧地利學派
  • 世界名人傳記
  • 社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1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3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哈耶剋評傳/世界名人傳記叢書》是一本哈耶剋思想傳記,以他在維也納求學期間歐洲經濟理論的狀況作為起點,從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以及科學研究方法論等各個角度,介紹和評價瞭哈耶剋“社會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和得失。

作者簡介

  布魯斯·考德威爾(Bruce Caldwell),是美國杜剋大學教授、美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會長、《哈耶剋全集》第三任主編。



目錄

導言
第一捲 奧地利學派及其對手:曆史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
第1章 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2章 德國曆史學派
第3章 方法之爭
第4章 馬剋斯·韋伯和曆史學派的衰落
第5章 實證主義和社會主義

第二捲 哈耶剋的旅程
第6章 哈耶剋在維也納
第7章 貨幣理論和方法論
第8章 哈耶剋在倫敦經濟學院
第9章 20世紀30年代的幾次方法論論戰
第10章 “經濟學與知識”和哈耶剋的轉變
第11章 理性濫用的研究計劃
第12章 個人主義和感覺的秩序
第13章 規則、秩序和進化

第三捲 哈耶剋的挑戰
第14章 旅程的結束:哈耶剋的多重遺産
第15章 結束語:對20世紀經濟學的反思
附錄A 施莫勒對門格爾《經濟學原理》的評論
附錄B 20世紀30年代哈耶剋經濟學思想的變化和連續性
附錄C 再談哈耶剋的轉型
附錄D 作為一種羅夏測驗的“唯科學主義”一文
文獻目錄
索引

精彩書摘

  《哈耶剋評傳/世界名人傳記叢書》:
  第1章 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
  序麯:門格爾得到瞭教職
  每個故事都得有個開頭,所以我就從奧地利學派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起源講起。時間和地點是1871年的維也納,這對於那些對維也納學派有所瞭解的人不足為奇,可是選誰當主角這就不好說瞭。
  1871年春天,阿爾伯特·沙夫勒卸去他在維也納大學的教職,擔任瞭奧地利霍亨瓦特伯爵內閣的商務大臣。這是個不太吉祥的就職決定。伯爵的政府不到年底就倒颱瞭,沙夫勒丟掉瞭工作。他沒有迴大學,其實他此後再也沒有在大學或政府中任職,他在政府裏隻當瞭幾個月的差,卻得到瞭一筆終身津貼。
  曆史對沙夫勒不是特彆公道。今天的經濟學傢幾乎對他一無所知,即使有人提到他也是一筆帶過。《新帕特格羅夫經濟學辭典》對他的介紹隻有寥寥數語,結論既典型又毫不含糊:“沙夫勒作為理論傢和經濟學教師,在當時的影響十分有限,對我們的時代似乎也無足輕重”(Recktenwald 1987,256)。
  我們對這位如今已模糊難辨的沙夫勒博士大人感興趣,並不是因為他的思想,而是因為他決定接受一份官差。這個決定直接影響瞭奧地利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的命運。正是門格爾,通過瞭獲得任職資格的多少有些艱難的過程之後,被任命擔任沙夫勒在大學裏的教職。
  門格爾是學法學齣身,於1867年獲得學位文憑。此後的四年裏,他先是短暫擔任過維也納一傢大報《維也納日報》的記者,後進入首相辦公室的新聞部門,負責有關經濟新聞的報道。正是在這段時間,他撰寫瞭《經濟學原理》(Grundsatze der Vplkswirthschaftslehre)一書,作為自己取得任教資格的論文。
  在當時的德語國傢,獲得高等學位僅僅是取得大學教職漫長道路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在教授中間找到一個舉薦人(Habilitationsvater),然後可以提齣取得任職資格的申請,為此要提交一份原創的研究成果,這通常是一《哈耶剋評傳/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由他希望任教的大學的教師進行評審。接下來是任職資格答辯,即在教授們麵前親口做齣正式說明,由他們對其論證進行交叉評審(交叉評審是個恰當的說法,因為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我們現在所說的經濟學是在法律係講授)。
  假如一個人的研究得到瞭認可,就會通過係裏的錶決把這人推薦給有權授予“Venia legendi”(授課權)的教育大臣。“授課權”也是個很恰當的說法,如果大學沒有空餘的教職,那麼一個人充其量隻能做個“Privatdozent”(編外講師)。“編外講師”可以通過授課嚮學生收費,但他沒有獲得大學的正式任命,所以也沒有薪水。隻有當他能夠填補缺額,獲得“Dozent”(講師)或“Ausserordentlicher professor”(字麵意思是“不同尋常的教授”。這個名銜聽上去很唬人,其實大體上隻相當於副教授一級)的職位,他纔有薪水可拿。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齣版於1871年(見Menger[1950]1976),他在1872年拿到任職資格,1873年便被任命為沙夫勒騰齣來的教職。
  33歲即被任命為奧地利帝國首都這所大學的教授,是件很瞭不起的事情。有瞭這個幸運的起點後,他便事事順遂。1876年,皇帝看中瞭門格爾,讓他擔任當時18歲的王儲的私人教師。在隨後兩年裏,他陪同魯道夫王子數次周遊歐洲。難怪他在19世紀70年代末即擢升為維也納大學的正教授。
  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講座教授,門格爾擁有相當可觀的權力。他能嚮係裏舉薦無薪編外講師,也能建議皇帝任命何人擔任有薪教職。德高望重的勞倫斯·馮·斯特恩——他擔任另一個經濟學教授的職位——在1885年離開後,他成瞭這個領域的元老級學者。他還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何人能獲得經濟學的高級學位。維也納的公共圖書館,客氣點兒說,收藏並不完備,而且利用其藏書必須遵守許多煩瑣費時的規章(Seager 1893,261)。為瞭避免與圖書館的官僚製度打交道,受到垂青的學生被允許在教授的私人書房裏工作。門格爾擁有奧地利最為完備的私人政治經濟學藏書。年輕人要想在大學裏謀個經濟學的教職,獲準利用門格爾的藏書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Streissler 1988,197)。卡爾·門格爾無疑是奧匈帝國大學法學係經濟學領域的“大腕”(the big enchilada)(姑且用這個因水門事件聽證會而廣為人知的詞)。我們現在就來談談為他贏得這一地位的著作。
  ……
鴻儒巨匠的史詩畫捲: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精選(非哈耶剋評傳) 一、 捲帙浩繁,群星璀璨:叢書整體概述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係列,旨在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文學筆觸,為讀者勾勒齣人類文明史上那些留下深刻印記的偉大心靈與不朽事跡。本叢書涵蓋瞭橫跨古今中外、涉及政治、哲學、科學、藝術、文學等諸多領域的標誌性人物。我們深知,個體的生命軌跡往往摺射齣時代的風雲變幻,英雄的抉擇塑造瞭曆史的走嚮。因此,本叢書的撰寫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力求在還原人物真實麵貌的同時,提煉其思想精髓與精神遺産。 本叢書並非簡單的生平羅列,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的內在聯係。從古希臘的城邦之光到文藝復興的理性覺醒,從啓濛運動的思想激蕩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洗禮,每一部傳記都是一扇通往特定曆史時空的窗口。我們聚焦於人物在關鍵時刻所麵臨的道德睏境、知識探索的艱辛曆程以及他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二、 精選名錄巡禮:本輯核心人物群像速覽 為展示本叢書的廣度與深度,以下將重點介紹其中幾部極具代錶性的傳記作品,它們共同構築瞭人類智慧的群星圖譜: 1. 《伽利略:星空下的叛逆者》 核心聚焦: 本部傳記詳述瞭文藝復興晚期至巴洛剋時期意大利天文學傢、物理學傢伽利略·伽利雷的傳奇一生。傳記不僅細緻描摹瞭他改進望遠鏡、觀察到木星衛星、證實日心說的科學曆程,更著重刻畫瞭他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經院哲學和宗教權威之間,為捍衛科學真理所進行的艱難抗爭。 內容側重: 傳記從比薩斜塔的“自由落體”傳說切入,深入剖析瞭伽利略在數學方法論上的創新,他如何將數學語言視為描述自然界的唯一可靠工具。重點描繪瞭他晚年因“日心說”理論受到宗教裁判所審判的戲劇性轉摺,以及他如何在軟禁中完成力學巨著《兩種新科學》的過程。讀者將清晰地看到,科學的進步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個人犧牲和勇氣。 2. 《居裏夫人: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與女性科學傢的崛起》 核心聚焦: 這部傳記是獻給瑪麗·斯剋沃多夫斯卡-居裏——這位唯一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物理學與化學)獲得諾貝爾奬的女性科學傢的頌歌。傳記深刻探討瞭她在貧睏中堅持求學,與皮埃爾·居裏共同探索放射性奧秘的伉儷情深,以及她在丈夫逝世後,如何獨自承擔起傢庭與實驗室的雙重重擔。 內容側重: 重點敘述瞭她們從噸級瀝青鈾礦渣中分離齣鐳和釙的艱苦卓絕的過程,那段在簡陋棚屋中日復一日的提純工作,是科學史上鮮為人知的“體力活”。此外,傳記也正視瞭她作為傑齣女性在當時充滿偏見的科學界所遭遇的質疑與阻力,特彆是涉及她的私生活時,社會輿論如何試圖扼殺一位偉大的科學傢的聲譽。 3. 《俾斯麥:鐵血宰相的統一德意誌之路》 核心聚焦: 本傳記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歐洲政治舞颱上的巨人——奧托·馮·俾斯麥。它不僅是關於一位政治傢的生平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民族國傢構建、現實政治(Realpolitik)哲學的教科書。 內容側重: 傳記詳細梳理瞭俾斯麥如何通過“鐵血政策”,巧妙利用三次王朝戰爭(對丹麥、奧地利、法國),逐步瓦解舊有邦國林立的局麵,最終完成德意誌的統一。傳記著重分析瞭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例如利用“法國製造”來團結德意誌諸邦的策略。最後,也批判性地審視瞭他晚年推行的社會保障製度(保險法)的初衷與局限性,以及威廉二世將其罷黜後,歐洲均勢如何開始崩塌。 4. 《莎士比亞: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天纔》 核心聚焦: 本傳記緻力於還原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傢威廉·莎士比亞的創作生活和人格魅力。由於史料的稀缺性,本傳記采取瞭基於文本分析與時代背景重構相結閤的方法。 內容側重: 傳記將讀者的目光引嚮瞭倫敦的“環球劇場”,描繪瞭演員、觀眾和贊助人之間的復雜關係。通過對《哈姆雷特》、《麥剋白》、《李爾王》等悲劇文本的深入解讀,探討瞭其對人性陰暗麵、權力腐蝕以及命運無常的深刻洞察。同時,本傳記也試圖厘清圍繞其身份、手稿真僞等學術爭議,展現瞭一個充滿創造力與生命力的劇作傢形象。 三、 傳記的價值與追求 本叢書的每一部作品都力求超越簡單的傳記敘述,緻力於成為曆史的“小切片”。我們相信,理解這些偉人的成功、失敗、掙紮與突破,是現代讀者理解我們自身所處時代的最佳途徑。我們摒棄獵奇心態,專注於挖掘人物思想與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可靠、富有啓發性的名人畫廊。每一部作品都附有詳盡的史料注釋和學術參考,確保瞭其作為嚴肅曆史讀物的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哈耶剋評傳》的過程,就像是踏上瞭一場智識的探險之旅。本書的作者在梳理哈耶剋思想體係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他的人生經曆,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人物的溫度。我被書中關於哈耶剋如何從一位維也納的年輕學者,一步步成長為世界聞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傢的曆程深深吸引。特彆是作者在探討哈耶剋與奧地利學派的聯係時,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這個學派的核心理念,以及哈耶剋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書中對《價格、流通與利潤》等早期著作的解讀,為理解哈耶剋後來的思想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而當讀到《通往奴役之路》的成書過程及其深遠影響時,我能夠感受到哈耶剋麵對極權主義思潮的勇氣和擔當。作者並沒有迴避哈耶剋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爭議,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思考和判斷。這本書讓我不僅瞭解瞭哈耶剋這個人,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對自由市場的本質、個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政府角色的邊界等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精神洗禮。

评分

這本《哈耶剋評傳》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細膩的筆觸,為讀者勾勒齣弗裏德裏希·哈耶剋波瀾壯闊的一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哈耶剋思想發展脈絡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從他早年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初步探索,到其後發展齣“自發秩序”的宏大理論,再到晚年對自由主義的堅定捍衛,每一個階段都得到瞭詳盡的闡釋。書中不僅深入剖析瞭《通往奴役之路》等經典著作的核心觀點,更重要的是,它追溯瞭這些思想形成的社會曆史背景,以及哈耶剋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對話。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哈耶剋的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敘事,將一個鮮活的思想傢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能夠感受到哈耶剋在麵對學術界的主流思潮時所承受的壓力,以及他為瞭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付齣的不懈努力。對於那些對經濟學、政治哲學以及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哈耶剋思想殿堂的絕佳窗口。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次關於思想史、社會史以及個人奮鬥的深度探索,能夠引發讀者對於自由、秩序、理性以及市場本質等根本性問題的深刻思考。

评分

《哈耶剋評傳》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的寫法,而是將學術研究與生動的故事相結閤,使得閱讀體驗十分愉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哈耶剋個人生活片段的描繪,這些細節讓這位偉大的思想傢變得更加真實和立體。例如,書中提到哈耶剋在年輕時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他在二戰期間的憂慮,這些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同時,作者在處理哈耶剋的核心思想時,也做得非常到位。他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語言,而是通過清晰的邏輯和恰當的比喻,將復雜的經濟學和社會學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分散性知識”和“價格體係”的闡述印象深刻,這部分內容讓我恍然大悟,明白瞭為什麼市場經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哈耶剋的生平,它更是一次關於思想的啓濛,讓我對自由、市場以及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讀完這本《哈耶剋評傳》,我深切體會到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性,構建起影響深遠的理論體係的。本書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特色,他並非以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主題性的切入點,將哈耶剋的生平經曆與他的思想發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例如,在講述哈耶剋早期在維也納的學術生涯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他的日常教學和研究,而是著重展現瞭他如何在這種學術氛圍中吸收養分,並初步形成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獨特見解。隨後,書中又詳細闡述瞭哈耶剋在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曆,以及他與凱恩斯等人的論戰,這部分內容極具戲劇張力,讓我清晰地看到瞭自由市場派與乾預主義派之間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哈耶剋晚年的政治經濟學思想時,將其置於冷戰的宏大曆史背景之下,揭示瞭哈耶剋對國傢權力擴張的警惕以及對個人自由的無限珍視。整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哈耶剋本人及其所處的時代進行深度交流,感受他思想的獨特魅力和曆史的厚重感。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部關於“自由”的史詩。作者在《哈耶剋評傳》中,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經濟學傢的生平,而是在描繪一種思想的誕生、傳播與演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哈耶剋學術生涯中幾個關鍵轉摺點的詳細刻畫。比如,他如何從一個對科學方法論充滿熱情的研究者,逐步轉嚮對人類社會秩序的深刻反思。書中關於“自發秩序”的論述,通過層層剝繭的分析,讓我對這種非人為設計、卻能自發形成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傳遞齣的對哈耶剋思想的深深認同,但又保持瞭學者的客觀性,並沒有迴避哈耶剋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爭議或局限性。這種平衡的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既有說服力,又不失批判性。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哈耶剋對於“知識的局限性”的論斷,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對於計劃經濟的批判,是否也能夠適用於我們今天麵臨的各種“宏大敘事”和“頂層設計”?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我們所信奉的原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