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是作者在多年的規劃研究和實踐基礎上,總結齣的關於縣域農業規劃的部分理論思考,以及不同類型的相關農業規劃案例成果。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總結瞭縣域農業規劃的不同類型及其主要內容,提齣瞭基於適應復雜係統的規劃思路邏輯,即要從規劃所涉及的各個主體訴求齣發,通過規劃實現主體聚集,推進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還從品牌、布局、投資、涉農要素等角度提齣瞭相關理論思考。全書共9章,分為理論篇和案例篇,第1~4章是理論篇,第5~9章是案例篇,選取瞭5個相關類型的案例供讀者參考。5個案例都盡可能地保留瞭規劃原文,部分規劃涉密內容和筆者認為不影響讀者閱讀的部分略去,但整體規劃框架仍保留,比傳統的規劃書籍中的案例內容更加翔實,也能夠讓讀者更全麵地瞭解我們規劃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賈大猛,男,高級經濟師,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嚮為區域經濟、農業經濟、戰略及産業規劃等。主持和核心參與國傢部委、地市、鄉村等各類規劃研究項目50餘項,在《地理學報》《中國農業經濟評論》《公共管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地理科學進展>《中國經貿導刊》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齣版著作5部。曾獲首屆全國農業産業化論壇優秀論文奬、第九屆中國農業科技園區論壇優秀論文奬等榮譽稱號。
張正河,男,1964年生,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組織部專題教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國傢“三化同步”戰略研究首席專傢,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專傢顧問團成員,中國農業産業化學會副秘書長,多個省市政府經濟顧問和相關部委專傢,北京市優秀教師。專業研究方嚮為涉農企業戰略決策、CIS策劃、科技創新、縣域統籌發展規劃等。主持包括國傢重大、重點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4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社會成果等奬勵20多項。在《新華文摘》《嘹望》《管理世界》《財經研究》《經濟學傢》《中國軟科學》《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農業經濟問題》《農業技術經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160多篇。齣版著作與教材20多部。曾培訓全國地市級以上乾部3000多人,縣市書記(長)正職4000多人,副職6000多人,全國涉農企業負責人9000多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理論篇
第1章 縣域經濟與現代農業
1.1 縣域經濟的作用及縣域産業發展的特點
1.1.1 縣域經濟的概念
1.1.2 縣域經濟的地位及作用
1.1.3 縣域經濟發展的産業特點與規律
1.2 現代農業的特徵及主要內容
1.2.1 政策文件中的“現代農業”
1.2.2 現代農業的特徵
1.2.3 現代農業的內涵
1.2.4 現代農業的主要內容
第2章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類型及主要內容
2.1 現代農業規劃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措施
2.2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類型
2.2.1 區域農業發展規劃
2.2.2 農業園區規劃
2.2.3 專項農業産業規劃
2.2.4 其他農業相關規劃
2.3 縣域農業規劃的主要內容
2.3.1 區域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2.3.2 農業園區規劃的主要內容
2.3.3 專項農業産業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4.6.2 優質耕地保護與糧食生産能力貯備
4.6.3 “空心村”土地整治
4.6.4 放活農村用地,助力農村一二三産業融閤發展
4.7 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及應用
4.7.1 農業科技創新供給充足但有效供給不足
4.7.2 農業科技有效需求不足
4.7.3 媒人中介與科技服務體係建設
4.7.4 工業化農業生産經營的技術創新驅動
4.7.5 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案例篇
第5章 行唐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5.1 規劃總則
5.1.1 規劃性質
5.1.2 規劃重點
5.1.3 主要規劃依據
5.2 現狀基礎與發展條件
5.2.1 行唐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徵
5.2.2 行唐農業發展的現狀基礎
5.2.3 行唐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
5.2.4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5.3 發展思路與目標定位
5.3.1 總體思路:全域園區化、産業特色化、農業品牌化
5.3.2 發展原則
5.3.3 目標定位
5.4 總體空間布局
5.4.1 總體布局原則
5.4.2 三區
5.4.3 多園(30個現代農業園區)
5.4.4 三帶
前言/序言
黨中央與國務院曆來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2013-2017年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把重點放在瞭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麵,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傢“十三五”規劃綱要齣颱,從國傢層麵已經勾勒齣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和總體框架。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齣,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産齣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産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齣瞭“三區三園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瞭發展載體。
但目前市場上關於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書籍較少,隻有部分農業規劃單位齣版瞭相關著作,與國傢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不相匹配。而城市規劃的書籍很多,傳統的農業規劃經常會參考城市規劃的一些理論框架和技術標準。但農業規劃不是城市規劃,照搬照抄城市規劃的一些理論和框架往往會造成農業規劃的不倫不類,或無法實施。城市規劃是控製型的規劃,不是發展型的規劃,而區域農業規劃是發展型的規劃,重點解決産業發展問題。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縣域農業規劃不像城市規劃屬於法定規劃,農業規劃是非法定規劃,規劃內容框架和相關技術要求往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而定,因此,這又給縣域農業規劃的多樣化發展奠定瞭基礎,每個規劃單位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規劃理論框架和技術體係。
智農未來:賦能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之路 摘要: 本書並非關於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而是聚焦於一個更加宏觀且緊迫的議題: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中,通過係統性的創新驅動,重塑和提升縣域經濟的整體活力與競爭力。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麵臨的深層挑戰,並以前瞻性的視角,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戰略路徑和實踐方法,旨在為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考框架與行動指南。本書不涉及農業規劃的專業技術細節,而是側重於經濟發展、産業協同、科技賦能、人纔培養、政策引導以及區域閤作等多元維度,緻力於激發縣域經濟的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內容梗概: 第一部分:縣域經濟新常態下的挑戰與機遇 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和深刻的國內結構性調整中,縣域經濟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産業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足、人纔流失嚴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日益凸顯。本書將首先深入剖析這些挑戰的根源,例如: 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 全球化進程的逆轉、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塑,都對依賴外部市場的縣域經濟帶來瞭不確定性。 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對傳統工業和資源型經濟的依賴需要被打破,創新和服務業的比重需要提升。 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內陸地區、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存在,縣域經濟如何剋服地理和資源稟賦的限製,實現跨越式發展是關鍵。 科技革命的衝擊: 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既帶來瞭新的增長點,也對傳統産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瞭顛覆性挑戰。 社會變遷的深層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化、消費觀念的升級、社會治理模式的演進,都對縣域經濟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提齣瞭新的要求。 然而,挑戰之中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本書將強調,縣域經濟擁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例如: 深厚的産業基礎與文化底蘊: 許多縣域擁有悠久的産業傳統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些是發展特色經濟、打造品牌的重要資源。 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縣域市場作為重要的消費和生産單元,其潛力不容忽視。 政策紅利的釋放: 國傢和地方政府對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創新驅動等戰略的重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瞭有力的政策支持。 科技賦能的新可能: 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為打破時空限製、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産效率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工具。 人纔迴流與創業創新的新趨勢: 隨著生活成本的提升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將目光投嚮更具發展潛力和生活氣息的縣域,為縣域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部分:創新驅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 基於對挑戰與機遇的深刻洞察,本書將提齣一套以創新為核心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這套戰略並非單一的産業政策,而是涵蓋瞭多維度的係統性變革: 2.1 産業協同與升級:打破壁壘,融閤發展 跨界融閤,重塑産業鏈: 強調打破傳統産業邊界,推動一二三産業的深度融閤,例如發展“文旅+産業”、“科技+製造”、“數字+服務”等新型業態。 特色産業集群的培育: 引導縣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産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新興産業的引入與孵化: 積極引入符閤縣域發展方嚮的新興産業,同時通過政策扶持和平颱搭建,鼓勵本土創新企業和初創項目的孵化。 傳統産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鼓勵傳統製造業、服務業擁抱新技術,實現生産流程的優化、産品質量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2.2 科技賦能與數字經濟:智慧賦能,效率提升 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 強調5G、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在縣域的普及和應用,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 探索大數據在産業分析、市場預測、資源優化等方麵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在自動化生産、智能服務等領域的落地。 “互聯網+”模式的深度挖掘: 推動“互聯網+”在教育、醫療、政務、電商等各個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度。 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縣域企業閤作,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2.3 人纔集聚與創新創業生態:吸引、留住、用好人 構建引纔用纔的長效機製: 製定有吸引力的人纔引進政策,包括住房、教育、醫療、落戶等方麵的保障,吸引高素質人纔和創新創業團隊。 打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 建設孵化器、加速器、創客空間等創新載體,提供創業指導、融資支持、市場對接等服務,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加強本土人纔的培養與賦能: 關注本土勞動力的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通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方式,使其適應産業升級的需求。 發揮“鄉賢”和“在外人纔”的作用: 鼓勵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迴鄉投資興業,發揮其資本、技術、信息和人脈的優勢。 2.4 政策引導與金融創新:優化環境,激發活力 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創新財政支持方式: 引導財政資金嚮創新、高端製造、綠色發展等領域傾斜,通過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 發展普惠金融: 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提供定製化的金融産品和服務,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建立區域閤作與協同發展機製: 推動縣域之間、縣域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産業協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區域發展閤力。 第三部分:實踐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本書將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縣域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麵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這些案例將涵蓋: 如何利用特色資源發展“非遺+”文旅産業,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提升産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如何構建區域閤作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 如何吸引和留住科技人纔,推動新興産業在縣域落地生根。 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還將對未來縣域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包括: 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性與實現路徑。 數字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滲透與重塑。 縣域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定位。 以人為本的縣域發展理念如何深化。 結論: 本書旨在為縣域經濟的決策者、管理者、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縣域發展的人士,提供一個全麵、係統、前瞻性的思考框架。通過聚焦創新驅動,整閤多方資源,優化發展環境,縣域經濟必將能夠剋服當前的挑戰,抓住曆史機遇,走嚮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未來。本書強調,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增長,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