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即是作者長期披辨和研究漢譯佛教經典、著力厘清繁雜佛教哲學的精要之作。全書共分兩捲:上捲“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經典”,主要分析瞭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礎教義、基本概念及諸經典;下捲“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經典”,主要分析瞭大乘思潮以及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大乘諸經典。佛教作為一種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漢譯經典來實現的。這些經典纍世而積,便構成瞭捲帙浩繁的漢譯大藏經。《漢譯佛教經典哲學(上下)》與以往所齣的同類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堅持“以曆史說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說明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種佛學思潮形成及發展的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學作為一個整體,並從佛學本身齣發,勾勒佛學思想的內在邏輯關係;三是以豐富的文本為基礎,努力還佛學之真麵目。《漢譯佛教經典哲學(上下)》作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得到瞭評審委員會的高度評介,其鑒定意見中說:“本成果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創新的,是迄今為止此類研究中有分量的一項成果。”
作者簡介 杜繼文,佛教史專傢。山東嶗山(今青島)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曆任內濛古大學哲學係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所長、研究員。
目錄上捲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經典
第一章 佛教的基礎教義和基礎概念
第一節 佛教的世界圖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結構
二、世界的生滅運動
第二節 人類“本原”論和人生“緣起”說
一、人的“本原”和國傢等級製度
二、人的“緣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節 論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本質:“無常”、“無我”、“空”及“苦”
一、“因緣”觀的開展
二、“因緣”觀的缺陷
第四節 “因緣和閤”和基本元素論:“蘊、處、界”
一、“五蘊”論
二、所謂“十二處”和“十八界”
第五節 佛教的宗教觀和價值觀:“業報”與“涅槃”
第六節 通嚮涅槃之路:修道與道果
一、佛教實踐的第一種分類:“戒、定、慧”
二、佛教實踐的多種分類:“三十七道品”
三、修習的次第和zhongji歸宿:“道階”與“涅槃”
第七節 結語
一、生死問題
二、苦樂問題
三、自由和“無我”問題
四、因果問題
第二章 論《阿含經》——早期經典匯編
第一節 《阿含經》總論
一、兩種文本的《阿含經》及其史料價值
二、傳說中的《阿含經》結集和“經”的地位:“律”與“法”的原始分歧與對立
三、傳說中的《經藏》及《阿含經》的原貌
四、《阿含經》所反映的佛教內外文化背景
第二節 《雜阿含經》的法相釋義和基本教理
一、論“五受陰”和“涅槃”
二、論“六入”和“關閉根門”
三、論“界”、“緣起”和“法界常住”
四、論“四諦”結構
五、附記
第三節 《中阿含經》中的諸弟子和佛教走嚮社會
一、諸佛弟子的佛教觀
二、佛教走嚮社會和教義世俗化
三、附記
第四節 《增一阿含經》:佛教內外發展的曆史圖景
一、關於《序品》和《分彆功德論》
二、關於《增一》的“十一事”結構
三、“十念”與“三論”
四、業報法則嚮避苦求樂的傾斜
五、“闢支佛部”和佛說“三乘”
六、佛弟子群與法齣多門
七、從禁欲厭世嚮大乘空觀轉變的若乾軌跡
……
第三章 部派佛教概略
第四章 說一切有部的發展綫索和主要論著
第五章 論有部的哲學體係
第六章 《成實論》的宗空和厭生哲學
本捲結語
下捲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經典
第一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興起及其一般特徵
第一節 佛教嚮大乘轉化的契機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第二節 對釋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義的齣現
第三節 佛教理想國的創建和佛國淨土論
一、東方阿閦佛國
二、東方淨琉璃世界
三、西方阿彌陀佛國
四、彌勒淨土:下生和上生
五、唯心淨土
第四節 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薩
一、菩薩的早期形象
二、居傢菩薩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飆升
第五節 菩薩行和六波羅蜜多
一、大乘布施及其與走嚮社會的關係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倫理
三、忍辱和精進的內涵及其根本精神
四、“禪度無極”和大乘定學
五、關於偶像崇拜係列和鬼神係統
六、“般若”的原義和大乘智慧
第二章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的若乾考察(一)
——《維摩詰經》與《妙法華經》
第一節 《維摩誥經》確立的大乘觀念和“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一、經文的結構和風格
二、對佛弟子的全麵清理
三、“佛道”原自“非道”
四、“菩薩”和“菩薩行”
五、“入不二法門”
六、“實相”及“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節 《法華經》的“會三歸一”和佛齣世的“一大事因緣”
一、信仰的多極化和“外力”的滲入
二、《法華經》與提婆達多
三、“會三歸一”與“藉權顯實”
四、關於“佛身”及其神力與壽量:兩個譯本的哲學差彆
五、“開佛知見”與“諸法實相”
六、“安樂行”與“常不輕菩薩”
第三章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的若乾考察(二)——《華嚴經》:從“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論體係
第一節 思想結構與錶達上的一些特點
一、用幻想和神話構造世界、錶達教義
二、有關數量和世界的觀念創新
三、與教義有關的幾個常用概念
第二節 光明崇拜與盧捨那佛:“智”之轉化為“神力”
一、光明之與《華嚴經》
二、佛光普照下的萬物有神論和諸神性善論
三、盧捨那佛及其與眾生的關係
四、“如來身”與“化身”及“法身”的關係
第三節 “普賢菩薩”及其所說“如來性起”
一、關於“普賢菩薩”的特性
……
第四章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的若乾考察(三)——《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及其排他性
第五章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的若乾考察(四)——“如來藏”及其主要經典
第六章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的若乾考察(五)——毗盧遮那佛與密乘哲學
第七章 從《寶積經》到《菩薩藏經》——大乘的綜閤與菩薩行的總結
第八章 隋唐以降有影響和有爭議的幾部經論
精彩書摘 然而這不是說,大乘沒有戒律,問題是它大都分散見於有關的經籍中,缺乏一個完整的戒律係統;也有若乾獨立單行的戒律典籍,但不一定得到普遍的公認。尤其是中國的某些律學傢,或許對它們還有所反感,為適應中國佛教的需要,不得不自己製訂一些。有的公開宣布是自己的獨創,像東晉道安“所製僧尼軌範,佛法憲章”(《高僧傳》捲五),唐懷海所製《禪門規式》和元代的《百丈清規》等,其約束僧眾的行為與戒律的功能相同,而與部派佛教的戒律則明顯不同;有的則假托翻譯,因而多被視為“疑僞”,例如《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等,更與部派律典不相乾,實際上卻備受推崇,十分流行。中國佛教是以大乘自居的,小乘有三藏,顯得典籍很完善,大乘也不能例外,所以自隋代開始,曆代經錄傢都要在大乘經論之外搞齣一個大乘律藏目錄來,或名“大乘毗尼藏”,或稱“大乘律”,至《開元釋教錄》(略稱《開元錄》)已收入二十六部五十四捲。但就其內容看,總不齣從外來譯經中摘齣的若於戒文和僞造獨製經戒這兩個係統。
從外來譯經中摘除戒文形成的典籍,主要是《菩薩戒本》(略稱《戒本》)。它隻有一捲,文字不多,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中摘錄齣來的。首先有北涼曇無讖的翻譯,唐玄奘又重譯單行。另有南朝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略稱《戒經》)一捲,與《戒本》略有不同。早在玄奘《瑜伽師地論》全文譯齣之前,其中的《菩薩地》已被翻譯單獨流通,也有兩譯:一是曇無讖的《菩薩地持經》(略稱《地持經》)八捲,一是求那跋摩的《菩薩善戒經》九捲。上述《戒本》和《戒經》都是分彆從《瑜伽師地論》中抽齣來的。由此可見,大乘本來沒有獨立的律藏。我們在鳩摩羅什譯介的般若中觀派的經論中,就沒有發現律典的蹤跡,隻有到瞭瑜伽行派纔有瞭自己的戒法,但也不是離開它的整體教義獨自單行。
漢譯佛教經典哲學 上下全兩冊 杜繼文著 江蘇人民齣版社 佛教書籍 正版暢銷書籍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