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商品名稱: | 第4消費時代 | 其他參考信息 | |
作者: | [日]三浦展 | 開本: | 16開 |
定價: | 42.00元 | 頁數: | 265頁 |
慧泉價: | 27.50元 | 齣版時間: | 2014年11月 |
ISBN號: | 9787506077293 | 印刷時間: | 2014年11月 |
齣版社: | 東方齣版社 | 版次: | 1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主編推薦 | |
有這樣一個社會,人們不再追求“經濟飛速發展”和“效益*大化”,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不再終日奔 波、蝸居在大都市,而是重新發現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掙錢、苦心鑽研如何升遷,而是為瞭幫助他人、共享快樂、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 在這個社會,環保節約成為一種文化,人與人間的交往自然而溫暖。這就是第四消費社會,告彆瞭“購物使人幸福”的時代,人們開始追問“除瞭物質之外,什麼纔 能讓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經曆第三消費社會,逐漸成熟,尤其“311大地震”,讓日本民眾幡然醒悟,已經被摧毀的物質,即便恢復原貌又有什麼意義?物質已經不足以讓人感到幸福。在災難中成長的日本,又一次領先跨入瞭第四消費時代。 |
內容簡介 | |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第yi人的力作,被譽為“20世紀消費社會史”、“21世紀消費論”!本書將日本社會,自 1912年起,分為四個階段,第yi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産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乘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春風,以傢庭為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時代, 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目前,日本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即重視“共享”的社會。作者作為如傳奇一般創造瞭輝煌的市場營銷信息雜誌《穿越》的主編,記錄 瞭一個時代,並基於30年的研究成果預言新時代的到來。 |
作者簡介 | |
[日]三浦展 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部,1986年成為市場營銷信息雜誌《穿越》(ACROSS)的主編,1990年進入三菱綜閤研究所,1999年成立文化研究所。他在研究世代、傢庭、消費以及城市問題等的基礎上,提齣瞭新的社會改造方案。 日本暢銷書作傢,著述頗豐,著有暢銷書《下流社會》《“傢庭”與“幸福”的戰後史》《簡約一族的叛亂》《愛國消費》《為瞭今後的日本論“共享”》《今後郊外的去嚮》等。 |
目錄 | |
第yi章 消費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yi消費社會(1912一1941年) 第二消費社會(1945—1974年) 第三消費社會(1975—2004年) 第四消費社會(2005—2034年) 第二章 從第二消費社會到第三消費社會的變化 第二消費社會與第三消費社會的區彆 消費的過度化、個人化 消費者的心理變化 大眾的分裂與差距社會的預兆 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代 高度消費社會的飽和 第三章 從第三消費社會嚮第四消費社會的轉變 第四消費社會及作為其基礎的共享意識 生活方式的共享 追求簡約、日本意識、地方意識 消費社會的*形態是什麼? 案例分析無印良品——作為第三消費社會嚮第四消費社會過 渡的典型商品 采訪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地方的魅力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去嚮 采訪通過公開“私”來創造“公” 采訪建立在災區的“新型公共”咖啡館 采訪通過空地的“草坪”化,增強城區活力 捲末特彆采訪 麵嚮“無印良事”的時代 後記 消費社會160年史年錶 |
精彩內容 | |
什麼是旅行 那麼“重新發現日本”又如何呢?關於這一點拙作《愛國消費》也有所提及,準確的廣 告詞是“重新發現日本、美麗的日本與我”,它是1970年至1977年的七年間“廣告史上長城不倒”的宣傳口號。藤岡如是寫道:“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的文明 的醜陋一麵,我們隻要想起公害問題就夠瞭。但是,與其把公害看作文明的問題,不如把它當做‘心’的問題來對待。” “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無疑就是‘心’的問題,銀座的柳葉枯萎,隅田川的魚大批死亡的時候,人們作何感想?我們被物質欲望鬼迷心竅,謳歌經濟發展,所以估計不會有一絲感傷吧。” “以前的旅遊動輒就像賣畫明信片似的販賣目的地,這樣的旅遊淪落為跟看電視畫麵一個水平。旅遊的喜悅在於自己創造的喜悅,在於發現日本,並在其過程中重 新認識自己。我們的宣傳口號‘重新發現日本’就是這個意思。鄉間布滿塵土的無名小路很可能擁有悠久的曆史,抑或是見證瞭無數的故事與傳奇,還有可能聞到鄉 野的氣息,聽到收獲的歌謠。這些地方需要你自己去發現、體驗,這纔是旅行,纔是重新發現日本。”(《藤岡和賀夫全集1 重新發現日本》1988年) 作為對第二消費社會導緻的物質主義的反省,“心”的問題第yi次在廣告史上被大張旗鼓地宣揚。此後藤岡成為自由製作人,遊遍日本的近山地帶。對他來說,“從猛烈到美”和“重新發現日本”並不單是為瞭工作而製作的廣告,而且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多重自我”帶來的熱銷 追求真正自我的消費者,與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的自我”的企業形成瞭一種共犯關係,消費者接收到企業提供的關於自我的信息以後,反饋到自己身上,所以消費者經常會産生對於自我的懷疑,從而更想尋找到真正的自己,於是這種尋找自我的循環就會不斷擴大。 但是這種共犯式的循環不會在人們找到唯一的自我時終結,*終消費者的態度將會變成接受多個自我,而且不管怎樣,人們都無法獲得全麵的自我獨特性。如果過 度追求自我,就會使自己完全依附於宗教或國傢這種絕對性的存在。若不想變成這樣,那麼*終人們實現的隻能是一部分自我。當人們知道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後,可 以讓一部分的自我和另一個部分的自我相重疊,就算這兩個部分互相矛盾,也隻能把這兩個麵具當作真正的自我。至少這些麵具是真實的,於是現代獨特的自我意識 “多重自我”就誕生瞭。 對於企業來說,以自我為賣點已經很難再簡單的吸引消費者瞭,就像共犯關係一樣,共犯雙方會經常懷疑對方或者被對方背叛。同樣,企業也越來越難抓住擁有“多重自我”的消費者瞭。 90年代進入第三消費社會後期,“多重自我”的消費者不斷增加,産生瞭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其中音樂CD是很典型的代錶。一部分CD可以熱賣到幾百 萬張,而另外一些卻隻能賣齣幾百張,而且一直保持著幾萬張銷量的大眾CD也逐漸消失,如果不引入“多重自我”的概念,這個現象是很難理解的。 假設有一百萬個消費者,而且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我,如果他們當中25%的興趣方嚮是相同的,則可以期待25萬張CD的銷量。 但是假如他們每個人都分裂成四個自我,100萬人的“自我”就變成瞭400萬個,400萬的25%就是100萬張,也就是100萬人每個人都會買一張相同的CD,而這就是熱銷的秘密吧。 現代消費者(特彆是年輕人)擁有多重自我,其中之一必然是“與大傢相同的自我”,也就是“和彆人步調一緻的自我”。同時他們也擁有“與彆人不同的自 我”,也就是“差異化的自我”。如果以“與大傢相同的自我”為賣點來吸引顧客就會産生熱賣的情況,而“差異化的自我”隻能吸引來很少部分的顧客。所以也就 很難再齣現“完整自我”時代裏的熱賣場景。 這些情況也以生活水平上升、CD價格相對下降為背景。如果CD的價格占年輕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過 高,那麼他們隻能買自己*喜歡的CD。如果CD價格很便宜,除瞭買一張自己*喜歡的,還能再買一張大傢都喜歡的聽一聽,這樣一來熱銷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而 且90年代也是嬰兒潮一代的子女的數量迅速增長的時期。 …… |
内容还可以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但是中间有五六张纸上都有像油一样的印记。比较影响购物体验。
评分内容还可以
评分不错
评分混个京豆
评分好书,喜欢
评分很好的包装精美
评分很好的书,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