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鍾茂森博士儒釋道經典講座文集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研習報告(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每個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應該閱讀)
作 者:鍾茂森 講述
齣 版 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12
版 次:1
頁 數:1904
字 數:1050韆
印刷時間:2013-12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書 號:ISBN 978-7-5126-0854-2
包 裝:平裝
本冊定價:32.00
編輯推介:
★定弘法師齣傢前對一係列佛教經典的講解。
★本文集包括《弟子規研習報告》《太上感應篇研習報告》《佛說十善業道經研習報告》《佛說阿彌陀經研習報告》《地藏菩薩本願經研習報告》《三十七道品研習報告》《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細講六和敬》
中華文化以儒釋道三傢文化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實在孝親尊師。中華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古人有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又雲:數百年舊傢無非積德,第1件好事還是讀書。
以弘揚中華文化、淨化社會人心為宗旨的“中華文化講堂”係列叢書,旨在勸人斷惡修善、淨化社會人心。自2010年齣版鍾茂森博士“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開始,四年多來,先後齣版《群書治要》《國學治要》等國學經典和淨空老法師、王鳳儀老善人、鍾茂森博士、蔡禮旭老師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圖書被贈送給多位黨和國傢的領導人,日本、馬來西亞、斯裏蘭卡等國傢元首,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代錶等,並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國、馬來西亞等地和颱灣、香港等地,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幾年來,“中華文化講堂”係列圖書纍計發行數百萬冊,讓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韆傢萬戶,利益瞭大量人群。
“中華文化講堂”係列叢書已經成為傳統文化領域眾所周知的圖書品牌,許多寺廟、道觀、傳統文化機構將其列為必備藏書,許多讀者不僅自己收藏閱讀,更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文化禮品。
內容簡介
《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弟子規》為儒之本,《太上感應篇》為道之根,《佛說十善業道經》為佛之根。這三部經典經文不長,內容易懂,容易受持,因此廣為傳誦。然“三歲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要將經典中的教誨落實於生活中,則非易事,看似淺顯易懂的文字背後,實則蘊含著深廣的義理。
作者簡介
鍾茂森,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1995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獲經濟學學士;199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1999年獲該校金融博士。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任教四年,2003年遷居澳大利亞,在昆士蘭大學商學院任教。2007年辭職,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義務教學。2011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十五)在香港圓明寺暢懷老法師座下剃度,法名“定弘”。
在綫章節閱讀
目錄
《弟子規》研習報告
緒 論
弟子規
總 敘
第1章 入則孝
第二章 齣則弟
第三章 謹
第四章 信
第五章 泛愛眾
第六章 親仁
第七章 學文
結 勸
聖賢教育的閃光
附錄:《弟子規》溯源
後 記
《太上感應篇》研習報告
太上感應篇
講習緣起
解釋名題
經文劃分
總 綱
示 警
善因善果
惡因惡報
結 勸
後 記
《十善業道經》研習報告
前 言
佛說十善業道經
雍正皇帝上諭節錄
解釋名題
譯者其人
法會因緣(本經序分)
詳解經文(正宗分)
勸勉大眾(流通分)
後 記
齣版說明
《鍾茂森博士儒釋道經典講座文集》收入鍾茂森博士於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〇年間講解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阿彌陀經》《細講六和敬》《三十七道品》等八部經典的研習報告,共分為五冊齣版。
這些經典,都是修學佛法的入門必讀典籍。《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被稱為“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是世間人要具備的做人規範,更是一個學佛人成就的大根大本。《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盂蘭盆經》是佛門的“孝經”,是大乘修學的基礎。儒釋道三傢修學都以“孝”為本,沒有孝道,修學不可能有成就。《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經典,佛在經中勸導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齣離六道輪迴,成就無上菩提的無上法門。《細講六和敬》是博士受恩師慈命對“《發心報名參加六和敬僧團》倡建書”的詳細講解。無論在傢齣傢,以“六和敬”作為修行準則的四人以上的團體,就叫僧團。六和敬僧團齣現的地方,一定會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博士為我們具體闡述瞭“六和敬”的修學基礎、修學方式、修學方嚮、修學目標以及修學使命。這些經典,不僅是一個佛法修行者應該學習的,對一般讀者來說,也大有裨益。
緒論
《弟子規》是一部講如何落實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夠在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業,學佛的人,希望這一生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學習《弟子規》便是實現這一切的入門根基。
許多人認為《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談起《弟子規》,還會有一點輕視的心理,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瞭,《弟子規》就不必學瞭。其實《弟子規》並不是隻給孩子學的,成人、父母更應該學。不僅是普通人學,念佛的人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學佛有所成就,更要紮好這個根基。
因此,我們就有必要從成人的角度來學習《弟子規》,從一個學佛人如何來落實佛法的根基這個角度來探討《弟子規》。
我們今天的討論就以修德立業的根基為題。
“修德”,這一生我們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想要學佛,成就佛菩薩的大德,必須從《弟子規》入手。“立業”也是如此,世間人希望得到成功事業、幸福人生,沒有《弟子規》的落實,也是達不到的。學佛的人想成就道業,也要從《弟子規》入手。
恩師目前在香港講《華嚴經》,他說不能小看《弟子規》,它是入《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量壽經》都是無二無彆的,這證明學習《弟子規》非常重要。
可能你聽瞭這句話會想:《弟子規》孩子學尚可,所謂童濛養正。小孩子用《弟子規》來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學問的根基,這能說得過去。《華嚴經》是佛教裏高級的佛法,是一乘法門,等於是佛法裏的高峰,怎麼能跟《弟子規》同日而語呢?恩師講話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也是從華嚴境界裏談的,華嚴境界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規》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為,可是同樣含有《華嚴經》深奧的學問。隻是我們學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這個理,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纔會輕視《弟子規》。
《華嚴經》裏講的有十玄門,十玄門裏有個叫同時具足相應門,換句話說,《弟子規》所講的義理同時也具足一乘佛法。比如說,《弟子規》第1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代錶誰呢?他是代錶一切眾生的。佛法裏講,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眾生的呼喚我們都要“應勿緩”,這誰能做到呢?等覺菩薩纔能做到。所以,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者,他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立即現身,令眾生得到解脫,這纔是“應勿緩”。
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弟子規》與《華嚴經》的理是相通的。隻要放下妄想分彆執著,哪一法不是華嚴呢?更何況《弟子規》裏所闡述的這些義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性德也是人人都本有的,所以《弟子規》裏所闡述的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來都有,因為迷惑顛倒纔迷失瞭。所以,必須通過修持性德,把性德作為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規範,這樣纔能夠恢復自性。
今天討論、學習《弟子規》,和一般的學習討論方式有所不同,我們作為成人,作為父母,作為修道之人,作為在世間想立大業,甚至想在齣世法上能夠得到道業成就的人,從這些角度來探討《弟子規》。
既然《弟子規》與《華嚴經》無二無彆,那麼為瞭大傢理解這句話,我們一起學習、討論,看看《弟子規》是否具有《華嚴經》的大格局。末學不揣冒昧,雖然學問道德很淺,但是也願意把自己的一點學習心得奉獻給大傢,供大傢參考,請大傢指正。
所以,我們今天用華嚴宗法,來詮釋《弟子規》,目的就是為瞭證明恩師所說的《弟子規》與《華嚴經》無二無彆,同時,能夠令大傢對《弟子規》産生足夠的重視。如果《弟子規》沒有落實,學《華嚴經》也是很難入境界。
蓮池大師曾經注釋《阿彌陀經》,他所用的注釋方法就是《華嚴經》的十門開啓。近代的黃念祖老居士,注解《無量壽經》,也是用華嚴十門開啓的方法。這十門開啓也就是用十個方麵來詮釋這部經典,所以古來大德所說的《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從兩位大德——蓮池大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中,我們可以看齣,確實《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具有《華嚴經》的架勢。
恩師今天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彆,現在我們效法古來大德,用華嚴十門開啓來學習《弟子規》。
好。
评分不错
评分赞!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好。
评分好书,
评分挺好的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