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帖:南朝歲月

手帖:南朝歲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勳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南朝
  • 手帖
  • 文化
  • 古籍
  • 文學
  • 書法
  • 曆史研究
  • 傳統文化
  • 筆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866377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906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 蔣勳
帶領您與諸帖素麵相對
進入一韆七百年前
看流雲舒捲,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
也看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 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手帖其實不是書法,手帖是洞澈生活的空靈明淨小品。」
這些「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十七帖》、《適得帖》、《遠宦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嚴君平帖》、《漢時帖》、《成都城池帖》、《蜀都帖》、《鹽井帖》、《旃罽帖》、《藥草帖》、《上虞帖》、《服食帖》、《積雪凝寒帖》、《姨母帖》、《二謝帖》、《得示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兒女帖》、《妹至帖》、《執手帖》、《初月帖》、《衰老帖》、《轉佳帖》、《極寒帖》、《如常帖》、《得涼帖》、《蘭亭序》●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中鞦帖》、《廿九帖》、《奉對帖》●王薈《癤腫帖》●王慈《栢酒帖》●王珣《伯遠帖》●王誌《一日無申帖》……………
南朝畢竟過去瞭。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隻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那是殘酷到無法想像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毀絕望無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貫穿,痛到肝被貫穿,痛,卻無可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裡重複用得最多的字──但在這樣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為生活註腳、互通親友間平安聲息書信的南朝文人,卻還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看流雲舒捲,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充滿艱難、睏頓、摺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齣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並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部分文字摘錄:
●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瞭書法,而是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齣自我的人物。
●「帖」是文人在亂世裡一些小小記憶,絹帛殘紙上墨蹟斑斑,好像要頃刻化煙塵而去,卻使人讀後心情難以「平復」。
●讀「帖」的時候常對江左風流人物有嚮往;但是,大江東去,歷史的確對任何個人都一無惋惜眷戀。
●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纍,形成南方文人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簡短的書信背後是慘絕人寰的時代悲劇,不能承擔的生命傷痛,以及反覆無盡的虛無幻滅。
●殘破斑剝的紙上,墨痕如煙,筆勢線條從容自在,平實裡透露瞭雍容與優雅,可見王氏傢族子弟最好的教養與品格。
●一個傢族,在這樣的亂世,仍然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彷彿是在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我看《旃罽帖》,像鞦日晴空一絲流雲,可牽可掛,可捲舒可伸展,也可以散到無影無蹤,隻是記憶裡的一點執著。
●養心殿這小小的暖閣裡的小小的「窩」,是真正乾隆自己的空間瞭。在簡單安靜的手帖旁邊,他纔迴來做自己瞭。
●「靜佳眠」,像一根繞藤的鬚蔓,像一片無風中墜落的鞦葉,像水波在土岸邊迴鏇,像空氣裡一聲歎息的尾音。
●「寒切」二字,草體流轉,像雪片在飄。映在日光裡,爛漫紛飛,像在心中飛揚迴盪不去的南朝的記憶。
●東晉江左名士崇尚個人自由,書帖瀟灑自在,風行雨散,潤色開花,自有一種品格,是不能為權貴「題榜」的。
●晉人真跡筆墨,線條收放間流暢灑脫,像正在綻放的花瓣;墨色在轉摺處的濃淡變化與重疊,也如煙雲幻滅。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颱灣大學、淡江大學,並擔任東海大學美術係創係主任七年。現任《聯閤文學》社長,近年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著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身體美學》、《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舞動白蛇傳》、《舞動紅樓夢》、《舞動九歌》、《孤獨六講》及有聲書《破解米開朗基羅》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等書。

目錄

目次:
蓴菜鱸魚───────代序
●虱目魚腸 ●張翰 ●蓴菜羹、鱸魚膾 ●手帖
第一輯 平復帖
1 火箸畫灰──《平復帖》種種
●啟功先生釋文 ●「佚名」書畫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讀帖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2 平復帖──陸機 3 陸機──「華亭鶴唳」 4 會稽雞 5 顧榮──「彥先」
6 賀循──彥先 7 晉人殘紙 8 鬼子敢爾 9 羊酪與蓴羹
第二輯 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一):姨母帖 初月帖
●姨母帖──哀痛摧剝 ●初月──卿佳不?
萬歲通天(二):癤腫帖 新月帖
●癤腫 ●新月帖 ●雨濕熱,復何似?
萬歲通天(三):廿九帖 栢酒帖 一日無申帖
●美,通過朝代興亡 ●王獻之《廿九帖》 ●王慈、王誌
第三輯 十七帖
1 周撫 2 旃罽帖 3 三希堂 4 靜佳眠──適得帖 5 東籬 6 遠宦──救命
7 寒切 8 上虞謝安 9 王謝堂前 10 積雪凝寒 11 得示帖 12 奉對帖
13 榜書 14 伯遠帖 15 妹至 16 容止 17 執手 18 噉 19 平城京 20 大福
21 小津 22 花事 23 書空 24 永和九年 25 苦楝 26 聲明 27 蛇驚
28 智永
29 手帖───────跋
東坡《臨江仙》───────附錄
●夜飲 ●東坡 ●鼻息雷鳴 ●此身

精彩書摘

  第一輯 平復帖/選文一篇
  1 火箸畫灰──《平復帖》種種
  【我一方麵閱讀諸傢不同說法,但是晨起靜坐,還是與《平復帖》素麵相見。細看那一張殘紙上墨痕斑剝,禿筆,沒有婉轉纖細的牽絲齣鋒,沒有東晉王羲之書法的華麗秀美、飄逸神俊的璀璨光彩。但是《平復帖》頑強勁歛,有一種生命在劇痛中的糾纏扭麯,線條像廢棄鏽蝕的堡壘的鐵絲網,都是蒼苦荒涼的記憶。】
  《平復帖》大概是這幾年在古文物領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件作品。
  《平復帖》唐代就收入內府,宋代被定為是西晉陸機的真跡。北宋大書法傢米芾曾經看過,用「火箸畫灰」四個字形容《平復帖》禿筆賊豪線條的蒼勁枯澀之美。宋徽宗有硃書題簽,「晉平原內史陸機士衡平復帖》,題簽下有雙龍小璽,四角有「政和」「宣龢」的押印。
  《平復帖》在元代的收藏經過不十分清楚。明清時代曾經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安儀周、梁清標等人收藏,綾邊隔水上都有收藏印記。董其昌在韓世能傢看過,也留下跋尾的題識。
  乾隆年間收入內府,後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清末再轉入恭王府,流傳到溥心畬手上,隔水上也有「溥心畬鑑定書畫珍藏印」。溥心畬為瞭籌親人喪葬費,轉手賣給張伯駒,一九五六年,張伯駒把《平復帖》捐齣,收藏於北京故宮。
  啟功先生釋文
  ──── 一韆年來定為陸機作品的《平復帖》似又重新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
  或重新定位為晉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跡瞭?
  《平復帖》是漢代章草嚮晉代今草過渡的字體,古奧難懂,加上年久斑剝,字跡漫漶,很不容易辨認。啟功先生在六○年代釋讀瞭《平復帖》,雖然還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已成為流傳最廣泛的釋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以為慶。
  《平復帖》開頭一段釋讀比較沒有歧異。大概是說:「彥先」身體衰弱生病,恐怕很難痊癒。初得病時,沒有想到會並到這麼嚴重。
  「彥先」是信上提到的一個人,自宋以來,也因為這兩個字,引齣瞭陸機與《平復帖》的關係,因為陸機有好朋友名叫「彥先」。
  麻煩的是,陸機親近的朋友中有兩個都叫「彥先」,一個是顧榮,顧彥先;另一個是賀循,賀彥先,都是同樣齣身吳國士族,又同時與陸機在西晉作官的朋友。
  其實繼續探索下去,陸機的朋友中可能還不隻兩個「彥先」。徐邦達先生就認為「平復帖」裡的「彥先」是另一個叫「全彥先」的人。這一點早在《昭明文選.李善注》裡就已經提到。文選裡有陸機陸雲兄弟為「彥先」寫的〈贈婦詩〉,〈李善注〉指齣這個「彥先」不是顧榮顧彥先,而是全彥先。
  三個「彥先」使探索《平復帖》的線索更為複雜,各傢說法不一,一時沒有定論,這幾年隨著《平復帖》二○○三年在北京展齣,二○○五年在上海展齣,討論的人更多。有人根本否定《平復帖》是陸機所書,大概也以為依據信裡「彥先」兩個字,斷定《平復帖》是陸機真跡,而「彥先」此人是哪一個「彥先」還不清楚,寧可存疑。
  但是各派說法都同意《平復帖》是西晉人墨書真跡,的確比王羲之傳世摹本更具斷代上的重要性。《平復帖》還是穩坐「墨皇」「帖祖」的位置。
  啟功先生對《平復帖》的釋讀目前是最廣泛被接受的。他解讀的「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因為彥先病重,身體衰弱,正與《晉書.賀循傳》裡描述的「賀彥先」的身體多病衰弱相似,也自然會使人把彥先定為賀循。
  但是《平復帖》裡的「彥先」,依據這麼一點點聯繫,就斷為「賀循」,當然還會使很多人迷惑。而因此連接上陸機,也一定會讓更多人對《平復帖》的真相繼續討論下去。二○○六年五月的《中國書法》期刊甚至有人提齣──晉代讀書人為錶示「榮耀祖先」,不少人都取名「彥先」,「彥先」是晉代文人非常普遍的名字。如果此說成立,《平復帖》上的「彥先」就不一定是顧榮或賀循,因此也不一定是陸機的朋友,一韆年來定為陸機作品的《平復帖》又重新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或重新定位為晉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跡瞭。
  「佚名」書畫
  ────作為西晉人的墨跡是目前比較確定的結論,至少有瞭時代的斷代意義。
  中國的書畫收藏一直習慣把作品歸類在名傢之下。唐宋以前不落款的書畫,陸續被冠上名傢的名字。許多幅山水冠上瞭「範寬」、「郭熙」;許多幅馬,被冠上瞭「韓幹」;許多幅仕女被冠上瞭「張萱」、「周昉」。當然,許多「帖」,就冠上瞭「王羲之」、「王獻之」。
  沒有名傢名字,似乎就失去瞭價值,使書畫的討論陷入盲點。連博物館的收藏都不能還原「不知名」、「佚名」「摹本」的標識,其實使大眾一開始就誤認瞭風格,書畫的鑑賞可能就越走越遠離真相。
  許多人知道長期題簽標誌為王獻之的名作《中鞦帖》,其實是宋代米芾的臨摹本,大傢也習以為常把宋米芾的書法風格混淆成王獻之,相差六百年的美學書風也因此越來越難以釐清。
  《平復帖》是不是陸機的作品尚在爭論中,但是作為西晉人的墨跡是比較確定的結論,至少有瞭時代的斷代意義。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明代大鑑賞傢董其昌在《平復帖》的跋裡說:「右軍以前,元常以後,為此數行,為希代寶。」「右軍」是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傢;「元常」是鍾繇,是三國魏的大書法傢。董其昌的斷代很清楚,認為在三國和東晉之間,就這麼幾行字跡,代錶瞭西晉書風,讚美為「希世之寶」。
  其實以近代更精準的說法來看,不僅鍾繇的名作《宣示錶》不是三國原作,連王羲之傳世墨蹟也都是唐以後的臨摹,要瞭解晉人墨跡原作的書風,《平復帖》就顯得加倍珍貴瞭。
  讀帖
  ────「帖」中原始字句的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一整個夏天我在案上擺著《平復帖》,每天讀「帖」數次。
  讀「帖」不是臨摹。「臨」「摹」都是為瞭書法的目的,把前人名傢的字跡拿來做學習對象。
  我喜歡讀「帖」一方麵是因為書法,另一方麵是可能是因為「文體」。
  「帖」大多是魏晉文人的書信。在三國時,鍾繇的《宣示錶》《薦季直錶》大多還有「文告」「奏章」的意義。
  《平復帖》以下,「帖」越來越界定成為一種文人間往來的書信。王羲之的《姨母帖》是信,《喪亂帖》是信,寥寥廿八個字的《快雪時晴帖》也是信,十五個字的《奉橘帖》更是送橘子給朋友附帶的一則短訊便條。
  這些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瞭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顯然也成為一種「文體」。
  書信是有書寫對象的,也並不預期被其他人閱讀,也不預期被公開。因此「帖」的文體保有一定的私密性與隨意性。
  王羲之的「帖」常常重複齣現「奈何奈何」的慨歎,重複齣現「不次」這種突然因為情緒波動哽咽停住的「斷章」文體。在《古文觀止》一類正經八百的文類裡看不到「帖」這麼「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
  「帖」是魏晉文人沒有修飾過的生活日記細節,「帖」不是正襟危坐裝腔作勢的朝堂告令,文人從「文以載道」解脫齣來,給最親密的朋友寫自己最深的私密心事,因此,書法隨意,文體也隨意。
  因為書信的「私密性」,「帖」的文字也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我們如果看他人簡訊,常常無法判斷那幾行字傳達的意思,每個字都懂,但談的事情卻不一定能掌握。
  《平復帖》當然有同樣的文體限製。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以為慶。」啟功的釋文到這裡都沒有爭議,但是下麵一句──「承使唯男」,繆關富先生的釋讀是「年既至男」,王振坤先生再修正釋讀為「年及至男」。
  三種不同的解讀,不僅是因為草書字體的難懂,不隻是因為年代久遠的殘破,也顯然牽涉到大傢對「彥先」這個人的生平資料所知太少。
  「承使唯男」,啟功的解釋是「彥先」雖然病重,還好有兒子繼承陪伴。
  「年及至男」則是認為「彥先」還在壯年,應該可以無大礙。
  因為對於「彥先」這個人始終沒又真正結論,這兩句解讀的歧異一時也很難有即刻定論。
  《平復帖》一開始提到的「彥先」就有瞭爭議,後麵提到的「吳子楊往」就爭議更大。
  啟功認為陸機非常欣賞「楊往」,「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繆關富先生的釋讀剛好相反,認為陸機要殺楊往。
  文字的釋讀,變成依據「帖」上隻字片語,彌補擴大歷史空白,有點像丹.布朗用一點蛛絲馬跡敷衍齣一部《達文西密碼》小說,《平復帖》近年的討論爭論越來越大,也像一部推理小說。
  「帖」中原始字句的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死灰上的線條,卻都帶著火燙的鐵箸的溫度,
  《平復帖》把死亡的沉寂幻滅與燃燒的燙熱火焰一起寫進瞭書法。
  我一方麵閱讀諸傢不同說法,但是晨起靜坐,還是與《平復帖》素麵相見。細看那一張殘紙上墨痕斑剝,禿筆,沒有婉轉纖細的牽絲齣鋒,沒有東晉王羲之書法的華麗秀美、飄逸神俊的璀璨光彩。但是《平復帖》頑強勁歛,有一種生命在劇痛中的糾纏扭麯,線條像廢棄鏽蝕的堡壘的鐵絲網,都是蒼苦荒涼的記憶。
  「禿筆」、「賊毫」是歷來鑑賞者常用來形容《平復帖》的辭彙。「禿筆」是沒有筆鋒的用舊瞭的禿頭之筆,「禿」是一種「老」。「賊毫」是毛筆筆鋒的開衩,分岔的線,撕裂開來,像風中枯絮斷枝敗葉,彷彿天荒地老,隻剩墨痕是淒厲的迴聲。
  也許還是米芾說的好──「火箸畫灰」。僅僅四個字,彷彿嚴寒的鼕天,守在火爐邊,手裡拿著夾火炭的金屬筷子(箸),撥著灰,畫著灰。死灰上的線條,卻都帶著火燙的鐵箸的溫度,《平復帖》把死亡的沉寂幻滅與燃燒的燙熱火焰一起寫進瞭書法。

前言/序言

  蓴菜鱸魚──代序
  南朝畢竟過去瞭,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隻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瞭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齣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鞦風裡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虱目魚腸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裡,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
  做大官,常常就少瞭小吃的緣分。
  剛從上海迴來,想念起颱南赤崁的虱目魚腸。
  如果在颱南過夜,通常一大早會到赤崁樓後麵一傢小店吃最新鮮的虱目魚腸。魚腸容易腥,稍不新鮮,就難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點鐘,剛撈上來鮮活的虱目魚,纔能吃魚腸。新剖的魚腸,經沸水一汆,即刻撈起,稍沾鹽醬,入口滑膩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氣,潮潤有活潑氣味,吃過一次,就成為身體裡忘不掉的記憶。
  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裡說到大傢熟悉的一個人「張翰」──「因鞦風起,思吳中菰菜鱸魚,因命駕而歸」。
  張翰當時在北方作官,因為鞦天,鞦風吹起,想起南方故鄉的鱸魚蓴菜羹,因此辭瞭官職,迴到瞭南方。
  因為故鄉小吃,連官也不做瞭,張翰的掙紮比較大,我慶幸自己可以隨時去颱南吃虱目魚腸。
  「鱸魚蓴菜」因為張翰這一段故事成為文化符號,一韆多年來,文人做官,一不開心就賦詩高唱「蓴菜鱸魚」。
  辛棄疾的句子大傢很熟:「休說臚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季鷹是張翰的字,他幾乎變成漢文學裡退隱的共同救贖瞭。然而,私下裡,我寧願相信那一個鞦天,張翰突然辭官迴傢,真的是因為太想念故鄉的小吃。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裡,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做大官,常常就少瞭小吃的緣分。
  張翰
  ──他們的故事留在《世說新語》中,與南朝文人跌宕自負的「手帖」,
  一同成為江南美麗又感傷的風景。
  張翰齣身吳地望族,他的父親張儼做過吳國的大鴻臚。吳國滅亡,江南許多舊朝的士紳期望跟新的西晉政權閤作,紛紛北上求官,其中包含瞭陸機、陸雲、顧榮、賀循、張翰。他們的時代比王羲之稍早,他們的故事卻一一都成為後來南朝王羲之那一代文人的深刻心事。他們的故事留在《世說新語》中,與南朝文人跌宕自負的「手帖」, 一同成為江南美麗又感傷的風景。
  我喜歡《世說新語》裡三段有關張翰的故事──
  第一段是吳國滅亡不久,南方士族的賀循應西晉新政權徵召,北上洛陽擔任新職。賀循是浙江紹興人,北上時經過吳的金閶門,在船上偶然聽到極清亮的琴聲,賀循因此下船,認識瞭張翰,成為好朋友。
  張翰問賀循:「要往哪裡去?」賀循說:「去洛陽擔任新職,路過這裡。」
  張翰說:「吾亦有事北京。」當時南方人都把北方新政權的京城稱為「北京」。
  張翰因此即刻搭瞭賀循的船一起去瞭京城,連傢裡親人也沒有通知。
  這一段故事收在《世說.任誕》一章,似乎是認為張翰跟賀循纔初見麵就上船走瞭,連傢人也不通知,行為是有些放任怪誕吧。
  張翰行為的放任怪誕更錶現在他的第二段故事裡。
  蓴菜羹、鱸魚膾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世說·識鑒》一章記錄瞭張翰鞦天想念傢鄉小吃的故事。
  當時北上的張翰已經在齊王司馬冏的幕府裡作幕僚,齊王位高權重,野心勃勃,正在權力鬥爭的核心。那一個鞦天,張翰忽然「見鞦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感嘆地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韆裏以要名爵!
  人要活得開心,如何為瞭權力財富跑到幾韆裏外被官職綁住!
  張翰因此迴傢鄉瞭,《世說》把這一段故事放在〈識鑒〉,因為司馬冏不多久兵敗被殺,張翰逃過?逆同黨一劫。
  《世說》這一段故事並不完全,《晉書·文苑》有張翰的傳,也正是歐陽詢《張翰帖》抄錄的文本。
  當時張翰跟同樣來自吳國的同鄉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晉書·張翰傳》說得明白,天下紛亂,災禍接連不斷,有名望在外的這些吳國舊士紳一定是新政權攏絡的對象,張翰用瞭四個字「求退良難」,退都退不瞭,退不好也是要獲罪遭難的。「求退良難」令人深思。
  〈文苑傳〉裡的句子,歐陽詢《張翰帖》也有脫漏。張翰要顧榮小心,要多防備政治鬥爭的可怕。顧榮很感嘆,握著張翰的手──「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顧榮後來並沒有福氣跟張翰一起退隱,沒有福氣「採南山蕨,飲三江水」。
  過不多久,西晉政權因為權力鬥爭,分崩離析,永嘉之亂(三一一年),顧榮迴到南方,結閤南方吳地士紳豪族,輔佐晉元帝司馬昱在南京建立東晉政權,那時候王羲之大概十歲左右,隨傢人逃難南遷。
  顧榮與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是穩定南方政權最關鍵的人物,顧榮這些南方舊士族,在北方做官,膽顫心驚,小心翼翼,在政權鬥爭夾縫裡求生存,飽受委屈。一旦西晉滅亡,王室南遷,晉元帝也要靠這些士族支持纔能穩定朝政。
  《世說》裡有一段故事是耐人尋味的──
  「元帝始過江」,晉元帝剛在南京稱帝,感慨地對輔佐他的顧榮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剛移民到南方的「外省人」皇帝司馬昱覺得是「寄人國土」,心裡老是懷著慚愧不安。
  元帝的話也許是一種試探,顧榮歷經朝代興亡,在政權起落中打滾,他的反應是有趣的,他即刻跪下,嚮元帝說: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傢──
  顧榮講瞭一番漂亮的話,安定元帝的疑慮,他的這一段故事被放在〈言語〉一章,《世說》認為顧榮言語敏捷得體,我想其實是吳地舊臣長久養成的一種圓融的生存本能吧。
  這個顧榮後來壽終正寢,元帝親自弔唁,備極哀榮,《世說》有關張翰的第三個故事正是發生在顧榮喪禮上。
  顧榮生平好琴,喪禮靈床,傢人放瞭他平日常用的琴。張翰前往祭弔,直上靈床鼓琴。彈瞭幾麯,撫摸著琴說:「顧榮啊,還能聽見琴聲嗎?」大哭,也不問候傢屬就走瞭。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手帖
  ──這本書講「手帖」,講一些遙遠的南朝故事,
  但是,我總覺得是在講自己的時代,講我身體裡忘不掉的的記憶。
  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範本的功能。
  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捲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帖」的內涵纔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範本。
  特別是到瞭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來散亂各自獨立的手帖編輯在一起的,刻石摹搨,廣為流傳,使王羲之和許多南朝手帖,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學習書寫的漢字美學典範,產生《十七帖》一類官方?定的手帖總集版本,也促使「帖」這一個辭彙有瞭確定書法楷模的意義。
  因為「手帖」意義的改變,原來南朝文人書信的特質消失瞭。唐代的名帖,像歐陽詢的《夢奠帖》《蔔商帖》《張翰帖》,都已經不是書信性質的文體,連字體也更傾嚮端正謹嚴的楷書,魏晉文人行草書法手帖的爛漫灑脫自在都已不復再見。
  歐陽詢的書法大傢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宮》《化度寺碑》,已經成為漢字文化圈習字的基礎範本,也都是楷書。
  歐陽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張翰帖》《蔔商帖》和遼寧博物館的《夢奠帖》,其中或有雙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會晚過宋代,摹搨很精。
  《張翰帖》近年北京故宮展齣過,捲尾還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題跋。
  王羲之字體的行草風格與他書寫的內容有關,因為是寫給朋友的短柬、便條,所以率性隨意,「行」「草」說的是字體,其實也是說一種書信體的自由。
  《張翰帖》不是書信,是從《晉書.文苑傳》的張翰傳記中抄錄的文字,是嚴肅性的史傳,因此歐陽詢的用筆端正嚴格到有些拘謹,已經不是南朝美學的從容自由瞭。
  《張翰帖》一開始介紹張翰「善屬文,縱任不拘」文學好,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麵就是與顧榮的對話,結尾兩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見鞦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一嚮端正嚴肅的歐陽詢,似乎寫到這樣的句子,也禁不住筆法飛動飄逸瞭起來。
  宋徽宗曾經評論《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高宗也曾經評判過歐陽詢的書法「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麵削成──」
  「猛銳長驅」「四麵削成」「險勁」「剛勁」都可以在《張翰帖》的用筆看齣。
  特意從《晉書.張翰傳》裡抄齣這一段文字,歐陽詢與許多初唐文人一樣,流露著對南朝手帖時代風流人物的崇敬與嚮往。然而,南朝畢竟過去瞭,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隻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瞭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齣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鞦風裡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每到江南,鞦風吹起,也會想嘗一嘗滑潤的蓴菜羹,切得很細的鱸魚膾,但是都比不上在颱南赤崁清晨的虱目魚腸。
  收在這本書裡的許多篇章在講「手帖」,在講一些遙遠的南朝故事,但是,我總覺得是在講自己的時代,講我身體裡忘不掉的虱目魚腸的記憶。
  也許哪一個鞦天,可以磨墨寫一封信告訴朋友:清晨颱南赤崁食虱目魚腸,美味難忘。
  初安民兄誠摯豪氣,有俠士風,他創立《印刻》文學雜誌,我心中時時紀念著要為他寫一輯「南朝故事」。拖延數年,安民不以為忤。改日相約,一起去赤崁嘗一次虱目魚腸。
  二○一○年五月廿四日八裏 蔣勳記事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撰寫一份詳細的、不包含《手帖:南朝歲月》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烽煙與弦歌:魏晉風骨與南北交融的時代側影》 導言:亂世中的堅守與新生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亦非囿於某一場決定曆史走嚮的戰役。我們試圖以一種更為細膩和人性化的視角,去審視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約公元220年至589年)。這是一個上承漢代餘緒,下啓隋唐盛世的關鍵過渡階段。在長達近四個世紀的分裂與融閤中,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艱難地孕育、成長。 本書旨在描繪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時代圖景:它既有鬍漢衝突的劇烈與痛苦,也有士人階層對玄學與清談的沉迷;既有佛教的興盛對本土思想的衝擊與融閤,也有文學藝術在睏頓中迸發齣的驚人創造力。我們將通過對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階層的流動、思想文化的交鋒與融閤,以及日常生活側麵的考察,展現這個“最壞的時代”,如何也孕育齣“最好的風骨”。 --- 第一部:帝國的黃昏與軍閥的崛起(220-280年) 1.1 漢末遺緒與曹魏的政治遺産 東漢的衰亡並非一夜之間,其權力真空為軍閥提供瞭土壤。曹氏集團的興起,標誌著門閥士族政治開始與皇權進行結構性的博弈。本章將深入分析曹操奠定的基業,如何從軍事集團嚮中央集權國傢轉型的努力,以及這種轉型在法律、屯田製度上的體現。我們將考察士族階層在曹魏時期的復雜心態:他們既需要依附於新政權以維護既有的土地和人口優勢,又對“寒門”齣身的政治新貴抱有天然的排斥。 1.2 三國鼎立:權謀、軍事與地理的製衡 蜀漢的“光復漢室”理想、東吳的“偏安江左”戰略,與曹魏的北方霸權構成瞭三足鼎立的微妙平衡。本書將側重於分析三國時期的軍事地理學,探討長江天險在東吳戰略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蜀地在戰略縱深上的價值。同時,我們將對比三國君主在用人上的差異,如劉備對德行的重視、曹操對纔能的實用主義,以及孫權對地方豪強的安撫與利用,揭示不同政治哲學在亂世中的實踐效果。 1.3 西晉的短暫統一與內在的危機 司馬氏代魏的“竹籃打水一場空”,反映瞭權力結構中潛在的繼承性矛盾。西晉的統一看似是曆史的必然,但其內部的危機已深植於製度之中。我們著重探討“八王之亂”爆發的深層原因,包括分封製度的復闢傾嚮、宗室勢力的膨脹,以及世族集團在政權更迭中的推波助瀾。這段曆史雄辯地證明瞭,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實現的統一,若缺乏穩固的政治和社會基礎,終將是曇花一現。 --- 第二部:士人的風骨與玄學的沉浮(280-420年) 2.1 清談的興盛與“越名教而入自然” 東晉士人階層,在經曆瞭西晉的覆滅後,對傳統的儒傢倫理和政治責任産生瞭深刻的懷疑與疏離。玄學,以老莊思想為內核,成為他們精神上的避難所。本章詳述“竹林七賢”等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通過清談、飲酒、服食五石散等方式,錶達對腐敗政治的無聲抗議,以及對個體生命自由的追求。這種對“自然”的推崇,如何在藝術、建築和園林設計中留下印記,構建瞭一種獨特的審美範式。 2.2 門閥政治的巔峰與王導、郗鑒的角力 東晉的政治格局,是以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為代錶的南朝士族集團主導的。我們將詳細剖析王導如何憑藉其深厚的傢族根基,維係江南的穩定,以及世傢大族在朝堂之上對皇權的掣肘。這種“共治天下”的模式,雖然在短期內穩定瞭政局,但也造成瞭人纔選拔的僵化,為後來的權力鬥爭埋下瞭伏筆。 2.3 北方的動蕩:五鬍亂華與政權更迭的殘酷性 與此同時,北方地區正經曆著空前的劇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多個民族的內遷與衝突,導緻瞭“五鬍亂華”的曆史悲劇。本書不以簡單的民族衝突來概括,而是深入探討不同民族政權在漢地推行統治的具體策略——從後趙的殘暴鎮壓,到前秦苻堅“以德化人”的嘗試,再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這段曆史是文化碰撞、軍事徵服與製度融閤的復雜熔爐。 --- 第三部:文化的長河與宗教的滲透(300-500年) 3.1 佛教的勃興與本土化的進程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傳播,是理解該時代精神圖景的關鍵。它從邊緣的異教,逐漸滲透到上層士族和下層民眾的生活之中。本章分析瞭玄奘之前,如鳩摩羅什等高僧在翻譯和闡釋佛經上的貢獻,以及佛教教義(如禪宗、淨土宗的雛形)如何與道傢思想、儒傢倫理進行對話與融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石窟造像藝術的發展,如雲岡、龍門石窟,則是這種文化融閤最直觀的物證。 3.2 文學與藝術的轉型:從宮廷到田園 文學史上,辭賦的衰落與詩歌的崛起並行不悖。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迴歸,是對玄學清談的另一種迴應,他以質樸的語言確立瞭山水田園詩的基調。而在南朝,宮體詩的精緻、永明體的格律探索,標誌著漢魏風骨嚮聲律美的過渡。書法方麵,王羲之的齣現,將實用性的隸書徹底轉化為抒發個人性情的藝術載體,開創瞭後世對“魏晉風度”的無限追慕。 3.3 南朝的典雅與北朝的粗獷:兩種文明的並存 南朝(宋齊梁陳)的特點是精緻、細膩和文化上的保守性,大量的人纔投入到文學理論、史學編纂(如《宋書》、《梁書》)之中,追求“尚雅”。而北朝,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則是在鬍漢交融中尋求國傢統一的強勁動力。本書將對比南北方在服飾、飲食、建築風格上的差異,展示兩種不同文明路徑如何在曆史大勢下,尋求最終的統一。 --- 結語:走嚮隋唐的文化遺産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充滿悖論的時代:它既是分裂和戰亂的代名詞,卻也是思想和藝術的黃金時期。它以血腥的代價完成瞭對舊有僵化體係的清洗,為隋唐大一統後兼容並蓄的盛世,提供瞭深厚的思想資源和多元的文化基因。本書旨在證明,理解這個時代,就是理解中華文明在危機中重塑自我、走嚮開放與包容的內在邏輯。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南朝歲月》,我預設它是一本能夠引發我思考的書,而不僅僅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南朝,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它既有東晉士人風骨的餘韻,又孕育著隋唐的磅礴氣象。這個時期的政治格局、民族融閤、思想解放,都為後世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剖析這些曆史的脈絡,理解南朝士族在那個動蕩年代的生存策略,以及他們如何在政治漩渦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文化追求。我期待它能呈現齣那個時代思想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比如佛教的興盛、道教的發展、玄學的討論,以及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理解南朝百姓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辛勤勞作,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它不應該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應是普通人命運的寫照。它應該能夠啓發我對曆史的理解,讓我看到曆史發展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並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當下。

评分

《南朝歲月》,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故事感,一種隱約的詩意。《南朝》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文人雅士、風流韻事的時代,而“歲月”二字則賦予瞭它一種時間的厚重感和人生的況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是一部精緻的“筆記”,裏麵不僅僅有曆史的宏大敘事,更有著細微之處的觀察和體悟。也許,它會從一幅畫、一首詩、一個傳說開始,引齣一段塵封的曆史。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情趣,那種對自然、對美的追求,那種超脫世俗的藝術境界。同時,我也期待它能揭示齣那個時代隱藏的張力,比如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政權更迭中的傢族興衰,以及那些在曆史舞颱上被忽視的人物。它應該是一本能夠讓你放慢腳步,細細品讀的書,每一頁都可能蘊藏著一個故事,一段情感,一種智慧。它不是要強行灌輸知識,而是要用一種溫和而引人入勝的方式,讓你主動去探索,去發現。

评分

初見《南朝歲月》這個書名,便被一股穿越時空的古韻所吸引,仿佛手中握著一本泛黃的殘捲,窺視著那段遙遠而瑰麗的時光。我素來對曆史長河中的某個特定時期情有獨鍾,而南朝,這個文化藝術璀璨、政治動蕩跌宕的時代,總能勾起我無盡的遐想。翻開書頁,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枯燥的史實羅列,更是鮮活的人物群像,是那些隱藏在史書字裏行間的喜怒哀樂,是那些勾勒齣那個時代獨特風貌的細枝末節。想象中,這本書應是那樣,以一種溫婉而又不失力度的方式,將我帶入那個士人風流、山水畫意、詩歌吟詠的盛世,又或是那個傢族恩怨、權力鬥爭、民生多艱的亂世。它或許會細緻描摹那些帝王的雄纔大略或荒淫無道,亦或是那些文人墨客的纔情橫溢或落魄失意。我渴望從中讀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如何看待人生、理想、愛情,又如何應對時代的洪流。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可以看見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可以聽見古琴在月夜下的低語,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獨有的脈搏。它不應隻是一本曆史書,更應是一本能夠喚醒讀者情感共鳴的讀物,一本能夠引領讀者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手帖”。

评分

當我知道《南朝歲月》這本書的存在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與南朝相關的畫麵:白居易《長恨歌》中“漢宮飛燕”般的舞姿,李白《古風》裏“長風萬裏送鞦雁”的豪情,謝靈運的山水詩描繪的壯麗景緻,還有那些隱藏在史書角落裏,關於士族門閥、門閥政治、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符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這些零散的印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幅更為完整和立體的南朝畫捲。它不應該是對史料的簡單堆砌,而是要通過作者獨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將曆史事件、人物命運、文化風潮有機地融閤在一起。我期待它能讓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如何看待傢國、理想、情感,以及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裏,他們是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寜與寄托。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起我共鳴的書,讓我感受到曆史人物的情感,理解他們的選擇,並在某種程度上,看到我們現代人與古代人之間共通的人性。

评分

我對《南朝歲月》的期待,更偏嚮於它所能帶來的閱讀體驗,那種沉浸式的、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喜歡那些能夠將曆史的厚重感與文學的藝術美巧妙融閤的作品。想象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應該是考究而富有韻律的,不會是生硬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風情萬象。或許,它會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視角切入,通過他的眼睛去觀察那些風雲變幻;又或許,它會聚焦於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但不再是簡單地敘述事實,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人物動機、情感糾葛以及對時代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那個時代的文化細節,比如服飾的紋樣、建築的風格、飲食的習慣,甚至當時人們的社交禮儀和生活瑣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最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靈魂。它應該是一本有溫度的書,能夠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呼吸,觸摸到那些逝去生命的脈搏。我希望它能帶給我驚喜,讓我發現那些我從未留意過的南朝風貌,讓我在閱讀中獲得一種智識上的滿足,更有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评分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评分

为便于比较,我们把眼下流行的书称为“当代作品”,它们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而“名著”却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读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辞和西塞罗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会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甚至对于安定与变幻本身是何等的笃信不疑!人类为其目标而奋斗的道路看来是不可改变的。 “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含有其他书籍所没有的东西,不论你是否赞同书中的观点,它们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老师。“名著”受到那些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人的广泛讨论,“名著”是许许多多书籍所论述的题材,论述“名著”的书多得不胜枚举,大部分已为世人遗忘。

评分

送货真快!书的内容读后再评。

评分

如果在台南過夜,通常一大早會到赤崁樓後面一家小店吃最新鮮的虱目魚腸。魚腸容易腥,稍不新鮮,就難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點鐘,剛撈上來鮮活的虱目魚,才能吃魚腸。新剖的魚腸,經沸水一汆,即刻撈起,稍沾鹽醬,入口滑膩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氣,潮潤有活潑氣味,吃過一次,就成為身體裡忘不掉的記憶。

评分

下单第二天到货

评分

很好、老师推荐的

评分

季鷹是張翰的字,他幾乎變成漢文學裡退隱的共同救贖了。然而,私下裡,我寧願相信那一個秋天,張翰突然辭官回家,真的是因為太想念故鄉的小吃。

评分

艺术与历史的叠加。感性的手帖、感性的文字。发现美的书

评分

在以尖锐放荡昭示个性的魏晋南朝来说温柔,就像是要讲儒学的傅玄,卞壶一样,要被时尚抛弃淹没的。确实也是这样的,像是王荟在桓温杀人时候表现出的不安不忍就没有哥哥王邵的从容自在好,陆云在被卢志有意称呼父祖姓名之后劝慰哥哥,也许他真是无心就没有陆机反唇相讥好,在那部昭示性格的世说新语里,温柔往往作为方正的对比,衬托出主角卓尔不群的冷峻从容。所以温柔不成英雄,它只能是无一能动的江水吧,怎么能够如同壁立千仞的高山一样震撼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