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恩師 左宏元
好友 林青霞、張菲
前華視總經理 張傢驤
鄧麗君三哥 鄧長富 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內容簡介
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紀念鄧麗君60歲冥誕,唯一鄧傢人口述傳記問世!
踏遍8國、耗時10餘年、訪問超過200人,
完整記錄巨星臺上的輝煌、臺下的生命足跡!
國寶級巨星、永遠的軍中情人、十億個掌聲──
是世人對她的尊崇。
屢次創造白金唱片佳績、演唱會萬人空巷、後輩爭相效仿──
這一切燦爛都來自於臺下的努力。
鮮少曝光的私生活、不為人知的童年迴憶──
形繪齣一代歌後的真實麵目。
1995年5月8日,她的驟逝,留給世人無限唏噓的驚嘆號。
2013年1月29日,在鄧麗君冥誕60週年之際,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正式齣版官方版傳記,
為她璀璨的一生留下深刻註記。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訪問200餘位鄧麗君生命中的至親好友、同事、歌迷,
並走訪臺灣、中國大陸、日本、泰國、星、馬、美國、法國尋找她的生命足跡,
耗費十餘年,終於一點一滴,完整譜齣鄧麗君傳奇的一生。
作者簡介
薑捷
一九五五年生,政戰學校美術係畢業,海軍備役中校。現任《天主教周報》副總編輯。
曾任《青年日報》美編、記者、編輯部副主任,以及《聯閤報》、《大成報》、《美國世界日報》主編。也從事過電視、電臺編劇、美術指導、華視莒光園地《柳營細語》主講人;著有報導文學《狩獵外島紀行──相依於海》,並於一九九四年獲新聞局金鼎獎專題報導獎。
平時熱心公益,曾在防癌協會、漸凍人協會、未婚媽媽之傢露睎中心、愛滋病關愛之傢、安寧之傢等機構擔任義工。
策畫/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四日,由中華電視颱、寶麗金唱片公司及日本TAURUS唱片公司共同捐助設立。
為宏揚鄧麗君小姐畢生效力於歌唱藝術事業、奮鬥不懈的精神,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赤誠大愛,推廣並舉辦各項文化、教育、音樂、藝術等活動,公益慈善等相關事業及獎助,以期提升華人文化生活之精緻與品質。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我看過寫得最好的一本鄧麗君傳記!藉由這本書,能更深入瞭解鄧麗君的成長以及她的內心世界!
──左宏元
她突然的離去,我悵然若失,總覺得我們的友誼不該就這樣結束瞭。這些年她經常在我夢裡齣現,夢裡的她和現實的她一樣──謎一樣的女人。奇妙的是,在夢裡,世人都以為她去瞭天國,唯獨我知道她還在人間。
──林青霞
任何人跟鄧麗君聊天、相處,都會很快對她燃起仰慕、崇拜和敬愛之心,這是她令人難忘的特質,甚至很多人在她離開人間以後,仍然成為她的歌迷。她的奮鬥過程也給我們藝界兒女樹立瞭一個典範,我們永遠想念她!
──張菲
她的驟逝,讓這美妙歌聲從此成為絕唱!
──張傢驤
看著那些眾說紛紜、捕風捉影的事,我就想,未來一定要齣一本傢妹的傳記,忠實敘述她的一生,給喜愛她的歌迷和關心她的朋友們一個交代,也讓從不辯解的妹妹有個說明。
──鄧長富
目錄
推薦序/他們心目中的鄧麗君
推薦序/印象鄧麗君 林青霞
齣版序/愛的禮物 禮物裡的愛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鄧長富
第一章/原鄉人
第二章/一見你就笑
第三章/月亮代錶我的心
第四章/漫步人生路
第五章/任韶光在身邊飛逝
第六章/海韻
第七章/淡淡幽情
第八章/君在前哨
第九章/韆言萬語
第十章/甜蜜蜜
第十一章/再見,我的愛人
第十二章/何日君再來
後記/有些愛,是不由分說的
附錄/鄧麗君身影集
精彩書摘
第一章/原鄉人
差一點兒 世上就沒有鄧麗君這個人
北投搬到內湖,再輾轉到虎尾,終於和鄧樞取得瞭聯繫,一傢人能生活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撐得下去,職務上的調動使這個傢不停東遷西搬。老三長富在宜蘭齣生之後不久,鄧樞就調到虎尾大埤鄉受訓,沒多久再調到雲林龍巖,流離搬遷的日子總算是暫時安定瞭下來。
為瞭替鄧麗君尋根,大埤鄉公所從戶政事務所的存檔中,找齣鄧傢的原始戶口資料,證明鄧傢一九五二年一月從桃園縣楊梅鎮埔心裏,遷入雲林縣大埤鄉南和村一鄰二十四戶南和路六號,之後再遷往褒忠鄉田洋村,因而,鄧麗君實際上是在大埤鄉齣生三個月後,纔遷往褒忠鄉的。
一九五三年的一月廿九日清晨,也正是那一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傢傢戶戶正洋溢著準備要過農曆春節的忙碌氛圍,鄧麗君選擇在這樣歡欣的日子來到世間,成為鄧傢最受歡迎的新成員,即使是物質生活艱苦,對小生命的誕生,大傢都懷抱無限欣喜。
當時,擁擠窄小的農村民宅,隻有勉強算是隔開的兩房,一間是權充產房的臥室,另一間就是三個兒子同睡的一張木闆床。當時的眷村風氣的確是鄰裏之間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分娩時刻一近,助產婆婆、房東太太和眷村媽媽們都從四鄰過來幫忙,大鼕天裡,點煤油爐子燒水,準備衛生用品和嬰兒衣物,不久,似乎是特別嘹喨的啼聲劃破瞭破曉的寧靜,鄰居們幾乎是興奮的歡呼著四處報喜:「是個女兒!是個女兒!」三個當哥哥的從呆愣愣的看著大人忙進忙齣,到直奔床前「觀賞」他們的「新玩具」,知道多瞭一個妹妹而開心不已。
鄧樞得到喜訊不久後,氣喘籲籲的跑迴傢來,連聲的說:「女兒好!女兒好!」抱在懷裡端詳半天,喜形於色。天沒大亮,左鄰右捨的媽媽們早已圍過來看鄧傢的女兒,兩位鄰傢媽媽在一旁壓低瞭聲音爭執著,其中一位一直磨到過瞭中午還不肯迴傢。
原來,當時的臺灣眷村生活相當清苦,鄧媽媽懷孕時曾對鄰人說,三個兒子都快養不起瞭,如果孩子生下來就送給這位結婚多年膝下猶虛的鄰傢媽媽,姊妹倆早就私下口頭上說好的預定,這位媽媽想要抱走趙素桂這胎剛剛生下來的孩子,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這一早又看到剛齣生的女娃兒這麼可愛,說什麼也不願走,抱持著一絲絲希望,巴望著鄧傢太太記得曾經允諾過的話,把嬰兒送給她,但是,怎麼可能呢?
懷胎十月的辛苦,抱在手中的滿足,日子再窮、再苦也要咬牙撐下去,何況是盼瞭許久的女兒,無論如何也捨不得「送人」,鄧媽媽一時難為,不禁放聲大哭,哭得想要來抱小孩的鄰傢媽媽六神無主,口頭承諾是相知好姊妹的悄悄話,眼見鄧媽媽的又疼又喜,誰也不忍心「硬要」,隻好奉上瞭本來是要來「換孩子」的老母雞、雞蛋、麵線等禮物,黯然的迴去。
鄧媽媽迴想這段往事,不禁感謝蒼天,冥冥中給她這個可愛的小天使,也感謝鄰居姊妹的貼心體己,如果當時那位媽媽堅持要她履行諾言,將孩子抱走,整個中國近代流行歌壇的歷史,可能就不會有「國際巨星鄧麗君」的齣現,而鄧麗君如果沒有走上唱歌這條路子,也許她的一生就會完完全全改觀瞭。
人緣超好 取名麗筠期許如竹般高潔
鄧媽媽還記得在坐月子期間,軍營中的鄧爸不能常迴傢,纔不過十歲大的大哥就得負責清洗尿布,每天晚上把功課做完,就得抱著一盆尿布到水井邊,打起冰冷的井水,把泡過水的尿布一條條拖在洗衣闆上,閉著眼睛猛搓一陣,也不管洗乾淨沒有,就往竹竿上隨便披一披,尿布上連便跡都還在,害得小丫頭得瞭尿布疹。鄧媽媽隻好在月子裡起身,指點大哥怎樣纔能把尿布洗乾淨,她安慰的稱讚大兒子真聽話,教瞭一兩次就懂瞭,從此以後,小娃兒纔免去瞭紅屁股的摺磨。
這樣的情景,在傢傢戶戶有洗衣機、烘乾機等電氣化生活的現代社會怎麼能想像呢?在天天拿著搖桿玩電動的九○年代男孩,誰肯為妹妹打井水洗尿布呢?也許用慣瞭紙尿褲的這一代人連尿布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吧!
鄧媽媽欣慰的是女兒涓滴不忘的孝心。日後,鄧麗君纔剛有瞭一點錢,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把傢中全部改為電氣化,特別是洗衣機,雖然傢中的孩子都長大瞭,再也沒有尿布要洗,但是她心疼媽媽在月子裡碰冰冷的井水影響到日後造成的指關節痠痛,她不隻一次嚮媽媽提過,很感謝媽媽和哥哥為她鼕天打冰冷的井水洗換尿布的辛勞,這不過是她人生中最初的幾個月,可是,這一輩子她都從沒有忘記過傢人對她的愛。
「丫頭」是鄧麗君滿月前的諢名兒,在中國人的習俗裡,諢名兒叫得越通俗、越平凡,孩子會越好養,而鄧爸、鄧媽卻覺得老是叫「丫頭」,對這個漂漂亮亮的小女兒實在不夠雅,鄧爸特地請來瞭部隊裡最有學問的一位楊姓長官,為她起個漂亮的學名,在他的一番用心斟酌之下,為她命名「麗筠」,麗有清麗、秀美的意涵,而筠則是竹的青皮,泛稱為竹的代錶,期望她長大之後誌嚮高潔、虛懷若穀,節節高升,並且能齣人頭地。
可喜的是這位楊長官的眼光果然準確,日後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真的都在她身上看到瞭這些特質,一點兒也不負這「筠」字的美意。也許是「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的慣性使然,當時,一般人都把筠字發「君」字音,麗君、麗君的就這麼被叫慣瞭,就連鄧媽媽都喊她「麗君」,人人叫得如此順口,之後,鄧麗筠開始唱歌需要一個藝名的時候,就直接把「鄧麗君」當作藝名,彷彿是順理成章,再自然不過的事。
鄧麗君四個月大時,鄧爸又調往臺東縣池上鄉,天纔濛濛亮,全傢便坐上敞篷的大貨車,經過一整天的搖晃車程,舉傢遷移。鄧媽媽迴憶這段往事感慨的聯想,也許老天是註定鄧麗君要一生奔波的,從在繈褓中睡在媽媽懷裡就四處顛簸,而乖巧的嬰兒彷彿知道體恤媽媽,一路上都不吵不鬧,對一個毫不解事的新生兒而言,真的非常難得。
鄉間的人情味濃厚,池上鄉的純樸與寧靜似乎更適閤她,涵養瞭她明朗舒坦而心胸開闊的個性。童年的鄧麗君備受寵愛而且人緣奇佳,從繈褓中就顯而易見,討人喜愛的娃娃成瞭鄧爸同事們的開心果,叔叔、伯伯們有事沒事就往鄧傢跑,甚至有時候還為瞭搶著抱她而爭得麵紅耳赤。鄧媽媽在談到這段往事時,還笑著感嘆那些來到臺灣就沒有結婚的俗稱的「老芋仔」,那時候多有人情味啊!她們這一輩結瞭婚的,傢裡的大門永遠都為瞭單身漢的弟兄們敞開,弟兄們對他們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相處和樂融融。鄧麗君不怕生的好性情也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中養成的,叔叔、伯伯、阿姨、嬸嬸的,叫得人心好甜,而她也特別懂得察言觀色,貼心而不嬌縱,「真的是個天使」鄧媽媽紅著眼說:「她小時候,就有很多人跟我說,這女兒是天女下凡來報恩的,我寧願她不是什麼天仙天使,也不要她來報瞭恩就匆匆迴天上去瞭,我真的寧願她不要這麼好啊!」
有十分鐘之久,我們兩人都默對著冷掉的咖啡流淚,我想起白先勇在《謫仙記》裡所引用蘇曼殊的〈偶成〉所題:「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 自是神仙淪小謫,不須惆悵憶芳容。」再多安慰的話都說不齣口,一個母親要有多大的思念,多大的盼迴,纔會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太好」啊!
過人毅力 從小看大窮苦磨齣好性子
另一件鄧媽媽說來就得意的往事是鄧麗君的「三日斷奶記」!一年多之後,五弟鄧長禧齣生,「那時,丫頭還沒真正斷奶,我餵五弟奶,丫頭也搶著要吃,好在那時候我奶水多,總會先讓她吃飽再餵弟弟,直到她兩歲,滿口已經發好瞭快長齊的牙,再不斷奶就不像話瞭。」鄧媽媽下定決心讓她不再想奶,託瞭一位伯伯把她帶到高雄去玩,第一個晚上吵奶哭瞭一下,第二天給她喝牛奶、豆漿,纔第三天,就斷成功瞭。
鄧媽媽說,光從這件小事情上就可以看齣鄧麗君的過人毅力,在以後的歲月裡,鄧媽媽陪伴她所走過的顛簸歌途來看,的確也證明瞭她過人的自持力,幾乎很少把麻煩帶給人傢,總是自己承擔忍受。別人需要什麼,往往她察言觀色就能瞭然於心,默默幫助別人也相當為人著想,心竅玲瓏剔透。
池上鄉住瞭一年,舉傢再搬到屏東市稍微像樣的住處,小小的鄧麗君成為三個哥哥想溜齣去玩的最佳「護身符」,隻要抱著她大大方方的齣門,總是萬無一失。齣門後,左鄰右捨總會有人叫喚「丫頭,來這邊玩」,他們就很放心的把她「塞」給鄰居,一溜煙的跑去瘋個夠,天黑迴傢時,她總是已經安安穩穩的在傢裡瞭。
鄧媽媽頗為自信的說:「我們傢丫頭長得不是很漂亮,但從小到大都一直很有人緣,這點從她小時候就看得齣來,走訪她的幾位鄰居,不論是爺爺奶奶級的、叔伯嬸姨輩的,或者是同齡相仿的,幾乎都是異口同聲的說她「人緣好,有禮貌,嘴巴甜,心地好」的確,俗話說:「人緣就是飯緣」她能夠迅速走紅,在天賦歌藝與後天努力之外,還有重要的人緣,不論任何不公平的待遇,或是遭受無預期的冷淡、排擠,她都一笑置之。不爭,是窮人傢孩子磨齣來的性情,做人處事的圓融,也是她在窮日子裡「訓練」齣來的成功要素之一。
日子清苦卻也快樂,退伍下來的鄧爸試著做點小生意,鄧媽媽則發揮「理傢」的纔智,空心菜梗炒辣椒、酸菜炒辣椒、黃豆芽炒辣椒、苦瓜炒辣椒等都是傢中餐桌上常見的「佳餚」,油水雖少,但色、香、味俱全,五個孩子們搶得津津有味,常常吃得盤底朝天,一直到鄧麗君過世,酸菜、苦瓜、黃豆芽等,這些最最平凡不過的窮苦人傢菜餚,都是她每次迴傢最愛吃的,不少人很懷疑嗜辣如命、少一頓辣椒都不行的她,如何能保養一付水晶般的清靈剔透的好嗓子,她都不置可否的笑笑,也許,就真的是得天獨厚吧!
肉香飯香 大胃王背後蘊藏親情記憶
蕉風椰雨是屏東的特色,鄧傢的院中也有一欉香蕉樹,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加菜來源」,個把月香蕉成熟時,鄧媽媽請菜市場的水果商割走,換得一些些微薄零用錢,當天就會為大夥兒「加菜」,那是久久纔吃得到紅燒肉的珍貴時刻,小小一鍋肉,惹來垂涎多少,當爸媽的說什麼也不捨得吃,兄妹這五張口總是一餐就把它報銷掉。香港天香樓的老闆迴憶鄧麗君常去店裡點「東坡肉」這道菜時,就會講小時候的故事給同桌的人聽,她愛吃的不隻是因為紅燒肉的美味,而且是整個童年迴憶的甘芳好滋味。
兒時的苦日子對鄧麗君而言,是傢人嚮心力最凝聚的時光,這情分,她一直念念不忘,日後不管她多麼走紅,總是想盡辦法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和傢人團聚,就是因為想念傢人在一起的這種歡樂與融洽。這段日子在她的記憶中並不算久,當她長成少女,特別是齣道唱歌之後,幾個兄弟工作的工作、求學的求學,自己又經常到世界各國演唱,一傢人反而相聚無多,紅燒肉香氣裡蘊涵的濃厚親情,更讓她格外難忘。
雖然是北方大妞,鄧麗君卻不愛吃饅頭,小時候的傢境清苦,哪能容得孩子挑食,鄧爸疼女兒的「偏心」,在這個時候就看得齣來瞭,做得一手麵食好手藝的他,總是差遣孩子拿著自傢做的饅頭、包子或大餅,到鄰傢去換一碗白飯迴來給她吃,真箇是應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格言,她珍惜著換來不易的白飯,對兄弟們常為她去四鄰「要飯」的這份恩情也久久不忘。
這個「白飯情節」,還延伸到卅年後,在一九九○年她赴金門勞軍那天,原本早上要飛的班機因天候不佳而暫時停飛,鬆山機場空指部的指揮官就請勞軍的一行人留在機場等候,並請她為鬆山駐守的空軍官兵和眷屬們做一次小型的勞軍演齣,鄧麗君毫不猶豫的答應,臨時起意的小小演唱會,在簡樸的中山室舉行,她一樣認真、盡心的唱瞭好幾首,讓空軍官兵和眷屬們樂的不得瞭,對她毫無超級明星架子的平易近人更稱讚有加。
中午和官兵一起會餐時,她吃完第一碗白飯,很不好意思的小聲說:「太好吃瞭,我可不可以再添一碗?」大傢好高興她這麼喜歡軍中的夥食。結果,那一餐她總共吃瞭三碗飯,把許多年輕力壯的阿兵哥都比下去瞭,不可思議的「大胃王」如何維持好身材,大傢都不去猜測啦,隻記得這位當紅明星毫不忸怩作態的落落大方,也讓大傢更為喜愛她的真樸、可親。
鄧麗君雖然小時候不太愛吃饅頭,長大後卻對媽媽包的「一口餃」情有獨鍾,三哥鄧長富記得她在小時候就會自己和麵、擀皮兒、調餡子、包水餃樣樣都來,鄧麗君去日本發展時,當時擔任日本寶麗多社長的舟木稔也一直記得,「去鄧傢吃水餃」是一大享受,滋味真的很難忘,也記得鄧麗君有一餐吃四十個小水餃的紀錄,大傢對她何以這麼能吃,又能一直保持這麼好的身材都驚訝不已!
水餃中有著對傢鄉的懷念,有著對童年的記憶,對念舊的她而言,在包水餃的過程中會有一傢人濃濃的親情記憶浮現,那是她最珍惜的往昔歲月,在香港獨居的日子,她常教幫忙做飯的明姐包水餃,並且一邊包,一邊說小時候的故事,樣樣瑣事都記得可清楚瞭,明姐迴憶她們常在廚房一邊洗菜做飯,一邊吱吱喳喳說往事的日子,怎麼也不肯相信這間小小的廚房裡,再也聽不到親切又愛聊天的女主人的聲音瞭……
很講義氣 六歲登臺不怯場特愛拍照
話說迴她的幼年時期,備受父母兄弟及親友鄰裏的愛護,特別是很會看臉色又乖巧懂事,很少挨罵挨打,那時眷村小孩普遍都在嚴格的「庭訓」中過著「棒下齣孝子」的日子,鄧爸爸教育兒女也很嚴格,鄧媽媽分享這有幾分俠義心腸的女兒行徑:每次隻要是哥哥、弟弟們不乖,被鄧爸罰跪瞭,她就會默不作聲的自動自發跑去和兄弟們跪在一起,這種小小年紀就「患難相挺」的義氣,讓老爸看瞭也不忍心,不一會兒就會連帶免去瞭對眾兒子們的責罰。「妳看,她纔多小年紀啊,就懂得察言觀色,還知道怎麼摸準老爸的心去救兄弟,真的是很講義氣!」鄧媽講這段往事時,眼裡盡是笑意。
至於唱歌跟誰學的?鄧媽似乎覺得自己也有那麼一點「功勞」,那就是「很有智慧」的買瞭一臺收音機。鄧麗君纔兩、三歲大,就跟著收音機學唱歌,咿咿呀呀的逗人得很,鄧媽媽當時從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她女兒會成瞭歌星,隻覺得這個孩子隻要有音樂聽就乖乖的,實在好帶;四、五歲的她也特別喜歡跟著媽媽看電影,片長兩個鐘頭,隻消拿兩塊餅乾給她啃,就能不吵不鬧的看到電影終瞭,這個小影迷一直保持著愛看電影的嗜好,直到她去世前,都還在清邁的度假時光租片子來看,清邁的錄影帶齣租店老闆形容她很懂得選好片子,會挑水準很高的來看,而不是隨便租瞭些殺時間的商業片而已,如果她不是這麼早過世,她甚至於還開玩笑的想過,要嘗試退居幕後當導演哩!
因為傢中隻有一個女生,鄧媽媽對她特別用心照顧,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傢有喜慶,總會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帶去參加,有時客串唱歌帶動氣氛,贏得一片驚嘆、讚美聲:鄧傢的女兒好會錶演,是大傢一緻的印象。鄰居裴媽媽最愛聽她唱〈採檳榔〉、〈晚霞〉等老歌,每次一看見她就呼喚到傢裡來,要她唱幾支麯兒,她也有求必應、字正腔圓的唱將起來;平時還喜歡模仿明星,逗得在鄰裏媽媽都開心非常。
錶演得好,是天賦也是努力,老舊的眷村三不五時聽得到小小年紀的她在唱作俱佳的錶演。不隻歌好、錶演好,教人喜歡,她更為人所讚揚的是:「特別懂禮貌」。那天我花瞭一整天在蘆洲老傢訪問聽過她小時候唱歌的鄰居伯伯、媽媽,一提起鄧麗君,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這孩子很懂事,嘴巴很甜,一碰麵就會叫人!「叔叔、伯伯好」「阿姨、媽媽好」常掛在口頭,那是自然流露的傢教好,有禮貌,而並非有所企圖的討好,因為這樣的小孩並不多見,所以,這一點特別讓鄰居們印象深刻,歌唱得好不好已經不記得瞭,但是,隻要喚她來唱,她總是有求必應的,給他們帶來一段相當愉悅的時光。
她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唱,纔不過是六歲,一點兒也不羞怯,也許是打從毛頭孩子時就敢於在陌生人麵前錶演,把她的膽子練大瞭,應變能力也掌握得很靈活,鄧媽說,她真的膽子很大,也該說是她夠自信吧!後來的歌途發展上,無論在任何國傢、任何陣仗上,她都沒有怯場過,她也從不逃避任何挑戰,語文不夠好,該學語文,她就努力地去學通、學好,該入境隨俗的也能很快就適應下來,這的確是一種相當難得的秉賦,也似乎註定瞭她該當「國際」級的明星。
她還有一個令媽媽吃驚的「聰明點子」就是愛照相!長得可愛又有點愛現的她,總是被鄧媽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衣服雖然不多,卻總是乾乾淨淨,絲毫沒有窮小孩的破舊髒亂感覺,大約她也知道自己的可愛,從很小就顯得喜歡照相。最初,鄧媽媽會帶她到鄰居初媽媽所開設的照相館拍照;四歲多的時候,鄧麗君居然敢一個人走到照相館,告訴初媽媽說媽媽叫她來拍照,照相館老闆欣然為她拍瞭一張。傍晚,告訴鄧媽媽說相片照好瞭可以取件,鄧媽媽纔知道女兒的鬼靈精。那張照片一直保存到現在,成為她幼年時代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張照片。
鄧爸、鄧媽白天的日子都很忙碌,沒有空暇照顧她,鄧麗君在四歲多時在當地唯一的幼稚園上學,幼稚園唱唱跳跳的學習課程裡,老師明顯看齣她有唱歌跳舞的天分,學唱學跳又快又好,放學後,就迴傢唱給爸媽和左鄰右捨的媽媽、叔伯聽。當然,沒有物質鼓勵的年代,隻能贏得許多掌聲,掌聲,是她成長的養分,讓她從小就自信滿滿。
鄧媽媽那時突發奇想,也不管傢中經濟的窘睏,決定咬緊牙關來培養她,她帶著鄧麗君到當時屏東唯一的「李彩娥舞蹈社」學芭蕾舞,聰明伶俐的她,同樣的一下子就學會,連同班的大姊姊們都佩服這個不足齡的小芭蕾舞星。然而,學舞畢竟是有錢人傢纔玩得起的,在這個舞蹈班的短短學習歷程,不久就因傢中經濟狀況不佳而停止,但已經為她打下相當不錯的基礎,對她日後的演藝事業有相當的影響力。
前言/序言
齣版序
愛的禮物 禮物裡的愛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鄧長富
一九九五年五月八日,傢妹猝逝泰國清邁,當時幾乎全球的華文媒體都大肆報導,有哀悼、有懷念,當然也有八卦渲染及臆測死因。那時,全傢都陷入哀戚的氛圍,且忙於她的後事,無暇也無心情去澄清說明。看到那些眾說紛紜、捕風捉影的事,我就想,未來一定要齣一本傢妹的傳記,忠實敘述她的一生,給喜愛她的歌迷和關心她的朋友們一個交代,也為從不辯解的妹妹有個說明。
隨著時間逝去,對傢妹的報導卻未停止,坊間齣版瞭好多她的傳記和報導,究其內容,大多是互相抄襲的傳言,或自言其是,與事實相悖,甚至有些惡意中傷,有辱逝者的聲譽,也給傢人造成不少睏擾,更加強瞭我齣書的想法!國內也有些媒體多次和我談過齣書的事,但都因找不到理想的執筆人而作罷。其後,我認識瞭軍中很傑齣的記者作傢──薑捷,當時她剛自軍中退役,有時間可專注寫作,遂一談即成。
為瞭讓薑捷能忠實報導,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擬瞭訪談名單,也安排她赴鄧小姐生前住過和工作過的地方,如香港、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美國等地,訪問的人也一直增加,超過兩百人,真是辛苦她瞭。
二○○○年我自軍中退役,因緣際會到瞭中國大陸,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社會繁榮、民眾日漸富裕,這些年我也大江南北去瞭好多地方,接觸很多的人,在瞭解他們對鄧麗君的感情後,真讓我大吃一驚。以往都是從媒體上得知大陸同胞對鄧小姐的喜愛,現在卻是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其中有好多感人的事,令我相當激動。對一位從未踏上祖國土地,而又逝去多年的藝人,用情之深與真,令我感動萬分。
有幾件事也可以說明他們對麗君的喜愛與支持:
一、二○○八年,《南方都市報》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遴選瞭三十位風雲人物,鄧麗君亦名列其中,是唯一的海外人士及演藝人員。
二、二○○九年,中共建國六十週年,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鄧麗君以八百五十餘萬張選票,獲選為第一名。
三、據大陸文化部一位颱灣事務官員說,在二○○九年以鄧麗君之名所舉辦的演唱會超過一百場。
四、在全中國有超過二十個地區有「鄧麗君歌友會」。在二○一二年九月於上海的年會,遠在齊齊哈爾、佳木斯、內濛古和新疆的會長都專程赴會,令我非常感動。
從上麵幾件事可以看齣,中國大陸是麗君演藝事業非常重要的一站,她生前未能踏上此地已是一生的遺憾,如本書又遺漏瞭篇章,豈不更添遺憾?所以,我又託薑捷跑瞭北京、上海、成都三地採訪,雖不能代錶整個中國對她的愛,卻也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充實。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原本在十年前就已完稿,由於一些因素考量而擱置,如今能齣版,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感謝薑捷專程赴各地奔波採訪、大量閱讀、整理影音文字資訊並埋頭撰寫;感謝林聖芬董事長熱力協助;感謝時報齣版社及李采洪總編輯的團隊;更要感謝書中的兩百多位受訪者,提供瞭真實而寶貴的資料。
今年正逢麗君的六十冥誕,就用這本書為她「慶生」吧!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沙(Teresa)修女經常呼籲人們「心懷大愛做小事」,我們的Teresa Teng(編按:鄧麗君的英文名字)一生所奉行的愛也在書中處處流露。因著她的愛,「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決定將本書的版稅收入全數捐贈給「單國璽弱勢族群社福基金會」,為颱灣的貧、病、孤、老、殘等弱勢朋友盡一份心,讓麗君優美的歌聲繼續傳唱,麗君慈善公益的精神繼續發揚,這是給她最好的生日禮物!
推薦序
印象鄧麗君
林青霞
一九九四年我結婚當天,多想把手上捧著的香檳色花球拋給她,因為我認為她是最適閤的人選,我想把這份喜氣交到她手上,可是我不知道她在哪裡。
婚後不久和朋友在君悅酒店茶聚,接到她打來的電話,「妳在哪兒?我想把花球拋給妳的,妳……」
我一連串說瞭一大堆,她隻在電話那頭輕輕的笑。「我在清邁,我有一套紅寶石首飾送給妳。」那是我和她最後的對白。
一九八○年她在洛杉磯,我在三藩巿,她開車來看我,我們到Union Square逛百貨公司,其實兩人也並不真想買東西。臨齣店門,她要我等一下,原來她跑去買一瓶香水送給我。我們喝瞭杯飲料,她晚飯都不吃就趕著開車迴去。那是我們第一次相約見麵,大傢都不太熟悉,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我卻被她交我這個朋友所付齣的誠意深深打動。
和她的交往不算深。她很神祕,如果她不想被打擾,你是聯絡不到她的。我們互相欣賞。對她欣賞的程度是──男朋友移情別戀如果對像是她,我絕不介意。
跟她見麵的次數並不多,一九九○年到巴黎旅遊,當時她住在巴黎,這段時間是我跟她相處較長的時段。因為身在巴黎,沒有名氣的包袱,我們都很自在的顯齣自己的真性情。我會約她到香榭麗捨大道喝路邊咖啡,看往來的路人,享受夜巴黎的浪漫情懷。她也請我去法國餐廳La Tour D'argent吃那裡的招牌鴨子餐。
記得那晚她和我都精心打扮,大傢穿上白天shopping迴來的新衣裳,我穿的是一件閃著亮光的黑色直身Emporio Armani吊帶短裙,頸上戴著一串串Chanel珠鍊;她穿的那件及膝小禮服,雖然是一身黑,但服裝款式和布料層次分明。下襬是蕾絲打摺裙,腰繫黑緞帶,特點是上身黑雪紡點綴著許多同色綉花小圓點,若隱若現的。最讓我驚訝的是,她信心十足地裡麵什麼都不穿,我則整晚都沒敢朝她胸前正麵直望。
我們走進餐廳,還沒坐定,就聽到背後盤子刀叉哐啷哐啷跌落一地的聲音,我想,這waiter一定為他的不小心感到懊惱萬分。她卻忍不住竊笑,「妳看,那小男生看到我們,驚豔得碗盤都拿不穩瞭。」
有幾次在餐廳吃飯,聽到鋼琴師彈奏美妙的音樂,她會親自送上一杯香檳,讚美幾句。 她對所有服務她的人都彬彬有禮,口袋裡總是裝滿一、兩百法郎紙鈔,隨時作小費用,我看她給的次數太多,換一些五十的給她,她堅持不收。
有次在車上,她拿齣一盒卡帶(那時候還沒有碟片)放給我聽,裡麵有她重新錄唱的三首成名麯,原來那段時間她在英國學聲樂。她很認真的跟我解釋如何運用舌頭和喉嚨的唱法令歌聲更圓潤。對於沒有音樂細胞的我,雖然聽不懂也分辨不齣和之前的歌有什麼不同,但對她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感敬佩。
有一天到她傢吃午飯,車子停在大廈的地下停車場,那裡空無一人,經過幾個迴廊,也冷冷清清。走齣電梯進入她那坐落於巴黎高尚住宅區的公寓,一進門,大廳中間一張圓木桌,地上彩色拼花大理石,天花好像有盞水晶燈。那天吃的是清淡的白色炒米粉,照顧她的是一名中國女傭。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在巴黎有個小公寓,她在巴黎這所公寓比我的夢更加完美。可是我感受到的卻是孤寂。
那些日子,我們說瞭些什麼不太記得,隻記得在巴黎消磨的快樂時光。
結束瞭愉快的巴黎之旅,我們一同迴港,在機上我問她自己孤身在外,不感到寂寞嗎?她說算命的說她命中註定要離鄉別井,這樣對她較好。
飛機緩緩的降落香港,我們的神經線也漸漸開始綳緊,她提議我們分開來下機,我讓她先走。第二天,全香港都以大篇幅的頭條,報導她迴港的消息。
二○一三年來臨的前夕,我在南非度假,因為睡不著,打開窗簾,窗外星鬥滿天,拱照著濛上一層薄霧的橙色月亮,詩意盎然,我想起瞭她,嘴裡輕哼著〈月亮代錶我的心〉。
她突然的離去,我悵然若失,總覺得我們的友誼不該就這樣結束瞭。
這些年她經常在我夢裡齣現,夢裡的她和現實的她一樣──謎一樣的女人。
奇妙的是,在夢裡,世人都以為她去瞭天國,唯獨我知道她還在人間。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圖書簡介) 一部追溯時代印記、探尋文化符號的深度力作 聚焦“她”之外的廣闊世界:解析影響一代人的社會變遷、音樂浪潮與精神圖景 本書《絕響:永遠的鄧麗君》並非一部聚焦於鄧麗君個人生活細節或其音樂作品的傳記式著作。恰恰相反,它選擇瞭一條更為宏大、更具時代縱深感的敘事路徑,旨在剝離“巨星光環”,從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語境中,審視一個特定的時代是如何塑造瞭“鄧麗君現象”,以及這種現象又反過來如何重塑瞭華人世界的精神版圖。 本書著重探討的是“她”所代錶的文化氛圍、社會思潮與技術革新。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鄧麗君的“絕響”並非孤立的藝術成就,而是特定曆史階段下,特定社會需求與技術條件完美契閤的産物。我們將深入探討以下幾個關鍵維度: 第一部分:時代的背景音——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的社會斷裂與精神渴望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鄧麗君崛起前的社會肌理。那是一個充滿瞭轉型與矛盾的時期:一方麵,傳統價值觀受到現代化浪潮的衝擊,社會結構麵臨重塑;另一方麵,集體主義敘事下的個體情感被壓抑,對細膩、私密情感錶達的渴望日益強烈。 本書將詳細分析戰後一代(Baby Boomers的華人分支)在身份認同上的睏惑。他們既身處傳統傢庭的倫理約束中,又被西方流行文化所吸引,處於一種“兩難”的文化夾縫。這種夾縫亟需一種“中介”力量,來調和內在的衝突。我們考察瞭當時流行文化生態的空白,以及這種空白如何為一種全新、柔和、具有普適性的情感錶達模式留下瞭巨大的空間。 重點剖析議題: “靡靡之音”的社會學解讀: 探討在特定政治與社會環境下,“靡靡之音”如何從一種負麵標簽,逐漸演變為對“個體溫情”的集體潛意識呼喚。我們分析瞭審查製度與地下傳播途徑對音樂形態的影響。 城市化進程與情感疏離: 隨著人口嚮城市集中,傢庭單元的傳統功能減弱,鄰裏關係趨於冷漠。這種疏離感需要通過大眾媒體,特彆是音樂,來重新建立一種“想象的共同體”的情感連接。 第二部分:媒介革命與聲音的遠徵——技術如何賦能文化符號的跨界傳播 鄧麗君的“紅遍亞洲”是無法脫離當時媒介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來談論的。本書將重點研究錄音技術、卡帶播放器(Walkman的前身及其變體)、以及衛星電視技術的早期應用,如何打破瞭地域和政治的藩籬,使她的歌聲得以遠距離、高效率地傳播。 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技術進步,而是深入挖掘技術對“聽眾體驗”的根本性改變。卡帶的私密性(可以隨時暫停、重復、在私人空間播放)與錄音質量的提升,使得音樂從公共集會場所的“事件”,轉變為私密臥室裏的“陪伴”。 重點剖析議題: “聽覺的私有化”: 分析卡帶文化如何催生瞭一種全新的、以個人感受為中心的聽歌模式,這與此前公共廣播時代的聽歌體驗截然不同。 跨地域版權與盜版生態: 探討在亞洲尚未形成統一版權體係的年代,盜版錄音帶和模仿者的泛濫,如何反而促進瞭鄧麗君形象的“去中心化”傳播,使其滲透到更深層次的民間角落。 聲音的“去形象化”優勢: 論述在視覺信息受限(或因政治原因不便公開播放)的地區,聲音本身所承載的“純粹性”和“想象空間”,如何使其成為比視覺明星更安全、更具穿透力的文化載體。 第三部分:文化符號的“非政治化”敘事——復雜語境下的符號構建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鄧麗君的公眾形象是如何在不同政治光譜和文化區域中被“重新編碼”的。她本人在政治立場上的謹慎與模糊,反而造就瞭其符號的巨大彈性。 我們分析瞭在冷戰背景下,這位來自颱灣的歌手,如何能同時在兩岸三地,乃至東南亞的特定群體中,占據一席之地。她的歌麯往往避免瞭尖銳的政治口號,專注於永恒的人類情感——愛戀、思念、離彆。這種“非政治化”的敘事,恰恰滿足瞭特定時期內,所有渴望迴歸純粹情感體驗的聽眾的心理需求。 重點剖析議題: “鄉愁”的普適性: 探討鄧麗君的歌麯如何成為不同地域流散者,乃至兩岸人民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非官方橋梁”。 時尚與國際化的早期範本: 分析她在國際舞颱(如日本、歐美)的活動,以及她作為少數能成功進入主流國際市場的華人女性形象,如何為後續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提供瞭參照係。 文學與藝術的“誤讀”與緻敬: 收集並分析當代文學、電影、戲劇等藝術形式中,對“鄧麗君符號”的引用和挪用,揭示這個符號在後世創作者心中占據的文化位置,及其象徵意義的持續演變。 總結:時代的句點與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是對這位歌手的個人評價,而是對一個時代的文化“切片”進行總結。鄧麗君的歌聲成為一個時代的“背景音軌”,它完美地捕捉瞭人們在快速變遷中對“美”、“柔情”和“永恒”的集體嚮往。她的“絕響”,正是那個特定時代所有未竟的、壓抑的、又充滿希望的情感的集中釋放與最終定格。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一個文化偶像如何超越其個體,成為一個時代精神圖景的精妙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