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場所: 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靈魂的場所: 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清誌 著,李清誌/ 攝影 繪
圖書標籤:
  • 獨處
  • 心靈成長
  • 自我探索
  • 精神世界
  • 哲學
  • 生活方式
  • 閱讀
  • 個人空間
  • 內省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7048
商品编码:16089643
包装:平裝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6-05-30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1. 撫慰靈魂的大師經典建築
2. 建築主題之深度旅遊指南

獨處的空間、靈魂的場所,
李清誌帶你一探全球33所淨化人心的經典建築!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是極簡主義現代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
然而網路時代資訊紛雜,颱灣人又習慣喧囂、誇張、充滿裝飾的錶現形式,使得人們幾乎很難靜下心來思索。
建築人文學者李清誌多年來走遍世界各地探訪經典建築,有些建築或場所不僅外觀特齣或結構巧妙,更能產生奧妙的空間氛圍,讓身處其中的人內心獲得安慰、靈魂沉澱安定。

本書以七個人生重要課題(孤獨、思考、信仰、死亡、歸零、內省、和解)切分, 15篇文章搭配一百多幀精采照片,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世界各地33所「靈魂建築」:從挪威山上結閤高科技和傳統手工藝的野生馴鹿中心、瑞士洛桑的漂浮圖書館(Rolax學習中心)、啟濛安藤忠雄的法國廊香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瑞典森林墓園、像美術館般漂亮的片山津溫泉街湯、伊利諾州森林中的絕美玻璃屋,到隻限期存在一年的京都玻璃茶屋「光庵」??每一處無不令人驚嘆而神往。

透過這些建築,作者希望帶領讀者們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進而體會簡單生活的美好。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清誌
建築學者、專欄作傢、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係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錶著作。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其他著作:
2015 《新天堂美術館》
2014 《旅行的速度》
2013《吃建築》
2010《島嶼建築迷宮》
2009《惑星建築》
2009《颱灣建築不思議》
2008《天堂美術館》
2007《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2006《東京建築酷斯拉》
2005《建築異型》
2004《鐵道建築散步》
2003《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
2002《街道神話》
2001《颱北LOST & FOUND》
2001《建築散步》
2000《颱北方舟計畫》
2000《巴哈蓋房子》
1998《颱北電影院》
1998《機械建築》
1997《都市偵探學》
1996《建築電影學》
1994《鳥國狂》

目錄

前言

Part 1 孤獨的場所

1-1 孤獨的必要性
(諾頓小屋|野生馴鹿中心)
1-2 獨處的天堂
(軍艦島|犬島|豊島)

Part 2 思考的場所

2-1 哲學傢與禪學傢的空間漫步
(西田幾多郎哲學紀念館|鈴木大拙紀念館)
2-2 圖書館未來式
(海之未來圖書館|瑞士理工大學ROLEX學習中心)

Part 3 信仰的場所

3-1 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光之教堂|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3-3 在潔淨的水域裡
(水禦堂|水之教堂)

Part 4 死亡的場所

4-1 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園|櫻花靈園)
4-2 麵對死亡的智慧
(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場)

Part 5 重新歸零的場所

5-1 修道院與玻璃屋
(拉托雷修道院|芳斯渥思宅)
5-2 侘寂的茶屋
(高過庵|飛空泥舟|方舟美術館|光庵)

Part 6 探照心靈的場所

6-1 湯屋小宇宙
(直島錢湯|片山津溫泉街湯)
6-2 寂靜的綠洲
(芬蘭寧靜禮拜堂|沙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場所

7-1 意識與悲劇的紀念碑
(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7-2 和好的藝術
(長崎市和平祈念館|柏林和解教堂)

好的,為您構思一本圖書簡介,書名為《未竟的交響:二十世紀歐洲思想的斷裂與重塑》。 --- 《未竟的交響:二十世紀歐洲思想的斷裂與重塑》 導言:曆史的巨響與思想的低語 二十世紀,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動蕩、也最為深刻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撕裂瞭啓濛運動以來建立起來的理性信念,科學的進步與道德的淪喪形成瞭令人不安的悖論。我們目睹瞭宏大敘事的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對存在本身、語言本質以及社會結構進行根本性審視的迫切需求。本書並非一部標準的思想史編年,而是一次深入歐洲大陸精神腹地的探索之旅,聚焦於那些在曆史的巨響中,試圖重新調音和校準人類心智指南針的思想傢們。我們探究的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理論體係如何完美運轉,而是它們在麵對極權主義的興起、資本的異化以及主體性危機的衝擊時,如何艱難地尋求新的立足點,以及最終如何走嚮某種意義上的“斷裂”與“重塑”。 第一部:理性的黃昏與形而上學的廢墟(1900-1938)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在“美好年代”的錶麵光鮮下,歐洲思想界已然開始顯現的裂痕。二十世紀初,形而上學的傳統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尼采的迴響與價值重估: 雖然尼采逝世於世紀之交,但其對上帝之死的宣告、權力意誌的闡釋,以及對西方道德基礎的徹底批判,成為理解後續所有思想運動的隱形基石。本書將細緻梳理尼采思想如何被不同的流派(從右翼民族主義到左翼存在主義)挪用、誤讀與繼承,特彆是他對“虛無主義”的診斷,如何預示瞭戰爭的到來。 現象學的細緻入微: 鬍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對僵化形而上學的反叛,試圖通過“迴到事物本身”來重建認知的基礎。我們關注鬍塞爾如何試圖通過“懸置”自然態度,為經驗世界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基礎。然而,這種對純粹意識的探求,在麵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現實時,顯得何其脆弱。 科學哲學的轉嚮: 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標誌著對傳統哲學的又一次強力切割。維也納學派試圖將哲學還原為邏輯分析和經驗驗證的範疇,將“不可證僞”的形而上學徹底放逐齣嚴肅的討論領域。本書將對比邏輯實證主義的雄心與最終在語言的內在睏境中所遭遇的局限性。 海德格爾與存在的追問: 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轉嚮瞭“存在論”的復興。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摺點,他將對“存在”的追問與“此在”(Dasein)的世俗性、時間性緊密結閤,揭示瞭人類在世界中的基本態勢——焦慮與遺忘。我們尤其關注其早期思想中蘊含的對技術本質的深刻洞察,以及其晚期對“神性”的轉嚮。 第二部:戰爭的創傷與主體的碎片化(1939-1960) 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徹底粉碎瞭歐洲人對於進步和人性的盲目信心。思想不再是高塔上的純粹思辨,而是捲入曆史洪流的求生掙紮。 存在主義的倫理睏境: 薩特、加繆等思想傢將哲學中心從“知識”轉嚮“自由”與“責任”。存在先於本質的口號,是對戰前那種預設好的人生藍圖的強力否定。本書將深入分析在極端的曆史壓力下,個體如何麵對自由選擇的重負,以及“荒謬”(Absurdity)如何成為戰後一代的集體體驗。我們也將審視薩特與法國共産黨的關係,探究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實踐中尋找或迷失方嚮。 法蘭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 阿多諾與霍剋海默在流亡中寫就的《啓濛辯證法》,是對西方理性傳統最為激烈的“內爆式”批判。他們論證瞭啓濛的理性如何不可避免地滑嚮瞭神話和工具理性,最終導緻瞭對人的全麵支配和“文化工業”對異議的同化。本書將聚焦於他們對美學和藝術如何成為抵抗的最後堡壘的論述。 結構主義的勃興與對主體的祛魅: 隨著心理學和人類學對主體性的解構,結構主義開始在語言學(索緒爾)的基礎上,試圖發現隱藏在文化現象之下的不變結構。列維-斯特勞斯對神話和親屬關係的分析,預示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思維方式的到來,為後來的思潮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語言的轉嚮與後現代的幽靈(1960-1989) 六十年代的社會運動不僅是政治性的,也是一場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思想的焦點從“存在”迅速轉移到瞭“意義”的生産機製上。 福柯的權力/知識譜係: 米歇爾·福柯的齣現,是對傳統曆史學和政治哲學的一次顛覆。他不再追問“是什麼”或“為什麼”,而是追問“如何發生”。通過對瘋癲史、監獄史和性史的譜係學考察,福柯揭示瞭知識與權力如何通過話語實踐,塑造瞭我們對“正常”和“異類”的理解。本書將詳細解析“規訓”與“全景敞視主義”對現代社會控製模式的深刻洞察。 德裏達與解構的藝術: 德裏達對西方二元對立思維的係統性挑戰,構成瞭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徹底的清理。通過對文本的“解構”,他展示瞭意義是如何不斷推延(Différance)的,一切錶麵的確定性背後都隱藏著難以把握的邊緣。 後結構主義的多元發聲: 從剋裏斯蒂娃對女性主體性的質疑,到拉康對精神分析的結構主義重構,這一時期的思想充滿瞭對“中心”的質疑和對“他者”的重新肯定。身份、欲望和差異性成為核心議題,思想的版圖變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和復雜。 結論:交響的餘音與未竟的課題 二十世紀的思想史,與其說是一部綫性的進步史,不如說是一部不斷自我否定的循環史。從對“理性”的堅信到對“結構”的依賴,再到對“權力”的警惕,歐洲思想傢們以近乎殉道般的嚴肅性,試圖為人類的未來找到一個穩固的基石。然而,每一次建構都伴隨著更深層次的瓦解。 本書試圖錶明,二十世紀的思想遺産並非一堆破碎的瓦礫,而是為我們留下瞭一係列“未竟的交響”。它們提醒我們,任何宏大的理論都可能成為新的壓迫工具,真正的哲學任務在於持續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在不確定性中保持清醒的能動性。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技術滲透、身份政治高漲的時代,重新拾起對“真理”和“正義”的嚴肅追問,是繼承二十世紀思想衣鉢的關鍵。這本書,正是對這些迴響的細緻聆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獨處空間”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常年與自我對話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得說,作者對於那種介於“傢”與“自我”之間的微妙界限的捕捉,簡直是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布置房間的裝修指南,反而是深入到我們內心深處,去探究我們為何需要一個“避風港”。比如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心理圍欄”,這個描述太精準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角落,不是為瞭逃避世界,而是為瞭更好地與世界重新連接。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那種帶著舊書頁和咖啡香氣的寜靜。作者對光影的運用描寫尤其動人,如何通過自然光綫的變化來調整心情,這完全超越瞭物理空間的概念,進入瞭精神層麵的探討。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傢客廳那個角落,那個原本隻是堆放雜物的地方,現在在我心裏已經變成瞭一個充滿潛力的“精神基地”。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輕輕推瞭一下,去更認真地對待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確幸”。這本書的節奏舒緩而有力,讀完後,我感覺靈魂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帶著一種踏實的、被理解的溫暖。

评分

這本書的文筆,說實話,帶著一種老派的優雅和剋製,讀起來需要沉下心來,不能浮躁。它沒有使用時下流行的那些快節奏的語言,反而更傾嚮於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的句子。我特彆欣賞它對“時間感”在獨處空間中如何被重塑的探討。在我們的專屬角落裏,時間似乎變得可以拉伸,上午十點的陽光可以停留很久,而夜晚的幾個小時也能被濃縮。這種對時間的“主宰感”,正是現代生活極度稀缺的資源。書中引用的許多文學和藝術片段,都恰到好處地印證瞭“場所精神”的重要性,而不是生硬地堆砌理論。每當我覺得有點睏倦時,作者總能通過一個精準的比喻,重新喚醒我的閱讀興趣。它不是在教我如何變得更有效率,而是在提醒我,有意識地“慢下來”和“留白”纔是生命力的源泉。這本書讀完後,我的書架上又多瞭一本我願意時常翻閱的“心靈地圖”。

评分

初讀這本書,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的哲學論著,畢竟“靈魂的場所”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學院派的嚴肅。然而,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宏大的命題拆解成瞭生活中的無數個瞬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聲音景觀”的描述。我們總以為獨處就是安靜,但這本書卻細膩地指齣,真正的獨處空間,其背景音往往是特定的——可能是遠處的汽笛聲,或者是老式鍾錶的滴答聲。這些聲音不是乾擾,而是構築安全感的基石。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提齣瞭許多開放性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發掘。這就像是拿到瞭一把萬能鑰匙,但最終開哪扇門,還是取決於你自己。我尤其欣賞它對“物質與記憶的共存”這一章節的論述,那些陪伴我們多年的舊物,如何無聲地錨定我們的存在感,讓一個物理空間真正擁有瞭“靈魂”。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最渴望的那份安寜。

评分

對於那些總覺得“傢裏待著也沒意思”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劑強心針。它避開瞭所有陳詞濫調的勵誌口號,而是從人類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齣發,去解析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巢穴”。作者對於“邊界感”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準。比如,如何通過細微的傢居選擇——比如一個特定的地毯、一盞閱讀燈的色溫——來無聲地嚮外界宣告“此處已設防”。這是一種高級的、非對抗性的自我保護。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我理想中的那個空間,那個空間不需要多大,不需要多豪華,但一定要是“我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你去構建一個真正能滋養你精神的“容器”。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擁有”一個空間,而是如何“成為”那個空間的一部分。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又增強瞭一截,那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篤定。

评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有點衝動的,因為封麵設計簡潔得近乎冷淡,但翻開後,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瞬間抓住瞭我。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說明文,而是大量運用瞭對比和反差的修辭手法。比如,它將都市的喧囂與個體內部的寂靜進行對比,指齣真正的隔離不是物理上的隔絕,而是心理上的“不應答”。我特彆喜歡作者描繪的那些“非典型”獨處空間,比如一個擁擠火車上的一個座位,或者是在深夜圖書館的一個角落。這拓寬瞭我對“私人領域”的定義。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書籍那樣有清晰的章節劃分,而是像水流一樣自然過渡,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瞭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空間的渴望,本質上是對“自我主權”的一種維護。讀罷全書,我並沒有急於去整理房間,而是花瞭一個下午,隻是坐在陽颱上,靜靜地觀察著樓下的行人,體驗那種“在場卻抽離”的奇妙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