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版《菊與刀》,“二戰”後同盟國處理德國問題的指導書。
“二戰”結束前,路德維希受邀對美國和軍隊高層講解德國的民族性格,因而寫成本書,並成為同盟國處理德國問題的指導原則,書中的一係列建議都在後來得到的實施和驗證。
★德國為何被神化?為何被誤解?讀懂德國人的文化世界觀,就讀懂瞭歐洲史。
德國的工業得益於德國人的嚴謹、理性、條理分明、富有創意,因而被吹捧到瞭神乎其神的程度;德國也曾因為曆史、納粹和侵略而被世人認為是個野蠻殘酷的民族。其實,真正的德國人同時具備“鐵血”和“音符”的特色,這兩種矛盾的特性匯閤在德國人身上,纔造就瞭德國的曆史和歐洲的格局。
★羅斯福親邀的德裔猶太學者路德維希代錶作
路德維希曾采訪過斯大林、墨索裏尼、凱末爾等人,並曾猛烈抨擊納粹的侵略政策,因而遭到戈培爾的追殺,被迫逃亡國外。到達美國後,路德維希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對德政策顧問,並曾隨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前往歐洲,見證歐洲的解放。
★全彩圖文典藏
優美譯文和獨到見解之外,本書還增加瞭幾十幅德國曆史人物肖像、藝術圖片,使得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德國文化,同時也能更加賞心悅目地拼讀這本《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理性、精準、一絲不苟、條理分明——這是多數世人對德國的印象。
這個民族孕育瞭無數譜寫齣動人鏇律的音樂傢、開創思想新局的哲學傢,也是18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起源地。但是,這個國傢卻也是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侵略鄰國、意圖滅絕猶太人的民族。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戰爭,另一則是田園般的寜靜。”這句話正是德意誌民族靈魂的寫照——浪漫與殘暴並存。德意誌民族的性格為何如此矛盾?為何德國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時,卻又在戰時集體陷入泯滅人性的瘋狂?
埃米爾·路德維希以其親身且直接的體驗,從德國曆史起源和文化底蘊切入,剖析“德國人”(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魯士人)的獨特民族性格,他們的傲慢與自負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對地位、組織、服從的病態著迷,徹底解析這個民族的靈魂為何如此衝突、如此矛盾。
這是一部從內部角度徹底瞭解德意誌民族性格的時代之作。
[德]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20世紀德國傑齣的傳記作傢。他是法學博士,但立誌從事寫作。大學畢業後擔任《柏林日報》駐外記者,曾親自采訪過斯大林、墨索裏尼、凱穆爾等人。20世紀30年代,由於抨擊德國納粹的軍國主義政策、預言德國將發動戰爭,他受到戈培爾等人的關注,被迫逃亡瑞士,並於1940年遷居美國。赴美後,他受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之邀,擔任美國對德政策顧問。1945年,他跟隨巴頓、艾森豪威爾將軍親赴歐洲戰場前綫,報道歐洲的解放,並為盟軍提供對德政策的指導。
20世紀20年代,路德維希寫作瞭《拿破侖傳》等,成為享譽全球的傳記作傢,此外還著有《俾斯麥傳》《林肯傳》《興登堡傳》《貝多芬傳》等。他的寫作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開創瞭傳記文學寫作的新流派。
……
譯 序
鐵血與音符的德意誌簡史
“日耳曼人”(Germani)是古羅馬對羅馬文明世界的東北邊境之外,萊茵河東岸、多瑙河北岸那些部落的泛稱。這些部落大約使用著相同的印歐語係語言;由於日耳曼人不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所以“日耳曼人”是個外來的稱呼。羅馬軍隊在公元前1世紀徵服高盧(今法國)時,即在萊茵河流域遭遇到日耳曼人,當時羅馬人稱他們為“萊茵河此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cisrhenani)與“萊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Germani transrhenani)。
由於日耳曼人是許多部落的泛稱,所以條頓人([德]Teutonen,[英]Teutons)、盎格魯人、薩剋遜人、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第人、阿雷曼人、法蘭剋人等都是日耳曼人,在斯堪的納維亞也有日耳曼人。在公元前2世紀時,條頓人大緻分布在易北河下遊的沿海地帶,後來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閤。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傾頹,日耳曼各部落不停地在羅馬帝國領土內遷徙,因而擴散在歐洲各地,這也使得後世學者在研究日耳曼曆史和語言上更加睏難。
“德意誌人”([德]die Deutschen,[英]Germans)一詞源自古高地德語,是公元5世紀到10世紀之間居住在現今德國中、南部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在拉丁文中的書寫法是“diutisc”,意為“人民的”,指的是當時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而“德意誌人”則是“說日耳曼人語言的人”。德意誌民族意識興起後,這個詞就用來指德意誌民族瞭。
如今,德意誌人不一定是德國人,因為德意誌人也可能是奧地利人或瑞士人。
而日耳曼則是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區,現代英語的“德國”(Germany)一詞即自此演變而來。日耳曼人有時會等同於現在的德國人,後世也常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
德意誌帝國的源起與沒落
11世紀時,位於多瑙河附近的一個貴族被封為索倫伯爵,是為布爾夏德一世(Burkhard Ⅰ),這是霍亨索倫傢族在德國曆史上*個可考證的首領。後來的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忠實傢臣,他通過聯姻,成為紐倫堡—索倫伯爵腓特烈一世,並將傢族名稱改為“霍亨索倫”,意為“高貴的索倫”,時年1192年。自此開始,霍亨索倫傢族從皇帝處獲得不少領土,並且緻力於通過聯姻和購買的方式擴充領地。1415年,腓特烈六世購得布蘭登堡選帝侯(Kurfürst von Brandenburg)的身份,稱為選帝侯腓特烈一世。之後,選帝侯腓特烈二世建設柏林市,使該地成為霍亨索倫傢族的首都。1618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經由繼承得到普魯士王國;後來的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1688)身為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並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而被稱為“大選侯”。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稱腓特烈一世,至此,普魯士王國(K·nigreich Preu·en)正式成立,首都為柏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即是腓特烈·威廉之父、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容剋”(Junker)一詞源自中古高地德語,本意是“尚未成為騎士的年輕貴族”。在普魯士的曆史上,“容剋”多指有土地的貴族階級,特彆是東普魯士地區,他們控製瞭所有的土地和政府;到瞭1871年,俾斯麥統一各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誌皇帝。成立德意誌帝國(Deutsches Reich)後,“容剋”更是統治瞭德國政府和普魯士軍隊。
威廉一世的繼任者、其孫威廉二世在1897年12月*後一次拜訪俾斯麥時,俾斯麥曾提齣宛如預言的警告:“腓特列大帝死亡20年後發生瞭耶拿戰役,普魯士敗於拿破侖;我離開20年之後,如果事情再這樣下去,德國就會崩潰。”
1914年6月,塞爾維亞獨立運動人士在薩拉熱窩刺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德大公之後,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德意誌帝國身為奧匈帝國的同盟,也因此嚮塞爾維亞及其聯盟宣戰,*次世界大戰於是爆發。
戰事第三年,英國海軍對德國的封鎖成效明顯,造成德國境內食品及原料不足,德國開始實施食物配給;1916—1917年的鼕天嚴寒,馬鈴薯收成不好,人民不得不吃動物飼料和小蘿蔔,因此這個鼕天也被稱為“蘿蔔鼕天”。整個戰爭時間,德國平民因營養不良所導緻的死亡人數高達50萬。德軍在戰場上的挫敗使得國內動亂加劇,結果德國水兵嘩變,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918年11月9日,首都柏林也發生瞭革命,不同派係的政黨在國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威廉二世不得已,隻有宣布退位,放棄德意誌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的王位,並帶著皇族逃至荷蘭。霍亨索倫傢族對德國的統治就此結束。1918年11月11日,*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年底成立的共和國是德國的*個民主共和體製,采取議會民主製度,製定魏瑪憲法,因此有時候亦稱為“魏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但政體的正式國名仍沿用“德意誌帝國”。1919年,魏瑪政府與戰勝的協約國簽訂《凡爾賽和約》,接受割地賠款、削減軍備與軍隊,並承認極具爭議性的戰爭罪責條款。
根據和約,德國共需賠償2·6·2260億馬剋的黃金,並且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給法國,並限軍隊人數在十萬以下,協約國同時實行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製裁。
這些情況導緻德國喪失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不過德國的工業體係依然完整,本土也未受到戰火波及,要復興德國的工商業並非難事。
令德國政府與人民*反感,並且引發強烈民族復仇主義情緒的,是強迫德國單獨承受發起戰爭的責任:“基於德國及其盟國之侵略行為,協約國之政府及其國民因戰爭而受害。協約國之政府,確認德國必須就其及其盟國導緻的一切損失與破壞負責。”(《凡爾賽和約》第二三一條)德國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和前軍隊將領隨即開始質疑和約。他們將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傢、社民黨人、共産黨人、猶太人視為叛國者,是魏瑪政權的既得利益者;猶太人尤其被視為是後方罷工及戰敗的主謀。這種觀點在德國迅速引起共鳴,並被納粹黨作為主流宣傳。
魏瑪時期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競爭激烈,政變、罷工、暴動不斷。德國政府在1923年錶示無法應付《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戰爭賠款,因而拖欠賠款;這又導緻經濟衰弱,不得不印製鈔票,導緻德國貨幣瘋狂貶值和通貨膨脹。這時候,希特勒在慕尼黑發動政變,並計劃占領該市。政變失敗後,希特勒被判監禁五年,但*後隻坐瞭九個月的牢。他於是決定通過閤法途徑登上權力寶座。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und)雖然身為保皇黨,仍決定參加1925年的總統選舉。在當選總統後,他加強總統的權力,使總統的權力不再僅僅是象徵。總理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於1929年過世後,全球經濟大恐慌嚴重打擊瞭德國,使得希特勒領導的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在1930年的國會選舉中成為德國第二大政黨。1932年年底的國會大選讓納粹黨得以晉升*大黨,因此興登堡總統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3月24日,興登堡在國會縱火案後受希特勒影響,簽署瞭《授權法案》,讓納粹黨在未擁有國會絕對多數席位的情況下,無須執政聯盟中的其他黨同意即可通過任何法案。此舉實際上等於廢除瞭魏瑪共和國的民主製度。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納粹內閣通過一項法案,宣布將總統職權轉授給總理,希特勒因而成為“元首”(Führer)兼帝國總理,並成為德國軍隊的*高統帥,所有官兵必須嚮希特勒宣誓。從此,魏瑪共和國結束,納粹一黨獨裁專製開始。
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慢慢学习
评分质量好,价格实惠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