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作者:剋裏斯多福.威廉斯(Christopher Williams)
齣版:臉譜
頁數:240
語種:繁體中文
裝幀:平裝
齣版日期:2015-08-27
尺寸:18cm×25.5cm
ISBN: 9789862352250
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
一位禪僧的美學觀,一個獨特的日本美學世界
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的禪僧
日本枯山水大師、當代最傑齣的景觀設計師之一 枡野俊明
給建築、設計、藝術和所有創作人的贈禮
【精采內容】
◎大師的禪思──設計中的禪之美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因為「留白」,所以更豐盈。
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無限。
日本擁有獨特的美意識和自然觀,自古傳承至今。
料理擺上鮮花裝飾,品嚐當季美味,室內用品隨季節更換花樣圖案,將自然引進生活中,感受四季變化,日本人將這些視為頂級的奢華享受。
從「變化」中探尋美,重視隨處飄遊的氛圍,而非「形式」。不設法支配自然,而是試著與自然共生。
這樣的美學觀,誕生於禪藝術。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生於禪僧世傢,以禪思為本從事設計,庭園作品承繼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各個國傢不同的風俗、文化、宗教,同時不斷摸索嘗試在作品中傳達日本的美意識和價值觀。
在本書中,枡野俊明以悠緩的文字,輔以庭園作品照片和手繪插圖,揭示瞭設計中的禪之美:
.「不均齊」──不完全,所以尚未達終點;沒有盡頭,所以纔有作品的成立
.「簡素」──洞見素材的多樣錶情,從簡素當中發現真正的豐富
.「枯高」──枯萎凋零卻越發美麗,展現無須任何陪襯的存在感
.「自然」──無心不做作,單純而無拘
.「幽玄」──深藏餘韻,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心靈再現,否定形式而得的所有形式的自由
.「靜寂」──嚮內的心,感受無限安靜之所
「禪」≠「宗教」,在「禪思」、「觀心」、「留白」之後,一個獨一無二的「共生」世界將啟發所有人的美學觀和創作源泉。
◎大師的美學──他們的設計都來自共生
.賈伯斯 Apple共同創辦人
「我在京都所見的枯山水庭園的縹緲禪境,深深感動瞭我。」
.重森三玲 日本庭園設計權威
「石頭與作者的呼吸調和一緻時,石頭自有行動。」
.野口勇 現代景觀雕塑大師
「日本庭園就是一件雕刻作品。」
.伊東豐雄 日本建築大師
「日本庭園建構於曖昧的秩序之上。打造建築作品時,這種曖昧正是我們應當好好參照的事項吧。」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
「事實上,是庭園構思齣建築整體,而非建築容納庭園。」
.原研哉 日本平麵設計大師
「設計就是掃除。落葉、青苔等長年的自然侵蝕,隻需要將其掃除,除去多餘的青苔,留下美好的青苔。……日本人從中感受到美。」
◎大師的對話──看不見的設計?6?4共生的設計
.庭園,何也?
.石、樹、土……從尊重所有生命做起
.擦亮內心
.不敷衍自己的修行,纔能形成錶現
.禪庭誕生的背景
.禪僧為武士闡述生之道
.一休文化學校
.夢窗國師的信念與精神
.將日本庭園運用至現代都市
.生死輪迴不息,唯有時刻全力以赴
.「試組」纔是關鍵
.不進行先入為主的設計
.柔韌的強度
.設計訪客的心
.尋找用地的「靈感」
.「佛性」優先於「自我」
.瞭解「佛」的三項意義
.讓心變化的巧思
.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閱讀地之心
.「空」的空間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設計共生
.連結外與內
.融閤場所的歷史與風俗
.空間育人
.影子比實物更能展現美
.洞見場所的優缺點
.構築現場的人際關係
.演奏大自然之音
.「白」的顏色意義
.藉由「轉用」再度賦予生命
.思考斟酌數十種組閤方式
.觀察石的臉孔和豐富錶情
.閱讀石心,與石對話
.具有品格和智慧,象徵傳說
.瞭解木之所以,閱讀木心
.彎麯、撓摺……歷盡艱辛的樹木纔美
.錶現齣穿透的「風」
.顯現空間的深邃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禦影石的選擇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
.設計「無常」
.「不完全」、「不均齊」,無限的可能性
.「簡素」,樸實單純中的豐富
.「枯高」,事物真髓中的美
.「自然」,無心不做作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否定形式的自由境界
.「靜寂」,嚮內的心
.逆嚮操作不自由的「自由奔放」
.在「留白」中灌注「思想」
.超越人們的「算計」
.運用否定加以肯定
.不排除
.禪的梅樹的故事
.不斷尋求導師
.敏銳感受世界
.判斷不留痕跡
.安排坐禪
.相繫三十億年的緣
.不拘泥於創造好作品的執念
.重要事物,一件就足夠
.追求生命極限之「道」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觀心
◎第二章 設計世界
◎第三章 與素材對話
.石
.綠
.水
.現代素材
◎第四章 追求美的極限
◎第五章 給未來的創意人
◎後記
對於“設計”這個詞,我一直抱有一種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創造,更是精神的引導。而《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我所理解的設計的深層含義。它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或風格模仿,而是關乎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體悟。禪思,意味著一種超然的智慧,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觀心,則是一種內省的視角,一種對自身與環境互動的覺察;留白,是藝術的呼吸,是想象的空間,也是一種力量;共生,則是對和諧與可持續性的追求。這本書匯集瞭65位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對話,這無疑是一個寶庫。我期待從中學習到,這些大師們是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巧妙地融入這些看不見的元素,如何讓庭園成為一方能夠安撫心靈、啓迪智慧的空間。這本書所傳遞的,不隻是一種設計技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美好人居環境的深遠追求。
评分讀到《看不見的設計》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些我曾走訪過的,讓我印象深刻的庭園。它們或許沒有繁復的雕飾,沒有張揚的色彩,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和力量,讓人願意駐足良久,甚至忘記時間。書名中的“禪思”、“觀心”、“留白”、“共生”,這些詞匯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對於這類庭園美的理解。我一直認為,最偉大的設計,往往不是被看見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那些巧妙的布局,恰到好處的材質選擇,以及對自然元素的尊重和融閤,共同營造齣一種和諧的氛圍,這種氛圍纔是設計的核心。65則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對話,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盛大的思想交流會。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些對話中,學習到他們是如何平衡美學、功能性與哲學理念,如何將“看不見的設計”轉化為觸手可及的體驗。這本書似乎是一部關於“留白之美”與“和諧共生”的深度探索,充滿瞭東方智慧的光輝。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動內心的藝術形式充滿好奇,而庭園設計無疑是其中一種。它不同於繪畫或雕塑,庭園是活的,是會呼吸的,是隨著時間、季節、光影而不斷變化的。這本書的書名《看不見的設計》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庭園設計的直觀感受:那些最打動我的庭園,往往不是因為有多少奇特的景石或昂貴的植物,而是因為它們所營造齣的那種“感覺”,那種平和、安寜,仿佛時間和空間都在那裏變得緩慢而悠長。禪思、觀心,這些詞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如何設計”庭園,更是在講“如何看待”庭園,如何通過庭園來體悟人生。而“留白”和“共生”,則進一步深化瞭這種理解,前者提醒我們設計的力量往往在於“不做什麼”,後者則強調瞭設計師與自然、與使用者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能夠與65位大師對話,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我期待能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創造齣真正有“靈魂”的庭園,那些能夠讓置身其中的人感到慰藉和啓發的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瞭。《看不見的設計》——光是這四個字,就已經勾勒齣一種深邃而充滿哲思的意境。它沒有像大多數設計類書籍那樣直白地展示作品的華美,而是引導我去探尋那些隱藏在視覺之外,卻至關重要的構成元素。禪思、觀心、留白、共生,這些詞語組閤在一起,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寜靜、內省、和諧的氛圍,這顯然不是簡單的堆砌材料或模仿風格,而是一種觸及靈魂的設計理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當代庭園設計大師們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生命力的空間。65則對話,這個數字也相當可觀,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深入瞭解不同大師的思維方式、創作哲學以及他們麵對挑戰時的應對之道。我期待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啓發。這本書似乎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可以看到庭園設計背後那超越形體的智慧,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空間之間最深刻的連接。
评分從這本書的副標題來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注重“意境”的書。《禪思、觀心、留白、共生》這幾個關鍵詞,在我看來,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景觀設計範疇,而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哲學和美學層麵。禪思,會讓人想到日本庭園的枯山水,那種極簡卻意蘊無窮的錶達方式;觀心,則暗示著設計需要一種內省的視角,去感受自然的韻律,去體會人與環境的互動;留白,在藝術中是重要的元素,它賦予空間呼吸感和想象的空間;而共生,則體現瞭對生態的尊重和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我非常好奇,這些大師們是如何將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實際的庭園設計中的。65則對話,這是一個龐大的信息量,我希望通過這些對話,能夠理解到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場地中,創造齣無限的意境,如何讓庭園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精神的港灣。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庭園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思考”庭園,甚至“體驗”庭園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