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禪修精華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著
圖書標籤:
  • 禪修
  • 佛教
  • 聖嚴法師
  • 心靈成長
  • 正念
  • 內觀
  • 修行
  • 智慧
  • 禪宗
  • 佛教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22855518
商品编码:168036133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聖嚴法師國內首套活學活用禪修精華典藏本(套裝全7冊,包括《入門》、《觀念》、《法脈》、《公案?話頭》、《默照》、《五停心?四念處》、《活用》)
聖嚴法師講授禪法,便能在深厚的修行基礎、廣博的學養背景下,貼近著現實人間的實際生活,介紹實用、易懂、健康,而且層次分明的禪修理論及方法,使得不同年齡性彆、職業層次,教育程度的社會大眾,都能分享得到禪法的利益。
這套書是依照禪修的內容分為七冊:入門、觀念、發脈、公案?話頭、默照、五停心?四念處活用。這是一套精緻實用的好書,既為禪修初入門者提供一個方便的路子,先得梗概的全貌,也讓已入門者,能夠溫故知新,時時自我檢驗。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
颱灣著名禪學大師、教育傢、法鼓山創辦人、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齣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係列冊數*多的是《寰遊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他是國際知名的禪師、教育傢、學者、作傢,特彆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實踐、知見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學義理,配閤健康淺易的修持方法,指導修禪。
他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主張以教育完成關懷的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的目的。

目 錄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1:入門》
 禪的本質
禪與禪定
禪的傳承與創新
信心和疑情
迴避與消融
山林與都市
閤理與反常
文字與不立文字
禪的副産品 藝術
坐禪的功能
坐禪即財富
可貴的人身
科學傢所見坐禪的功效
身心安全的保障
身心的調和及解放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2:觀念》
禪與禪宗
什麼是中國佛教
禪觀的佛教
禪觀在中國的變遷
禪宗的特色
平等簡樸的叢林生活
由禪宗所提供的啓示
宗通與說通(禪與教)
禪教不分流
宗說相資
藉教悟宗
神秘經驗不即是禪
不昧因果
明眼師與瞎眼師
禪、教、律、密、淨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3:法脈》

禪的源流
古印度的禪
瑜伽派的禪
印度佛教的禪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印度禪的方法
中國禪的方法
中國禪宗的禪
純禪時代
禪機時代
禪的轉變
公案禪與默照禪
禪修方法的演變
菩提達摩的禪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禪修方法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4:公案話頭》

話頭.公案.機鋒.轉語
疑心與疑情
普通的疑心
禪修的疑情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的故事
拈花微笑是宋朝以來的傳說
拈花微笑是禪宗常見的公案
絕處逢生
梅子熟瞭
梅子怎麼熟的
機鋒不在字麵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5:默照》
默照禪概說
青山不礙白雲飛——《坐禪箴》解釋
鞦水連天空花幻——宏智禪師語錄解
禪意盡在不言中——《默照銘》解釋
祖師箴言
洞山宗旨
宏智禪師坐禪指要
安踐指南
禪病療法
禪修疑難解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6:五停心 四念處》
五停心觀修行法
前言
數息觀
不淨觀
慈悲觀
因緣觀
界分彆觀
念佛觀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觀身法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7:活用》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生 活
現代人的生活
禪是什麼?
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禪
禪與現代生活
禪修與忙碌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緊張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快速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疏離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物質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汙染的現代生活
禪修與焦慮的現代生活
禪與心靈環保
人類的生活環境


媒體評論 我一心祈福者,有生之年盡我所能照亮眾生;我一心祈福著,眾安康,離苦得樂;我一心祈福著,天下眾生自在生活,尋找到生命中的慈悲與智慧。                                                                                                                                                                                      ─李連傑 聖嚴法師雖是擁有大智慧的學問僧,卻常用簡單平常的話、慈慈祥和的聲音,成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 林懷民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極具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齣的貢獻。                                                                                                                                                ─行禪師
我覺得,聖嚴法師既是一位有修行的佛教大德,又是一位傑齣的文化行者,他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麵很有成就,在佛教文化的普及與傳播方麵功不可沒。                                                                                                                                                                            ─學誠法師 免費在綫讀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1:入門》
禪的本質
在開始講這個題目之前,先澄清一個觀念:禪是不能講的,透過語言所錶現齣來的禪,已經不是禪的本身瞭。過去我無論教禪或打禪七,一定嚴厲訶罵學生的知見障,破斥學生從知識上獲得有關禪的零星知解,而我現在又來講禪,不是自相矛盾嗎?請諸位務必瞭解一點,作為*初的方便引道,還是需要透過語言來講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則下,我們特彆開瞭方便門,企圖以語言來錶達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個小題,很簡單地做個介紹。
禪與禪定
禪與禪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人提到禪,往往聯想到禪宗,而中國禪宗所體證的禪與印度的禪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禪宗的禪,是指破除無明煩惱之後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無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語文,?任何形式來詮釋,卻能産生無窮的妙用;印度的禪那(dhydna)是指禪定,中文義譯為思惟修或靜慮,意思是收攝散心,係於一境,不令動搖,進而達到三昧的境界。禪那是一種修定的工夫,三昧則是由修定而達到的一種功用瞭。
中國禪宗的禪與印度的禪定,雖然有層次上的不同,關係卻非常密切。如果沒有禪定的修持基礎,無法達到中國禪所體證的悟境。雖然有少數人未經禪定的修持,而直接産生頓悟的現象,這種特殊例外,畢竟是韆百年難得一遇,大多數人,必須要從禪定的工夫開始修持,有瞭基礎以後,不要貪著禪定的寂靜妙樂,進一步纔能齣離禪定,升人智慧的領域,這就是中國禪宗所謂禪的目的,所以中國禪不僅隻是禪定,而是由禪定齣離禪定,進入智慧的領域瞭,定境可以衡量高低深淺,智慧是無法衡量的圓滿光明。我們要開發智慧的領域,需要有禪定的修持工夫,僅隻是禪定的工夫,而不能擺脫禪定的享受,便無法進入智慧的領域,也不能稱之為中國禪。
……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2:觀念》
當然,中國為吸收印度佛教所做的翻譯工作,是從公元二世紀開始直到十一世紀時,曆經約韆年時間,一方麵將佛教變成中國化。這種工作一直做到公元八世紀時,便有瞭很大的成就,甚至達到圓熟階段。同時也在陸續地將發生於印度當時的各種佛教典籍,翻譯成中國語文。
有關中國化的佛教,可以列舉者有淨土、天颱、華嚴、禪宗,尤其從宋朝以後的淨土與華嚴,事實上已和禪宗閤流,天颱宗也沒有特定的教團。
大緻上不論任何一派的僧侶,都得遵照佛陀所製訂的戒律如法奉行,直到百丈懷海(公元720~814年)時代,禪僧也多住在律寺。不過,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適宜他們自己所修行的方法和經論。對於禪僧自成一個教團的情況,那是從百丈懷海樹立瞭禪宗生活規範的叢林清規之後。百丈懷海大師的叢林製度建立之後,佛教的中國化,纔算圓滿成熟。
可是,從對教義的自由發揮,到僧侶生活方式的大膽改革,已經經過瞭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經過許多高僧大德善知識的努力,而最後的集大成者,卻是禪宗的人物。然而在禪宗大成就的四百年前,道生法師就已經主張頓悟成佛及眾生皆有佛性,結果被當時的眾僧認為是邪說,而遭受驅逐的命運,那時距離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到中國,尚早瞭一百年。四百年之後,懷海創立從事農耕生産的生活方式時,也被時人罵為破戒比丘。
……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3:法脈》
二、天颱宗的禪法
中國的天颱宗的佛教,主張教理的認識及禪觀的修行並重,頗為類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魯巴派的密宗。天颱宗的智覬,依據印度的禪定與止觀的內容,首先寫瞭一部《禪門修證》(共十捲),接著又僅以其中禪的修行法為主,寫瞭一捲本的《小止觀》,最後為瞭發揮他對於禪觀的獨到思想,寫瞭一部《摩訶止觀》十捲。大緻上他的前二書,是講漸次的修行法,後一種是講圓頓的修行法。由於《摩訶止觀》毋寜是側重於理論的發揮,依照它來修行的人,可說太少瞭,倒是《小止觀》的內容,簡單明瞭,很受廣大修行者的歡喜使用。事實上,他也極為重視小乘禪觀法中的六妙門的呼吸法。
《小止觀》所敘述的內容,分為十章,可列九門如下:
(一)備足坐禪的先決條件
持戒、懺悔、衣食無缺、清淨寜靜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務,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師指導。
(二)厭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欲。
(三)剋服貪欲、瞋恚、睡眠、輕浮與悔惱、遲疑不信等的粗重煩惱,不使錶現齣來。
(四)調和飲食
飲食勿使過量,亦不使飢渴。調理睡眠,勿使睡眠過多,縱在夜間,隻有中夜四個小時睡眠即足。調身、調息、調心,三事閤用,不可分離。
1.調身
入坐之前,宜作準備,勿使心浮氣粗;入坐之時,宜用半跏坐,身宜正,脊宜直,勿麯勿聳,鼻與臍相對成直綫,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張閉眼。
2.調息
息者,呼吸時無聲、不結、不粗,齣入綿綿,若存若亡。坐時守息則心定,若呼吸時有聲、結滯不通,齣入不細,名為不調,心亦難定。
3.調心
第*調伏雜亂的心念,第二調伏昏沉瞌睡及浮躁飄動的心態。此宜安心嚮下,注意力集中肚臍,則心自然安靜。然而心不宜急,急則氣嚮上,會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宜太鬆,否則,心誌遊漫,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此時應將全心嚮下,注意集中在肚臍。
坐前的身、息、心,宜由粗而細。坐完時的身、息、心,宜由細而粗。坐完時,當動心、吐氣,微微動身,再動肩、手、臂、頭頸,而至兩腳。坐後如不運動按摩,細法未散,留住在身,令人頭痛,骨節猶如風勢,以後坐禪時,則會煩躁不安。
(五)方便行
立誌發願,脫離一切妄想顛倒而得禪定智慧。堅定持戒,專精修定心念。世間虛妄不實,禪定智慧,尊重可貴。籌量世間欲,與禪定智慧樂的得失輕重。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六)修止觀
1.坐中修止觀
修定的姿勢,以跏趺坐為*好。
2.曆緣對境修止觀
坐得勞纍之時,雖在其他的一切時地,也當修行。所謂“曆緣”者,共有六種,即是行、住、坐、臥、勞動工作、談話等,均有一定的方法,用來調伏身、口、心。所謂“對境”者,即是當在眼見色時、耳聞聲時、鼻嗅香時、舌受味時、身受觸時、意知諸法(事物)時,均有一定的修行方法。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4:公案話頭》
流傳到今天的“公案”,是禪宗師徒間的對話、教誨和名言。“名言”不專指言語,因為往往師父和弟子都沒有說話。禪宗“不立文字”,所以不光是指文字、語言而已,還包括瞭所有的溝通方式。公案裏的動作、說辭隻不過暗示答案,並不直接提供答案。
一個對“禪”體認不足或不瞭解禪修特質的人,公案對於他,不過像是瘋子間的對白而已。大緻說來,容易懂且涵義相當明顯的公案*淺,而莫名其妙、語義不明的公案程度比較深。所謂“悟”,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禪宗師徒間的對白常常反映瞭這一點。此外,悟到很深境界的人,通常可以分辨齣某個公案屬於某個層次,甚至同一個公案內,這一句是指這一個層次,而另一句所指則是另一個層次。
昨天有一個學生問我:“學生能不能分辨晤的不同境界?他的師父能不能看齣他有沒有進步?”我迴答說:“學生不進步的話,他當然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如果他真的有進步,各種層次的差彆就會很明顯,幾乎可以說就像單身生活和婚姻生活的差彆一樣。.學生應該可以感覺到他有沒有真正的進步。當然,他的師父也應該看得齣來。假如他看不齣來,他大概不是個很好的老師!”
我在禪七的開示中也常說:“一個人未入禪門之前,?功用到不知自己在吃什麼、在喝什麼,不想睡覺,眼前的景物視而不見,周圍的音聲聽而不聞,雖然如此,但還是沒有進入禪門。”這個階段叫做“忽略現實”。入門之後,他纔能恢復一種比較正常的心態,他的自我、自卑感,都會減少。
……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5:默照》
至於真實的空間無限,則有三種情況:一是佛陀的神通境界,其他凡聖眾生的神通境界則不能無限。
二是從很小的一點而看到無限,在《楞嚴經》裏,就說“於一毫端”三世諸佛轉大**。也就是說,三世一切諸佛同時都在一根毫毛的尖上,說無量佛法度無邊眾生。那是因為無窮的小便等於無,既是無小可小,那不就是無窮的大嗎?三是明心見性,親見實性即是無性之時。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靈然”不是虛空,而是空間,這個空間不在內、外、中間,因為這個地方講的都是心,唯有不動心的體驗是無限的空間,因此“靈然”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活活潑潑。
“獨照”是唯有觀照和覺照之意。默時無雜念、照時不散亂,默時心靜,照時心明。這種經驗隻有在默照互資時,纔能發生。否則的話,隻應稱作“暗然獨疑”,所以眾生看一切的人都是眾生,若能破暗為明,便可化疑為照,故以佛眼視眾生,眾生都是佛。曾有一位禪修者在小參時告訴我:“我好像是在跟什麼人鬥爭呢!”我說:“那是你自己在跟自己鬥爭。”他說:“自己怎麼可能有兩個我呢?”我說:“何止兩個,而是無數個。雜念妄想如絲如麻。因前念與後念矛盾,所以覺得有兩個人在心中角力鬥爭。那就是疑暗而非默照。”後來我教他一句話:“不除妄想莫求真。”不用排斥妄念,隻要不去理它就會安靜下來。如池水本清,隻因有外力侵擾,便成渾濁,如能任其自然,便會還歸清淨。“靈然獨照”的功能,必先有其靜默的工夫作前道。
“照中還妙”是在清楚裏麵,無所不容。是說默照功力用上之時,對於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從很多角度、很多層麵,得到無量的消息,乃至要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來”。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非語言文字所能錶達,也齣乎思想符號的範圍之外,其中的奧妙,盡在無言的覺照之中瞭。
露月星河,雪鬆雲嶠
這是形容正在默照情況下的心境,“露月”是說天上無雲也無霧,隻有圓滿明朗清楚的月亮,那是默照時的心境,明淨如滿月。
“星河”即是銀河,在有月亮的時候,月亮非常清楚,在沒有月亮的時候,滿天的星看得非常清楚。而釋迦世尊的開悟,也是由於見到瞭非常明亮清楚的星。這個星河就代錶我們默照工夫用得很好的時候,可有萬點明星一覽無遺的心境齣現。普通人的心,則不見月亮也不見星河,倒是滿天的煩惱烏雲。
“雪鬆”也是比喻,是在說明用默照工夫時的心。鬆樹上麵覆滿瞭雪,外觀不見鬆樹隻見雪。在寒鼕降過大雪之後,林間的每一株鬆樹,看起來都像是玉雕粉妝水晶做的,一片清涼明朗的景色,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到這樣的程度,必然是開朗、安定、舒坦、寜靜的。
“雲嶠”是在形容默照時的心好像山峰上的雲。雲在山頂能遮山,山卻沒法擋住雲,這是錶示心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為什麼不講天空中的雲而講山峰中的雲?因為雲在空中根本沒有東西可以阻擋它,山峰則是阻礙的東西,雖有山頂阻礙而雲不受阻礙,這纔能比喻默照工夫的灑脫心境。那時若有美人坐懷而心不會亂,威脅利誘而心不會動,分解肢體而心不怖,因為心得自在,不受境牽。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
“晦”是黑暗,“明”是光明。心境在現實黑暗的情況下,更加明朗,就是在煩惱中能使智慧增長。
“彌”是經常持久,外錶看他好像是糊裏糊塗,事實上他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智者可能木訥,但他的心胸磊落,不會自欺欺人。“隱”是隱藏,“顯”是錶現。“晦”及“隱”是默照的“默”字,“明”及“顯”是默照的“照”字。默時有似癡呆,所以如晦如隱,照時智慧靈然,所以如明如顯。默照同時,則其心境不動而萬古長明。這是說明智慧心的形態和力量。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6:五停心四念處》
五停心觀修行法
數息觀
一、數息
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數目。一般而言,以數呼吸為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覺上麵,每感覺到氣自鼻孔齣去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十為一個循環,數到十以後,再從一開始。
平常人的呼氣較入氣舒緩,時間也較長,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氣是較為容易的,而吸氣的時候,則須瞭瞭分明地知覺氣息的進入,保持著覺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時。若數息的工夫用上瞭,呼吸會漸漸變得緩慢而深長,甚至?不大感覺到氣息的齣入瞭,則可以進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還是專心於呼吸的齣入,但可不必計數。
有幾個問題是初學者常常發生的,如數息時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妄想雜念,特彆是在齣息、入息的中間或是正在吸氣的當兒。此時隻要立刻把注意力從妄念上拉迴來,繼續數下去即可。另外,初學的人可能會頭痛、頭暈、呼吸睏難,那是因為頭腦緊張、求好心切,所以氣上頭部,無法自然地呼吸瞭。
呼吸應該是放鬆而自然的,數息的工夫要綿綿密密,但身心則是輕輕鬆鬆,不可刻意地控製呼吸或極力地想排除?念,那會使得呼吸的速度愈來愈快,或者愈來愈緊迫,便造成更多的阻礙。
還有,數久瞭之後,初學者容易陷入一種機械化的數數目的情況,或者變成昏沉無記的狀態。此時應奮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和醒覺。或可暫時改用倒數的方法,從十數到一;也可以跳著數,如一、三、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
《聖嚴法師禪修精華7:活用》
禪是什麼?這是從“現代人的生活”這個觀點而講禪。佛學上的*高境界是“不可思議”,意即無法用頭腦去想象、推理,無法用嘴巴說明。這是佛法*高的層次,或者是佛法體驗的*高層次。
禪是什麼?剛纔一開始我就告訴瞭諸位,禪沒辦法說明,它不可思議,沒辦法講、沒辦法想,所以不必講、不必想。但我還是要講,那隻有配閤實際的生活來講、旁敲側擊的講,根據前麵所提的六項,配閤著講,看看禪對現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對知識而*越知識
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禪不反對它,但若說要充實學識至“汗牛充棟”、“學富五車”的程度,或把耶魯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全部讀完,那也不必。
禪宗史上的六祖惠能並不識字,至少識字不多,不像現代的人要讀幾十年的書。在禪師之中,有讀書人,不讀書的人更多,知識分子占少數。禪宗斥知識為葛藤絡索。相信知識、倚賴知識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這種人不可能瞭解禪。
我說知識、學問不離思想、語言,而離開思想、語言,纔能得到禪,因此仰賴知識理解禪是睏難的!可是我又說禪不反對知識,那怎麼說呢?知識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開悟後,仍要聽經,這樣他可以知曉佛學上的名詞、理論,他可用那些邏輯、名詞化度其他人。如果他僅僅開悟,而嘴巴不能說,如何化人?如果沒知識,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經》傳世。《六祖壇經》充滿智慧,也利用知識,而且有好幾部經對六祖來講是很熟悉的,這是知識。
知識是用之於對外的。同樣的,知識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的——理解如何體驗禪,如何進入禪的境界。所以禪不反對知識,但也不倚賴知識,而是*越乎知識。
二、順乎科學而不受科學限製
科學能改善、運用物質生活的條件,以及人與人之間事務的處理,因而分齣自然、社會、人文的科學。
禪不反對科學,因為禪並不是一樣東西,也並不否定一樣東西,它並非是什麼。
從《六祖壇經》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說:“我有三十六對,能瞭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對就是生、滅,煩惱、菩提,明、暗,清、濁等,這都閤乎邏輯,邏輯本身就是科學,從科學精神來求證。鬍適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禪要證據,因此禪宗重印可、印證,不管自己禪修有多深的體驗,一定要有老師證明。老師是過來人,他知道新進入禪境,或得到禪的悟境的人是什麼程度。自以為是,便不科學。
有一位科學傢跟我說:“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視經驗的邏輯。僅僅是邏輯上講得通,不一定是事實上通。所以今天科學有理論,理論之後,要講實踐,要實驗。如果理論講通瞭,在實驗上通過瞭,那證明你這是正確的,這是科學的精神。如果你說這是在佛法道理上講得對,我可接受,但是在實驗室裏實驗一下,纔能讓我信服。”我告訴他:“這是精神的,實驗室裏隻能用放大鏡、顯微鏡,或方程式把它代齣來。禪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實地從事,等於說我們有瞭理論,你到實驗室去從事實驗的工作,你願不願意去實驗?”他迴答:“我現在信都不信,怎麼去實驗?”我說:“你這就不是科學的精神。比如有一位理論傢,把一種理論說明瞭,說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願意到實驗室去實驗,而實驗室那個人說我不想實驗,因你還不能證明它是行得通的,這就本末倒置,不是科學。如果要講科學,就照你說的,有理論你願意去實驗,實驗以後纔可以證明。精神的部分,是不可思議的,就是已經體驗過的人,他沒有辦法寫成文章,或者拿給你看,就是要你親自去體驗。然而這絕對沒離開科學精神。”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