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包郵 讀懂中國改革 係列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將改革進行到底。
黨政機guan推薦全國乾部閱讀叢書。厲以寜、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鄭永年、夏斌、巴曙鬆、黃益平……深入解讀中國經濟,精準把握政經時局大走勢。
未來十年,麵臨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期。
《讀懂中國改革》係列迴顧改革四十年,展望未來的增長點和發展空間,指齣未來投資決策的正確方嚮。
縱嚮關注中國改革進程,評判改革成敗得失;全麵厘清中國改革邏輯,解讀未來中國道路 。
《讀懂中國改革》係列匯聚國內一流經濟學傢和精英學者,厲以寜、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鄭永年、華生……聚焦中國目前的改革開放和新一輪的路徑與戰略,對中國改革這一宏大話題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從經濟改革到行政體製改革,從改革的路綫圖到改革的突破點,從人口紅利到利益邏輯,從轉型期的社會穩定到政府職能轉變,從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在《讀懂中國改革》係列中,各路學者各自從自己的專業領域,迴顧改革,前瞻國是,對改革動力來自何方、如何剋服當前麵臨的阻礙、如何有效推進等問題進行深層思考,對未來改革道路進行展望、分析和設計,以期讓民眾讀懂中國改革,成為大眾把脈時局、改變命運的引路之作。
讀懂中國改革1
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和路綫圖
讀懂中國改革2
尋找改革突破口
讀懂中國改革3
新常態下的變革與決策
讀懂中國改革4
關鍵五年2016—2020
讀懂中國改革5
如何應對未來十年
厲以寜,著名經濟學傢,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林毅夫,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閤會專職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傢。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孫冶方經濟學奬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其中在完達山狩獵七年半。1978年從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産權與閤約、經濟史、經濟製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製與管製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瞭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製度、發展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等課程。著作有《改革的邏輯》、《城鄉中國》、《競爭與繁榮》、《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産權與製度變遷》等。
鄭永年,中國問題專傢,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執教北大,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 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裏奇齣版社《中國政策叢書》 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著作有《不確定的未來》等。
漸進改革的好處是震蕩低,但漸進改革的難處是堅持漸進不容易。經驗證明,體製成本降,經濟就會很好地發展;體製成本捲土重來急速上升,國民經濟會被拖纍。
經濟和改革方麵也需要匠心,做企業、做科研、做品牌需要匠心,搞經濟改革也需要匠心。什麼是匠心?匠心就是僅僅抓住*基礎的東西,堅持不懈,隻管耕耘,不管收獲,不要追求短期的迴報。
如果我國經濟中長期存在一個投機性相當強的、能製造泡沫的領域,它就會和實體經濟和創新爭奪資金,而在這種爭奪的過程中,製造業領域和創新往往是不占上風的。如果這種局麵得不到改變的話,我們的製造業轉型和升級、中小企業的創業和創新,以及我們要實現的創新驅動,在資金支持方麵就會遇到相當大的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突齣的結構性矛盾之一,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金融領域和房地産領域齣現瞭資産泡沫現象,非實體經濟聚集瞭過多的發展資源,嚴重削弱瞭增長新動力賴以形成的基礎。
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特彆是在中國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推進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市場化原則;二是法治化原則;三是全球化原則。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也有利於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如何麵對不確定的未來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
已知的*好答案是“不確定”
經濟學常常被看作一門憂鬱的學問,看未來不那麼明朗樂觀。亞當·斯密還比較明確,認定隻要提供充分的經濟自由,看不見的手就能把人類帶嚮一個更好的經濟增長。他那個時代,英國工業革命蒸蒸日上,實踐也支持看未來明確樂觀的經濟學。《國富論》*瞭不起的預見,是斷定美國經濟有遠大前途,這點後來得到驗證。
但是亞當·斯密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迅速展開所引發的矛盾,很多經濟學傢就不那麼樂觀瞭。*知名的是馬爾薩斯,相信人口增長會持久快於食物增長,所以未來一定麻煩,要靠飢荒、災難,甚至戰爭等來重建平衡,由此也給經濟學打上瞭憂鬱的印記。
到瞭《共産黨宣言》,一方麵非常樂觀,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給人類曆史帶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生産力解放,同時又基於社會化生産力的爆發性增長,預言資本主義生産關係必將滅亡。自那時起,這個大判斷一直在經受檢驗,說資本主義要滅亡,卻一直還沒有滅亡的緊張揮之不去。
蘇聯曾有幾十年的樂觀,不但證明“一國可建立社會主義”,而且要“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輝煌的時期是“二戰”,用計劃體製動員起來的工業能力成為反法西斯的物質基礎。戰後更樂觀,赫魯曉夫放言“一國建成共産主義”“20年趕超美國”。可惜沒得到驗證,在和平時期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競爭中不但沒勝齣,還弄得經濟停滯、體製僵化,一直到蘇聯解體,也不可能留下明確樂觀看未來的遺産。
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建設,先學蘇聯,也樂觀過,趕不上美國也要超英國。不幸“大躍進”遭挫,靠調整穩住腳跟,卻又轉嚮階級鬥爭為綱,“文*”更把國民經濟拉到瞭崩潰邊緣。逼到瞭無路可退,纔有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當然改革開放也是看好未來,鄧小平認為世界將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讓中國集中精力搞經濟。1980年提齣20年翻兩番。中國做到瞭,進入新世紀頭10年又翻瞭一番,翻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過迴看20世紀80年代的齣發點實在很低,像我這樣大學畢業參加農村調查研究的,當時要直麵的實際,是“八億人搞飯吃,飯還不夠吃”。所以非改革不可,改又不易,解決一個問題又冒齣一批,到今天也不能說完全改好瞭。怎樣看未來,樂觀還是悲觀?老實講當下問題數之不盡、糾纏不清,沒工夫好好想將來。
教書要講到預期,闡明人們行為受對未來看法的影響。我知道關於未來*好的理論答案是“不確定性”,那還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的著作(《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5年11月齣版)裏提齣來的。何謂“不確定性”?就是經驗概率也推不齣來將來一定會是個什麼樣,不妨乾脆譯成“莫測”。按奈特的原意,不確定性比“風險”來得嚴重,本質上不可測,用保險機製也對付不瞭。這與現代物理學傢或有一拼,他們說觀察一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時,無從預知它究竟是什麼,根本就“測不準”—“莫測”是也。不確定的世界怎麼應對?經濟學得齣瞭一些今天看來還站得住腳的結論,那就是離不開一套製度—法治、市場、財産權、閤約,特彆是股權閤約。為什麼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理論上追到底,就是未來不確定。
“對未來嚴陣以待”
以上答案靠得住,但不好說完美。首先關於未來不確定、莫測,似乎沒什麼更多內容可說,導緻對“人們怎樣看未來影響其當下決策與行為”的忽視,降低對行為的理解力和解釋力。其次,莫測無非“天有不測風雲”,容易讓人“預後不良”—似乎不確定總意味著災難來臨。其實,不確定性也可能是意外驚喜,並不是單邊確定的倒黴。
所以對“不確定”還可以解析。這方麵,彼得·蒂爾的《從0到1:開啓商業與未來的秘密》(中信齣版社於2015年1月齣版)對我有啓發。作者把人們怎麼看未來,構造成一個兩維對兩維的矩陣(明確/不明確,樂觀/悲觀),得齣瞭四個象限:明確樂觀,不明確樂觀,明確悲觀,不明確悲觀。然後他把“各國看待未來的方式”,裝進瞭這個認知矩陣。當然不夠嚴謹,因為“各國”都有一大票人,看未來的方式不盡相同,所以頂多是對各國主流看法的概括,少不瞭作者自己的主觀印象。雖然不那麼嚴謹但對我也有啓發,衝擊力還不小。
譬如他認為,“從17世紀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者都領導著西方世界”,而“1950—1970的美國”,更是有史以來“明確樂觀主義”的典型代錶。言之成理乎?蒸汽輪船、鐵路、電報、大規模機械化、化學廣泛應用、跨海隧道、地鐵、陸地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從蘇伊士到巴拿馬運河開鑿,所有這些改變人類生活的壯舉,難道真是“被法術召喚”齣來的嗎?作為得天獨厚的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美國自然稟賦豐裕,人口又不多,開荒種地吃飽飯、賣點棉花煙草木材,對那代歐洲移民足夠好瞭吧?為什麼還要發明工廠流水綫、造帝國大廈、建金門大橋、搞曼哈頓計劃、投資洲際高速公路,還要實施阿波羅計劃?更不要提無數民間的奇思怪想、膽大妄為之舉。總之,沒有哪一樣是“純自然”的,一概是人工、人為之物。人做事情之前,總受對未來看法的支配,難怪蒂爾先生把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美國,毫不猶豫地劃入看未來“明確樂觀”的第yi方陣。
不過,作者認為後來的美國轉嚮瞭“不明確的樂觀”。特徵是“樂觀但又迷茫”,金融傢取代科學傢和工程師成為天之驕子,“財技”比科技更加耀眼,人們高估“機遇”,低估“規劃”和持久努力,低儲蓄、低投資、高消費,讓金融、政治、哲學和人生一並濛上不明確樂觀色調,誰也不問究竟能不能持久。當然,作者以為“當下歐洲”更糟糕,受“不明確悲觀”的支配,得過且過,眼看油瓶都倒瞭,議論半天也沒見誰當真起來扶一扶。
讀來*受刺激的,是這本小書居然把“現在的中國”列為“明確悲觀”之代錶!為瞭不至麯解作者原意,容我給各位讀段引文,“一個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者相信未來是可知的,但卻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也許當今的中國是*典型的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者。美國人看見中國的經濟迅猛增長(自從2000年以來,每年都有10%的增長),便認為中國是一個自信能夠掌握自己未來的國傢。…… 其他國傢都害怕中國將要統治整個世界,而中國是唯yi一個認為自己不會統治世界的國傢”(《從0到1:開啓商業與未來的秘密》,第87頁)。
根據是什麼呢?“老一輩的中國人孩童時都經曆過飢荒,因此展望未來時,總會考慮到天災。中國公眾也知道‘鼕天’即將來臨。局外人著迷於中國內部的巨大財富,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國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財産轉移齣國,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就省,以求儲備充足。中國各階層人士都對未來嚴陣以待”(同上書,第87–88頁)。
不管大傢同意還是不同意這位仁兄隨口大發的議論,我讀後還是很受觸動的。其實自我劃界,還歸不到上述四個象限中的任何一個。勉強要劃,不過是個另類而已—“埋頭觀察闡釋經驗現象,無暇顧及怎樣看待未來”。任何人問我關於未來的問題,我都迴答“不確定”一瞭百瞭。這樣久已習慣的思維定式,要不要有點反省呢?
以色列的啓示:難做之事易做成
更多觸動來自去年以來兩次訪學之旅。第yi次是到以色列,是正和島商學院組織的,受邀與一批年輕企業傢同行。時間不長,加上*後我自己去看一個沙漠裏的基布茲,前後8天而已,但震撼不小。行前找到一些讀物,說以色列是上帝的“應許之地”,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到瞭纔知道不完全如此,這個法定麵積比北京市還小的國傢(實際控製麵積2萬多平方公裏,略大於北京),自然資源極為匱乏,60%的國土為沙漠,可耕地僅60萬畝,大約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南部地區甚至不足每年30毫米。但現在的以色列卻是“歐洲菜果廚房”,每個以色列農民可供養的人口,從1955年的15人增長為2014年的400人,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産品大量齣口,滴灌技術和設施農業稱雄全球,連淡水和海水淡化技術也齣口。
更瞭不得的,是它總人口800萬,卻擁有7000多傢科技創業公司,是除美國、中國之外,納斯達剋上市公司*多的國傢,擁有比美國、歐洲還高的人均創投資本。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 3.5萬美元,高科技部門貢獻瞭總齣口的50%,就業的10%。
憑什麼?就憑人。特彆是憑人掌握的知識,憑把知識轉成技術和産品的卓越能力。哪來的這套本事?源頭還是教育。我們中國人也重教育,但對比之下重點有彆。一是人傢的教育重信仰,讓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堅信自己不但是上帝之子,且生來就可以“與上帝角力”,所以自強不息,絕不懼怕任何艱難睏苦。二是雖信仰虔誠堅定,對拉比也極為尊崇,但從小受鼓勵大膽發問、審慎懷疑、挑戰權wei。猶太母親對放學迴傢的孩子,不問考試也不問成績,隻問“今天是不是問過一個好問題”。
我在佩雷斯中心聽瞭一場阿龍·切哈諾沃的講演。在他小時候媽媽教他說,人走進一條河流,可以順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要永遠逆水走”。這就預先畫齣瞭他一生的軌跡:在任何領域一旦成功走順,立刻另闢一個領域逆水行舟。學術上打遍國內無敵手,他就跑到美國闖天下,評上終身教授後又不甘順境,再迴特拉維夫主攻科研難關。2004年他獲諾貝爾化學奬,是以色列國內獲諾奬第yi人。他的經驗體現瞭《塔木德》裏的一條哲理,即“難的事情反而容易做成”。
另一場精彩分享,報告人是以色列國防部武器研發前總管丹尼戈爾德準將,介紹研發“鐵穹”(Iron Dome)的故事。背景是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戰爭,鄰國嚮以色列北部地區發射瞭約4000枚火箭彈,造成44名平民死亡,迫使25萬人被疏散,100萬人不得不躲進防空設施。同時,在南部還有近100萬以色列人在射程更遠的“卡桑”(Qassams)火箭彈的威脅之下。2007年時任國防部長佩雷斯選擇“鐵穹”應對,領導研發的正是這位丹尼戈爾德。6年後,“鐵穹”完成實戰部署,僅2009—2012年三年間,就成功攔截瞭245枚來襲火箭彈。在報告中,這位前準將給我們播放瞭一段視頻:一大傢以色列人正舉行婚禮,空襲警報響起,卻沒人慌慌張張跑嚮防空洞,大傢反而舉起手機對天空拍照,但見被攔截的火箭彈在空中散開,活像外邦來賀的禮花!退役後的丹尼戈爾德初創科技公司,研發一款微型導彈,用在人體的血管裏打血栓。
難怪以色列成為一個與其資源和人口數量完全對不上的創新國度。到以色列,我們纔知曉那些名滿天下的矽榖超級科技公司,從微軟、Intel、蘋果、Google到Facebook,無一例外都在特拉維夫設科研中心。在以色列研發齣來的、真正稱得上改變人類生活的關鍵技術,足可列齣一張長長的清單。再問一次,人傢憑什麼?憑人傢的智慧和永不枯竭的那股勁兒,看來這個民族把對神的信仰轉化為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信念,敢於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未知。倘若問以色列創業人群怎樣看未來?“明確樂觀”絕對占據主流。否則,他們為什麼老挑彆人不敢想、不敢碰的事情做?前麵探路的成功鼓舞著後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確定的未來機會無窮。
百無禁忌想、腳踏實地乾
第二次訪學就在前不久,我們幾位老師、同事和校友,自行組團到美國考察創新。事情緣起2015年在北大國傢發展研究院辦過一個論壇,請到一傢中國創投公司的創始人王煜全,介紹他們在美國投資科創項目的經驗。他還請來一批美國科創公司的企業傢和科學傢,現場說法、演示、答疑,一起討論王煜全概括的“美國積木式創新”,讓參會師生大開眼界。此後我的一位同事薛兆豐教授躬逢其盛,參與組織瞭積木式創新的訪學之旅,並發布他與煜全閤著的《全球風口—積木式創新與中國機遇》,詳述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拜杜法案》,怎樣與其他經濟法律製度和政策配閤,一起促成聯邦科研基金、非營利大學、教授與博士、各路創投資本、企業傢等資源有效組閤,在極不相同的技術經濟方嚮上創新,以及對中國製造業和中國創新的意義。
我是全程聽瞭那個論壇的發言,也全文拜讀過王、薛兩位的新著。多年習慣,凡聽著有意思的,*好能實地看一看。知道今年他們還組織“積木式創新的深度考察之旅”,報名成行,與三十幾位同有此項偏好的同事校友一起遊學兩周。所謂積木式創新,要點是打通科學象牙塔裏的“想法”(idea)與産品、市場、産業之間的經脈。所以此次遊學,基本就在舊金山灣區與波士頓走廊,圍著兩傢知名大學打轉轉。過去是來過的,也聽過斯坦福大學的校訓“讓自由之風勁吹”以及MIT的校訓“動腦又動手”。原來不知道的,是美國*好大學的思想能量,早就越齣本來也不設圍牆的校區,與市場和産業精銳部隊,打成一片。
還是舉幾個印象深的實例,迴答在前沿做事的人怎麼看未來。先說XCOR,從洛杉磯往北約90英裏處,一片半沙漠地帶裏竪起一座“通往太空的門戶”,那就是莫哈韋航天航空港(Mojave Air and Space Port)瞭。XCOR是設在此地的一傢科創公司,研製垂直起降、可往返太空飛船的發動機。毫不起眼的倉庫式廠房裏,40多位科學傢和技工已經忙瞭十幾年,除瞭預售過一批太空遊機票(每位9.6萬美元,真有美國人來埋單),XCOR連一分錢的進項也沒有,就靠投資人燒錢研製著一個型號又一個型號的太空發動機。
我們見到的那些樸樸實實的傢夥,他們究竟怎樣想未來?據說在莫哈韋小鎮上聚集著一幫太空迷,基本共識是地球不堪人類負擔,要為太空移民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先嚮火星移民200萬吧,那不過是一
包郵 讀懂中國改革 係列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多位著名經濟學傢的聲音 絕對值得一讀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解讀中國經濟係列圖書,用心閱讀
評分包裝很精美,促銷買的很給力
評分很不錯,都是專傢觀點,要好好學習
評分包裝精美 大傢製作 希望能學到很多東西
評分很不錯的書,看瞭半本瞭,也是在講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曆程!值得看!
評分買書我隻認京東!買書我隻認京東!
包郵 讀懂中國改革 係列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