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 | 作者 | 穆薩·餘崇仁 |
| 定價 | 120.00元 | 齣版社 | 宗教文化齣版社 |
| ISBN | 9787802541986 | 齣版日期 | 2009-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16開 | 商品重量 | 2.043Kg |
| 內容簡介 | |
| 《穆斯林聖訓實錄》的內容除伊斯蘭的六大信仰和五大主命功課外,不少篇章論述瞭有關穆斯林的社會行為與日常活動、飲食起居、待人接物與道德修養等問題。其中包括婚姻、婦孺、貿易、農耕、遺囑、繼承、饋贈、刑律、律法、狩獵、飲食、服飾、交往、禮儀、求學等方麵的宗教律法與規定,也包括對《古蘭經》不少經文的解釋和闡發。曆來被作為伊斯蘭國傢各類學校的教本和講學、研究的參考。《穆斯林聖訓實錄》共分57章,收錄聖訓1.2萬餘段,傳述係統1萬多個,除去內容重復的聖訓,約有7275段。為伊瑪目穆斯林曆盡艱辛,費時15載,在遊學過程中,從采集的30多萬段聖訓正文素材中,經過考證核實、認真分類、精選輯錄而成。穆斯林在捲首寫有長達萬言的緒論,論述瞭聖訓在伊斯蘭教義、教法領域中的地位和聖訓學的基本理論與要求,介紹瞭當時聖訓學的基本原理和內容,提齣瞭鑒彆聖訓的條件,強烈譴責僞托穆聖名義捏造謊言,禁止從“虛弱的人們”那裏接傳聖訓,並揭示瞭當時聖訓傳述人的一些缺點,同時陳述瞭他整理、輯錄該聖訓集所采取的原則和方法。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書架上顯得格外沉穩大氣。我特意挑選瞭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指尖劃過封麵的紋理,能感受到製作方對細節的用心。內頁的紙張選得也很好,米白色的,不刺眼,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排版布局極其考究,文字間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用瞭一種既醒目又不突兀的字體來區分,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我翻閱瞭其中幾捲的目錄,可以看到編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梳理瞭不同的體係和分支,清晰的結構劃分使得龐雜的知識點變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文獻的讀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研讀。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而非僅僅是信息載體。
评分說實話,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對“細微之處”的捕捉和呈現。我們通常在概覽性的介紹中讀到的是宏大的教義框架,但真正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瑣碎卻又堅持不懈的細節。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細緻入微地記錄瞭在古代社會中,關於飲食起居、人際交往、乃至情緒管理的方方麵麵。這不僅僅是宗教指導,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自洽的生活哲學體係。閱讀這些章節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在那個通訊不便、信息匱乏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這樣一套精細的規範來維係社區的凝聚力和個體的道德自律的?這種對“日常實踐”的深度挖掘,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教義文本,變成瞭一部展現古代社會生活肌理的百科全書。這種對“小事”的尊重和記錄,恰恰體現瞭其編纂者對人類經驗的深刻理解。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跨文化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為紮實、多維度的研究基礎。我發現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法匯編,它更像是一部活態的社會史。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和地域傳述鏈的對比分析,我能清晰地看到宗教思想是如何在與地方習俗、政治權力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演變、適應和固化的。編者在注釋部分所引用的旁證資料和學術考據,翔實到令人驚嘆,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舉例來說,書中對某一特定行為規範的不同流派解釋差異,配以詳盡的文獻齣處,這對於任何希望進行深入學術探究的人來說,都是無法替代的寶貴資源。它不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比較,去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認知。
评分我必須坦誠地錶達,初次接觸這類宏大的曆史與宗教文獻時,內心是有些許忐忑的。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晦澀難懂、充滿專業術語的“天書”,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或編者)在引入部分所下的功夫簡直是神來之筆,他們沒有直接拋齣艱深的教義,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富有代入感的方式,勾勒齣瞭這些傳統形成的曆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真切地體會到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些教誨的。特彆是那些關於社會倫理、個人修養的敘述,即便拋開宗教背景,它們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處世智慧,至今讀來依然振聾發聵。這種將“曆史感”與“現實關照”完美結閤的敘事技巧,讓原本厚重的文本變得鮮活可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所選用的翻譯風格。我留意到譯者似乎刻意避開瞭那種過於直譯導緻的生硬感,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貼近現代漢語敘事習慣的錶達方式,使得那些跨越瞭韆年時空的概念,依然能夠被我們當下的語境所理解和吸收。當然,這種風格上的取捨也帶來瞭一些微妙的挑戰,比如在某些極具文化特定性的詞匯上,譯者使用瞭腳注進行詳細解釋,這在保持流暢性的同時,也確保瞭專業術語的準確性沒有被犧牲。總的來說,這套書在翻譯的“可讀性”與“忠實度”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點。它沒有把我們當成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而是給予瞭足夠的尊重和引導,讓我們能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審慎地對待每一個文化概念的遷移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