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六講》基本上是作者1999年在韓國高麗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所寫,或者也可以叫做寂寞之書吧。那時候,常常一個人關在後山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裏,上課之餘,就翻看隨身攜帶和在高麗大學能夠藉到的有限的幾本魯迅著作,有瞭感觸,便急切地寫成文章。年底迴上海,稍加修改,就交給上海三聯齣版社瞭。
2000年齣書之後,許多朋友都曾建議修訂。其中比較平庸的部分,更有人建議刪去。有好幾次,作者也幾乎動手這麼乾瞭,沒想到修改自己的文章竟如此睏難,好像非有颳骨療傷的勇氣不可,但作者非關雲長,大肆修改的計劃也就隻好取消。
原來的“六講”,正文一字不動,但為瞭醒目,把一些小標題提到目錄上來瞭。
作者想,新文章、舊文章,還中涇渭分明為好。舊作改來改去,弄得和新寫的差不多,不要說不尊重曆史瞭,即便以今日之我攻打昨日之我,誰敢保證就一定是明智之舉呢?
##思想成体系,作者确实读得广,读得细
评分##太多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神思啊神明啊心啊之类的,搞不懂啊。占据半壁江山的文论不错。最后一篇《关于”伤逝“》让我看到了《伤逝》的另一种解读。
评分##郜老师对鲁迅很多问题的看法还是非常深刻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评分##从心学的角度讲鲁迅倒也是新视角,比起汪晖之类大讲存在主义还是靠谱些,可惜作者的阳明心学素养不行,讲得并不是那么妥帖。
评分 评分 评分##对鲁迅整体的把握很到位,但具体篇目分析就很不到位。我一直认为鲁迅是把自己放的很低的一个人,他的独立与自由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可以利用但无法改变和摧毁”,而并不像郜元宝抬得那么高贵冷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