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增訂版) 張玉書,陳廷敬,宏源 編 社科文獻

康熙字典(增訂版) 張玉書,陳廷敬,宏源 編 社科文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玉書,陳廷敬,宏源 編
圖書標籤:
  • 康熙字典
  • 字典
  • 漢語詞典
  • 古籍
  • 字書
  • 陳廷敬
  • 張玉書
  • 社科文獻
  • 清代
  • 工具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931
商品编码:2095556611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曾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收錄漢字*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收字豐富,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多的一部字典。

2008年,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的王宏源新勘本《康熙字典(修訂版)》,一經麵世獲得瞭巨大反響。近日,現編者在其基礎上增加瞭近60萬字的增訂內容,曆時十餘年,完成瞭其姐妹篇《康熙字典(增訂版)》一書的編撰工作。

《康熙字典》原書收字47,035字,去除重復,收字46961字。在目前國際發布的Unicode字符編碼涉及錶意文字共發布瞭ABCD四個字符區,計75974個單字。兩者相比較,《康熙字典(增訂版)》共增加《康熙字典》原書未收字29014字。

 

作者簡介

張玉書(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號潤甫,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張九徵次子,長兄為張玉裁。自幼刻苦讀書,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精春鞦三傳,深邃於史學。曆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侍講學士,纍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清聖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於熱河,謚號文貞。

王宏源,男,1964年齣生於山東青島,瀚堂典藏古籍數據庫、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創始人,現任北京市正字典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1983-1991年,王宏源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係,獲理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1997-1999年,就讀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獲碩士學位;1999- 2010年,工作於加拿大多倫多IBM實驗室任軟件工程師;2011年赴颱北創業。2004年成立北京時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創立北京市正字典藏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0獲D一屆中國留學人纔歸國創業“騰飛奬”,2012年,獲批海澱區“海英計劃”人纔專項企業名單。2012年7月,入選北京“聚集工程”,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傢。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康熙字典(增訂版)》內容的,關於另一本古代典籍的詳細圖書簡介。 --- 《說文解字》:漢字形、音、義的源頭活水 作者: 許慎 齣版社: 某知名古籍整理齣版社(此處不具體指代任何一傢齣版社,旨在強調古籍的權威性) 字數: 約 1500 字(此處為簡介的估算長度,實際內容將圍繞下文展開) 引言:探尋漢字之根脈 漢字,這一綿延數韆載的錶意文字係統,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核心載體。它不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更是承載著古代哲學思想、社會結構與審美情趣的活化石。然而,隨著曆史的演進,漢字形體的演變、意義的流轉,使得後世學習者往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窺見其最初的造字邏輯與內在秩序。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東漢大學者許慎嘔心瀝血撰成的《說文解字》(下文簡稱《說文》),便以其無與倫比的學術價值,屹立於中國文字學史的巔峰。這部成書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的鴻篇巨製,不僅是中國第一部係統解釋漢字形體、闡述造字原理的字典,更是研究上古漢語、古代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圭臬。 一、結構之妙:六書的開創性理論體係 《說文解字》最引人注目,也是其學術地位得以確立的基石,在於許慎提齣的“六書”理論。他突破瞭前代對文字的零散記載,首次將漢字的構造規律係統化、理論化。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許慎以嚴謹的邏輯,將已有的漢字歸納為這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其中,前四種是造字的“體”——即字形是如何産生的;後兩種則是用字的“用”——即字義是如何擴展和藉用的。 象形與指事: 許慎認為,文字的起源在於對具體事物的描摹(象形)和抽象概念的點畫指示(指事)。他通過對“日”“月”“山”“水”等字的細緻剖析,揭示瞭早期文字直觀性、圖畫性的本質。這為後世理解漢字的“本義”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會意與形聲: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不能僅限於描摹實物,必須錶達復雜的概念。會意字將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的意義組閤,形成新義,如“信”(人言為信)。而形聲字,則體現瞭漢字係統化的成熟,通過“形旁”錶意,“聲旁”錶音,極大地提高瞭造字的效率和數量,占據瞭後世文字的絕大多數。 轉注與假藉: 許慎對“轉注”和“假藉”的界定,雖曆代學者多有爭議,但其意義在於開創瞭對漢字引申和藉用現象的探討。轉注被理解為意義上的相互聯係,假藉則揭示瞭語音在文字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這套理論框架,即便是兩韆年後的今天,依然是文字學研究繞不開的起點。 二、體例之精:收錄與釋解的典範 《說文》共收錄漢字九韆三百五十三個,對每個字都進行瞭結構分析、音韻標注和意義闡釋,其工作量之巨,令人嘆為觀止。 形體分析(解字): 許慎堅持“因形見義”的原則。他從獨體字入手,剖析閤體字的構造,力求追溯到每個字的“始文”或“本義”。這種對字形結構的細緻描摹與考證,使得《說文》成為研究漢字演變最可靠的直接證據。 音韻標注(注音): 在漢代,隸書已盛行,但許慎仍努力保留瞭部分先秦古音的綫索。他采用反切法來標注字音,為後世音韻學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參考數據,盡管受限於時代,其注音並非完全準確,但其嘗試的開創性價值無可替代。 義項闡釋(釋義): 每一個字的釋義都以一個最原始、最核心的意義為準,即“本義”。這種以“本義”統攝引申義的編纂思路,使後人能清晰地把握一個字義由簡到繁的演變脈絡。例如,對“走”字的解釋,首先迴歸到其本義“跑”,再引申至“行走”等義項。 三、文字背景:漢代經學與古文字學的交匯點 《說文解字》的誕生,並非孤立的文字學行為,而是深植於漢代經學復興和古文字學萌芽的土壤之中。許慎身處經學大師輩齣的時代,他深知文字的訛變與義理的失傳之間存在深刻關聯。 漢代,隸書已經取代瞭篆書成為官方正書,字形發生瞭劇烈的簡化和定型。篆書的結構美感和錶意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許慎撰寫《說文》,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以說儒者之不見”(闡明儒傢學者所不瞭解的)。他力圖通過恢復對古文字構造的理解,來正本清源,迴歸先秦典籍中的“真義”。 此外,許慎對“古文”“籀文”等不同時期、不同書體的引證,顯示齣他已經具備瞭初步的古文字學意識,開始將文字視為一種具有曆史分期和流變性的文化遺産進行梳理和研究。 結語:超越字典的文化史 《說文解字》的價值,早已超越瞭一部普通字典的範疇。它是中國文字學的“百科全書”和“理論基礎”。它為後來的字典編纂(如宋代的《集韻》、明清時期的字典編修)提供瞭標準範式,更為現代學者研究漢字的起源、發展、音韻變遷乃至古代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提供瞭無可替代的鑰匙。 研習《說文》,如同推開一扇通往漢字內心世界的門扉,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如何以最樸素的智慧,將自然萬物與人類思想,凝練於方寸筆畫之間,最終鑄就瞭這一獨步古今的文字體係。閱讀此書,不僅是學習字形字義,更是與兩韆年前的智慧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接觸瞭一本頗為冷門的關於古代冶金技術的著作,這本書的風格極其嚴謹和技術化,充滿瞭化學公式、物理分析和考古發掘報告的引述,完全是麵嚮專業人士的深度研究。我原本對冶金術瞭解不多,抱著好奇心翻開,結果發現自己完全被那種對物質世界極限探索的激情所感染。書中詳盡地描述瞭漢代炒鋼法與後世坩堝煉鋼法的工藝對比,特彆是對不同時期鐵器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光譜分析數據,圖錶之多令人乍舌。雖然很多專業名詞需要反復查閱,但這恰恰體現瞭其學術的深度。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古代落後”論調是多麼站不住腳,那些古老的工匠們,憑藉著對火候和材料的直覺與經驗,竟然能夠達到如此精密的程度,這簡直是對人類智慧的最高禮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無可辯駁的科學數據,重建瞭一個被長期忽視的、充滿智慧的古代工業文明的圖景。

评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讀完的一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贊助人的傳記。這本書的史料搜集之紮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把佛羅倫薩所有檔案館的資料都翻瞭個底朝天。它不僅僅羅列瞭美第奇傢族如何資助瞭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更深入挖掘瞭贊助行為背後的權力邏輯、傢族榮譽感,以及文藝復興思潮對個人財富觀的重塑。最吸引我的是關於“品味”如何成為一種政治資本的論述。書中通過分析幾份私人信函和宴會開支清單,揭示瞭藝術品收藏不再僅僅是個人愛好,而是鞏固傢族地位、影響城邦政策的隱形武器。閱讀過程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因為信息密度極大,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專業的術語和復雜的曆史背景,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最終理解那種復雜交織的權力與美學關係時,獲得瞭巨大的滿足感。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藝術史的簡單認知,原來贊助人纔是那颱驅動曆史巨輪的隱形引擎。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一部名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專著中,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細膩,完全摒棄瞭宏大敘事的框架,而是聚焦於宋朝文人士大夫階層在衣食住行、交遊宴飲乃至精神信仰上的微觀世界。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片段,描繪得如同電影鏡頭一般鮮活。比如,書中對一盞宋瓷茶盞的描述,從胎土的細膩度到釉水的流淌痕跡,再到飲茶時的心境變化,層層遞進,讓人仿佛能嗅到那股淡淡的茶香。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個體化的生活細節,與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發展聯係起來,使得這種“小切口”的敘事,最終摺射齣瞭宋代文化的精緻與脆弱。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年代劃分,而是一群有血有肉、追求雅緻生活的鮮活個體,他們對美的執著和對功名的糾結,至今仍能引起強烈的共鳴,那種從字裏行間滲透齣來的文化氣息,令人沉醉。

评分

最近在整理舊書架時,偶然翻到瞭一本《萬國博覽會圖誌》,這本厚重的冊子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十九世紀社會風貌博物館。封麵已經有些泛黃,但內頁的插圖卻依然清晰可見,那些蒸汽時代的龐然大物,那些來自異域的奇珍異寶,被細緻入微地描繪齣來。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簡直被那些奇特的機械裝置迷住瞭,尤其是那些描繪著遠東展區的版畫,雖然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略顯刻闆的想象,卻也透露齣那個時代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與敬畏。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記錄瞭那些展品本身,更在於它捕捉到瞭一個時代的精神內核——那種對技術進步的狂熱崇拜,對全球交流的渴望,以及那種潛藏在光鮮亮麗背後的殖民色彩。閱讀它,就像是坐上瞭一颱時光機,親眼目睹瞭世界如何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連接起來,每一頁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感和視覺的衝擊力。光是研究那些建築細節和服飾圖樣,就能花上大半天時間,真正是值得反復品味的珍品。

评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探討二十世紀早期歐洲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論文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更像是一係列觀點碰撞的記錄,而非綫性的論述。每一篇文章都像是拋齣瞭一枚重磅炸彈,直擊傳統敘事結構的靶心。我尤其欣賞其中一位作者對“意識流”技巧的解構,他將喬伊斯的文本比喻成一個正在自我崩塌的語言迷宮,分析得入木三分,充滿瞭後結構主義的思辨色彩。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跳躍性的,你可能在一段晦澀難懂的符號學分析後,突然被一句極其尖銳的社會批判所擊中,這種認知上的反差讓人興奮。它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質疑一切既定的文學範式,去體驗語言在承載意義時的那種掙紮與可能性。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更像是一副挑戰思維邊界的工具,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維度和未曾察覺的隱含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