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
:49.50元
作者:郭新立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40361957
字數:330000
頁碼:3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水平大學是一個國傢綜閤國力和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國傢強盛和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是提升國傢軟實力的重要依托。本書通過對“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計劃”的提齣、演進和實施情況的介紹,梳理瞭中國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思路、建設目標和建設軌跡,展示瞭我國大學在辦學實力、國際競爭力、創新能力和體製機製等方麵取得的建設成效,總結瞭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提齣瞭繼續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基本要求。本書既是對二十年來我國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係統總結,也是繼續全麵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大學的指導性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相當大氣,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案例分析,而是從宏觀的政策導嚮入手,層層深入到具體實踐的細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高等教育發展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縱深感。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資深教育觀察傢走過瞭一條蜿蜒但目標明確的求索之路。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挑戰與機遇的剖析,非常犀利,毫不避諱地指齣瞭那些曾經被掩蓋的深層次矛盾。那種筆力遒勁、邏輯嚴密的論述風格,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學術厚重感。尤其在談及資源配置優化和人纔培養模式改革時,作者提供的框架性思考,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陳述,更像是一種對未來教育生態的預判與布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如何做”,更是在探討“為何要這樣做”,這種對本質的追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現行的高等教育體係。它成功地將復雜的係統工程,解構成瞭一係列清晰可循的邏輯鏈條,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它不像某些理論著作那樣枯燥乏妙,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極具代錶性的發展案例作為支撐點,使得理論的闡述不再是空中樓閣。作者對於選取案例的眼光非常獨到,每一個案例都精準地映射瞭某個特定的發展階段或麵臨的核心睏境。這種“理論提煉—案例印證—再提煉”的循環往復,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發現自己很容易就能順著作者的思路,想象齣那些高水平大學在麵對資源瓶頸、科研成果轉化難題以及全球化競爭壓力時的真實圖景。這種基於事實的敘事,賦予瞭全書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戰略敘事,落實到瞭微觀的院校治理層麵,使得我們這些局外人也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需要付齣多少精心的策劃和艱難的權衡。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它所營造齣的那種沉靜、嚴肅的閱讀氛圍,與內容本身的厚重感是高度契閤的。字體選擇恰到好處,疏密得當,使得即使麵對大段的論述,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插入的一些簡潔的流程圖或邏輯模型,它們如同清晰的路標,幫助讀者梳理復雜的概念。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作品應有品質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全書的行文邏輯是極其流暢的,如同精心鋪設的軌道,引導著讀者平穩地抵達作者設定的每一個關鍵論點。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瀏覽的書,而是一本需要坐下來,帶著筆和筆記本細細品讀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不同的側麵捕捉到作者當初布局時的深意,它的價值是隨著閱讀的深入而不斷纍積放大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其對“內涵式發展”的深刻洞察與論述。它沒有陷入對排名、規模這類外在指標的盲目追逐,而是將筆觸聚焦於大學精神的重塑、學術生態的優化以及創新源動力的培育這些“看不見的競爭力”上。作者似乎在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真正的強大,源於對基礎研究的堅守和對學術自由的捍衛。書中對科研評價體係改革的探討尤其令人振奮,它指齣瞭當前許多考核機製的“異化”傾嚮,並提齣瞭具有顛覆性的替代思路。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建設頂尖大學,絕非簡單的資金投入或硬件升級,而是一場關於文化、機製和人纔認知的深刻變革。這種由內而外的係統性思考,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一個行業報告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知識體係構建的哲學思辨錄。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典範,精準而富有張力。它避免瞭時下流行讀物中常見的浮誇和口號式敘事,而是采用瞭嚴謹的學術語匯和無可辯駁的數據支撐。我尤其注意到瞭作者在引用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進行對比論證時的那種剋製和審慎。每一次觀點的拋齣,都伴隨著詳實的數據支撐或權威文獻的佐證,使得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堅不可摧。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於一個高級彆的政策研討會現場,聽取專傢對教育戰略的深度解讀。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降低理解門檻,反而堅持瞭對深度和廣度的追求。對於那些真正關心高等教育體係運作機製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案頭資料。我甚至發現自己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圖錶和模型進行思考,因為它所構建的分析框架,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可復製性,展現齣一種不怒自威的學術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