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頭頸部生物力學
定價:58.00元
作者:王以進,張雲然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80991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王以進、張雲然主編的《頭頸部生物力學》全麵係統總結瞭我們在人體頭頸部、顱腦損傷生物力學研究中的成果:對顱腦損傷機製、動態響應、腦損傷理論、人體頭頸部撞擊後的生存界限和顱腦損傷的建模、仿真、三維有限元分析、頭頸部的生物力學性質實驗研究及其防護問題進行瞭深入的研究。
內容提要
目錄
章 頭頸部的功能解剖 1.1 頭部結構與功能解剖 1.1.1 頭頸部的分界與結構 1.1.2 頭部的功能解剖 1.2 頸部結構與功能解剖 1.2.1 頭頸部的分界與結構 1.2.2 頸部的功能解剖 1.3 彈射實踐中的頭頸部損傷分析 1.3.1 與頭靠碰撞 1.3.2 頭頸部的鏇轉 1.3.3 頭盔的丟失 參考文獻第2章 頭頸部靜力學 2.1 頭頸部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2.1.1 顱腦力學模型的建立 2.1.2 三維有限元計算結果與討論 2.1.3 頸椎三維有限元素模型建立與分析 2.2 人頭頸部組織的生物力學性能 2.2.1 顱骨的各嚮異性性質 2.2.2 顱骨的動態力學性質 2.2.3 顱腔軟組織的材料強度 2.2.4 頸椎椎間盤黏彈性的實驗研究 2.3 獼猴顱骨的生物力學性質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應變電測技術 2.3.3 實驗結果與討論 2.4 人與獼猴頭頸部組織生物力學特性的比較 2.4.1 實驗方法 2.4.2 實驗結果 2.4.3 討論 2.4.4 結論 2.5 頭顱的壓縮應力與損傷 2.5.1 頭顱骨的結構特點及其生物力學性質 2.5.2 壓縮實驗研究 2.5.3 實驗結果與結論 2.6 人體腦膜的力學模型 2.6.1 人體腦膜的力學模型 2.6.2 腦膜的生物力學實驗 參考文獻第3章 頭頸部運動學 3.1 頭頸部的運動 3.1.1 人體各部位置關係 3.1.2 頭頸部的運動範圍和各部的運動關係 3.2 顱腦衝擊響應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3.2.l 顱腦生理與解剖 3.2.2 分析方法 3.2.3 結果與討論 3.2.4 結論 3.3 顱腦損傷生物力學 3.3.1 顱腦的解剖與損傷原理 3.3.2 顱腦損傷的實驗研究 3.3.3 顱腦損傷的理論分析 3.4 人頭頸部高速氣流吹襲耐限 3.4.1 猴頭頸部對模擬氣動阻力栽荷耐受限度 3.4.2 損傷分級的載荷規律 3.4.3 人體頭頸部阻力生理和損傷耐受限值的確定 3.4.4 人頭頸部的升力限值 3.4.5 人頭頸部氣動側力限值的確定 3.4.6 人體頭頸部對高速氣流吹襲的速度耐限 參考文獻第4章 頭頸部動力學 4.1 頭頸部衝擊損傷的力學原理 4.1.1 頭頸部衝擊損傷機製 4.1.2 顱腦損傷機製 4.1.3 人體頭部衝擊後的生存界限 4.2 顱腦損傷的理論研究 4.2.1 顱腦的力學模型和損傷理論分析 4.2.2 模擬頭部創傷的力學模型 4.3 獼猴在高速衝擊載荷下顱內壓的變化 4.3.1 實驗材料和方法 4.3.2 實驗結果分析與結論 4.4 人與獼猴下頜骨受衝擊時的應力狀態分析 4.4.1 下頜骨的功能解剖 4.4.2 下頜骨的力學模型 4.4.3 下頜骨的理論分析 4.4.4 理論計算結果 4.4.5 獼猴下頜骨的衝擊實驗結果與結論 4.5 頸椎損傷與穩定性實驗研究 4.5.1 材料和方法 4.5.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5.3 結論 4.6 獼猴頸椎在衝擊載荷下的損傷 4.6.1 材料和方法 4.6.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7 獼猴頸肌對拉伸衝擊力的響應 4.7.1 材料與方法 4.7.2 實驗結果與討論 4.8 人與猴的頭頸部損傷特性比較 4.8.1 實驗結果比較 4.8.2 下頜骨的應力、應變和位移值比較 4.8.3 頸椎、頸肌靜動態栽荷作用下的應力、應變值比較 4.8.4 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第5章 顱腦損傷的實驗研究 5.1 人顱骨腦衝擊損傷動力學實驗 5.1.1 材料與方法 5.1.2 結果和分析 5.1.3 討論與結論 5.2 獼猴顱腦衝擊下的動態響應 5.2.1 實驗材料和方法 5.2.2 實驗力學模型 5.2.3 實驗結果與結論 5.3 頭頸部損傷的診斷和防護 5.3.1 顱腦損傷的診斷 5.3.2 頸部損傷的診斷 5.3.3 頭頸部損傷的防護 5.4 顱腦損傷衝擊實驗機的研製 5.4.1 腦損傷衝擊實驗機工作原理 5.4.2 腦損傷衝擊實驗機結構和性能指標 5.4.3 電液施力伺服係統的設計原理 5.4.4 係統的調整與實驗 5.4.5 顱腦損傷衝擊實驗機的應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過於學術化和晦澀,充滿瞭生僻的術語和冗長的從句,即便是對於習慣瞭閱讀專業文獻的人來說,理解起來也相當吃力。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展示自己深厚的詞匯量,而不是清晰地傳達信息。很多關鍵概念的定義含糊不清,需要讀者自行去推斷其確切的生物力學含義。例如,書中多次齣現“動態平衡閾值”這樣的詞匯,但從未給齣一個明確的、可測量的操作性定義,這使得我無法將這個概念應用到實際的測量或評估中去。此外,全書的語氣非常乾燥和刻闆,缺乏任何引導性的討論或批判性思考的空間,讀者仿佛隻是被動地接收一連串的既定事實,而不是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如果作者能夠用更直白、更富啓發性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這本書的普及度和實用性會大大增加。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災難,封麵設計得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醫學教材,那種老舊的字體和灰暗的色調,讓人提不起一點閱讀的興趣。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粗糙,印刷的圖像模糊不清,很多關鍵的結構圖示根本無法辨認,這對於一本需要精確理解復雜解剖結構的專業書籍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我花瞭很大力氣纔勉強分辨齣圖中的肌腱走嚮和骨骼節點,簡直是在考驗讀者的耐心和視力。更令人惱火的是,索引做得極其敷衍,很多重要的術語根本找不到對應的頁碼,每次想要查找某個特定知識點,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沒有頭緒的尋寶遊戲,效率極低。如果作者或齣版社在齣版前能多花點心思在這些基礎的製作工藝上,這本書的價值至少能提升一大截。我寜願多花點錢買一本印刷精良的版本,也不想忍受這種視覺和操作上的雙重摺磨。整體而言,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完全不符閤當代專業書籍應有的水準,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簡直是一團亂麻,章節之間的過渡生硬得讓人摸不著頭腦。前一章還在詳細討論骨骼的微觀結構,下一章突然跳躍到宏觀的關節穩定性分析,中間缺失瞭大量必要的橋梁性知識,使得讀者在跟進作者的思路時需要不斷地自我修正和跳躍。我感覺作者似乎把所有想到的知識點都堆砌在瞭這本書裏,卻沒有進行有效的梳理和邏輯重構。特彆是涉及到病理生理學的章節,它沒有清晰地將生物力學異常與臨床癥狀進行有效關聯,很多描述顯得非常鬆散和碎片化。例如,討論到某種關節疼痛時,作者一會兒從神經學角度切入,一會兒又轉嚮炎癥反應,缺乏一個統一的力學框架來串聯這些不同的因素。閱讀體驗非常不連貫,我不得不頻繁地翻迴之前的章節試圖尋找上下文的聯係,這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和學習的流暢性。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參考文獻方麵做得非常不到位,這對於一本宣稱具有學術嚴謹性的書籍來說是不可原諒的疏忽。很多關鍵性的論斷,尤其是在涉及前沿研究成果的引用時,標注得非常隨意,甚至存在漏引和誤引的情況。我嘗試去追蹤其中幾個有趣的實驗結果的齣處,卻發現參考文獻列錶要麼指嚮瞭過時的文獻,要麼乾脆找不到對應的條目,這極大地削弱瞭書中內容的可靠性和權威性。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觀點差異討論得非常少,它傾嚮於采信某一種特定的理論,卻很少提及其他有力的反駁或替代解釋。這使得這本書的視野顯得有些狹隘和片麵,沒有體現齣該領域內應有的思想交鋒和多元視角,給人一種“一傢之言”的觀感,降低瞭其作為參考書的全麵價值。
评分我對這本書內容的處理深度感到非常失望,感覺它更像是一本本科入門級的概述,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討特定領域復雜機製的專業著作。書中對運動學分析的描述過於膚淺,很多核心的數學模型和力學原理隻是點到為止,沒有提供足夠的推導過程和實際應用案例來支撐其理論。比如,在討論咀嚼肌群的力矩分析時,作者隻是簡單地給齣瞭幾個公式,卻沒有深入剖析不同咬閤狀態下,這些力矩如何實時變化以及對顳下頜關節産生的影響。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精密的有限元分析(FEA)應用案例,或者至少是更詳細的生物傳感器數據解讀,然而這些內容完全缺失,讓這本書的“生物力學”名不副實。對於一個已經具備基礎解剖學知識的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重溫高中物理課本,它沒有提供任何可以讓我提升臨床或研究水平的新視角和新工具,實在是略顯雞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