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衣裳

中國衣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任飛著作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傳統服飾
  • 漢服
  • 民族服飾
  • 服飾文化
  • 曆史
  • 文化
  • 服飾
  • 中國文化
  • 禮儀
  • 華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9343
商品编码:22706040401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任飛 著 定  價:48 齣 版 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頁  數:241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5349343 蓋頭
篇:上衣下裳
一、衣裳的文字意味
二、方便生活是硬道理
三、升華到文化的高度
四、祖爺爺的偉大創意
五、垂衣裳何以天下治?
六、上衣下裳的和平氣質
七、衣裳製的韆年流變
第二篇:十二章紋
一、舜帝的來頭
二、以德治國的源頭
三、等級分明的設計
四、等級劃分並非拍腦袋
五、十二章紋施於服裝的樣子
六、古人頭腦中的生態係統
第三篇:百傢衣觀
一、周公心中的理想國
二、老莊的披褐而懷玉
三、孔子的文質彬彬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李任飛著的《中國衣裳》講述瞭:為什麼古人把紫色尊為貴色,黃色是怎麼上位成為皇傢禦用色;武則天和服裝有過哪些故事;大唐服裝如何影響中國服裝文化的一時風尚;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為什麼不是“龍袍加身”;霓裳羽衣到底有沒有羽毛…… 李任飛 著 李任飛,1963年生。
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電信係,現就職於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主要從事管仲管理思想和傳統服裝文化的研究。
2014年6月13-19日,於《百傢講壇》主講七集電視講座《名相晏嬰》。
2017年2月20日-3月6日,於《百傢講壇》主講十五集電視講座《中國衣裳》。

《織錦韆年:絲綢之路上的衣袂風華》 這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以華夏文明的脈絡為綫,描繪瞭絲綢之路沿綫上,那些由錦緞、絲綢、麻布、皮革編織而成的衣袂風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服飾的款式與演變,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寸布料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曆史、技藝與情感。 從黃河流域萌芽的古老紡織技術,到秦漢時期華麗的袍服,再到唐朝開放包容的異域風情融入,宋代素雅清麗的士人風尚,明清時期精美繁復的宮廷禦製,本書將帶領讀者沉浸在中國古代服飾的璀璨星河中。我們不僅僅看到“衣”的形製,更能理解“裳”所代錶的社會等級、民族融閤、經濟往來以及審美情趣。 本書的視角並非局限於宮廷與貴族,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你將跟隨商旅的腳步,感受絲綢在遙遠國度引發的驚嘆;你將走進市井巷陌,聆聽織工、綉娘的辛勤勞作與巧手匠心;你甚至能從一幅齣土的陶俑服飾中,窺探普通百姓的日常穿著與生活點滴。 “衣”不僅僅是遮體禦寒的工具,更是社會身份的標簽,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作者考據嚴謹,引證豐富,從傳世的繪畫、壁畫、齣土文物,到史書記載的文字,層層剝繭,還原古代服飾的真實麵貌。其中,對絲綢之路的描繪尤為精彩,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條文化輸送帶,來自西域的鬍服元素如何融入漢唐衣冠,又如何影響瞭周邊民族的服飾發展,本書將一一細述。 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服飾的細節描摹,力求精細入微。例如,對唐代“半臂”的考究,分析其從鬍服演變而來,並逐漸成為漢族女性普遍穿著的夏季外衣的過程;對宋代“褙子”的解讀,體會其簡潔大方,符閤文人雅士追求的淡雅風格;對明代“襖裙”的細緻講解,感受其端莊秀麗,蘊含的傳統美德;乃至清代滿漢服飾的交融與變遷,都將一一呈現。 本書還關注瞭服飾的色彩、紋樣、材質及其象徵意義。為何黃色在某些朝代被皇傢壟斷,而某些圖案又被賦予特定的吉祥寓意?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穿著又有怎樣的講究?本書將一一解答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例如,龍紋、鳳紋、祥雲紋等經典紋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設計理念和錶現手法有何差異;對染織工藝的介紹,如紮染、蠟染、緙絲、刺綉等,不僅展現瞭古人的智慧,也體現瞭對美的極緻追求。 《織錦韆年》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服飾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的生活史、審美史、交流史的縮影。它揭示瞭服裝如何反映時代風貌,如何塑造身份認同,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以無聲的語言講述著華夏文明的獨特魅力。當你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韆年曆史的大門,你能看到衣袂飄飄,聞到曆史的芬芳,感受到那些穿越時空的溫度。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衣”的意義,不僅僅是穿在身上的布帛,更是穿在身上的文化、穿在身上的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精神。 通過對古代服飾的深入探究,讀者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創造力。本書適閤對中國曆史、傳統文化、服飾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它將為你帶來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中國衣裳》這類題材的書籍並沒有太大的期待,畢竟“衣裳”聽起來似乎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極其齣人意料的視角,展現瞭中國曆史的深度和廣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古代服飾的“社會語言學”解讀所吸引。作者巧妙地將服飾的演變與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審美變遷等因素聯係起來,讓我看到衣裳不僅僅是遮體保暖的工具,更是個體身份、社會地位、甚至政治態度的鮮明錶達。書中對於一些特定時期服飾禁忌和等級製度的闡述,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比如,作者詳細解釋瞭為何在某些朝代,特定顔色的衣服隻有皇室纔能穿,普通人一旦僭越將麵臨嚴厲懲罰。這種“看衣識人”的規則,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是一種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服飾的民俗傳說和民間故事,讓原本嚴肅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讀的時候,時不時會發齣驚嘆,原來一件小小的衣服,竟然能承載如此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曆史密碼!

评分

一本《中國衣裳》,足以讓我沉醉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陳釀,初嘗時或許有些許陌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涵和底蘊便一點點地在舌尖蔓延開來,迴味無窮。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織匠,用最精細的絲綫,將曆史的碎片一絲不苟地編織在一起,最終呈現齣一幅幅精緻絕倫的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關於麵料的質感、印染的工藝、縫製的技巧,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用指尖觸摸到那些古老的衣料。書中不僅有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更有微觀的個人故事講述。比如,作者在描述一件漢代襦裙時,便引申齣瞭當時女性的日常生活、社交禮儀,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融閤的手法,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它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寄托在那一件件精心製作的衣裳之中。

评分

讀完《中國衣裳》,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中國曆史的脈絡,可以如此具象,如此觸手可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力量,又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讀起來令人心潮澎湃。作者並非僅僅在介紹衣裳本身,他更是在通過衣裳,去剖析和解讀整個中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服飾的民族融閤”的探討。作者詳細講述瞭在不同曆史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服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比如唐代鬍服的盛行,以及後來少數民族服飾對漢族服飾的滲透。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通過一件件鮮活的衣裳被展現齣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富有活力的中國古代社會。書中還涉及瞭許多關於“衣裳與科技”的內容,比如古代的染色技術、紡織工藝的進步,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影響瞭服飾的形製和審美。這種將曆史、文化、科技巧妙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鮮活存在。

评分

這本《中國衣裳》真是一本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年代、材質、製式這些冷冰冰的詞匯,但讀下來卻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鮮活的曆史畫捲,一首流動的詩篇。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將我帶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目睹那些衣裳在人們身上如何舒展、飄動,訴說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際遇。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場閤的服飾都有深入的描繪,從帝王將相的華美袍服,到黎民百姓的粗布麻衣,無不展現齣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社會風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件衣裳時,不僅僅停留在對其形製的介紹,更會深入挖掘它背後的文化內涵、工藝傳承,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在講述一件明代官服時,作者不僅細緻地描述瞭其補子圖案的寓意,還穿插瞭關於科舉製度、官場晉升的生動細節,讓我對這件衣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早已消逝的生命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都凝聚在這一件件衣裳之中,如此真實,如此動人。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中國衣裳》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拓展瞭我的視野。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中國曆史服裝有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卻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原來我所見的,不過是冰山一角。作者的學識淵博,考證嚴謹,但其錶達方式卻異常的通俗易懂,絲毫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衣裳與禮儀”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不同場閤下,人們應該穿著怎樣的服飾,這背後蘊含著多麼復雜而精密的社會規範。例如,作者在介紹古代婚禮服飾時,便深入探討瞭新娘齣嫁時各個環節的著裝要求,以及這些著裝背後所代錶的傢族榮耀和對新人的祝福。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禮”的重視。同時,書中還涉及瞭服飾在宗教、藝術、甚至政治鬥爭中的作用,展現瞭衣裳的多元價值。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點,新的感悟,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一次性讀物,而是一本可以反復品味,每次都能收獲頗豐的“寶藏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