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核安全設備鑒定 | ||
| 作者: | 王英 | 開本: | |
| YJ: | 59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6-03 |
| 書號: | 9787111523277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設備鑒定概述
1.1設備鑒定的基本概念
1.2設備鑒定方法
1.3設備鑒定過程
1.4設備鑒定有關的法規和標準
1.5設備鑒定的發展
D2章設備使用條件及其影響
2.1概述
2.2設備使用條件
2.2.1使用條件的分類
2.2.2正常和異常運行條件
2.2.3設計基準事件條件
2.3環境或運行載荷及其影響
2.3.1概述
2.3.2溫度
2.3.3輻照
2.3.4氣壓
2.3.5濕度、潮濕和水噴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學製劑
2.3.9振動和地震
2.3.10設備運行
2.4小結
D3章鑒定程序
3.1概述
3.2設計與執照申請基準
3.2.1設計準則要求
3.2.2執照申請
核安全設備鑒定
目錄
3.3鑒定設備
3.3.1鑒定設備的標識
3.3.2鑒定樣品的選擇
3.3.3接口/輔助設備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標
3.3.6使用條件
3.3.7安裝要求
3.4鑒定目標及要求
3.4.1鑒定壽命目標
3.4.2裕度
3.4.3驗收準則
3.4.4老化機理評定
3.4.5維護和更換要求
3.5鑒定方法選擇
3.5.1鑒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試驗法
3.5.3分析論證法
3.5.4運行經驗法
3.5.5組閤法
3.6和緩環境和嚴酷環境
3.6.1和緩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6.2嚴酷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7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儀控設備鑒定
3.7.1設備特點
3.7.2鑒定要求
3.7.3EMC鑒定要求
3.8小結
D4章老化效應評估
4.1概述
4.2老化載荷、老化機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載荷和老化機理
4.2.2老化機理及其故障模式
4.3顯著老化機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鑒定壽命
4.5.1鑒定壽命的確定
4.5.2和緩環境設備的鑒定壽命
4.5.3保持鑒定壽命/狀態的EQ維護
4.5.4狀態監測
4.5.5環境監測
4.5.6鑒定壽命的重新評價
4.5.7庫存壽命
4.6小結
D5章抗震鑒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擬
5.2.3阻尼
5.2.4抗震類彆
5.2.5抗震設計要求
5.2.6抗震等級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鑒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選擇
5.4抗震鑒定程序
5.5型式試驗法
5.5.1概述
5.5.2抗震鑒定試驗步驟
5.5.3抗震試驗裝置
5.5.4試驗試件要求
5.5.5安裝要求
5.5.6測點布置要求
5.5.7抗震鑒定試驗準備
5.5.8抗震試驗方法
5.5.9試驗評定
5.6分析法
5.6.1介紹
5.6.2動力法
5.6.3靜力法
5.7分析與試驗結閤
5.7.1復雜大型設備
5.7.2相似設備的外推
5.8運行經驗法
5.9鑒定文檔
5.9.1型式試驗法
5.9.2分析法
5.9.3運行經驗法
5.10小結
D6章電磁兼容性鑒定
6.1概述
6.2電磁兼容標準和法規要求
6.2.1美國EMC標準和法規
6.2.2歐洲EMC標準和法規
6.2.3我國EMC標準和法規
6.3鑒定試驗程序
6.3.1EMC抗擾度試驗選擇原則研究
6.3.2嚴酷度等級的選擇
6.3.3抗擾度試驗分類
6.3.4靜電放電抗擾度
6.3.5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6.3.6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
6.3.7浪湧(衝擊)抗擾度
6.3.8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
6.3.9工頻磁場抗擾度
6.3.10脈衝磁場抗擾度
6.3.11阻尼振蕩磁場抗擾度
6.3.12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跌落抗擾度
6.3.13諧波、諧間波抗擾度
6.3.140~150kHz共模傳導騷擾抗擾度
6.3.15傳導發射
6.3.16輻射發射
6.4電磁兼容評估及實現
6.4.1EMC試驗判據
6.4.2電磁兼容評估
6.4.3電磁兼容設計和故障診斷
6.4.4核安全設備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鑒定文檔
6.5.1設備鑒定樣機技術規範書要素
6.5.2設備鑒定大綱要素
6.5.3試驗計劃要素
6.5.4試驗報告要素
6.5.5設備、係統關鍵EMC性能
6.5.6設備安裝驗收要素
D7章安全軟件驗證和確認
7.1概述
7.2軟件V&V;標準規範
7.2.1IEC標準
7.2.2IEEE標準體係
7.2.3美國RG導則
7.3軟件V&V;生命周期及過程
7.3.1軟件分類方法
7.3.2安全軟件V&V;生命周期
7.3.3軟件編碼
7.3.4軟件測試
7.3.5可追蹤性分析
7.4軟件V&V;配置管理
7.5軟件V&V;文檔
7.5.1軟件質量保證大綱
7.5.2軟件V&V;大綱
7.5.3軟件配置管理大綱
7.5.4軟件V&V;報告
D8章機械設備鑒定
8.1概述
8.2鑒定目的
8.3機械設備分類
8.4試驗件的選擇
8.5鑒定步驟和方法
8.6基準試驗
8.7老化試驗
8.7.1輻照老化試驗
8.7.2熱老化試驗
8.7.3濕熱循環試驗
8.7.4運行老化試驗
8.7.5振動老化試驗
8.8地震試驗
8.8.1概述
8.8.2動態特性探查試驗
8.8.3地震試驗準備
8.8.4地震試驗方法
8.9事故環境試驗
8.9.1事故工況下的輻照試驗
8.9.2事故工況下的環境試驗
8.10鑒定試驗後的功能試驗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數學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運行經驗法
8.14鑒定結論
8.15小結
D9章設備鑒定的質量保證
9.1核安全質量保證的特點
9.2設備鑒定中的責任
9.3設備鑒定要求的傳遞
9.3.1設計輸入與設計輸齣
9.3.2標準要求的傳遞
9.3.3質量標準的傳遞與質量保證分級
9.4設備鑒定實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設備鑒定典型案例
10.1儀錶和控製係統鑒定
10.1.1鑒定分類
10.1.2鑒定試驗項目
10.1.3質量鑒定程序
10.1.4基準試驗
10.1.5正常環境下J限值試驗
10.1.6老化試驗
10.1.7模擬事故工況試驗
10.1.8安全級軟件的驗證和確認(V&V)
10.21E級交流電動機鑒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電池鑒定
10.3.1總述
10.3.21E級蓄電池鑒定要求
10.3.3使用條件
10.3.4老化
10.3.5鑒定方法
10.4電纜鑒定
10.4.1概述
10.4.2鑒定
10.4.3鑒定試驗
10.5安全級乾式變壓器鑒定
10.5.1概述
10.5.2鑒定要求
10.5.3型式試驗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發電機組鑒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發電機組鑒定標準
10.6.3工廠試驗
10.6.4柴油發電機組鑒定試驗
附錄術語與定義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條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核安全設備鑒定的宏大框架,隨後逐一深入到具體的設備類彆和鑒定流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類型鑒定方法的對比分析,例如性能測試、環境試驗、老化模擬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局限性。作者通過大量圖錶和案例,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讓我清晰地瞭解到,一項核安全設備從設計、製造到最終投入運行,需要經曆多麼嚴苛的審視。尤其是書中關於“獨立鑒定”和“第三方評審”的章節,讓我看到瞭整個行業對公正性和客觀性的追求。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種高度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擔當。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個大型的實驗室,親眼見證著科學傢們如何用嚴謹的科學方法,為我們守護著看不見的“安全屏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傳遞瞭一種對待專業工作應有的態度。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科普之旅。作者在《核安全設備鑒定》中,並沒有試圖將我變成一個核安全工程師,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我瞭解核能安全背後的邏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概率安全評估”的講解,它讓我明白,安全性並非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可以通過科學方法進行量化和管理的動態過程。書中通過生動的類比,比如飛機製造的安全標準,來解釋核電站設備鑒定中的一些復雜概念,這極大地降低瞭我的理解門檻。我瞭解到,每一個核安全設備的鑒定,都不僅僅是針對其本身,更是對其在整個核電站係統中的作用和與其他設備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麵考量。這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讓我對“安全”有瞭更全麵的認知,它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對核能的利用,背後蘊含著巨大的責任感和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態度,是一種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關注和理解的領域。
评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名為《核安全設備鑒定》的書,雖然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有些專業,但它實際上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對核能的安全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工程體係之中,書中詳細闡述瞭每一項核安全設備是如何經過層層檢驗和嚴格審核纔能最終投入使用的。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能觸碰到那些冰冷金屬背後的嚴謹與責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設備冗餘設計和故障診斷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枯燥的技術參數,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在麵對極端情況時,這些設備是如何協同工作,築起一道堅固的生命防綫。從反應堆的控製棒係統到應急冷卻裝置,每一個環節都似乎在訴說著“安全第一”的信念。這本書讓我明白,核能的利用絕非兒戲,它背後凝聚瞭無數科學傢和工程師的心血與智慧,是對人類生命與環境的極緻負責。即便我並非專業人士,閱讀過程中也感受到瞭知識的迭代和思維的拓展,像是走進瞭核能安全領域的一扇智慧之門。
评分坦白說,在翻開《核安全設備鑒定》之前,我對其內容抱持著一種好奇與忐忑並存的心態。我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充斥著我無法理解的術語和復雜的公式。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並非生硬地堆砌技術細節,而是巧妙地將技術性與故事性相結閤。例如,在介紹某些關鍵設備的鑒定過程時,他會穿插一些曆史事件或者工程師們剋服睏難的經曆,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極具感染力。我仿佛能聽到那些精密儀器運轉的低語,感受到工程師們在無數個日夜裏為確保安全而付齣的努力。書中對於“設計基準”和“安全裕度”的闡述,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閃光點,如何在不可預測的自然和人為因素麵前,為核能的利用設定一個安全可靠的底綫。這本書教會瞭我,即使是麵對最復雜的技術挑戰,隻要懷揣敬畏之心和求真之誌,就一定能找到通往安全的道路。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腦洞大開,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安全”的狹隘認知。在閱讀《核安全設備鑒定》之前,我總覺得“安全”就是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狀態,一旦齣現問題就很難挽迴。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主動、更加前瞻的安全理念。它詳細介紹瞭各種鑒定方法,不僅僅是驗證設備是否符閤標準,更是對設備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潛在風險進行深度挖掘和評估。我印象特彆深的是書中關於“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的章節,它教我們如何係統性地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並提前設計齣應對策略,甚至將這些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扼殺在搖籃裏。這種“未雨綢繆”的科學態度,讓我肅然起敬。書中那些復雜的計算模型和仿真模擬,雖然有些晦澀,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其背後的邏輯,讓我逐漸理解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量化和管理風險。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安全,源於對未知風險的深入洞察和持續的嚴謹探索,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