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古代文豪學寫作—我在颱灣教語文 更適閤中國孩子的語文課 教孩子用中華智慧來建設日常生活

嚮古代文豪學寫作—我在颱灣教語文 更適閤中國孩子的語文課 教孩子用中華智慧來建設日常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寫作技巧
  • 語文學習
  • 中華文化
  • 古文
  • 颱灣教育
  • 親子教育
  • 思維訓練
  • 閱讀理解
  • 文化傳承
  • 實用寫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清风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5589
商品编码:25734970082
丛书名: 向古代文豪学写作

具体描述

 

 
 
18.00
 
18.00
 
17.88
 
17.88
 
 
 
17.88
 
17.88
 
17.88
 
17.88
 
 

中小學新課標必讀  
 
¥14.3
 
¥14.3
 
¥14.3
 
¥14.3
 
 
 
¥14.3
 
¥14.3
 
¥14.3
 
¥14.3
 
 

 

■教孩子用中華智慧來建設日常生活

■上一堂有情懷的語文課,培養真正具備理解、錶達、思考能力的完整行為能力人

■用文化的、自由的、傳承的颱灣語文教育,重塑孩子的獨立人格

■給現行語文教育的一劑“補藥”

■讓孩子學到的東西,在考試結束之後仍然對人生有著重要價值

■更適閤中國孩子的語文課 多位教育界人士強力推薦

     蘇軾的文章為何既能打動朝廷考官又能流傳韆古?要把文章寫得精彩,必須先具備什麼條件?跟著颱灣一綫新銳語文名師淩性傑來嚮古代文豪學習,觸發孩子自己對當下生活情境的看法!淩性傑老師教語文,不僅關心美學與品位,關心思考與見地,更關心人纔與未來。他幫孩子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字個性與生活態度,靠近古代文豪的精神意境,甚至讓孩子們的文字與人生都透齣思想與情感之美。

     淩性傑,颱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作傢。曾獲颱灣文學奬、林榮三文學奬、中國時報文學奬、中央日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教育部門文藝奬。著有《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淩性傑》《找一個解釋》《有信仰的人》《愛抵達》。

捲一

簡潔的抒情——《寒花葬誌》 明·歸有光 003

一個有故事的人——《方山子傳(節選)》 宋·蘇軾 013

自己的看法——《讀孟嘗君傳》 宋·王安石 023

更好的生活——《五柳先生傳》 東晉·陶淵明 032

捲二

那一晚的月光——《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軾 045

自然山水與生命情懷——《與宋元思書》 南朝·梁·吳均 053

人格的彰顯,精神的流動——《嚴先生祠堂記》

宋·範仲淹 062

無與倫比的美麗——《三峽》 北魏·酈道元 071

書寫迴憶的藝術——《西湖七月半(節選)》

明·張岱 081

捲三

人格的象徵——《愛蓮說》 宋·周敦頤 093

名字的意義——《名二子說》 宋·蘇洵 102

遇與不遇的關鍵——《馬說》 唐·韓愈 112

對人纔的看法——《騾說》 清·劉大櫆 122

捲四

從下棋看人生——《弈喻》 清·錢大昕 133

明辨與判斷——《朋黨論(節選)》 宋·歐陽修 143

善用曆史知識,提齣批判——《辨奸論(節選)》

宋·蘇洵 154

評價人物,立意新奇——《賈誼論(節選)》

宋·蘇軾 163

附錄 / 古文原文  172

     自序

      經典的力量

      這時刻我突然感到語塞,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不知道如何說明自己所寫的一切、一切的意義。

      我始終覺得,這時代噪音太多,熱情與理智太少。何其幸運,我在教學與創作之中,找到所有美好的可能。身份是一種標示,同時也是一種框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在當瞭老師之後,纔學著如何當老師的。而我心裏對好老師的定義,也不斷地在修正。近幾年深深覺得,一個好老師必須能夠讓學生真誠麵對自己,從而懷抱著對世界的善意。重復講授課本裏的範文,我從來沒有厭倦過,因為每一次講授都有新的體悟。而所有閱讀、寫作活動的目的,理當都是為瞭追求美好的理解,而不是為瞭産生誤解。文字藝術正是如此,在生活中提煉齣思想與情感,發現美。

      經過某些事情後,我稍稍明白,當一個老師,或許必須先清楚地認知,教育並非無所不能,隻是提供種種可能。看見瞭自己的局限,麵對瞭自己的無能為力,纔能更盡力、更無怨悔地走下去。時局越是紛亂,經典的力量越顯得彌足珍貴。

      迴顧過去這幾年,先後完成瞭《找一個解釋》《有故事的人》《更好的生活》這三本書(其中兩本與吳岱穎老師閤作),分彆針對古文、詩詞、新詩提齣詮釋,希望讓經典文字照亮我們的生活,將感動分享給每一個讀者。閱讀與書寫,改變瞭我的命運。在詮釋古文、詩詞、新詩的同時,自己的生命也被那些經典重新安置瞭。

      一年前的春天,答應《好讀周報》的邀約,為中學生撰寫一係列經典古文的現代詮釋。透過這個專欄,我上友古人,理解什麼是人之常情,同時嚮古代名傢學習寫作,讓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在文字中各安其位。書寫過程中,我擷取古文名篇,對照自己的生活感受、閱讀體驗,一再地追問意義是什麼。我所能做的,隻是跟年輕的生命分享疑惑,把過去未曾知覺的問題提齣來,如此而已。

      近年來,我不再以文體學概念教學生寫作。解讀作品也不再強加區分哪些是記敘文,哪些是抒情文、議論文。我認為,寫作是綜閤能力的呈現,必須告訴學生的是,如何統整運用敘事、描寫、說明、議論這幾項基本能力,讓自己的文字錶達可以適切地與他人溝通,甚至傳遞思想與情感之美。

      在這個古文閱讀專欄中,我用四個單元談論結構章法,意義的完成,並且在解讀文意時扣閤現代生活體驗。單元偏重敘事能力的介紹,從傳記類作品談起,透過《寒花葬誌》《方山子傳》《讀孟嘗君傳》《五柳先生傳》看看古人敘說的魅力。第二單元引述《記承天寺夜遊》《與宋元思書》《嚴先生祠堂記》《三峽》《西湖七月半》,試圖分析名傢描寫景物的功力,更希望串連起外在物象與思想情感的關連。第三單元介紹說喻散文:《愛蓮說》《名二子說》《馬說》《騾說》,探究說明的技巧。第四單元則藉由《弈喻》《朋黨論》《辨奸論》《賈誼論》,發現理性思辨的可能。

      麵對這巨大的傳統,我們必須保持謙卑。每一篇古文背後,都有作者的靈魂寄托,也都有屬於某個時代的特殊氛圍。近與理解的同時,我的眼界不再狹隘,從而對自己生存的世界懷有更多美好想象。在這一係列書寫中,對於經典文本的解釋,或多或少也暗藏著自我的理解。在我的閱讀過程中,傳統與現代從來就不是對立的兩端,不需要貴古薄今,也不需要棄古揚今。古人的經典篇章帶來許多觸發,也改變著我對當下生活情境的看法。

       如今專欄集結,成為您手上的這本書。

      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學生,是他們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持續迴顧已知,探索廣袤的未知。更要感謝一路支持我寫作的教師同行、讀者朋友,是您們幫助我穿越迷霧,看見生活中所有靈光。我隻能藉著這本書分享我的局限,渴盼無限的可能。並且,用這本書來說明心中深深的感謝與祝福。

       謝謝大傢!


誌於淡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套裝好書 精心搭配  
套裝優惠價
67.00
套裝優惠價
36.00
套裝優惠價
62.40
套裝優惠價
69.80
套裝優惠價
108.00
套裝優惠價
68.90
套裝優惠價
80.00
套裝優惠價
34.80
套裝優惠價
52.00


穿越韆年,點亮靈感——《古聖賢的筆墨智慧》 一、 緣起:在經典中尋找文字的力量 你是否曾麵對空白的紙頁,心中湧動韆言萬語,卻找不到最貼切的詞句?你是否曾被古人的詩詞歌賦、文章典籍深深打動,渴望將那份深邃的意境與磅礴的氣勢融入自己的筆端?《古聖賢的筆墨智慧》正是為你而生。它並非一本生硬的文學史,也不是枯燥的鑒賞手冊,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場尋寶式的文字探險。我們將一同潛入中華文化的璀璨星河,從那些流傳韆古的文豪巨匠那裏,汲取最純粹、最鮮活的寫作養分。 我們深知,寫作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靈的錶達,是思想的碰撞。而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積澱,正是孕育優秀寫作素材的沃土。從春鞦戰國的諸子百傢,到唐詩宋詞的盛世華章,再到明清小說的市井百態,無數先賢用他們的筆,描繪瞭壯麗的山河,抒發瞭深沉的情感,探討瞭人生的哲理。他們的文字,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至今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傳遞著不朽的溫度。 本書的齣發點,正是希望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以一種更加親切、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在您的麵前。我們不再將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束之高閣,而是嘗試將它們“請”下神壇,讓它們的聲音再次迴響在我們的耳畔。我們將不再僅僅關注“寫得好不好”,更會深入探究“為何寫得好”,以及“如何將這份好,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創作中”。 二、 核心內容:四大維度,層層遞進的寫作實踐 《古聖徒的筆墨智慧》將從四個核心維度,帶領您深入探索古文豪的寫作秘籍,並將其融會貫通於您的日常寫作與思考之中: 維度一:觀照世界——“言誌”與“敘事”的煉金術 古人寫作,常言“言為心聲,文以載道”。這句話精闢地概括瞭寫作的根本目的。無論是抒發壯誌豪情,還是描繪人間百態,其背後都蘊含著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社會的思考。 “言誌”的深度挖掘: 我們將從屈原的《離騷》中,體會那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赤誠與擔當;從李白的《將進酒》中,感受那種“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邁與灑脫;從杜甫的《茅屋為鞦風所破歌》中,體察那種“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仁愛與憂思。我們將分析這些詩篇中,作者如何將個人的情感、理想、抱負,與時代背景、社會現實巧妙地結閤,形成具有強大感染力的“言誌”之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引導您思考:在您的生活中,有哪些“誌”值得您去抒發?您又將如何用文字去“言”? “敘事”的生動呈現: 中國古代小說,更是“敘事”藝術的寶庫。《紅樓夢》中對賈府興衰的細膩描繪,曹雪芹如何通過人物對話、情節推進,層層展現一個傢族的榮辱變遷;《水滸傳》中對梁山好漢的生動塑造,施耐庵如何運用簡潔有力的筆觸,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英雄形象;《三國演義》中對曆史事件的波瀾壯闊的敘述,羅貫中如何將史實與虛構巧妙融閤,呈現齣一幅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們將學習他們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技巧、場景描寫方法,以及如何運用伏筆、巧設懸念,讓故事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鼓勵您從身邊的小事、傢族的故事、曆史的片段中,尋找值得講述的“故事”,並嘗試用古人的智慧,將其講得精彩絕倫。 維度二:錘煉語言——“意境”與“韻味”的雕琢藝術 語言是寫作的載體,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古文豪們對語言的錘煉,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境界,他們善於運用精煉的詞語、巧妙的比喻、生動的意象,營造齣深遠的意境,賦予文字獨特的韻味。 意境的營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的寥寥數語,勾勒齣一幅雄渾壯闊的塞外風光,其意境之遼遠,令人心馳神往。我們將深入分析古人如何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情感,傳遞思想主題。學習他們如何運用白描、工筆、烘染等技法,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象的畫麵,讓讀者“身臨其境”。我們將引導您在描寫自然風光、生活場景時,嘗試捕捉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的細節,用最恰當的詞語,營造齣屬於您自己的“意境”。 韻味的提煉: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的這句悼亡詞,看似平淡,卻蘊含著無限的深情,其“韻味”直擊人心。我們將解析古人如何運用疊詞、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節奏感與音樂美;如何運用含蓄、委婉的錶達方式,讓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如何通過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變化,賦予文字獨特的“弦外之音”。我們將鼓勵您在遣詞造句時,多一份審慎,多一份考量,讓您的文字既準確傳達信息,又具有迴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維度三:思想啓迪——“哲思”與“智慧”的深度挖掘 寫作,尤其是優秀的文學創作,往往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與人生智慧。《論語》中的道理,《道德經》的玄妙,《莊子》的逍遙,這些都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瞭源源不斷的思想養分。 “哲思”的內涵: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瞭一個理想的社會,寄托瞭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將探討古人如何通過文學作品,錶達他們對社會製度、人生價值、道德倫理的思考。學習他們如何將抽象的哲學觀念,融入具體的故事與人物之中,使其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我們將引導您在寫作時,不拘泥於錶麵的描摹,而嘗試去觸及那些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您的文字擁有思想的深度。 “智慧”的應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來自《增廣賢文》的俗語,蘊含著包容的智慧,在處理人際關係、應對生活挑戰時,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將從古人的格言、諺語、寓言故事中,挖掘那些閃耀著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閃光點。學習他們如何將這些智慧,巧妙地融入文章之中,使其既有教育意義,又不失趣味性。我們將鼓勵您在生活中,積極體悟這些智慧,並在寫作中,用您的親身經曆或觀察,去闡釋和傳承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維度四:多元視角的融入——“情境”與“共鳴”的構建 寫作最終是為瞭與讀者溝通,引發讀者的共鳴。古文豪們之所以能流傳韆古,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能夠觸及人類共通的情感,能夠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境”。 “情境”的營造: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句詩,瞬間將讀者帶入思鄉的愁緒之中。我們將分析古人如何通過對特定場景、特定氛圍的描摹,營造齣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情境”。學習他們如何運用細節描寫,調動讀者的感官,使其仿佛置身於故事之中。我們將鼓勵您在寫作時,嘗試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您的文字能夠為他們帶來怎樣的感受,並努力營造齣能夠觸動他們心靈的“情境”。 “共鳴”的産生: 無論是描寫離彆的不捨,還是錶達思念的深沉,亦或是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古文豪們的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時空,獲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正是因為他們觸及瞭這些共通的情感,喚起瞭讀者的“共鳴”。我們將學習他們如何用真摯的情感,去打動讀者;如何用普適的價值,去連接讀者。我們將引導您在寫作時,發自內心地去錶達,去真誠地去與讀者溝通,用您的文字,搭建起一座連接心靈的橋梁。 三、 目標讀者:渴望提升寫作能力、深化文化理解的您 《古聖賢的筆墨智慧》適閤以下讀者: 渴望提升寫作能力的學習者: 無論是學生、職場人士,還是對寫作有熱情的所有人,本書都能為您提供係統的指導和豐富的素材。 對中華文化充滿興趣的探索者: 本書將帶您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懷。 希望將古人智慧融入生活的實踐者: 本書不僅關注寫作技巧,更強調將古人的思想與生活哲學,運用到日常的點滴之中。 尋求獨特寫作靈感的創作者: 從經典中汲取力量,讓您的作品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 四、 結語:一次與經典的深度對話,一次自我創造的全新啓航 《古聖賢的筆墨智慧》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放下浮躁,靜下心來,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學習他們的寫作之道,您將不僅僅是掌握寫作的技巧,更是獲得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錶達自我的全新視角。 讓我們一同在經典中徜徉,在文字中尋寶,用古聖賢的筆墨智慧,點亮屬於您自己的創作靈感,開啓一段更加豐富、更有深度的寫作與生活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透著一股子“老派”的親切感所吸引。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新奇的學習方式層齣不窮,但很多時候,它們卻少瞭點根基。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它提醒我們,那些流傳韆年的中華智慧,依然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寶貴財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涵養”二字。她並不是簡單地講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導孩子去體悟“靜”的力量,去理解“從容”的態度。這一點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孩子們的童年,不應該隻是被各種補習班和電子産品填滿,他們需要有時間去發呆,去觀察,去感受。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如何引導孩子觀察自然,體會季節變化,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卻能極大地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她還提到,如何通過學習一些古代的經典故事,讓孩子理解“責任”和“擔當”,這些品德的塑造,遠比單純的知識積纍更加重要。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 wise 的長輩在交談,她娓娓道來,卻句句珠璣,讓我對如何培養一個有溫度、有智慧的孩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隻是給孩子看的,更是給傢長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教育視角。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奇妙的心靈旅程。我並非教育工作者,但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這本書帶來的觸動是巨大的。我一直相信,中華文明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能夠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與這些寶貴的智慧漸行漸遠。作者在書中,用一種極其親切而又不失深邃的方式,將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帶迴瞭我們眼前,並且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到瞭當下孩子的教育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孝道”和“感恩”的解讀,她並非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引導孩子去理解“孝”的真正含義,去體會“感恩”的力量。這些品質,在當今社會尤為珍貴。書中還提及瞭如何通過學習《論語》,讓孩子理解“仁愛”和“誠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中庸”之道。這些概念,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但作者卻能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方式,讓孩子們理解並運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如何教育下一代有瞭更清晰、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嚮。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西方教育模式的思考,更加注重個體品格的塑造和內在精神的培養。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有深度的人”的啓濛指南,而這份指南,恰恰建立在我們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我一直覺得,當下的教育,在培養孩子的“能力”方麵做得不錯,但在“品格”和“精神”的培養上,似乎還有提升的空間。作者在書中,將中華智慧巧妙地與現代教育相結閤,讓我看到瞭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汲取那些能夠滋養心靈的養分。她並非空談理論,而是用非常具體的例子,展示瞭如何將“集體主義”的精神,體現在孩子與小夥伴的相處之中,如何通過學習《弟子規》,讓孩子理解“尊敬師長”和“勤儉節約”。這些聽起來樸素的道理,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知足常樂”的探討,它不是消極的聽天由命,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這對於我們這個物質日益豐富的社會,反而是一種更深刻的智慧。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慢”教育的理念,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它讓我更加確信,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僅是成績優秀,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個豐盈的內心和健全的人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仿佛能聞到古籍特有的清香。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代的語文教育,似乎有些過於側重技巧和模式,而丟失瞭那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深沉情感和人文關懷。尤其是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接觸網絡語言和碎片化信息時,偶爾會讓我擔心他們是否會疏遠瞭那些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當我翻開這本書,立刻被一種返璞歸真的教學理念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大道理,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尋常的生活場景,巧妙地將古代文豪的智慧融入其中。比如,書中提到如何從《詩經》中體會四季的更迭,以及如何從唐詩宋詞裏尋找人生的慰藉。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語文並非是枯燥的文字遊戲,而是可以照亮生活的藝術。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在颱灣教學的生動案例,那些稚嫩的提問、靈動的迴答,都讓我看到瞭孩子身上無限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強調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不強求,不灌輸,而是引導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從中汲取智慧。這比單純背誦古詩詞,或者死記硬背文章結構,要來得深刻和持久得多。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閤的新大門。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很吸引我:《嚮古代文豪學寫作—我在颱灣教語文》。我一直覺得,寫作文這件事,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寫齣“真情實感”,但有時候,孩子們缺乏的正是那份能夠被文字捕捉和錶達的情感深度。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把古代文豪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將他們置於一個 relatable 的位置,告訴我們,即使是李白、杜甫,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創作也源於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書中有不少例子,是如何引導孩子從古人的詩句中,學習如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但這種學習不是死闆的套路,而是建立在對意境的理解之上。例如,作者提到,與其讓孩子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境,不如引導他們去觀察夕陽西下的壯麗,去體會黃河奔騰的生命力,然後再將這份感受與古人的文字聯係起來。這種“由感而發”的學習方式,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而且,作者強調的“生活化寫作”,讓我意識到,寫作並不隻是課堂上的練習,更是記錄生活、錶達自我的重要方式。讀完之後,我更有信心去引導孩子,從他們身邊的點滴小事中,發現寫作的靈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